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娛樂,文化
2
回覆列表
  • 1 # 軒轅凌霄

    《老中醫》電視劇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熱播,我沒有時間看,但我也是虔誠的中醫愛好者,家裡留下了很多與武有關的藥方,內服外敷的丸散膏丹,這些年一直在學習中醫各類有關知識,也讓一些典籍中的古方重見天日。

    嚴格來講我算箇中醫愛好者吧,畢竟沒有開診,專門去從事這項工作。

    有些東西不說出來心裡不快活!

    首先說演員手裡的藥師鈴吧,現在因為這部劇的影響,全華人民都知道了一個詞“鈴醫”。沒錯,現在這種醫生已經見不到了,走街串巷搖鈴治病賣藥的大夫已經看不到了,但是從古至今鈴醫這個行業一直存在在我們中華大地上。

    這個鈴叫“虎撐”,是藥王孫思邈他老人家發明並使用的,藥王他老人家有一次去深山裡採藥,路遇一直猛虎攔路,這隻老虎的嗓子裡紮了一根刺,祈求藥王他老人家出手醫治,如果藥王把手伸進老虎嘴裡幫助老虎把刺拔出來,那麼老虎一疼,可能就把藥王的手咬下來了。

    藥王孫思邈靈機一動,就把扁擔上的銅環解下來,放進老虎的嘴裡撐住它,然後順利的給老虎把刺拔了出來。

    所以這個醫鈴既叫“虎撐”,也叫“藥師鈴”。從唐代以後,走街串巷的郎中都用它做自己的標記,只要藥師鈴一響,村裡就知道來了大夫。

    電視劇裡沒有完美的展示的是什麼呢?

    藥師鈴不能隨便搖動,按照古代的慣例,如果行醫者在胸前搖動,他是大夫,如果舉過頭頂搖動,那就是當世神醫,沒有我治不了的病。

    呵呵!

    所以搖動這個鈴鐺是有規矩的。電視劇裡應該把這種傳統的規矩演一演,我們現在要復興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中,尤其是古中醫,有很多規矩和規範,成大醫者是必知的。

    還有個規矩,行走江湖的郎中,藥師鈴也不是在哪裡都可以搖動的,比如到了藥鋪門口,就不能搖動手裡的鈴鐺了,因為藥鋪裡都供奉著藥王爺孫思邈的畫像,你在門口不知規矩地搖鈴,在古代叫“欺師滅祖”。這時候藥鋪的夥計就會出來,把遊方郎中的藥師鈴沒收,然後這個走方郎中還要進藥鋪給藥王祖師爺磕頭賠罪的。

    這叫規矩!

    千古不破的規矩!!!

    比如練武人從事的保鏢行業,有句話叫“鏢不喊滄州。”喜歡這個典故的諸君可以自行百度查查,這叫規矩也叫規範,我們傳統文化中,各行各業都有自己遵循的規範,你不懂這些,就是個門外漢。

    《老中醫》電視劇在這裡可以再深入些,把這些傳統展示出來。

    還有一個問題,在影視劇中開醫館坐堂診病的大夫是看不起行走江湖的“鈴醫”的。其實在當時不是這樣的,很多坐堂大夫都是鈴醫出身,因為自己的醫術精湛,慢慢的才開起了醫館。

    鈴醫的江湖習氣是有的,但是一個走方郎中也不能只靠江湖習氣活著,得靠自己的醫術,最終你得把病人的病治好了,這才是大夫吃飯的根本。

    鈴醫也有自己的醫書,這本書我有,裡邊的很多方劑都有它獨到的地方。

    鈴醫所用的藥材不多,成本也不貴,但是這些藥材加起來,秘製一下照樣可以治病,照樣也有療效。不需要鹿茸、人參等這些名貴藥材,也能治好病,這是鈴醫的特點,他們的很多處方更接近群眾。

    比如在民國吧,能請同仁堂的大夫出診,並且在同仁堂採購並加工熬製藥材的,都是有錢人。

    電視劇中提到了這本書《串雅全書》,現在可以買得到,有些方劑是很好的。鈴醫也有鈴醫的風采,從古至今鈴醫也出了很多人才,坐堂大夫看不起鈴醫只有兩個問題,那就是——錢和社會地位。

    這裡邊應該沒有醫學技術的歧視,都是大夫,保不準誰比誰強。

  • 2 # 影片家鄉

    2月21日,《老中醫》在央視正式開播。這可真是良心之作,大劇老戲骨精湛的演技,豐富的文化內涵,濃厚的中醫氛圍,值得期待。中藥是中醫辨治病症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為藥物相配伍而治療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強療效,如果配伍不當或禁忌不僅會降低藥效,還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中醫治病非常重視藥物的合理配伍。中藥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謂之相反。兩種藥物同用,藥物之間能產生互相抑制作用,就謂之相畏,所以非常期待,值得欣賞。

  • 3 # 走在路上的工程師

    好評如潮

    這可真是良心之作!大劇,老戲骨,精湛的演技,飽滿的人物素顏,豐富的文化內涵,濃厚的中醫氛圍,值得期待,反覆觀看。

    真是一部好劇,實力演員。

    多拍拍中醫方面的,弘揚。

    嚴謹不失幽默,莊重又活潑,喜歡這樣的年代戲。”

    “唯一一部不用倍速看的劇,大讚!”

    “這才是片子,這才是演員!”

    “兩集看得真不過癮,先攢著,到時一次看個夠。”

    透過如此多的好評,可見此劇深受觀眾的喜愛,從側面反映出中醫藥文化深受大眾的重視。

    究竟什麼是“十八反”“十九畏”?

    中藥是中醫辨治病證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藥物相配伍而治療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強療效,如果配伍不當或禁忌,不僅會降低藥效,還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中醫治病非常重視藥物的合理配伍。

    中藥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

    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謂之“相反”

    兩種藥物同用,藥物之間能產生互相抑制作用,就謂之“相畏”。

    歷代關於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展不盡相同。直至金元時期,才正式將相反藥概括為“十八反”,並編成歌訣流傳。“十八反”歌訣最早見於金代醫家張從正所著的《儒門事親》中,元代醫家李東垣所撰《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中也載有這首歌訣: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即: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丹參、玄參、沙參、細辛、芍藥。

    而“十九畏”歌訣,則首見於明代永樂太醫劉純所撰的《醫經小學》:

    硫黃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 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 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 牙硝難合京三稜

    川烏草烏不順犀 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喜能調冷氣 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 炮監炙煿莫相依

    即:硫磺畏朴硝(芒硝、元明粉);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稜;川烏、草烏(附子)畏犀角(廣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達成共識後,歷代大多中醫遣方用藥基本上准此而不越雷池一步。

    但是

    相反相畏藥在臨床上是否就絕對不能合用?

    對此,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歷代不少醫家,對相反相畏藥並沒有生搬硬套,而是正視病證複雜多變的現實,勇於實踐,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敢於打破禁律,認為“十八反”和“十九畏”並非絕對的配伍禁忌,並據證聯用相反相畏藥辨治疑難重症,屢獲奇效。

    朱良春

    國醫大師朱良春辨治病證從來都是有是證則用是藥,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類成說的約束。

    其從醫六十年來,以海藻與甘草同用治療頸淋巴結核,單純性及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腫瘤;以人參(黨參)與五靈脂同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海藻、甘遂與甘草同用治療胸水,滲出性胸膜炎等,皆獲佳效,且未見任何毒副作用,堪稱善用相反相畏藥的高手。

    對於“十八反”、“十九畏”之說,不能不遵,又不可拘泥,應當有是證用是藥,關鍵在於對證(症)。實際上,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大多與辨證不準,治療不對證(症)有關。再則,也與盲目使用劑量過大,服用時間過久,或炮製不當有一定關係。

    真正的中醫

    《老中醫》情節很飽滿,不僅傳揚了中醫文化,激勵了中醫人,還反映了當下很多問題,引發了我們對中醫的思索。

    劇情剛開始,陳寶國老師飾演的孟河名醫翁泉海,就攤上了人命官司。一場官司,讓我們看盡了現實的醜惡,看到了患者的兩面性,也體會了大醫和庸醫的天壤之別。

    而且之前,翁泉海說明了秦老爺的病情,還說已經無法醫治,還交代用了自己的方子不能在以其他方子同時服用的,結果秦家人同時服用了,才導致死亡的。但是秦老爺去世後,患者的家屬完全把責任推脫在了醫者的身上。

    比如死去患者秦仲山太太的一段描述很是諷刺,“他們一個個的,張嘴華佗在世,閉嘴扁鵲重生,都覺得自己是什麼藥王啊,醫聖啊,什麼熟讀本草,倒背傷寒,表面上個個啊滿肚子都是學問,說得比唱得還好聽。可是隻要一伸手,那草包肚子就都露出來了。我覺得他們都是些騙人的傢伙。”並且還重申了多遍“廢物”。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患者的兩面性,如果患者完全康復,則是華佗在世,若即便不是醫者的原因,而出現了問題,則是廢物,騙人的傢伙。所以,中醫一直處在夾縫中生存的狀態。

    反過來說,療效好,醫德高尚,治病率高的才稱為真正的中醫,而那些打著中醫的旗號,坑蒙拐騙的則是假中醫。

    但是如果真中醫遇上了這樣的患者家屬,那也是很悲催的一件事情了!

    如網友所言,正是被這些騙子,毀了中醫的清譽。

    劇中,翁泉海雖然最後無罪釋放了,但是因為這場官司,其他患者定是不敢輕易找他看病了。誰願意把生命隨隨便便交給這樣的醫生呢?

    這一段對話很是扎心:

    “您不就是前幾天把病人給治死的那個大夫嗎?”

    “不不不,這個話不能這麼說。那個官司已經了了,不是我的責任。”

    “誰知道你那官司,到底怎麼回事。”

    總之,這場蒙冤受屈的官司給初來上海,想要站穩腳跟的翁泉海帶來了無盡困難。但也因為跨越了這樣的坎坷,才將他磨礪成了一代大醫,中醫在他身上也得到了進一步弘揚。

    給民間中醫一片天

    《老中醫》中也涉及到了民間醫生,比如陳月末飾演的小鈴醫高小樸。只是現在的他還是一塊待雕琢的璞玉,而且有些不走正道,後期他將拜翁泉海為師終成大器。

    資料顯示,鈴醫古已有之,宋元時盛行,亦稱“走鄉醫”、“串醫”或“走鄉藥郎”,是遊走江湖的民間醫生。

    他們有的肩挑藥囊,懸掛葫蘆;有的肩背藥箱,手搖銅鈴、串鈴或彈拍竹鼓;有的鈴醫還慢步呼喊治病用藥,介紹藥物用法及療效。他們奔走鄉間,棲宿寺廟,醫治民眾痾疾,求取薄利,深受群眾信賴。

    從本質上講,扁鵲、華佗、孫思邈等名醫,都是典型的鈴醫。作為中國醫學史上重要的一頁,他們對百姓的健康,對中醫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貢獻。

    可是直到今天,民間中醫還得不到完全承認,包括同行。《老中醫》裡也同樣如此。

  • 4 # 天空中的星星1425

    透過如此多的好評,可見此劇深受觀眾的喜愛,從側面反映出中醫藥文化深受大眾的重視。

    中藥是中醫辨治病證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藥物相配伍而治療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強療效,如果配伍不當或禁忌,不僅會降低藥效,還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中醫治病非常重視藥物的合理配伍。

    中藥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

    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謂之“相反”

    兩種藥物同用,藥物之間能產生互相抑制作用,就謂之“相畏”。

    歷代關於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展不盡相同。直至金元時期,才正式將相反藥概括為“十八反”,並編成歌訣流傳。“十八反”歌訣最早見於金代醫家張從正所著的《儒門事親》中,元代醫家李東垣所撰《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中也載有這首歌訣: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即: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丹參、玄參、沙參、細辛、芍藥。

    而“十九畏”歌訣,則首見於明代永樂太醫劉純所撰的《醫經小學》:

    硫黃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 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 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 牙硝難合京三稜

    川烏草烏不順犀 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喜能調冷氣 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 炮監炙煿莫相依

    即:硫磺畏朴硝(芒硝、元明粉);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稜;川烏、草烏(附子)畏犀角(廣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達成共識後,歷代大多中醫遣方用藥基本上准此而不越雷池一步。

    但是!

    相反相畏藥在臨床上是否就絕對不能合用?

    對此,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歷代不少醫家,對相反相畏藥並沒有生搬硬套,而是正視病證複雜多變的現實,勇於實踐,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敢於打破禁律,認為“十八反”和“十九畏”並非絕對的配伍禁忌,並據證聯用相反相畏藥辨治疑難重症,屢獲奇效。

  • 5 # 瑤池小醫

    醫不叩門,翁泉海犯了一個很大錯誤,提著藥箱去去敲門看病,我認為這是這部電視劇的敗筆。沒能體現一個行業的不成文規則。

  • 6 # 俐菲食療養生

    知識點: 十八反、十九畏

    要明白十八反、十九畏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中藥七情”。中藥七情最早出自於《神農本草經》“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葉華實,草石骨肉。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當視之。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不爾,勿合用也。”後人將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稱作“七情”。是中藥在配伍時的規律與禁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的美白水乳、精華可推薦?有哪些好的美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