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到底是不是自殺無意識的身體的意思?
18
回覆列表
  • 1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論語》中的“殺身以成仁″的意思不是自殺無意識的身體,以成就仁愛身體的不同意見,而是殺指揮身體自殺等的主觀意識,以成就仁愛身體的不同意見。因為,人的意識想死,身體未必同意。自殺,用現在的話說,這叫法西斯的希特勒思想行為,不是仁愛的行為。 ​​​

  • 2 # 命理風水師王寬之

    殺身成仁——仁道第十二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原《論語•衛靈公》)

    楊伯峻:孔子說:“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只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

    錢穆:先生說:“一個志士仁人,沒有為求生命安全而寧願妨害仁道的,只有寧願殺身來完成那仁道。”

    一個哲人說:“如果說這個世界還有一點公平的話,那就是:做真學問的人也許淒涼度日抱恨而終,但名利雙收的御用學者,其下場卻可能更可悲,因為歷史會證明說:那些御用學者做的學問是假的。僅僅這一句話,就足以安慰不畏強權追求真知的人。”

    如果詳細瞭解孔子,你會發現,孔子就是一個做真學問淒涼度日抱恨而終的人。現代小人總在攻擊孔子,說他一心想做官——周遊列國的目的是為了做官,教育學生也是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但是他們除了汙衊栽贓外,卻沒有一點事實證據。

    其實,以孔子的學識和德才,他只要稍微放棄仁道原則,就隨時隨地都可以弄個一官半職。用今天的話來說,孔子就是認死理,太較真;官方語言是原則性太強,缺乏靈活性;而用孔子自己的話說,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早期,孔子曾經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自從瞭解到聖人之道,我就決定終生固守之,無論何時何地,也不管環境順逆,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辭。只有這樣,才可以行聖人之道。)”他教導學生“當仁不讓,於師。(你們遇到符合仁道的事,要敢於擔當,見義勇為,以此成為民眾表率,引導大家共同奮鬥。)”

    上面說到,小人汙衊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向統治者乞求做官,根據歷史記載,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孔子和弟子路過泰山時,遇到一名身世悽慘的婦女,一直住在老虎頻繁出沒的地方。可就是因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親人寧願一直住在這裡,以至於後來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對著墳墓哭泣。孔子感慨地說:“苛政猛於虎。”因此孔子對統治者說:“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對於貧窮的人,改善他們的生存條件、擴充套件他們的生存空間、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使他們安居樂業,對於為富不仁的權貴階層,消除殘暴,制止殺戮,做到這些,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這話才是真實無謬的啊……那種不行“善人”之道,即對民眾不自由,不民主,不憲政,而用“殘、殺”的暴政企圖使民眾戰慄、恐懼來治理國家的,就是遺棄、背叛民眾,而最終也將被民眾所遺棄。)”

    孔子就是這樣一個堅決反對暴政堅持主張仁政的政治家。這麼一個清正廉潔的人,能夠得到頑固實行暴政的統治者們任用做官嗎?

    孔子為了固守仁道,寧願殺身成仁。他這樣做,能夠說他一心只想做官嗎?他教育學生“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無論是在居住的地方與人相處,還是在外面辦理事務,抑或在社會上結交朋友,都要做到謙虛有禮,端肅認真,誠懇厚道。仁者縱然到了外族外邦夷狄之地,依然堅守仁道;惟仁德威武,無遠弗屆)。”(原《論語•子路》)難道是要學生放棄仁道去做官嗎?

    孔子決不是口頭革命派。孔子晚年為了普及仁道而周遊列國,先後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經歷過無數艱難險阻,幾乎死於非命。有一次,孔子到了衛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回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被困五天。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孔子以仁德化解了危機得以安全離開。後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衛靈公提供孔子在魯國時的相同待遇。居住一段時間後,由於遭人誣諂而被迫離開。

    孔子到了宋國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宋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毀掉。弟子見狀打算儘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為了宣示仁道,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

    吳伐陳,楚救陳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國有人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的野外,孔子等人走動不得,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才得解困。孔子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臨危不懼,輕視錢財,不與貪官汙吏同流合汙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學生,使學生們由衷地記錄下孔子的言行,因此得成《論語》而傳世。

    志士仁人,——立志於終身踐行仁道的人;無求生以害仁,——不會為了求得儲存生命而損害仁道;有殺身以成仁——但為了維護仁道,卻可以犧牲寶貴的生命。

  • 3 # 殘陽無限美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官,士兵,在被俘前,或犯重大錯誤後,為了自己尊嚴和他們所謂的國家尊嚴榮譽。剖腹自盡。對他們國家來說。是殺身成仁。

    中國的狼牙山五壯士,跳崖自盡,對中國來說。都叫殺身以成仁。

  • 4 # 我是大明星嗎不是

    你這麼理解是不對的。殺身以成仁,是指,犧牲自己去成就仁,而不是自殺沒感覺的意思。不是說,有些人服安眠藥自殺,死的時候沒有痛苦,就是殺身成仁。儒家認為的“仁”,是做人最高的道德體現,必須犧牲自己的利益,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

  • 5 # 張加林11

    譯:孔子說:“立志為仁的人士,當處在重大生死存亡關頭時,沒有為了求生怕死就變節出賣危害仁,只有為仁捨身寧死而成全仁.”當然仁義道德亦是與時俱進有不同的意義.

  • 6 # 國學李建龍

    孔子說卦裡面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人之根本是仁義,維護國家尊嚴,當受到外部侵略國家是,華人應該維護大義,殺身成仁,無數先烈都是為國捐軀的,是為國成仁的英雄!

  • 7 # 陳廣逵

    15.9.[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①,有殺身以成仁②。”

    [原文通釋]

    孔子說:“有志向有仁心之人,沒有為保住生命而損害仁義的,卻有犧牲自己來成全仁義的。” 

    [註釋]

    ①無求生以害仁:沒有為保住生命而使仁義受到損害的。求生,為了生存,為了保住生命。求,尋求,保求。以,連詞,相當於“而”。害,使……受損害。

    ②有殺身以成仁:有犧牲自己來成全仁義的。殺身,使自身被殺,犧牲自己。以,連詞,這裡相當於“來”。成,成全,成就。

    [解讀與點評]

    孔子的生死觀是以“仁”為最高原則的。生命是寶貴的,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仁”,在生死關頭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全“仁”。“殺身成仁”實則就是後世常說的“取義成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文天祥的態度;“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就是譚嗣同的態度……歷史上有許多志士仁人慷慨赴死,殺身以成仁,青史永存。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並不是說為了求仁而刻意去赴死。死一己可以救眾生,可以益眾生,可以避免更多的人死,當然應該“殺身以成仁”;如果徒死無益,那就是輕生。對孔子的這段話不應拘泥的理解,應該以人為本,對眾人無益,甚至給民族、國家、人類帶來後患的死,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哪裡是“仁”呢!管仲不為“糾”死並沒有“求生以害仁”,這樣的不死何其明智!子路不明不白的為衛國孔悝去死,於事無補,徒死無益,不值!

    說到這裡,不能不說一說一個愚忠典型方孝孺和“誅十族”的典故。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寧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諡文正。方孝孺是朱元璋的皇長孫朱允炆的老師。因為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這就是建文帝。後來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奪取了皇位。朱棣要方孝孺寫即位詔書,方孝孺大罵朱棣,被滅十族(九族加門生共十族),遭難者達八百七十三人。

    《明史》是這樣記載的:

    先是,朱棣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渠得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執筆憤而疾書“燕賊篡位”四字之後,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怒,命磔(zhé)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有六。

    從這段記載看,方孝孺死得相當剛烈,但他並未死得其所。明成祖朱棣“此朕家事”說得很明白,何必執拗呢!方孝孺的情況與管仲的情況相似,前人管仲識時務,並用聰明才智輔佐明君建功立業,受到孔子稱讚。而方孝孺的愚忠不但未能阻擋朱棣當皇帝,還殃及了自己的“十族”。明崇禎《寧海縣誌·方孝孺傳》、黃宗羲的《方正學孝孺》《文正方正學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獻都記載了方孝孺被滅十族的事。除了死去的八百多冤魂,還有數千人家產被籍沒,被流放、充軍,其中不少被折磨致死,直到一百八十年後,那些被流放、充軍的人的後代才被“落實政策”。永樂皇帝朱棣的“滅十族”創舉,是被方孝孺叫板逼將出來的。方孝孺轟轟烈烈地“取義”了,但他未能“成仁”,因為他坑了自身以外的八百多人的身家性命,而且還殃及了數千人的命運。這個事例足以證明愚忠不但害己而且害人。  

    另外還要談一點殺身成仁,其實不是殺身而取義,一定要弄清犧牲自己成就了仁才是殺身成仁,日本兵侵略做惡戰敗剖腹自殺成了什麼仁?!

  • 8 # 藍本動漫

    凡是《論理語錄》中的句子,如何一一用在『於是無補』?

    即怎樣才能還原『於人是非,無錫補救』的理由?

    例子之一:

    《無錫~味道》(其中一個場景虛擬片段)

    第二十六集 殺身成仁

    (四段各1萬字,共計4萬字/集~完成任務可得0.1個份額分紅/年度/靈活登記份額累積~預計每人年度定量:40萬字/10集=定額:1個份額分紅/年)

    1,於是無補

    描寫畫角:甄賈二人在無錫觀花修竹過程中,見證一個案例:有個家支人物,惹來一場風波的事件...

    引出殷彝後繼人才的『氣概』,他們的真實寫照是『耿直』,不曉得過道德門檻阻攔→腦瓜急轉彎不過來→暫時性的『妥協』.....

    2,無濟於事

    描寫過程:雖然此類事件屢屢發生,但是原因何在?透過漫畫書寫法難不難表達出來,使讀者通俗易懂地明白~『殺身成仁』的補救?

    結果→無濟於事→於是無補...云云

    3,無求生存

    甄賈二人終於知道:每個家支『信念』個性太強的後果,卻又為了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如何是好是壞求菩薩保佑,證明自己是仁慈之人』?

    4,殺身之禍

    甄賈二人見到的事件事與願違:這個人物最後『死亡』,一切都是浮雲遊子意→硬頸三中毒太深→寧死不屈服→即使殺身也要『成就仁義』...

    劇情梗概:這個人物臨死前,最後深刻領會絕不後悔的高呼:『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其通俗易懂的意義:不為害怕妥協之『仁』而生存,要以『有料』即使殺身,也要在自我心中的『成全仁義』...

    路基→怎開始~沿途線路的合理佈局?

    沙石→怎找來~關聯詞語言語材料做資料?

    水泥→怎生成~會話對話文言文的情景交融?

    瀝青→怎美好~此集內容的最佳化設計和提升?

    完成任務之後:達到讀者群體爭相觀看→就是這麼簡單的檢驗標準。

    沒有什麼人閱讀繳費成功的自願『高速公路行走』→此段路可能是『豆腐渣工程』→重新返工過程→想方設法也要高速公路大熱門,越來越多的人越好繳費『行得通』。

    首先需要落實→到底有幾多人手→可以一起寫創團隊意識的數量。

    心裡沒底氣→累死一個人→怎敢談『方案』?

  • 9 # 書院掃地生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生命是可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那就是仁德。在生命與仁德發生不可共存的情況下,孔子主張:“有志於行善愛人的人士,不要貪生怕死去損害仁德,要有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的精神。”孔子為追求人格完美的人提出了明確的生死觀。孔子常講“克己復禮為仁”,犧牲自己是最大的克己,以此形式所成就的仁也是最大的仁。志士仁人依照仁德來行事,為了捍衛仁德,雖死而不辭。“殺身成仁”這一人生格言具有強烈的感召力,成為古往今來無數先烈的座右銘。如夏明翰烈士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表現了現代革命戰士為革命獻身的英勇精神,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崇高氣節。

    另外儒家不是不珍惜生命,但是在儒家看來,比生命更重要的還是一個天理。主流的看法還是認同了“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條傳統的儒家道德規範,守住了這個原則,也就等於堅持住了我們民族良心的底線,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表白了“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 10 # 雁來紅17

    仁,儒家五行"仁義禮智信"之首,含義為正直,博愛,道德。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利益"。所以,為仁而死,死得其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晚上學習到很晚,你是以犧牲孩子睡眠為代價,還是頂著壓力讓孩子按時睡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