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多謙0768
-
2 # 中孚鑑
張良,字子房,他是劉邦賬下極其重要的謀士,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也和韓信、蕭何被稱為“漢初三傑”。張良計謀過人,也被稱為“決戰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
那張良拜師時,為什麼要到橋下取了好幾次鞋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一個典故,就是圯上授書,而老者之所以要他取鞋和穿鞋就是看張良的為人,看張良的誠心和隱忍。因為天下亂世,若沒有剋制自己衝動的定力,一旦衝昏頭腦,是很難有成就的。若兵書所託非人,那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事情是發生在張良博浪沙刺秦之後,當時張良來到沂水圯橋頭碰到了一個老者,這個老者很特別,故意把鞋脫落在橋下,然後又“趾高氣昂”的讓張良去橋下拾鞋。
張良雖然心裡生氣,但看他是個老者就忍了,於是就把老者的鞋子取了上來。而這時老者還是很特別,又讓張良給他穿鞋,這時張良又忍著心中的怒氣,很恭敬的給老者穿好鞋。
鞋穿好後,老者也不道謝,而是大笑離開,之後老者對張良說五天後的凌晨再來這裡相會。老者也沒有說什麼事,讓張良非常的迷惑,但張良還是答應了下來。
到了第五天,當張良趕到那裡時,老者已經在橋上等著了,老者生氣張良來晚,所以就說五天後再來。
然而又到了第五天,張良雖然早早的前去,但還是沒有老者去的早,於是又要等五天。
這一次張良半夜就到那裡,因此這次早於老者先到,張良因為他的行動,讓老者看到他的至誠之心和隱忍之心,所以就送張良一本書,並且還說讀懂這本書可建功立業為帝王師。
這位老者就是著名的黃石公,又稱圯上老人。而他給張良的書就是很有名的《太公兵書》。這就是著名的“圯上授書”、“張良拾履”的典故。
後張良研讀《太公兵法》,洞悉天下之事,最終成為了一個計謀韜略過人的謀士,之後張良遇到劉邦後,深受劉邦的尊敬,在他依附劉邦後,受到劉邦的信任,也有了一展才能的機會。
-
3 # 春光無限626
我看過張良拜師的連環畫,但年代很遠了。我記得如劉備三顧毛廬相似,張良經別人推薦去拜師的。所以才有橋下取鞋的典故,以考驗他的耐心和誠心所至的。
-
4 # 日慕鄉關
張良拜師的故事出自《史記》,《史記》是公認的較為客觀的史書,但這個故事依然有很濃厚的傳奇色彩。
話說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失敗以後,張良心灰意冷,遊歷天下半輩子,散盡家財,滿心希望可以幹掉秦始皇報仇,結果失敗不說還被海捕通緝,要不是當時科技落後沒有攝像頭,有一萬個張良也被殺光了。
逃之夭夭的張良隱居到了下邳,就是現在的徐州市下轄的睢寧縣,遇到了傳奇名宿黃石公,黃石公是鬼谷子的徒弟,那可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飛天遁地,神仙一般的人物。
黃石公也不就怎麼知道了張良的身世,想收他為徒,又覺得師父收徒弟還上杆子面子下不來,於是搞個欲擒故縱,名曰考驗,實則是給自己臺階下。
老頭故意把鞋扔橋下,讓張良撿,撿好了還的穿,穿好了才約會,約會第一次遲到了,失敗,第二次又遲到了,失敗,第三次終於成功。
於是黃石公給了張良一本秘籍:《太公兵書》
張良後半輩子就靠這本書過上了好日子。
首先是張良隱居下邳,這裡距離劉邦老家很近,兩人在起事之前是不是就認識,歷史沒有記載,但不排除兩人這種可能性,即使不相識,老鄉關係也無形中拉近了兩人的距離,後來能精誠合作,與此不無關係。
第二,黃石公是如何得知張良的身份,而同時代相術大師許負也是她的徒弟。高度懷疑黃石公背後有神秘的組織,負責發掘各類有潛質的新人,就和現在星探差不多,待時機成熟,老頭親自出馬。至於那本太公兵法,送出去不知道多少本。
第三,張良和黃石公的相遇傳奇色彩太濃,頗有點武俠小說山中奇遇或者瓊瑤小說女追男的套路。再者說了,張良撿鞋的場景放到現在,誰敢撿,鞋剛撿完就碰瓷你,還約會三次,一次就破產了。
第四,看本書就能掃平天下,太神奇。也難怪《射鵰英雄傳書》中大家為了一本《武穆遺書》打的頭破血流,根源就在這。
不能不說,司馬遷是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的鼻祖!
-
5 # 可食中國
珍寶從不輕易示人,何況是經天緯地,足以撼動乾坤的大學問。黃石公的珍寶,便是一樁這樣的大學問。這樣的大學問,非大才不能得,非有德行和氣度者不能得。因此黃石公需要尋找千里良駒,需要尋找真正的傳承人,這個人要能不但能繼承而不辱沒,還要能光大能將其價值發揮到極致。
黃石公讓張良三次去橋下取鞋,是對其設定的重大考驗。第一考驗,是有無仁愛之心。第二考驗是,有無忍耐之心,第三考驗是有無真正立志求學之心。可以說經歷了刺秦失敗之後的張良,好的接受並完成了這個考驗。
他放得下自己作為南韓貴族之後的身份,能受老人反覆的無理的要求,甚至可以說是能夠忍辱,能夠定住心,更能夠有真正的心去求學問,足夠的上進,並且身懷仇恨,有足夠的動力和理由去奮鬥。
可以說黃石公沒有看錯人,張良也不愧為不世出的大才,經受住了考驗,得到了《太公兵法》後的張良,從此一飛沖天,擁有了開掛一樣的後半生,可以說三次撿鞋,也撿出了一段佳話,為歷史增添了一筆精彩。
-
6 # 遙望燕園
漢初三傑中,韓信不過是一介布衣,最落魄時弄得跟乞丐差不多,四處吃白食,還曾受過胯下之辱;蕭何稍微好一些,是沛縣的能臣幹吏,但最落難時,一家老小都被沛縣縣令逮捕,只能求助於佔山為王的劉邦;張良則是家世最好的,出身於世家大族,祖父、父親連續出任過五世韓王的相國,真正的相國世家,最落魄的時候,也無非是隱居在下邳,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閒得心發慌。
雖然張良的身世如此之好,日子又是如此地無憂無慮,但張良也曾平白無故地受過侮辱,三番四次地為一個不認不識的老人撿鞋。
那是張良隱居在下邳時的故事。
某一日,閒來無事的張良在下邳的一座小巧上閒庭信步,忽然遇見一位老者,老者穿著極為普通,從衣著打扮上來看,就能看出,是社會底層人物。
老人看到張良,不聲不響,尾隨其後。
許多人或許不知道,張良雖是一男子漢,但卻男生女相,狀如婦人,張良那個時代,早就有了鏡子,對於自己男生女相的事實,張良應當是知道的。
所以,對於這個有著跟蹤癖的老者,張良大概會在心中給他打上一個不大好聽的標籤,變態。
張良沒有多加理會,徑直回家了。
老者也是初心不改,一路尾隨,跟蹤張良到了張良在下邳的家中。
老者到張良家中,直接脫了鞋子,往張良家中家山旁的小橋下一扔,氣哼哼地對張良說,給老子把鞋子撿回來!
張良愣住了,你這個老變態,跟蹤我這麼久不說,還叫我去給你撿鞋,如果我真彎下腰給你撿鞋,你會有什麼動作呢?不敢想,太汙了!想到這裡,張良就想要上去揍老變態一頓了,你個老不死的,你看我男生女相,就以為我不是威武雄壯的漢子嗎?告訴你,我張良打起人來,也是一點都不手軟的,秦王嬴政又如何,還不是被我怒砸?
轉念一想,老變態畢竟是老人家,也不禁打,萬一打死了,不是耍處,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跟他一般計較,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想到這裡,張良乖乖地把老人的鞋子給拾了起來。
老人不依不饒,繼續吼張良,給老子把鞋子穿上!
這時候的張良,已經有了格德斯爾摩症的早期症狀,開始自己說服自己了,張良想,反正撿都撿了,再給他穿上有如何?這就跟很多女生的想法差不多,手都牽了,抱一抱又如何?抱都抱了,親一下又如何?
於是張良跪在老人面前,乖乖地幫老人把鞋子穿好。
老人看張良還挺乖,扔給張良一個胡蘿蔔,孺子可教,五天後的早上,我們就在這裡再約會一次。
嗯,就好像初戀時候,男生對女生說,寶貝兒你真好,明天的這個時候,我們還在這個公園見面,好不好?女生這個物種,總是禁不住誇,男生一誇,心就怒放了,就忘乎所以了,就什麼都應承了。
張良也有點這毛病,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回了聲「諾」,目送老人離開。
後來,老人又幾次三番地刁難張良,張良的格德斯爾摩症越來越深,對老人也越來越順從,當張良終於讓老人滿意後,老人把一本書交給張良,對張良說,這本書叫《太公兵法》,你好好研讀,十年之後,你就能成為帝王師。
這段故事,有點像戀愛中男女的相互馴化,最後,男生交給女生一點東西,對女生說,你好好地保護自己,十個月後,你就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母親,女生信了。
張良也信了。
這便是整個故事的全部。
很顯然,張良之所以為老人撿鞋、穿鞋,乃至後來很聽老人的話,根本就是老人對張良馴化的結果。
參考資料: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
7 # 尚武菌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少年時被一位老人反覆刁難,老人甚至故意掉了鞋子讓張良撿,張良為何始終忍耐? 張良,字子房,是漢高祖劉邦的 重要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 “漢初三傑”。
他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戰勝項羽,奪得天下,後被劉邦封為留侯。劉邦曾經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意思就是說張良很有計謀,能夠坐在營帳裡思考用兵策略,並且指揮軍隊在千里之外的戰場上取得勝利,這一點我劉邦不如張良。 張良的祖先曾是“戰國七雄”之一的南韓的重臣,秦國把南韓滅掉後,張良一直想恢復南韓,就組織從事反秦的活動。他散盡萬貫家財,找到一個大力土,為他打製一隻重達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想在秦始皇。沒想到那個大力士只是擊中了秦始皇旁邊的車輛而沒有擊中秦始皇所乘坐的車子,那個大力士當場被逮住並被處死。張良僥倖逃脫,從此遭到朝廷的追捕不得已他更名換姓,逃亡到下邳藏匿起來,等待新的時機。 有一天,張良在沂水橋頭散 步,遇見一位穿著粗布短袍的老頭,這個老頭經過張良的身邊時,
故意把鞋子脫下來扔到橋下,然後傲慢地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撿上來!”張良很吃驚,也很生氣,怎麼有人敢這樣對待自己,但他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下去把鞋子給老頭撿了上來。隨後,老頭又蹺起腳來,命令張良給他穿上鞋子。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那老頭,但他還是強壓怒火,俯下身來小心翼翼地幫那老頭穿好鞋子。穿好鞋後,老頭不但沒有感謝張良,反而仰天長笑而去。張良愣在了那裡。只見那老頭走出一里地後,又返回到橋上,對著吃驚的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告訴張良五天後的凌晨再到橋頭與他相會。張良很奇怪,不知那老頭是何用意,但還是恭敬地答應了。五天後的凌晨,張良準時趕到橋上,誰知那老頭故意提前來到橋上,等張良到時他已等在橋頭,於是他很不滿意地斥責道:“與老人約好相見,為什麼來晚呀?五天後你再來吧!”說完就離開了。第二次張良又比老頭晚到了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終於等到了老頭。老頭很高興,他送給張良一本書,並告訴他說:“你把這本書讀完後就可以給帝王當老師了。
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這本書輔佐別人建立個新的國家。”說完就揚長而去。張良非常驚訝也非常高興,天亮後,他開啟書一看,原來是一本姜子牙所著的《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誦讀研習兵書,終於成為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後來他輔佐劉邦推翻秦朝,為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那位老頭就是傳說中的神秘高人“黃石公”,因他在橋上贈送張良兵書,當時人們稱橋為“圯”,所以那位老頭就被後人稱為“圯上老人”
回覆列表
張良拜師的典故出自《史記》,叫做圯橋授書。先簡單把這個典故回顧一下,我再分析張良為什麼要去揀鞋。
《史記》記載中原文是: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半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根據記載中的典故,張良下橋取鞋取了一次,不過後又長跪給黃石公穿鞋。一直以來,我們講到這個典故的時候總會認為:一、張良敬老愛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二、為了實現理想,要學會守時和忍辱負重。但實際上是這樣的嗎?難道《史記》是一本思想品德教材?
呂公說 “雙方等級相同,在歷史上才能構成佳話。”我認為,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有這麼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黃石公認得那是張良,知他聰慧,有意點撥他收他做徒弟,而張良不一定知道這是黃石公,但知道或聽說過這是個高人,兩全其美成為佳話,這樣分析是符合《史記》這樣一本紀傳體史書邏輯的。
而另一種可能是這樣的:黃石公有心想收張良做徒弟,張良當時年輕氣盛,聽到黃石公說:“孺子,下取履!”時,他的反應是什麼?“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看見沒,要揍那老人呢!不過看他老邁沒有下手,我想張良心中可能是這樣:一是我按你說的辦看你要幹啥,等你花招使完了,我就有藉口收拾你!二是心中一驚,這老人不簡單,可能想點撥我,我照做。通常來說第一種心境和我們正常想法接近,而第二種想法就顯出張良不簡單(當然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上當受騙全是始於這樣的想法),但在那個時代張良這麼想的話那才符合張良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