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粑粑機
-
2 # 洪光Edwin
可馴化的動物必然有共同的可以馴化的特點,不可馴化的動物肯定也有不可以馴化的地方。不可馴化的動物是註定要野生的。我們人類不應該想著要把每一種動物都控制在自己的手裡,任人把玩。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為什麼古人馴化了狼而沒有馴化老虎、獅子、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01,馴化動物的成本問題。沒有人會願意花費更高的成本去獲取更低的收入,古人也不例外。我麼可以這麼算一筆,根據能量傳遞效率,即某一種動物在吃某種植物或者動物時,它所獲得的能量不會是百分之百的,能量在食物鏈的流動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能量沿食物鏈的傳遞效率只有10%~20%。
這也就是說(按10%的能量傳遞率來算),餵養一隻100公斤的豬,需要花費1000公斤的豬草才行。那麼如果你要餵養一隻100公斤的老虎,你就必須得要準備1000公斤的豬才行。因此,飼養大型食肉動物對於生產力雖然有一定提高,但是還是需要採集野果、野菜為生的古人是完全不能承受的。倒是飼養一些只吃草的豬、牛還可以勉強接受。
所以,由於這種能量傳遞效益的巨大差別,事實上,沒有一種食肉動物是為了充當食物而被馴化的。當然狗是個例外,狗畢竟算不得是嚴格的食肉動物,它屬於雜食性動物,肉也吃,蔬菜糧食也吃,甚至會吃人類的排洩物。當然這還不是重點,其實古人把狼馴化成狗,本來就不是為了食用的,它們是被馴化過來看家和打獵的。總的來說狗的馴化最終給人類帶來的好處還是要多於壞處的。
至於最後有些狗也難逃被吃掉的風險,這就主要是因為古人缺乏肉食的原因了,要不然這麼忠誠的夥伴誰捨得吃呢。
02,馴化動物的生長速度。人的一生只有幾十年,特別是對於古人而言,所以,或許正是如此,人類幹什麼都喜歡講究速度,馴化動物的生長自然也講究速度,那種要幾十年才能長大的動物自然也就入不了古人的眼,比如說猩猩、大象等動物,雖然成年後膘肥體壯,肉多,也不挑食,但是仔細算起來,哪有豬、狗這種一年就長大了的動物好,很快就能吃、能用得上,也不用害怕喂個四五年突然死了虧大了。
至於需要使用大象作為交通工具或者使用猩猩來進行馬戲表演,那明顯是從野外直接捕捉幾隻加以調教更划得來。
03,馴化動物的繁殖問題。繁殖可以說是比生長速度更重要的一個問題了,如果馴養的動物一年才生一個幼崽或者幾年才生一兩個幼崽,那是不值得的,比如說雕,一年才產一兩枚蛋,再加上一些特殊的習性,這種動物完全是可以去野外抓捕雛鳥再回來調教的。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人就喜歡抓捕幼雕回來進行培育捕獵。
當然如果馴化的動物其本身不能在人類飼養的情況下成功繁殖,那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樣的馴養是失敗的。比如說對陸地上跑得最快的獵豹的馴化,如果成功了,這絕對是比狗更好的幫手,所以這也一直吸引著很多人的好奇,古埃及人、印度人都對此感到無比的好奇,於是真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嘗試。
印度的莫臥兒帝國皇帝就曾經是飼養過1000頭獵豹,然後讓大量的王公貴族出謀劃策想辦法,不過一直沒有成功,繁殖始終不成功,直到1960年現代生物學家才使得第一頭小獵豹在動物園誕生。
至於為什麼,這主要還是因為獵豹的求愛方式,因為在野外的獵豹通常都需要追逐雌性獵豹好些天才會讓雌性獵豹發情,而在動物園裡通常是沒有心思走這個求愛流程的,自然也就沒心情繁育後代。除此之外,還有羊駝等動物都是要走求愛流程的,飼養的狀況下很難培育後代,古人自然也就沒法馴化成功。
04,馴化動物的“脾氣”。雖然說哺乳動物都會有脾氣都能殺人,豬、馬、牛都能殺人。我自己曾經就被馬咬過,家馬咬住你就跟難以馴化的斑馬咬住你一樣,你怎麼打它半天都不鬆開,還把你舉起來,不過還好是家馬吧,過了一會還是把我放下來了,然後它就被賣掉了。我的胸口也留下一排馬牙印,好久才好。
不過話雖如此,但是這些能被馴化的哺乳動物相比於獅子、老虎來說就太溫柔了,本性完全沒有那麼兇猛。至於說熊,它們平時確實看起來很乖,主要吃素食,長起來也快,看起來也是一種可以被馴化的潛在的美食。但是,熊的兇猛的性情仍藏在它們骨子裡,它們一生氣或者餓起來,狼王都能一巴掌給斃命。熊根本就不能在飼養的條件下一直保持良好的“脾氣”。
曾經日本的阿伊努人就嘗試馴化灰熊,但是出於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如兇猛的性情,他們也從不讓灰熊幼崽長到一歲便把它們殺了來吃。當然還有我上面提到的難以馴化的斑馬,這種動物確實也是很難馴化的,它們的“脾氣”太暴躁了。
在19世紀初的時候,南非地區曾經就有人把它們作為拉東西的牲畜過,倫敦街頭騎斑馬遛街更是一種時尚,別提有多拉風了,但事實上,斑馬完全長大後是很難控制的,它們本身就有一種藏於體內的野性。在美國野生動物園,斑馬咬傷的動物飼養員比老虎咬傷的還多。於是也就很少有人再去馴化它們了,它們和麋鹿、大角斑羚一樣太具有“脾氣”和難以預測的攻擊行動了。
05,馴化動物受驚的問題和社會結構。在面對捕食者時,一般食草類的哺乳動物會呈現兩種不同的行為,一種是像羚羊、鹿等特別敏感,神經緊張,立即迅速四處逃竄;另一種是和綿羊、豬一樣站著,不到迫不得已基本不怎麼逃竄。所以自然那種基本面對捕食者不是特別緊張的就被越來越多人飼養,而那些緊張兮兮的動物就難以被飼養,畢竟如果把它們關起來常常去觀看的話,它們可能不是被不安活活嚇死就是自己撞上圍牆撞死了。
另外就是動物的社會結構了,凡是被馴化成功了的動物基本都會遵循這幾個社會結構:是群體生活的,群體生活在一起是不會互相排斥的,群體之間是有完善的優勢等級的。
所以雞、牛、羊、馬、豬、狗等動物就能成功被我們馴化,因為它們都遵循這3個社會結構,比如說狗,我們知道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而狼群是有等級制度的,那狗也是有的,它們從出生睜眼開始就會去觀察身邊的一切,看到狗媽媽也這樣對你俯首稱臣,或者你是它的直接撫養者,它就會認為你是首領,服從於你。羊群更是如此,一大片的羊群,它們互不排斥,而你也就是它們的領袖。
所以,關於古代的人能馴化狼,而沒有馴化老虎、獅子、熊之類的野獸,是因為虎、獅等野獸都存在一些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自然也就沒有成功。而狗基本上都符合以上特徵,至於它的“脾氣”,狼的“脾氣”確實有點大,還比較兇悍,但古人為什麼能克服呢?除了一代一代人性命的付出,其實第一批向狗轉變得狼可能是自己改變來的,也就是說它們可能自己馴化了自己。
《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表示,在一萬多年前,原始犬開始接近人類的定居點,以人類的殘羹剩飯為食,於是這些原始犬開始產生了對澱粉的分解能力,攜帶了額外複製的澱粉酶基因,相比於狼同類,它們現在生成這種蛋白酶的量要多28倍,生成的麥芽糖酶-葡糖澱粉酶要多12倍,並且基因SGLT1突變還提高了腸道糖吸收蛋白的功能。
至於性情的轉變,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原始犬類到進化成可以進食澱粉類食物和成為人類的好朋友的過程中,一些大腦的區域性基因也發生改變,這也就導致它們和狼存在了很大的性情差異,狗變得越來越溫柔依賴人。
參考:《槍炮、病菌與鋼鐵》《自然雜誌(Nature)》《高中生物課本》
-
3 # 獵奇動物社
古代人馴化的狼就是我們現在養的狗,而且在長期的人工飼養下,狗與狼無論是從習性上看還是從形態上看都已經相差甚遠。但是,在自然界中,老虎、獅子、熊等動物無論是從體型上,還是兇猛程度上看,都要比狼強。那麼,為什麼人類的祖先們選擇了馴化狼,而不是獅虎熊呢?我們簡單地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要馴化狼?根據古生物學家對狗的化石研究發現,人類祖先先後兩次將狼馴化過,第一次發生在距今約3.6萬年-3.3萬年前,依據則是在歐洲的比利時和橫跨歐洲和亞洲地區的阿爾泰山脈中發現的狗骨骼標本。不過,從這些標本的基因與現代犬的基因對比看,二者相差甚遠,因此,科學家推斷,這一時期的狗在距今約3萬年前就滅絕了。
現代犬是第二次人類馴化狼之後的產物,馴化的時間大約在距今約1.6-1.1萬年前,由於這一期狗的標本均在亞洲的東南部被發現,因此,第二次馴化狼的人應該是亞洲人。
但是不管怎麼說,人類將狼馴化為家畜至少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了,而且從時間上看,當時的人類正處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經進入了晚期智人也就是新人的階段,雖然當時的人類主要還是用石器,但是,他們的石器較前中期已經有了巨大的改變,像一些魚叉、繩索等工具已經出現了。當然,即便如此,新人的生活也相對比較艱難,尤其是在面對兇猛的食肉動物時,他們的自保能力依然很差。因此,自然而然地就需要增加生存的砝碼。
於是,新人盯上了食肉動物,在多番的嘗試後,一部分的狼接受了人給予的食物,逐漸在人類附近警惕的遊蕩,最終在漫長的餵養和被餵養的過程中,它們最終接受了人的投餵方式,選擇了與人類並肩作戰,而這一部分接受人類食物的狼就是最早發生基因突變(澱粉酶活性增強)的這一批。
在與人類的相處中,由於早期人類對肉食的獲取並不容易,所以,狼也是沒有多少肉吃的,就這樣它們的飲食結構開始慢慢發生改變,基因突變越來越明顯(那些無法適應改變的,只能在人工飼養下死掉),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狗。
人類為什麼沒有選擇獅虎熊等更加兇猛的動物?確實,從戰鬥力的層面上看,狼遠不是獅虎熊這三種動物的對手,所以,如果馴化了它們,人類的狩獵和生存能力確實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人類沒有選擇馴化這三種動物也是有原因的。
我們先來說一下獅虎
獅虎是食物鏈最頂端的食肉動物,它們是絕對的肉食主義者,如果馴化它們,人類的投入將會大很多。因為一頭成年的獅子或者老虎,一天就要吃掉10公斤左右的肉。在石器時代,人類自己都不能保證自己一天能獲取到10斤肉,更沒有多餘的肉給獅子和老虎吃了。而狼就不同了,它們雖然主要食物是肉,但是第一它一天只需要2公斤左右的食物就足夠了,第二野生的狼本身就會在食物匱乏時吃一些植物性食物,所以,馴養成本也比較低。這是其一。
第二是風險。一頭成年的狼體重平均也就在40公斤左右,即使它再兇猛,在一群人面前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但是,獅虎就不同了,它們成年後100公斤打底,在它們面前,一群原始人只能是送肉,一旦爆發就是個“團滅”。因此,從風險上看,同是食肉動物,馴養狼要遠比馴養獅虎風險低很多。
第三是繁殖。人類在選擇馴化一種動物時,繁殖也是主要的參考項,像獅虎這種大貓妊娠期大都需要110天左右,而且一胎通常只有2-4個幼崽,除去夭折的,存活率不足一半。而狼就不同了,它們的妊娠期通常只有60天左右,而且它們一胎就可以生下4-8只幼崽。因此,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單看繁殖能力的話,馴養狼顯然要明智得多。
第四是數量。在食物鏈的上下級關係中,越靠近上層的動物數量越少,這是因為能量向上傳遞是遞減的。而從食物鏈的位置上看,獅虎要遠高於狼,因此狼的數量要比獅虎多。數量多就意味著可以嘗試馴化的樣本就多。樣本越多,就更容易產生成功的機率。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馴化狼都要比馴化獅虎的投入產比高,這就是人類沒有選擇馴化獅虎的原因。
其次是熊
之所以把熊與獅虎區分開來說,是因為熊是雜食性動物,而且在熊的食譜中(北極熊除外)植物性食物的佔比都在65%以上,因此,相比較馴化狼,馴化熊的飼養成本要低一些。而且熊的戰鬥力遠強於狼,那麼為什麼人類沒有選擇馴化熊呢?有三個原因:
第一,可控性。雖然熊相比較狼更容易養活,但是熊的體型遠大於狼,甚至比獅虎都要大,越大的動物在暴走時,可控性就越差。試想一下,在一群拿著石器的人面前,一頭200公斤重的熊如果暴走了,那絕對是一場單方面的屠殺。
第二,生長週期。人類在選擇馴養一種動物時,生長週期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項。因為較長的生長週期就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對於熊來說,我們且不說它的繁殖能力不算強(與獅虎差不多),就單說生長週期也是比較長的,一頭熊平均要到4-6歲才能算是性成熟,之後才會有固定的發情期。這個週期比起狼的生長週期來說要長一些(狼一般4歲性成熟),最關鍵的是,在生長的過程中,熊對於食物的消耗是狼的N倍。這也是人類沒有選擇馴化熊的原因之一。
第三,數量和棲息環境。在自然環境下,熊的數量也比狼要少很多,而且最關鍵的是,熊主要分佈在森林之中,與人類的活動區域相隔甚遠,而狼不同,它們的數量多,分佈廣,與人類相遇的機會要多得多。
總結一下人類在選擇馴化動物時,既有主動性也有被動性。所謂的主動性就是人類要綜合考慮動物的危險性、可控性、飼養成本以及繁殖能力等等因素。而所謂的被動性就不是人類能夠左右的了,它是由動物主動做出的選擇,就像狼一樣,它們一部分在與人的試探性接觸中接受了人的食物,並且形成了基因突變(增強了澱粉酶的火星),讓自己能夠適應少吃肉,可以吃人類食物的能力,最終狼在眾多的食肉動物中成為了人類的“好幫手”。
因此,拋去人類選擇的主動性,與其說狼是被馴化的,倒不如說狼選擇了被人馴化。
-
4 # 風吹掠浮塵
首先,人沒有馴化狼,人是把犬科的祖先馴化成了狗。老虎和獅子屬於貓科,同樣人馴化了貓。其次,能否馴化主要看以下幾點:1,這個物種會不會影響人的食物需求,馴化老虎,獅子,幹嘛?肉還不夠自己吃呢,難道分給它們?馴化牛羊多好,反正人不吃草!2,這個物種有沒有等級制度,換句話說,能不能承認人這個主人?老虎,獅子,狗熊都不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沒有主人的意識,各自為王,怎麼馴服?3,很多動物繁殖需要廣闊的地域,狹窄地域繁殖能力很低。4,老虎,獅子,熊等動物壽命比較長,長個好幾年都不能吃或不能用的,馴化了幹嘛?投資回報率太低!
回覆列表
狼不會被馴化,所謂馴化的其實是野狗,由於人類體型緣故,虎獅熊無法被馴化得像野狗一樣服從,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得以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