1、酒精屬於五行中的哪一行?
2、氧氣和二氧化碳屬於五行中的哪一行?
中醫教徒敢回答嗎?直接回答問題,別轉移話題。
戰況總結:
現在只有一個人敢來回答問題,但仍然是轉移話題。中醫教徒的一貫招式。
回覆列表
-
1 # 我心自在無礙
-
2 # 曹中醫女權上天入地
五行理論現形記。證據1:
陰陽五行被我揭穿,這個教徒圓謊圓不上了,把我遮蔽了跑了。中醫垃圾們,你們吹的博大精深的陰陽五行被我一個問題就現出了原形。一群弱智,這麼明顯的邏輯矛盾都看不出來。支援中醫的不是騙子就是傻子。
-
3 # 山子221
簡單。酒精揮發作用明顯,辣口,屬陽屬火。氧氣化學性質比二氧化碳更活潑一些,屬陽。二氧化碳不太活潑,屬陰。二者同為氣的組成部分,熱則上升屬火,冷則下降為水,因為變化太快,一般不作為藥物劃分五行。如果非要劃分一下,就是根據運動方向劃分五行,冷熱劃分陰陽,定義屬於清氣。
所以說如果自己不瞭解的東西提出問題就要鬧笑話,連基本五行概念都沒搞明白,就來說。
先就氧氣、二氧化碳的五行問題做個小探討首先一個最簡單的,古人肯定不知道什麼氧氣、二氧化碳,那麼顯然就是找我們現代人稱之為空氣的在古代有什麼名詞。
找了一下,古人一樣稱之為空氣,亦作“ 空炁 ”。道教謂元氣,清氣。
宋 蘇軾 《龍虎鉛汞論》:“方調息時,則漱而烹之,須滿口而後嚥。若未滿,且留口中,候後次,仍以空氣送至丹田,常以意養之。”
明 屠隆 《彩毫記·仙官列奏》:“大道宗虛無,至真合溟滓。手把入空炁,趺霞躡浮景。”
作為道教理論之一,這個名詞在道教成熟時(東漢順帝時)就應該出現了。但古義的“空氣”指的是人的元氣、清氣、氣息,與今天的空氣意義不太相同。今天的“空氣”一詞更多指的是地球的大氣。
既然稱之為空氣,也就是肉眼看不見,但是卻可以感覺到,比如空氣流動帶來的風,地板被曬熱之後自下而上的熱氣諸如此類感受,因此古人認為這很能證明在肉眼所見的地方一定含有物質導致了這些現象,因此歸之於陽,就如同這個問題的提出者,古文都還給老師的那位所不瞭解的一樣,古人對於未知的但是卻可以感覺到或者透過其他事物可以體現出來的都有比較籠統的定義。
既然說到五行,那就講講五行概念:
顯然古人把這五種具有鮮明特質的抽象成哲學符號了,並且認為物質世界就是由這五種元素構成的。隨之總結出五個符號的關係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相生”的含義是支援、合作、相容;
“相剋”的含義是抑制、排斥、相對。
五行還可以和氣發生對應關係,也就是“五行氣”:
金氣:代表著秋天時的宇宙氣場
水氣:代表著冬天時的宇宙氣場
木氣:代表著春天時的宇宙氣場
火氣:代表著夏天時的宇宙氣場
土氣: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時的宇宙氣場
這恰恰就可以輔證我之前提出來的,看不見的事物藉由看得見的事物體現出來,隨之予以區別,這就是陰陽五行理論:陰陽的內容是透過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來的,五行屬於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
那麼中醫對於氣是如何理解的呢?
顯然找找黃帝內經是一個最直接的辦法
中醫的全部理論並不針對肉體的疾病,而是針對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那東西被稱為“氣”。“氣”的理論是中醫學的最高範疇,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一致也。”中醫用來解釋人體生命的一條主線就是“氣”。
氣是生命的本源。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陰陽五行是氣的運動形式,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化氣,陰成形。形氣交感而化生萬物。”
《生氣通氣論》說:“生之本,本於陰陽,其生五,其氣三。”
五運六氣是天地的氣化,金、木、水、火、土為五運,風、熱、暑、溼、燥、寒為六氣,它強調“天人感應”的思想。
藏象是人體的氣化,
《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六節藏象論》說:“以其氣命其五臟。”
病因病機在於氣化失常,
《素問:舉通論》說:“百病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陰陽應象大論》說:“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也就是說,氣無時無刻不在身體內流轉,所謂的病就是氣在流轉過程中受到了阻礙。診斷必須全面診察精神氣血,人體病變,可由外在各種表現診察得知,因為機體氣化是“內外相襲”的,
《靈樞:本藏篇》“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
治療在於調理氣機,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
《靈樞:本神篇》說:“必審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
那麼中醫裡的“氣”又是什麼呢?這可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首先,氣絕對不是指人們的身體,《內經》中曾明確地說,“氣先身生”,雖然在表述上它有些唯心論的嫌疑,但它卻說明氣與身體不是一回事。
其次,氣也不是指人的思、慮、憂、喜。悲、恐、懼等顯意識狀態,因為任何顯意識狀態都有對應的刺激物,也有負載它的可見身體器官,比如說,當身體受到傷害時,人會產生痛苦的感覺,傷害是外在的刺激,神經系統是痛苦感覺的載體。此外,人的顯意識有很大一部分屬於文化型別,像恐懼、愛好等等。
氣在中醫裡是精、氣、神的總稱,在藏象學中又化為神。魂、魄、意、志五種形式,由此可見,中醫裡的氣乃是指精神,是一種脫離肉體的純精神,而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知識文化、個人修養等,說白了它就是宗教中所說的靈魂,它是潛藏在我們身體之內的另外一種生命。中醫的“氣”是靈魂的推測,也可以從“氣”字的甲骨文中得到證實。氣就是中國八卦中乾卦的符號,即三個陽交。乾為天、為大、為生,故甲骨文的氣字可以直接理解為生命或生命之本。實際上,甲骨文中的氣字還可以理解為數字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氣”字同樣可以理解為萬物生命之源。那麼,這些氣是從哪裡來的呢?甲骨文“氣”這個本字的構成也同樣告訴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氣”是別人給的,《說文》釋“氣”雲:“氣,饋客芻米也。從米,氣聲。氧即饋也,給也。
中醫將心、肺、脾、肝、腎合稱五臟,五臟生理功能的共同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化生“是轉化生成的意思,而“精氣“可分為先天之精(受精卵、遺傳基因)、水谷之精(由飲食而來的水和營養物質)和五臟之精(五臟的功能單位體,如腎小管、胃的壁細胞等),所以《內經素問·五臟別論篇》中說五臟是用來藏精氣的。
也很明顯可以看出,所謂現代人細化強調的所謂二氧化碳、氧氣之類在古代根本沒人知道,要求古人明確指出其性質未免有點強詞奪理了,但是古人對於這些未知的東西卻有自己的判斷,
酒精如何劃歸五行大家也都知道,酒精也是現代人說法,古代就一個字“酒”
在未下結論之前,我想大家來分析一個字──酒,"酒"這個字,雖然有"氵",但古代智者卻不把它歸類於"水"部,而把"酒"字歸類於"酉"部,從這一層次上講,古代智者是不認為酒是屬於水的東西,而且玄學的概念並不是象1+1=2那麼直觀的,不能因為酒精(乙醇)是液體,就說酒精(乙醇)就是水,而且酒精(乙醇)的分子式C2H6O,而水的分子式H2O,本質上就是不同,況且乙醇是易燃物品,從玄學的觀點上來說,乙醇是屬於火的五行才是正理(其實古人的智慧早就肯定了這一點,從《康熙字典》把"酒"字納入"酉"部而不把它納入"水"部,就可看出古人的智慧是多麼偉大!)。
雖然酒是液體,但是不能直接說其五行屬水,古人眼裡的五行很多時候是互相參雜在一起的,顯然他們認為如果是水,那麼是不會燃燒的,那麼酒會燃燒顯然就是水裡多了一些物質是可以燃燒的,很簡單樸素的判斷方式不是嗎?
那麼中醫對於酒是如何認識的呢?
酒,作為一種普及的飲品,自古以來便融入了人們的生活。而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有關酒的內容亦佔據一席之地。飲酒致病是中醫病因學的重要內容,而酒及酒劑亦在臨證得到廣泛的應用。中醫學對酒的害與益認識頗詳。作為“醫家之宗”,《黃帝內經》的有關論述,奠定了這方面的理論基礎。
《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到酒的製作,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湯液為五穀加水煎煮而成的湯汁,醪醴則為汁渣混合的稠濁而甘甜的酒類。不過《內經》所述甚略,並未涉及具體的製作過程。
《內經》時期酒的酒精含量雖不高,但其特性仍然是明顯的。
《素問·厥論》曰:“酒氣盛而慓悍”,
《靈樞·經脈》曰:“飲酒者,衛氣先行面板,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
《靈樞·營衛生會》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
《靈樞·論勇》亦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慓悍。”
從其特點來看,大體可歸納為質精華、性陽熱、行迅疾。這也是中醫酒劑取其補益,溫經散寒及行氣活血作用的內在依據。
當然,酒精的興奮作用常釀生禍患,並具有一定成癮性。在《戰國策》中記載儀狄作酒進於禹時,禹已戒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並“疏儀狄而絕旨酒。”禹一語成讖,後世果有“(紂)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史記·殷本紀》)而終至亡國。
《靈樞·論勇》言“怯士之得酒……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悔”與“悖”,其義已貶,《靈樞·玉版》更將“飲酒使人醉”和“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相比。
《素問·上古天真論》稱時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正是損耗陰精,釀生病變,導致“半百而衰”的罪魁禍首;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因而大飲,則氣逆”;
《素問·風論》曰:“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素問·病能論》記載了“有病身熱解墯,汗出如浴,惡風少氣”的“酒風”病;
《素問·厥論》曰:“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偏於身,內熱而溺赤也”;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靈樞·百病始生》曰:“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
從以上的論述來看,《內經》對過度飲酒致病的描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酒氣釀生陽熱之邪,如酒熱燻灼,腠理疏鬆,汗出,更可外感風邪;一是酒性悍疾,易使氣機逆亂;一是酒醉入房,耗傷精、氣、血。諸種病因,更以酒醉復加房勞為多,聯絡商紂王設酒池肉林而“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則商周以來不良貴族貪戀酒色,誤國誤身,已成世之流弊。
酒雖有害,但是其特性存在自然可以拿來治病, 以酒治病,起源甚早。
甲骨文中已有“鬯其酒”的記載。“鬯其酒”實乃芳香之藥酒。
《內經》中多有關於酒醫療作用的記載。
《素問·湯液醪醴論》曰:“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即湯液醪醴)萬全”;
《素問·移精變氣論》曰:“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八痺之病”;《素問·玉版論要》曰:“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素問·血氣形志》曰:“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均直接以湯液醪醴來治病。言“中古之世”,湯液醪醴已作為常用的治療之品,更說明酒的醫療作用源遠流長。
又《素問·繆刺論》治療“屍厥”,“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酒性溫熱,可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對於由氣機逆亂、血瘀氣阻而致之屍厥病,配合左角發,可獲良效;
《靈樞·壽夭剛柔》曰:“寒痺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如此病已矣。”在外治法中,酒劑亦得到應用。
《靈樞·經筋》載“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且飲美酒, ……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既已“白酒和桂”,又且“飲美酒”,則酒之溫經行血之效,在治療過程中顯然很受重視。
《素問·腹中論》以“雞矢醴”治療鼓脹病,雞矢醴的製作及服法,《本草綱目》引何大英雲:“用臘月幹雞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漬七日,溫服三杯,日三;或為末,服二錢亦可”,本方與《靈樞·壽夭剛柔》之寒痺熨法,可說是開後世酒劑之先河。可見在《內經》中,酒既可以單獨治病,亦可入方,更用於藥物的炮製。
另外,《素問·刺禁論》曰:“無刺大醉,令人氣亂”,
《靈樞·終始》中“已醉勿刺,已刺勿醉”,則作為針刺治療禁忌而提出。
所以,如果看問題絕對不能片面,這世間萬物並沒有一種東西是絕對純粹的,要直接劃純粹五行屬性本身就是一個笑話,古人做不到,現代人一樣做不到,或者換個說法,現代人要一個純度為100%的二氧化碳都難,也顯然,拿現代詞語去套用古人理論,卻又對於古人的理論一知半解,那是要鬧笑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