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石3570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了一則小故事,講的是協助劉邦打天下的韓信。韓信年輕時不僅家貧,還品行不端,沒本事做官、經商又不得法,一事無成,只好寄居在別人家裡吃閒飯,走到哪都不招人待見。

    當地有位亭長見韓信孤苦,對他很是照顧,許他來家中一同用飯,於是韓信就經常去亭長家蹭飯。時間久了,亭長的妻子很不樂意,某天她故意提前做好飯菜,早早招呼自家人把飯吃完,就連鍋碗瓢盆也都收拾得乾乾淨淨,一點糧食也沒給韓信留。當韓信按照往常的時間來到亭長家時,等待他的就只有一張空空如也的飯桌。韓信一怒之下扭頭就走,從此再也沒去過亭長家。

    離開亭長家,韓信找不到飯吃,不得不去河邊釣魚來填飽肚子。韓信在釣魚的地方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常年生活在河邊,以替人漂洗衣服為生。她十分同情韓信的遭遇,便舍給他一餐飯吃。

    後來韓信替漢朝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回想起從前這位老婆婆的一飯之恩,便命從人送她一千兩黃金作為回報。但對照顧他數月之久的亭長一家,卻只給了一百文錢,還說:“你做好事有始無終,不過是個小人罷了。”

    俗話說“幫難不幫懶,救急不救窮”。需知好事該做,但也要做得有分寸。慾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人心就像無底洞,付出再多,也填不平。最叫人心寒的莫過於你對人家掏心掏肺,人家卻埋怨你為他做的還不夠多。

    曾經吃過的虧,就算了;過去上過的當,就罷了。從今往後,只把好心交給講理的人,只把善心交給知足的人,只把熱心交給厚道的人。

    更重要的,別忘了也問問自己:是不是習慣於接受別人的好意,就忘記了人家施米的恩情?

  • 2 # 魚生文化雜談

    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這是前人長期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定有它深刻的道理。這句話其實和“救急不救窮”內在的涵義是相通的。

    救急不救窮,是因為急難對於每個人都在所難免,一生中也比較少發生,而且往往出於不由己,是意料之外的事。但是窮一定是與這個人的生活觀念人生觀念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也就是性格決定命運,那個東西是沒法透過外人來改變的。

    那麼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有什麼內在邏輯呢?其實還是一樣的。

    每一個人只要長大了,都需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起一定的責任來。這個責任需要用勞動,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智力勞動,來換取的。換句話說,責任是需要消耗生命來換取的。所以其實每一種責任都對應著相應的心理壓力,比如為家人提供住所以及生活的條件,為孩子提供教育的條件,為夫妻雙方提供生活情趣的條件,每一種條件都需要自己付出很多精力來換取。

    那麼他人的恩情,對於一個成人來講,和小孩子的天真無邪是不同的。也就是人們常說人情是債。人情既然是債,那麼別人的恩惠本身也會對應一種壓力。

    那麼這樣一種壓力如何變為正面的積極的呢?只有它是比較小的輕微的,才可以長久。也就是你今天幫我一點忙,我改天送你一點禮物,或者花錢,或者出力,都在一個比較能夠接受的合適範圍內。也就是禮尚往來,那麼人情有助於增加人際關係,換來的是和諧相處。所以說“小恩養貴人”。

    那麼“大恩養仇人”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當一個人遭遇生活的滑鐵盧,這一定是他自身造成的,他是最直接的原因。而當你去花費巨大的精力或金錢去施以援手的時候,對於他人而言,這就成為一個很沉重的負擔和心理壓力。

    如果他是一個有志氣的人,也許還能咬緊牙關,奮力直上,最終也不過是還掉你的人情而已,而即使這樣,他在你面前會顯得沒有氣勢,心理就總有一種必須要感激的壓力。是的,需要感激別人也是一種壓力,而這可能會改變一個人對你的態度。

    如果他是一個本來性格就有比較軟弱的成分的人,你這樣的大恩大德他可能根本就沒法還掉,那麼他在你面前就缺乏尊嚴,而會產生一種自卑。這種自卑要是長久堆積,就會讓一個人向著卑鄙的方向發展,你不提還好,一旦你提到曾經的恩惠,這個事件就會像一把刀插進他的心裡,他會反抗,以可憎的面目來抵擋內心的無力,於是便有了“仇人的眼光”。這是最可怕的事。

    許多朋友因為借錢而成了冤家,從此老死不相往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看人一定要用心,幫人也要適可而止。尤其一個人本來就有些歪心思,在往邪路上走,你這時候幫他一把,他敗悔的那天會把仇算到你身上來,這就是施恩而成仇。

    所以千言萬語,交朋友,一定要謹慎。選擇那些誠實的,可靠的,性情寬和而有責任感的人。這樣友變仇的機率會小很多。

  • 3 # 金兔王豫生

    人就是這樣奇怪,確實如上述所說: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如果大家還不警醒如下的事實,一味地去充當老好人,那無疑又上演一部農夫與蛇的故事,是文明的悲劇。

    過去上演過一部日本電影《狐狸的故事》,講述的正是自然界的動物生存規律,小狐狸長大了,老狐狸一定會將它們趕出家裡,獨自自立。而我們人類文明卻在物質條件改善的條件下,給後代創造著無窮無盡財富慾望,給生態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人類的進化使人類變得過於貪婪,這會付出代價的,每個人也是如此。

  • 4 # 馬彥兆

    在別人落難的時候,你出手救了一把,那人肯定會感謝你,如有人落水,爬不上岸,你出手拉了一把,就是救了他人一命。也只是小恩。關於大恩是仇人,如有人投水自盡,你不顧自己生命,下水救了,那人說你為什麼救我。因為人的心態不一樣,就有此一說了。

  • 5 # 十三小姐

    與“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同義俗語有很多比如:升米恩,鬥米仇;幫難不幫懶,救急不救窮;一粥飯交個朋友,一桶金結成仇家........

    我們假設一個場景,路邊的流浪漢,在他很餓的時候,你給他點吃的,你就是他的大恩人,他感恩戴德地對你。你看他太可憐,決定每天給他點吃的,時間久了,這個流浪漢就會習以為常,覺得你幫他、給他吃的就是理所當然。他有可能會對你提出想要點衣服、要點錢等等要求。突然一天,你不再施捨他任何東西,他便會心生怨恨,記恨你、把你當做仇人。

    因為他對你已經產生依賴、視為理所當然,覺得你會一直這麼對他。

    比如像這幾年相關扶貧工作,我周邊好多人工作人員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如果前幾次去貧困戶家工作人員帶一些東西(水果、牛奶、生活用品等)去看望,希望他們配合工作,有什麼困難組織也是儘量幫助。以後不帶,他們便給工作人員各種甩臉色。用我朋友的話說,真的是求他們作爹作媽了.....

    這種幫懶救窮,只會讓對方貪得無厭,更加依賴你,就像填一個無底洞,最終把自己拖垮。因為你每天給他一塊錢,只要一天不給了,他就恨你。

    《史記》就記載了韓信的故事,在韓信年少時,當地亭長見他可憐,對他很是照顧,准許他到家中蹭飯,時間長了,亭長夫人便不樂意了。有一天,他們很早就吃了飯,什麼也沒給韓信留下,韓信看到空空如也的桌子,一怒之下扭頭就走,再沒有來個亭長家。離開亭長家,韓信找不到飯吃,就去河邊釣魚來填飽肚子。韓信在釣魚的地方遇到一位常年在河邊,以替人漂洗衣服為生的老人家。老人家十分同情韓信的遭遇,便給他一頓飯吃。後來,韓信為劉邦打天下立功,想起老人家的一飯之恩,便命人送她一千兩黃金作為回報。但對照顧他數月之久的亭長一家,卻只給了一百文錢。

    還說:“你做好事有始無終,不過是個小人罷了。

    這就是人性,你幫他千百次不記恩,一次不幫了便記恨。從古至今,人性從未變過。

    美國《教父》中說過:“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如果你喜歡看電影,我強烈推薦這部《教父》系列)

    我們要知好事該做,但也要有分寸。

    因為善良沒有邊界、原則的時候,只會讓對方理所當然地接受你的好意,肆無忌憚地踐踏你的善舉。

    最叫人心寒的莫過於你對人家掏心掏肺,人家卻埋怨你為他做的還不夠多。

    慾望就像無底洞,永遠填不平的。

    我們自己也想想、問問自己:有沒有習慣接受別人的好意,而忘記人家施米的恩情?

  • 6 # 澡雪堂主談修心

    “恩”屬於仁的範圍,小恩就是小仁,大恩就是大仁,如果從文化角度來講,智、仁、勇三者是不能分開的,怎樣施恩才是真正的恩?這是需要有大智慧來判斷的,否則就會如古人所說:“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就是好心辦壞事,這種情況,我們平時應該都經歷過。

    佛家的正法眼

    在佛家而言,把智慧叫做“正法眼”,什麼意思呢?因為佛家是最講慈悲的,但慈悲並不是濫施的,那樣就成沒有原則的老好人了,也就是儒家所說的“鄉愿”,這會引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

    所以在講慈悲之前,就要先培養出智慧來,智慧與慈悲的關係,就象是槍與瞄準鏡的關係,慈悲象是一把槍,做工很精良,火力也很強大,那麼智慧呢,就象是瞄準鏡,如果沒有它,再好的槍也沒用,因為找不到目標,說不定就會傷到自己人。

    但是隻有瞄準鏡也不行,看得再清楚,瞄得再準,沒槍沒子彈,既不能消滅敵人,也不能保護自己,所以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那麼佛家的修行呢,講究的就是“智悲雙運”,智慧與慈悲配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的救度他人。

    施恩離不開智慧

    什麼叫“小恩養貴人”?小恩需要小智,大恩需要大智,小恩分量輕,技術難度小,造成的後果也不嚴重,所以機動性強,在施恩的過程中,隨時發現問題,可以隨時調整,甚至可以直接停下來,所以小恩就容易見到想要的效果,所謂“養貴人”,其實也就是小恩容易起到積極作用。

    大恩就不一樣了,分量重,操作難度大,造成的後果也嚴重,所以就非需要有大智慧不可,因為一旦出問題,牽一髮動全身,調整起來就麻煩了,或者乾脆就無法調整,所以“大恩養仇人”,其實是幫了倒忙,起到的是消極作用,甚至是反作用。

    大恩往往體現在父母對孩子的培養上,子女教育不是戰術問題,而是個戰略性問題,需要有一個全面的佈局,對每個年齡階段都要有相應的方法和措施,面對社會上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家長也需要打個提前量,否則子女教育就會失控。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就說過這樣的話,他說現在的家庭教育造成的結果,普遍就是孩子的身體是父母的,精神是別人的,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就是目前家庭教育普遍面臨的迥境。

    所以很多家庭實在沒辦法,最後只能把孩子送到社會上所謂的什麼道德班,進行強制性的教育,但這種教育往往又是事與願違,有時候不但救不了孩子,還把孩子給害了,這個害,可不是普通的傷害,而是直接讓孩子失去生命,這種事情,新聞上不止一次報導過。

    總結

    總之,不管大恩還是小恩,只有把恰當的恩用恰當的辦法施給恰當的人,這才稱得上是“恩”,簡單講就是把對的東西給對的人,把恩施錯人,那就不是恩,而是禍。

    所以無論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智慧的運用都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這個正法眼,東西給錯人,對的東西也是錯,東西給對人,錯的東西也是對,所謂法無定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

  • 7 # 德雨50926495

    “升米恩,鬥米仇”。道理很簡單,當一個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可你要給了他一斗米,他就會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給我更多,你要不給我,那你就成為我的仇人了。從古到今,都有很多這樣的人,你幫他百次不記恩,一次不幫就記恨,這就是人性。

    什麼是人性呢?就是人類的通性和共性,簡單地說人性,就是人類的本性,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不會改變的天性。

    人性的本質是什麼?千古以來,眾說紛紜,儒家說人性本善,法家說人性本惡,也有人說人性,如同一張白紙,無善也無惡,也有人認為,人性是既有善也有惡。可以說自從有了智慧以來,對於人性,各自獨特的見解和認識,從而給出無數的答案。但是至今都沒有,統一的標準。

    雖說人性,無善惡之分,但是人卻有善惡之別。常行善者為善人,多為惡者為惡人。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人,頭腦之中就必然會存在善與惡,表現為對待人和事物的態度,就是善意或惡意待人。人有善心,便會心存善念,表現出來就是做好事,便是行善,人有噁心,便會心懷惡念,不加控制去做壞事,便是行惡。

    “救急不救窮”,需知好事該做,但要掌握分寸。慾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人心就像無底洞,付出再多,也填不平。最叫人心寒的,莫過於你對人家傾心幫助,人家卻埋怨你,為他做的還不夠多。曾經吃過的虧,就算了;過去上過的當,就罷了。從今往後,只把好心,交給講理的人,只把善心,交給知足的人,只把熱心,交給厚道的人。

    心存善念是必要的,但為他人付出,尚需謹慎。現成的例子,“大衣哥”朱之文,憑著好的嗓子,紅遍了大江南北。最難得的是,這位樸實厚道的農民,成名後也沒忘本。先後以個人出資,翻修了村裡的幼兒園,買了健身器材,解決了全村農田灌溉用電的問題,出資給村裡修了。自從花錢為村裡做了這些好事,街坊四鄰打著各種旗號,找他“借”錢。他的慷慨,讓村民把他當成了自動提款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這可無”,這也是千年古訓。

  • 8 # 沉穩F

    人們的習慣一旦養成是不好改變的。這當然也包括習慣了享受別人幫助和好處的人。

    受人恩惠時間長了就變成理所當然了。

    可是,當陷入極度貧困或者絕境中的人,一旦受到別人的幫助而才能有死而復生的感覺的時候,他怎麼會忘記呢!

    所以,升米恩,鬥米仇也就成了人們形容滴水之恩必湧泉相報和忘恩負義不知好歹的正反兩種人。

    我昨天寫的《歲月無情流逝情義留在心裡》文章就是敘述我曾經幫助過一個極度困難的孤兒之恩圖報的真實故事。

    當然,我曾經無私幫助自己最親近的人反而成了忘恩負義的仇人。因為他們從小是在別人的呵護下長大的。一切別人對他她們的付出認為都是應該的。

  • 9 # 藍天白雲168

    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雖然是句古話,但它只能證明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是有過這樣無良心的人。但它不能成為邏輯,更不能一概而論。

    小恩不一定就養恩人,大恩不一定就養仇人。它既成不了人們的左右銘,也阻礙不了人們向善的積極性,。由其是現今發展的這麼快的社會。弱勢群體更需要社會的幫助。中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家,一些傳統美德不是傳承至今嗎??如果大家都相信,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這句古話,社會文明早被拋棄。然合今天國家能發展這麼塊??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在今天看來仍還適用,這句話到什麼時候都不過時,但它存在的意義是起著警示作用,起著教肓那些無良知,不知感恩的人,而不是讓後人去學習它。相信這句話會伴隨著人們永遠走下去,時刻提醒人們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 10 # 春夏秋冬776

    我想應該有這麼回事,話說蜜多了不甜,膠多了不粘,意思是說事不能做的過了頭自然規律也是物極必反。如果是小於小恩去幫助一個別人,那他的困難也不太大,內心有幾分滿足感激,道能產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如果你把一個很貧窮的人,幫成了一個大小富翁,有兩種情況出現,人性有一種忘乎所以,一種是他要想方設法超過你,這是人的一種慾望,要超過你,必然損害了你的現實利益,生意場上如戰場,你們很可能成為同行是冤家,做大了就會反目成仇。有一種危機感,在向你們逼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很難有人把利益拋在一邊,只看情義,這個已經不大現實。

    還有一種情況,你雖然對它是大恩大德一段,讓他獲得了飛黃騰達 ,好了傷疤忘了疼,有一種人就會忘恩負義。知恩圖報,飲水思源,必須是由崇高品格的人傳承,可惜這只是人中間的一部分,運氣不好,碰上了不怎麼樣的人,一旦命運好轉,就好像生活在雲裡霧裡,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感恩,那將會令您一生大失所望,人之大德養成了一個白眼狼,甚至於反目成仇。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擦亮眼晴,把握好分寸,一生常思危機感,謙虛謹慎奔前程,絕不成就後悔無及之人事,方為人傑。

  • 11 # 使用者1112506273329

    勤奮之人遇難你幫一把,到他轉運之時,他會對你感恩一輩子。懶惰之人,你幫到自已山窮水盡之後。無法再幫之日,他沒吃了照樣罵你,記你沒再幫之仇。賢文講得好,"求人需求英雄漢,救人當救極時無"。

  • 12 # 打工黎明

    小恩養恩人,大恩養仇人。我覺得這不一定。關鍵看這人知道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感恩,小恩也養仇人。世俗之大,無奇不有啊。所以咱們在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問心無愧。1.1需要幫助的人還是要幫助。他們不需要他們的一個感恩。只需要一個內心無愧就可以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是這樣認為的。

  • 13 # 閒看秋風999

    還有N句這樣的話:比如“升米恩,鬥米仇”、救急不救窮、錦上添花比如雪中送炭;等等。

    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積極幫助他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如何幫助才能真正起到效果,又不讓被幫助的人感到尷尬難以接受,就是一門大學問了。

    一般來說,接受或者需要幫助的人有兩種心理狀況;一種是“感恩戴德”,今天接受了你的幫助,日後當“湧泉相報”,這種人是“知恩圖報”型;

    還有一種人心理黑暗——認為所有人都“欠”他的;對這種人的幫助,只能夠是“點到為止”,“意思意思”;如果慷慨解囊,反而會激起他的妒火中燒;這種人屬於“忘恩負義”型;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有這樣兩種人;社會是複雜的,人際關係同樣也是複雜的——幫助的物件,幫助手法都必須面面俱到,否則就是受累不討好。

    比如說同事之間相處吧: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要過從甚密,走得太近,遲早會心生芥蒂;打得火熱還不如若即若離;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寸心。

    朋友有困難,接濟時也要適可而止,量力而行;街坊鄰居,樓上樓下的關係也應該是淺嘗即止;這裡面的水有多深,江湖有多大,都不可預知。

    中華文化的精髓兩個字——中庸;換言之,什麼事兒都不要過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都務必不要追求完美;事倍功半才是最大的人生智慧。

  • 14 # 80後饅頭

    和“升米恩,鬥米仇”意思差不多。滴水之恩會帶來湧泉相報,湧泉之恩卻可能帶來仇恨。

    當一個人遇到困難、飢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給他一點幫助,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他會對你十分感激、感覺受恩深重;但你要是經常幫助他,讓他對你形成了依賴,他對你的感激慢慢就會變成理所當然,哪天你突然停止了對他的幫助,他就不知足了,甚至會與你反目成仇。

    生活、工作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生活中,你每天給他一顆糖,突然有一天不給了,他也許嘴上不說,但心裡肯定會想:今天怎麼不給了,是不是他把我的糖吃了。在他心裡已經習以為常,把本來屬於你的糖當成他自己的了。

    工作上,某一項工作你幫同事幹一次,他很感激你,覺得你幫了他的忙;你要幫他幹一個月再看看,他覺得這項工作就是你的,你突然哪天有事沒幹這項工作,他就會以為:這人怎麼回事,這麼不靠譜,把工作掉地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女人說喜歡你、愛你,逢年過節連個禮物都沒有,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