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儒風

    各種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在一些比較正規化的影視劇裡,包括清朝皇帝在內的清朝貴族們,腰帶上都會佩戴荷包、吊墜等物品。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荷包、吊墜等物品都是比較偏女性化的物品。作為清朝的男性貴族們,皇帝、親王貝勒等等,為何要佩戴荷包呢?其實,清朝男性貴族佩戴的並不是荷包,而是一種類似於荷包的衍生品。那麼,究竟為何要佩戴者一系列的物件呢?

    首先,我們聊一下清朝的起源。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政權,而後金政權是東北建州女真建立的政權。在後金政權建立之前,建州女真一直屬於半遊牧半漁獵的生活,主要居住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在日常遊牧或者狩獵的過程中,基本上必備一個小行李包。小行李包類似於荷包,但是比荷包大,裡面帶了鞘刀、火鐮等物品,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需要。17世紀初期,在明朝統治的末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在後金政權建立的前期,由於國力有限,最主要的任務是對抗龐大的明朝,根本沒有精力和精力設計服飾。因此在這一階段,即使是大汗努爾哈赤的服飾,也是非常簡單的。在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後金政權已經在各個方面佔據優勢。幾輪大戰中,屢屢擊敗明朝征討大軍。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的各個部落,已經在後金政權的控制之下。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皇太極已經不甘心做區區的後金大汗,而是渴望成為大一統王朝的皇帝。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自己成為了大清皇帝。與此同時,先後兩次打擊李氏北韓王國,迫使北韓王國改封清朝為宗主國。在官員制度、建築制度和文化制度方面,清朝儘可能的接見了明朝成熟經驗。例如明朝官服上的補圖,被清朝基本照搬。

    清朝官服的補服長褂上的圖案,幾乎與明朝一致。清朝的朝服比較煩雜,分為了頂戴花翎、內襯衣、蟒袍、補服長褂、朝珠、皂靴等等。其中,每一個物件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同等級官員和貴族的標準都不一樣。熟悉漢服的朋友,應該想到了另一個物件,那就是腰帶。在清朝入關之前,官員的朝服上都搭配了腰帶,不同等級的官員使用不同材質的腰帶。

    但清朝入關以後,由於朝服採用了蟒袍與補服長褂配合的模式,不再需要腰帶。不過,這並不代表清朝官員和貴族們不需要腰帶。在正式的朝服中,只有皇帝能夠佩戴腰帶。但穿著日常服飾的時候,官員和貴族們則都可以使用腰帶。關於腰帶的顏色,從皇太極時期便推出了嚴格的規定:“凡顯祖宣皇帝塔克世以下之嫡派子孫,謂之宗室;伯叔兄弟之後裔,謂之覺羅。宗室為杏黃色,覺羅為紅色,普通皆藍色。”因此,出現了黃帶子、紅帶子和藍帶子的說法。在影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威震蘭州的金大煙袋為了震懾和珅,亮出了自己的黃腰帶。和珅一眼就認了出來,說了一句:“皇室宗親?”由此可見,不同顏色的腰帶也稱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徵。至於普通的官員們,可以使用黑色或者其他顏色的腰帶,不違背朝廷禁令就行。清朝入關之前,僅僅規定了腰帶的顏色,對於腰帶的用料和材質並沒有限制。因此在清朝入關之後,康熙、雍正皇帝在位時期,在腰帶的使用上比較混亂。例如紅帶子的宗室成員,使用了白玉或者翡翠的材質,這並不違背朝廷的規定。為了治理服飾方面的各種亂象,乾隆皇帝上臺以後,專門再次修訂了《大清會典》。在《大清會典》中,對各級貴族、官員的服飾都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而且規定非常細微。《大清會典》中規定:“皇子朝帶,金銜玉方版四,每版飾東珠四,中飾貓睛石一。帶及左右配絳,用金黃色。帶帉下廣而銳。親王朝帶制同。郡王朝帶,每版飾東珠二,貓睛石一。餘制如皇子朝帶。”請注意,清朝貴族的腰帶上並非什麼都不佩戴。在一些比較正式的清宮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男性貴族的腰帶上,佩戴了各式各樣的物件。

    清朝男性貴族們腰帶上的物件,其實非常有講究,被稱為活計。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記錄:活計有七件頭、九件頭之分,其質料分緙絲、平金、繡花等各式緞子,顏色則配合時令、場合、袍服顏色而有紅、白、藍、黑等。男式活計一般有扇套、表套、扳指套、眼鏡盒、荷包、跟頭褡褳、鑰匙袋等,每件又以別子繫於腰帶上。

    清朝入關以後,雖然貴族們的生活水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最高層為了防止貴族們玩物喪志、數典忘祖,規定貴族們的腰帶上必須佩戴各種活計,寓意時時提醒自己“祖宗當年創業艱難。”起初,這些佩戴活計都非常簡單。但久而久之,清朝貴族們的生活逐步奢侈化。腰帶上的活計越來越有講究,材質和樣式逐漸奢華。僅僅是荷包上的圖案便出現了五穀豐登、鵲橋仙會、葫蘆陽升、甲子重新、萬國咸寧等圖案。除了荷包以外,扇套、表套、扳指套、眼鏡盒等都非常講究,選用最上等的絲綢,再繡上各種精美的圖案。這原本屬於滿洲舊俗,但到了清朝的中後期,這些腰帶上的活計逐步成為了清朝貴族們的裝飾,實際實用性非常低。對於官員們來說,雖然自己也佩戴腰帶,但沒有各種複雜的活計。至於普通百姓們,一般使用粗布或者麻布腰帶,以實用性為最高標準。到了清朝統治的末期,隨著國門的開放,各種西方樣式的腰帶開始進入國內。此時一些貴族和官員們開始逐漸嘗試西方腰帶,由於設計比較合理,清朝傳統腰帶的地位開始明顯動搖。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傳統樣式的腰帶迅速退出了歷史舞臺。至於腰帶上的各種活計,成為八旗貴族子弟炫耀昔日輝煌的資本。但隨著政權的垮臺,無論是黃帶子還是紅帶子,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風。

  • 2 # 小雨歪史

    各種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在一些比較正規化的影視劇裡,包括清朝皇帝在內的清朝貴族們,腰帶上都會佩戴荷包、吊墜等物品。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荷包、吊墜等物品都是比較偏女性化的物品。作為清朝的男性貴族們,皇帝、親王貝勒等等,為何要佩戴荷包呢?其實,清朝男性貴族佩戴的並不是荷包,而是一種類似於荷包的衍生品。那麼,究竟為何要佩戴者一系列的物件呢?

    首先,我們聊一下清朝的起源。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政權,而後金政權是東北建州女真建立的政權。在後金政權建立之前,建州女真一直屬於半遊牧半漁獵的生活,主要居住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在日常遊牧或者狩獵的過程中,基本上必備一個小行李包。小行李包類似於荷包,但是比荷包大,裡面帶了鞘刀、火鐮等物品,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需要。17世紀初期,在明朝統治的末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

    在後金政權建立的前期,由於國力有限,最主要的任務是對抗龐大的明朝,根本沒有精力和精力設計服飾。因此在這一階段,即使是大汗努爾哈赤的服飾,也是非常簡單的。在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後金政權已經在各個方面佔據優勢。幾輪大戰中,屢屢擊敗明朝征討大軍。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的各個部落,已經在後金政權的控制之下。

    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皇太極已經不甘心做區區的後金大汗,而是渴望成為大一統王朝的皇帝。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自己成為了大清皇帝。與此同時,先後兩次打擊李氏北韓王國,迫使北韓王國改封清朝為宗主國。在官員制度、建築制度和文化制度方面,清朝儘可能的接見了明朝成熟經驗。例如明朝官服上的補圖,被清朝基本照搬。

    清朝官服的補服長褂上的圖案,幾乎與明朝一致。清朝的朝服比較煩雜,分為了頂戴花翎、內襯衣、蟒袍、補服長褂、朝珠、皂靴等等。其中,每一個物件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同等級官員和貴族的標準都不一樣。熟悉漢服的朋友,應該想到了另一個物件,那就是腰帶。在清朝入關之前,官員的朝服上都搭配了腰帶,不同等級的官員使用不同材質的腰帶。

    但清朝入關以後,由於朝服採用了蟒袍與補服長褂配合的模式,不再需要腰帶。不過,這並不代表清朝官員和貴族們不需要腰帶。在正式的朝服中,只有皇帝能夠佩戴腰帶。但穿著日常服飾的時候,官員和貴族們則都可以使用腰帶。關於腰帶的顏色,從皇太極時期便推出了嚴格的規定:“凡顯祖宣皇帝塔克世以下之嫡派子孫,謂之宗室;伯叔兄弟之後裔,謂之覺羅。宗室為杏黃色,覺羅為紅色,普通皆藍色。”

    因此,出現了黃帶子、紅帶子和藍帶子的說法。在影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威震蘭州的金大煙袋為了震懾和珅,亮出了自己的黃腰帶。和珅一眼就認了出來,說了一句:“皇室宗親?”由此可見,不同顏色的腰帶也稱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徵。至於普通的官員們,可以使用黑色或者其他顏色的腰帶,不違背朝廷禁令就行。

    清朝入關之前,僅僅規定了腰帶的顏色,對於腰帶的用料和材質並沒有限制。因此在清朝入關之後,康熙、雍正皇帝在位時期,在腰帶的使用上比較混亂。例如紅帶子的宗室成員,使用了白玉或者翡翠的材質,這並不違背朝廷的規定。為了治理服飾方面的各種亂象,乾隆皇帝上臺以後,專門再次修訂了《大清會典》。在《大清會典》中,對各級貴族、官員的服飾都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而且規定非常細微。

    《大清會典》中規定:“皇子朝帶,金銜玉方版四,每版飾東珠四,中飾貓睛石一。帶及左右配絳,用金黃色。帶帉下廣而銳。親王朝帶制同。郡王朝帶,每版飾東珠二,貓睛石一。餘制如皇子朝帶。”請注意,清朝貴族的腰帶上並非什麼都不佩戴。在一些比較正式的清宮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男性貴族的腰帶上,佩戴了各式各樣的物件。

    清朝男性貴族們腰帶上的物件,其實非常有講究,被稱為活計。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記錄:活計有七件頭、九件頭之分,其質料分緙絲、平金、繡花等各式緞子,顏色則配合時令、場合、袍服顏色而有紅、白、藍、黑等。活計一般有扇套、表套、扳指套、眼鏡盒、荷包、跟頭褡褳、鑰匙袋等,每件又以別子繫於腰帶上。

    清朝入關以後,雖然貴族們的生活水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最高層為了防止貴族們玩物喪志、數典忘祖,規定貴族們的腰帶上必須佩戴各種活計,寓意時時提醒自己“祖宗當年創業艱難。”起初,這些佩戴活計都非常簡單。但久而久之,清朝貴族們的生活逐步奢侈化。腰帶上的活計越來越有講究,材質和樣式逐漸奢華。僅僅是荷包上的圖案便出現了五穀豐登、鵲橋仙會、葫蘆陽升、甲子重新、萬國咸寧等圖案。

    除了荷包以外,扇套、表套、扳指套、眼鏡盒等都非常講究,選用最上等的絲綢,再繡上各種精美的圖案。這原本屬於滿洲舊俗,但到了清朝的中後期,這些腰帶上的活計逐步成為了清朝貴族們的裝飾,實際實用性非常低。對於官員們來說,雖然自己也佩戴腰帶,但沒有各種複雜的活計。至於普通百姓們,一般使用粗布或者麻布腰帶,以實用性為最高標準。

    到了清朝統治的末期,隨著國門的開放,各種西方樣式的腰帶開始進入國內。此時一些貴族和官員們開始逐漸嘗試西方腰帶,由於設計比較合理,清朝傳統腰帶的地位開始明顯動搖。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傳統樣式的腰帶迅速退出了歷史舞臺。至於腰帶上的各種活計,成為八旗貴族子弟炫耀昔日輝煌的資本。但隨著政權的垮臺,無論是黃帶子還是紅帶子,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風。這都是可以看做風俗習慣,凸顯身份的象徵

  • 3 # 老陳通史

    清朝入關之前,僅僅規定了腰帶的顏色,規定:“凡顯祖宣皇帝塔克世以下之嫡派子孫,謂之宗室;伯叔兄弟之後裔,謂之覺羅。宗室為杏黃色,覺羅為紅色,普通皆藍色,因此,出現了黃帶子、紅帶子和藍帶子的說法。

    但是乾隆皇帝上臺以後,專門再次修訂了《大清會典》。在《大清會典》中,對各級貴族、官員的服飾都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而且規定非常細微。

    《大清會典》中規定:“皇子朝帶,金銜玉方版四,每版飾東珠四,中飾貓睛石一。帶及左右配絳,用金黃色。帶帉下廣而銳。親王朝帶制同。郡王朝帶,每版飾東珠二,貓睛石一。餘制如皇子朝帶。”

    腰帶飾物叫活計,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記錄:活計有七件頭、九件頭之分,其質料分緙絲、平金、繡花等各式緞子,顏色則配合時令、場合、袍服顏色而有紅、白、藍、黑等。活計一般有扇套、表套、扳指套、眼鏡盒、荷包、跟頭褡褳、鑰匙袋等,每件又以別子繫於腰帶上。

    荷包上的圖案更有五穀豐登、鵲橋仙會、葫蘆陽升、甲子重新、萬國咸寧等圖案,除了荷包以外,扇套、表套、扳指套、眼鏡盒等都非常講究,選用最上等的絲綢,再繡上各種精美的圖案。

  • 4 # 時間的車輪

    在清朝入關之前,官員的朝服上都搭配了腰帶,不同等級的官員使用不同材質的腰帶。

    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政權,而後金政權是東北建州女真建立的政權。在後金政權建立之前,建州女真一直屬於半遊牧半漁獵的生活,主要居住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在日常遊牧或者狩獵的過程中,基本上必備一個小行李包。小行李包類似於荷包,但是比荷包大,裡面帶了鞘刀、火鐮等物品,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需要。

    清朝入關以後,由於朝服採用了蟒袍與補服長褂配合的模式,不再需要腰帶。不過,這並不代表清朝官員和貴族們不需要腰帶。在正式的朝服中,只有皇帝能夠佩戴腰帶。但穿著日常服飾的時候,官員和貴族們則都可以使用腰帶。關於腰帶的顏色,從皇太極時期便推出了嚴格的規定,宗室為杏黃色,覺羅為紅色,普通皆藍色。因此,出現了黃帶子、紅帶子和藍帶子的說法。

    普通的官員們,可以使用黑色或者其他顏色的腰帶,不違背朝廷禁令就行。

    清朝入關以後,雖然貴族們的生活水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最高層為了防止貴族們玩物喪志、數典忘祖,規定貴族們的腰帶上必須佩戴各種活計,寓意時時提醒自己“祖宗當年創業艱難。”

    清朝男性貴族的腰帶上,佩戴了各式各樣的物件。腰帶上的物件,其實非常有講究,被稱為活計。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記錄:活計有七件頭、九件頭之分,其質料分緙絲、平金、繡花等各式緞子,顏色則配合時令、場合、袍服顏色而有紅、白、藍、黑等。活計一般有扇套、表套、扳指套、眼鏡盒、荷包、跟頭褡褳、鑰匙袋等,每件又以別子繫於腰帶上。

    起初,這些佩戴活計都非常簡單。但久而久之,清朝貴族們的生活逐步奢侈化。腰帶上的活計越來越有講究,材質和樣式逐漸奢華。僅僅是荷包上的圖案便出現了五穀豐登、鵲橋仙會、葫蘆陽升、甲子重新、萬國咸寧等圖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信是如何忍下胯下之辱併成為軍事奇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