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史學家
-
2 # 鋒楓2016
慈禧太后絕對是晚清第一個強權人物!掌握大清最高權利長達四十餘年,手段鐵血強勢,心狠手辣。雖然有過“同治中興”的迴光返照,但大清在她手中極具衰弱,中國進一步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深淵。她的一句“寧予友邦,不予家奴”令她飽受後世歷史學家的詬病,並口誅筆伐。
但如果中國歷史上沒有慈禧這個女人,清朝會如果發展?中國會向何處發展?
首先,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不會變化!大清在乾隆晚期已經顯示出頹勢,雖然歷經嘉慶,道光兩帝的努力,也沒能扭轉大清衰弱的趨勢。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大清喪權辱國,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兩白銀。
在咸豐帝繼位時大清早已是內憂外患,南方爆發了大規模的太平天國運動,而北方捻匪猖獗,可算是天下大亂。這時英,法兩國又因條約問題出兵中國。這時的大清可以說危機重重,當時甚至很多人認為大清氣數盡矣,咸豐帝很可能會是亡國之君。
在如此紛亂的局面下苦撐了十一年的咸豐帝走到生命的盡頭。這時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話,咸豐帝就有很大可能會絕嗣。大清的皇位傳承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其結果就只能在咸豐的侄子中找一個繼承大統。而咸豐仍會安排肅順等八大臣輔政,宗室親王攝政,相互制衡保證朝局平衡,原先的皇后慈安被尊為皇太后。而恭親王仍會被排除在權力核心外。為什麼?因為咸豐十分不待見這個才能卓越的弟弟,自然不會考慮重用這個弟弟。
從歷史上肅順等人行政風格可以推斷,作風保守落後,一心想中興大清,卻按祖宗成法行事,毫無更新制度,革除弊端的想法,更別說學習西洋先進科學文化技術。
-
3 # 鳶飛九天2018
慈禧太后給大家的一貫印象就是保守、固執、治國無方,賣國有術,牝雞司晨但卻政治手段高超。中國在晚清期間與列強簽訂的數百不平等條約中,多數都是在慈禧太后的統治期內簽訂的。作為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必須也應該承擔最主要的責任。那麼,如果沒有了慈禧太后,清朝會怎麼樣呢?
清朝必然會更早的滅亡。雖然慈禧太后在治國和外交方面低能弱智,但是她在政治權謀和平衡能力方面,堪稱絕對高手。慈禧太后是一個典型的政治人物,她也是清廷中唯一能被滿漢眾臣共同認可的人,清廷也正是仰仗慈禧的高超手段,才能壓制和利用地方崛起的漢族軍功大臣,延續了清廷的統治。
因此,如果沒有了慈禧太后,清廷沒有一個有足夠威信眾派系均認可的人統領全域性,晚清中國會面臨什麼樣的一個局面呢?
地方督撫隨著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崛起,逐漸掌握軍事和財政大權,中央有沒有了一個足夠能力手腕的人鎮壓,地方必然與中央的離心力加強,再加上滿漢矛盾,地方的軍閥化會加速。
而清廷中央,本就黨爭等十分激烈的朝堂,必然進入白熱化。無論是恭親王奕訢還是其他親滿清宗室親王,都沒有足夠的威信和能力統領朝堂。有能力的如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大臣卻又不可能受到滿清信任和重用,再加上此時的列強對中國的不斷侵略。清朝提前滅亡,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有極大可能大大提前。
當然,這對中國來說未嘗不是好事,既然清朝早晚都要崩潰,中國必然會進入軍閥混戰階段,那麼,當然是易早不易遲,長痛不如短痛。滿清領導下的中國沒有任何可能使中國富強起來,因此,清朝越早滅亡,對中國越有利。
-
4 # 零五05
歷史的一個微小變動,會導致未來的巨大變化,如果歷史上沒有慈禧這個人物,不要說中國的現在會是怎樣,就是世界歷史也許又會是另外一番景象。這就好比很多網友假設沒有拿破崙、沒有希特勒一樣,那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沒有慈禧會怎樣呢?首先,如果沒有慈禧,辛酉政變的歷史就會改寫,因為慈禧的崛起,緣於辛酉政變。咸豐駕崩,慈禧發動政變奪權,是因為意識到了自身的危險。宮廷權鬥,你死我活。假如沒有慈禧,慈禧不殺八大臣,八大臣就會殺慈禧。八大臣回到北京後,會立即抓捕慈禧等人。不殺慈禧,也會殺掉奕。打掉慈禧、奕等勢力,八大臣就完全控制了朝廷。接下來,歷史又會按套路重演,八大臣之間內鬥不止,強勢的大臣,如載垣等人就會愈加擅權專政,獨攬朝綱,出現類似鰲拜那樣的人物。但年幼的同治又不同於當年的康熙,8歲的康熙可以智擒鰲拜,同治顯然沒有這樣的能力。此時,清軍鎮壓太平天國正處在關鍵時期。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肱骨之臣正在各戰場與太平軍奮力搏殺。假如沒有慈禧,會對戰局有重大影響嗎?應該不會。因為到了1862年或1863年初,形勢已經逐漸明朗,太平天國的氣數已盡。不管有沒有慈禧,清廷剿滅太平天國的決心不會改變。不管有沒有慈禧,太平天國逆轉局勢的可能性都很小。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等人會謀反、實行清君側嗎?肯定不會。因為當年慈禧掌權時根基也不是很穩,曾國藩等人同樣沒有謀反,那時慈禧一個女人家,還不到30歲。八大臣都是一幫老臣,重要的是,肅順對曾國藩、左宗棠等人有大恩,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只會知恩圖報。假如沒有慈禧,假如皇帝還是同治、光緒繼續即位的話,同治沒有作為是肯定的。一方面是自己年幼,身體不好;一方面又被輔政大臣死死控制住,很難有發揮的空間。4歲的光緒登基後,十年內的命運也會與同治差不多。假如沒有慈禧的崛起,而八大臣又殺了奕,那麼,後面出現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就會大打折扣。因為慈禧是洋務運動的最高決策者,奕是最高執行者,也可看作是總設計師。慈禧雖然保守頑固,但奕畢竟還是個開明派,洋務運動正是在他的推動下展開的。沒有了奕,光憑曾國藩等人會行嗎?洋務運動畢竟是一次積極的自救運動,如果洋務運動程度減半,那中國的形勢就相當可怕了。因為此時的日本正在大踏步前進,明治維新,全盤西化,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讓日本從上到下脫胎換骨。反觀沒有了慈禧的中國,仍在閉關鎖國,裹步不前,拒絕一切現代文明。歷史的發展是環環相扣的,但不是每發展一步都是必然。慈禧的出現,或許就是一個偶然。一個女人掌握了權力,野心膨脹,權欲熏天,再加上有些手腕,不知不覺就操控了中國47年。
-
5 # 西嶽頑石
謝邀。我認為如果沒有慈禧,清朝早就玩完了,根本撐不到溥儀那裡。晚清屢屢遭列強欺辱,割地賠款,猶如俎上魚肉任人宰割,但有慈禧在的一天,最起碼還能掌控國內局勢,要是沒了她,國內各種勢力,反清勢力,權臣勢力,軍閥勢力必將蠢蠢欲動,國內早就亂成一鍋粥了。
慈禧早期的統治,不可謂不靠譜,領導中興,開展洋務,平定內亂,穩定朝政,即使一直鬧情緒的同治和光緒親政,以他們的能力未必比慈禧做的更好。外戚干政,漢之呂后,唐之武則天,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何獨獨慈禧臭名昭著呢?
我認為,慈禧最大的悲劇是遇到潮流劇變的時代,觸碰到了中西對抗這條紅線。西方的工業革命就是一大bug,使西方列強的實力一躍成為變態加強版,而尚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美夢中的清廷,被列強扒的一絲不掛,任其擺佈。
不可否認,慈禧是個嗜權如命的政客,為了牢牢掌控大清的最高統治權,不惜向列強卑躬屈膝,割地賠款,這是她的致命傷,該罵。
可反過來想想,如果換作一個人,咸豐也罷,同治光緒也好,就能力挽狂瀾,挺起腰板對列強說不嗎?我看未必,所以說這是慈禧的悲劇。
呂后和武則天至少沒有遇到如此強大的外力衝擊,形勢比人強,晚清根本沒有與列強對抗的實力,落後就要捱打。當然,我不是說晚清的割地賠款實屬無奈之舉,你就是再弱,也不能糟蹋老祖宗的家業,更何況慈禧為了保住權力,也未必過分看重這些。
換言之,如果沒有慈禧,晚清一樣會被列強虐成狗,不平等條約只多不少,慈禧悲催的成為歷史潮流的“背鍋女俠”,這是她貪權戀位的代價。在那個局勢之下,無論誰上位,都會被千夫所指。
如果沒有慈禧,我想中國可能提前幾十年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也可能被列強搞的四分五裂,某些地方可能直到現在都是X國殖民地,也有可能建立君主立憲制。
這是一個歷史假設的問題,因為沒有發生過,誰也不知道會怎麼樣,一個小小因素的改變,往往在歷史長河當中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慈禧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她對滿清乃至民國和新中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果沒有她,往後的歷史一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6 # 林一Gerry
慈禧太后本名葉赫那拉氏·杏貞,為咸豐帝妃子和同治帝生母。慈禧出身於北京滿洲鑲藍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貴人,後依次晉封至懿貴妃。咸豐帝死後,其子同治帝繼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抬入滿洲鑲黃旗。同年與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剷除顧命八大臣勢力,與慈安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稱呼。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慈禧太后是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在她統治期間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侵略,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達到巔峰那麼如果沒有慈禧太后清朝會怎麼樣呢?
首先,我們要從慈禧這個人的出身來看看:她生長在一個富有的滿族官僚家庭,養尊處優,入宮後也一帆風順。慈禧不是孤立的個人,她是傳統文化和教育制度培育出來的社會上層人士的代表。與稗官野史的描繪相反,(徐徹:《慈禧大傳》,29頁,遼瀋書社1994年),雖然少年時代沒有受到足夠的文化教育,執政初期出現過錯別字連篇的笑話,但透過學習臣子為其編寫的總結歷代統治經驗的《治平寶鑑》,學習書畫,閱讀小說、聽說書和看戲,到了晚年,她居然敢自告奮勇給貼身女官補習中國文化了。無論在經典文化和通俗文化方面,她都具體而微地體現了中國士紳階層所傳承的中國文化。與此同時,在她身邊還有一大批大臣和親貴具體參與決策和施政,他們都是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官僚。這些都是制約慈禧言行的決定性因素。
其次慈禧並無十分過人的政治才能,只不過比較能認清形勢而已,當八旗軍和綠營軍已經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時,她便大膽起用曾國藩這類漢族將領組建自己的軍隊,要知道,重用漢族將領並任其組建私人武裝,那可是犯了清朝歷代之大忌的,因為這樣有可能會導致部將擁兵自重,甚至謀朝篡位,但慈禧認清了當時的形勢,明白不這樣做清朝只有死路一條,因此必須鋌而走險,而最後的事實也證明她做得對。
不然清朝可能已經被太平天國給滅了,而當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導致庚子國難後,她又認清形勢,覺得中國必須走憲政民主之路,因此她又決定實行新政,並預備立憲,慈禧晚年還果斷廢除了早已不合時代的科舉制度,所以按她的思路,中國還是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向富強的,只可惜時局往往變幻莫測,慈禧的這種順勢而就的被動式改革有時候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政治事件所打亂,而且她的改革只是做做樣子始終還是將個人利益放在國家和民族利益前面的。
戊戌變法損壞了她的利益所以果斷鎮壓。她說白了就是一個合格的管家婆,打理一個家族可以,但是要承擔一國之君的重任就不行了,目光短淺缺乏男子漢的那種大刀闊斧,雷厲風行的政治作風,經常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侵略者打到門口了才想起來要抵抗。
回到最初的問題,沒有慈禧太后清朝會怎麼樣呢?從維護統治玩弄權術鎮壓對手上看她有點本事,但從國家和歷史發展的全域性看,她又非常愚蠢。她隨著潮流搖擺,沒有主動駕馭全域性。她的心思主要用在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尊榮上去了。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她可以當個太平天子,不功不過。她的私慾也不比咸豐帝和同治帝)更厲害。可是她生不逢時,生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十九世紀,大轉變的年代要有觀念和知識的大更新,要有敢於衝破傳統思想文化羈絆並有足夠膽識的人物去開拓未來。
她沒有成為這樣的人物,她的愚昧貽誤了民族生機。她為什麼不願孜孜求知?因為她眼裡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己生活好就行了。長期專制制度的最高權力不受監督,沒有經久不息的挑戰,喪失了不斷改進自己的內在動力。決定統治者個人品格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和制度,沒有強大的外在壓力,很難改變專制統治者通常具有的不願打破陳規、不求上進的惰性。對慈禧說來,是每10年一次的外來戰爭、惹下八國聯軍入侵這樣的彌天大禍才使她走上推行新政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華人為擺脫傳統文化體系帶來的愚昧所付出的代價。
所以,沒有慈禧,可能清朝已經被大平天國給滅了對於清朝來說慈禧是晚晴的頂樑柱。但是在歷史的洪流中,逆流而上註定是行不通的,即使是慈禧也只是延緩了清朝的滅亡,延緩了清朝的滅亡直接導致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所以對於整個中國來說慈禧的存在就是禍國殃民了。
回覆列表
在中國近代史的人物光譜中,毫無疑問,慈禧太后一直以來都是以負面的形象問世,很多人至今仍然難以接受一個女人居然統治中國近五十年,而且近代中國的喪權辱國大部分是從這個女人手上開始的。因而,經常有人喜歡假設,如果清朝沒有慈禧太后會怎麼樣,近代中國的情況會不會好一些?
小編認為肯定不會。儘管從情感上不願意接受,但是理性分析的話,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慈禧太后是近代中國亂局之下唯一一個能夠獨撐局面的威權人物,各方各派唯一能夠心服口服的只有慈禧太后一個人。辛酉政變之後,儘管恭親王還有一些能力去制衡慈禧太后,但是慈禧太后在慈安太后、恭親王、慈禧太后三架馬車中的主導地位已經形成,經過1884年的甲申易樞,慈禧太后的共主地位最終確立。儘管從現在慈禧太后所留下的一些材料來看,慈禧太后的文字水平可能是比較差的,不過論權謀,論政治智慧,沒有一個人能夠趕得上慈禧太后,不然的話,不管是恭親王,還是醇親王,還是禮親王都有可能隨時取而代之。
如果清朝沒有慈禧太后的話,咸豐帝死後,最容易掌權的就是恭親王。而我們從恭親王后來的施政路線來看,恭親王是守成有餘,開拓不足的保守型政治人物,因而如果慈禧太后的話,我們國家在後來遭受的屈辱只會更大不會更小。而且很有可能連戊戌變法這樣的政治革新運動都不會出現。而慈禧太后雖然也犯過錯誤,比如在對待義和團的問題上,但是慈禧太后是一個知錯就改,而且矯枉必須過正的人。所以後來有了比戊戌維新力度更大的清末新政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