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象山易學堂
-
2 # 嘰裡咕嚕楊媽咪
首先要有一個有效的交流。父母要放下自己長輩的架子和孩子耐心的談談,因為不得不說父母和孩子之間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代溝,父母不懂孩子的想法孩子不理解大人的做法,這樣很容易出狀況。所以坐下來耐心的交談,讓彼此都清楚彼此的想法,這樣也就會更理解對方的做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衝突。
對待孩子的叛逆,不要一味的去堵,要像大禹治水那樣,一邊堵,另一邊疏通。如果父母一味的去打壓孩子的一切活動,那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造成逆反心理後無論父母說的對不對孩子只會一味的去反抗,這樣的話對親子之間的感情會很不利。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你不光要告訴他這樣做不對,你還要告訴他哪樣做更好,在雙方都滿意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試著融入孩子的生活,有時候代溝的出現是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造成人的世界觀不同。試著去融入他們的生活,看看他們平時喜歡幹嘛,想想為什麼他們喜歡,你也可以試著去喜歡,這樣他會覺得你更像他的朋友,他有什麼心裡話也就會和你傾訴,你就可以給他正確的指導,而不是一味的猜測他發生了什麼。
學會傾聽。如果孩子跟你說心裡話,一定要耐心傾聽,不要急著反駁,這樣有可能就聽不到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也有可能讓你們之間的矛盾加深。耐心的傾聽,他有可能會說一些抱怨你的話,你要解釋並告訴他你的一些做法的原因,你還要告訴他你愛他,其實青春期的小孩叛逆大多是因為他感受不到愛。
取得他的信任,和他做朋友。你可以讓他帶他的小夥伴們來家裡做客,帶他和他的小夥伴們一起玩,他的朋友們肯定很羨慕他有這樣開明的父母,他在他的朋友們中也會很有面子。透過謝謝做法和他做朋友包括他的朋友們。細心觀察,他的朋友們中一定有比較踏實的,和他交好,他可以再次玩的時候告訴你一些孩子的事情,這樣你會對你的孩子有個更深的瞭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和他做了好朋友,也瞭解了他的想法後,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去引導他,帶他出去旅遊,途中給他講一些你想對他說的話。令他放下那些叛逆的思想,漸漸的你的孩子自然還是你那個可愛的孩子。沒有一個孩子是平白無故去叛逆,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考慮,現在他的角度上思考,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
3 # 迴歸自然99天地合一
孩子,這個詞是比他們懂事的人才能稱呼其為孩子。我們比他們懂事嗎?我不專業,感覺上小學之前也許稱之為孩子吧。人在從出生到長大,都是一個經歷,每個人都要經歷不同的成長年代,幼兒時期,這個時期是離不開家長或監護人的看管和照顧的,都知道他們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對外面環境、事物的感知是表面的,沒有獨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所以他們的性格和習慣及行為是受周圍人的影響而形成的,這種影響最大的來自於我們父母或是我們的上一代。所以朋友見面說的多的就是,這孩子像誰誰誰。所以這時候,我們家長的言行舉止在潛意識的影響著他們,家長這時候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言行。
小學初中階段是進入少年時期,這時候,我們都經歷過了,這個時期人們開始對周圍社會環境有初步的判斷意識,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醜的,但是他們還是出在潛意識的認識當中,無法理解一些社會現象,如果對某個現象印象深刻,就會根植在心,很難改變。所以我們家長會感到孩子長大了,有時沒有時間觀察一些變化,當出現一些頂撞,不聽話的毛病,才意識到有問題,但對這些問題又束手無策。我認為遇到這種情況,還是先了解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平常和誰在一起,看是受誰的影響,用合理方法去解決。再有是否處於叛逆期,或是生理問題,由誰來解決,用什麼方法來解決。不多說了,這個問題話題太大了。
高中階段,人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性格,這時候需要更多的是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也就是如何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的教育。不同性格和愛好會影響到社會活動,他們要走向社會,個人的養成決定他們以後怎樣的生活,和什麼樣的人接觸,這也會決定他們的一生。我們經歷過的人都能感覺到,當初為什麼沒有怎麼怎麼樣,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意,這是人生經歷所決定的,這種不滿會轉化成對別人的羨慕嫉妒恨,而就是這些埋怨抱怨恰恰說明你是沒有真正努力,沒有真正用心,沒有長進的表現。沒有看到別人吃苦、受煎熬的時候,你在玩遊戲,偷懶……,你沒有付出經歷,不可能有跨越。
回到主題,因為你的不滿,在情緒上和言行上的表現,對你的孩子產生了莫大的潛意識的影響,他們的行為也反應出家長內心世界的狀態,不要怪孩子,他們從出生是無知的,是純潔的,汙點是被被動的汙染的。
忠告: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做好自己,為孩子做一面好鏡子,做好他們榜樣,這樣才能給他們更多生活的力量,做好自己照亮他人。這樣做不是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後代,一代一代,也是為了我們生活的社會。你懂得。
-
4 # 許多分
題中所描述的孩子:不懂尊重人、說話沒大沒小、頂撞父母老師、脾氣暴躁。孩子這些表現確實不好,這些行為如果不及時糾正,會給孩子將來的人際交往帶來障礙,可以說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那麼應該如何糾正孩子的這些不良行為習慣呢?
父母最應該給孩子樹立尊重和恥辱的觀念,並且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對孩子的行為及時做出表揚和批評的反應孩子們對於表揚和稱讚是極為敏感的,當受到別人尤其是父母與自己所依賴的人的尊重和讚譽時,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快樂。
所以,假如父母看見子女的行為優秀,就給予表揚,看見子女的行為不好就表現得惱怒和冷淡,同時孩子身邊的人也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他們,那麼,要不了多久孩子就能感覺到其中的差異。
這種辦法如果能堅持執行下去,我相信它的作用一定比恐嚇或者鞭打要大得多,況且這兩種辦法如果用的太多就會失去威懾力,如果不能因此而讓孩子感到羞恥,那就沒什麼作用。
第二,讓孩子深切的感受獲得尊重的快樂以及遭到屈辱的羞恥。為了讓孩子更深切的感受獲得尊重的快樂以及遭到屈辱的羞恥,並使這種感覺得以加強,那麼在孩子對這些有所感受的時候,各種令人開心或不開心的事物就應當始終伴隨在他身邊,當然這並不是對他們所做出的行為給予的特殊獎勵或懲罰,而是由於其言行舉止得當與否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要麼被尊重,要麼被羞辱。
用這種方法對待孩子,就能讓他們明白,凡是因行為良好而受人尊重、獲得讚揚的人,一定會得到他人的喜愛,也自然會得到其他種種美好的事物。
反之,凡是因行為不端而被人瞧不起,不愛惜自己名譽的人,就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別人的冷淡和輕視,結果就是不管是什麼能讓他們感到滿足或高興的東西,他都得不到。用這種方法可以從一開始就能讓孩子獲得一種穩定的經驗,讓他們明白,自己鍾愛的東西,只有名譽良好才能得到和享受。
這樣,他們的慾望反而有助於他們的德行,如果你能借助這些方法,讓孩子們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羞恥,使他們能熱愛自己的名譽併為此感到快樂,你就可以隨意的支配他們,而他們也會愛上一切美德。
第三,身邊的人應該與孩子的父母統一戰線,明確同一個教育方向很多教育的困難來自於身邊人的愚蠢和頑固,因為在對孩子不良行為進行糾正的同時很難防範他們不來干擾父母們的計劃。當孩子犯了錯誤遭到父母的冷落之後,他們往往可以透過愚笨的撫慰來讓孩子得到庇護和安慰,結果就是把父母為培養孩子的德行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全給破壞了。
當孩子父母不給孩子好臉色時,其他人也應該以同樣的冷淡態度對待他,誰都不能給他一點好臉色,直到孩子自己請求原諒,改正的錯誤,恢復了以往的名譽時為止。
如果這種做法能夠堅持實行下去,我相信,鞭打或責罵就很難再有用武之地了,孩子們為了求得自己的舒適和滿足,不用打罵,也能很快地學會去博得他人的稱讚。對於那些他們認為是大家都反對的,做了也會讓自己吃苦頭的事情,他們會避免再做的,這樣就能讓他們學會謙虛和恥辱。對於那些感覺會讓別人輕視自己的行為,他們也很快會自然而然的厭惡了。
第四,儘量避免以打罵的形式去糾正孩子的錯誤經常打罵孩子的行為是應當謹慎避免的,因為這種懲罰除了能讓孩子對因犯錯而遭受懲罰的錯誤行為產生羞恥和厭惡外,再沒有什麼其他好處了。
假如懲罰沒有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事情,也沒有讓他們明白朋友們之所以討厭自己,完全是自己咎由自取,那麼棍棒所帶來的痛苦只能是一種不完善的治療,看起來只是對創傷做了暫時的處理,使傷口表面結了一層痂,但並沒有觸及痛苦的根源。
只有發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再惹人討厭的畏懼心,才能成為真正的約束。只有兩者結合才能有所駕馭,使孩子從此改正錯誤。
第五、在孩子改正錯誤之前,一直讓孩子保持羞恥心孩子的羞恥心就像女性們身上的賢良品德一樣,不能時時被人侵犯而仍然保持下去。
如果父母把孩子打了幾下以後,那種生氣的樣子很快就沒了,那麼孩子是不會懼怕父母的惱怒的,做父母的首先應該考慮清楚,究竟是孩子的哪些過失才值得他們生氣,可是一旦發怒了,對孩子實施了懲罰後,就不該馬上收起怒容,而應想盡辦法去恢復孩子原有的美德,一直要等到他真正服從了,比平時表現的更好了,徹底彌補了所犯的錯誤,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態度。
否則,懲罰用得太多就成了家常便飯,就會完全失去作用。孩子犯了錯就受到懲罰,然後又被原諒,結果他們就會把這看成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兒了,就好像晝夜交替那樣。
第六,孩子一件事做不好就讓他反覆做,直到做好為止一種動作經過多次練習,可以使其在孩子身上變成習慣,這樣就不用再靠記憶與思考,自然而然就能做出來了。
例如有人向他問好,他應微笑迴應,有人跟他說話,他應注視對方的面孔,由於經常應用的緣故,這對教養良好的人來說簡直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用不著思考也用不著回憶。
用這種方法把孩子的任何過失都改正以後,那就算是永遠的改正了。這樣一件件的改正下去就可以把他的過失全部根除,在他身上養成你所喜愛的任何習慣。
最後,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也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一個反映,父母也應該反省對孩子的教育忽略了哪些重要環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但只要能堅持,一定能把問題解決。
回覆列表
孩子沒大沒小的原因
現在的大人們常會如此感嘆:孩子的禮貌都去哪裡了?孩子這樣沒大沒小怎麼行呢?是啊,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是令你憂心傷腦筋呢?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造成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教導孩子成為有禮貌、人見人愛的小天使呢?
通常孩子出現沒大沒小或不尊重長輩的原因大約有三種:
1、當自己的意見和他人相左時。
2、孩子想故意挑釁,讓高高在上的大人們感受到侵犯,在頂撞反抗的背後傳達的不只是“己之所欲”,而是有強烈的不滿與不順從。
3、心直口快,不清楚什麼是不禮貌的表達方式,也不知道對方聽了心裡可能不舒服或受傷。
不同原因表現方式不同此外,孩子往往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表現方式也可能不同。
當意見相左時
孩子的本能就是以自己的立場為主,要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於是他們就會以命令的口氣和對方說話,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孩子可能會說:我就是不想這樣嘛,把東西給我啦。或在家看著電視,孩子突然轉到他想看的節目,忘了大家正在收看某個頻道;再者爸爸媽媽可能正在看書或報紙,孩子就搶過去說我也要看。
挑戰大人的權威
當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時,若你是用較嚴肅及命令的口氣,孩子可能就會出現極力反抗,甚至口出不禮貌的話語。這時的孩子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表達他的不高興,用此不禮貌的動作反抗你的權威。孩子不是不懂得應該尊重大人,而是他在尋找那一個可以同時擁有你的關注,卻也不失去自己的平衡點。
屬於心直口快
為什麼孩子會不知自己的表現及說出的話,是沒有禮貌並讓人覺得不舒服的呢?除了個性外,也許在孩子生活的周圍,他常看到大人的對話是很直接且大聲的,忽略周圍人的感受,所以長久下來耳濡目染,行為表現出來方式也是直接、理所當然,也不覺得會有什麼不妥。所以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生活中糾正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出現沒大沒小時該如何教導他呢?
1、告訴孩子正確表達方式。當孩子表現不禮貌態度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何用較有禮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例如:孩子也許因為不從而說出:“你不要管我啦,我就是還想再看電視嘛。”這時家長可以先暫停孩子看電視的動作,並清楚告訴他原因。建議他可以換個方式說:“爸爸媽媽,現在這節目還沒結束耶,可以再給我一些時間嗎?”婉轉的表達減少親子間情緒衝突。當然也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接受自己的建議,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和理由。
2、先隔離冷靜一下。對於正在生氣而口不擇言的孩子,可以讓他獨處一下,等他的情緒平穩時,再透過故事或角色扮演方式,讓他了解他說話的方式是不正確的,會讓對方感覺很不舒服。而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自己先發一頓脾氣,然後等大家都氣消了就不了了之,這樣孩子不清楚錯在哪裡,也不知怎麼樣才是正確的學習模範。
4、耐心引導及學習。爸爸媽媽應該讓孩子知道:一顆尊重的心是最重要的。有禮貌、守規矩的孩子,會讓周圍的人覺得愉悅、舒服與溫暖,且受歡迎;相反的,如果你是一個沒禮貌、沒規矩的孩子,就會得不到喜愛,朋友也會疏遠你。相信只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細心地教導及引導孩子學習陪伴,孩子就會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