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佛說WAI

    一、對手就是最好的老師

    雖然屢屢捱打,但每次的疼痛都讓大漢朝長了記性,踏踏實實地向敵人學習。在後來的景帝時代成為朝中重臣的晁錯,就曾向文帝上了一份《言兵事疏》,洋洋灑灑的很多建議中,有一條尤其值得一提:“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

    二、將士兵武裝到牙齒

    如果說,引進人才,學習騎兵戰法,提升的是漢朝軍隊的軟實力,那麼鐵器的全面配備,則將漢軍的硬體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就已經誕生了冶鐵鍊鋼技術,當時楚國所鑄造的鋼鐵兵器之鋒刃,已經如蜂刺一般銳利。而西漢早期發明的“炒鋼”,則是鋼鐵技術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所謂“炒鋼”,就是直接將生鐵加熱至熔化時,採用鼓風或加入精礦粉,並在熔爐中不斷攪拌,從而令生鐵中的矽、錳和碳元素氧化,從而將含碳量降低到鋼和熟鐵的成分範圍。

    炒鋼技術的成熟,推動著鋼鐵兵器的大批次生產,青銅兵器則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漢長安武庫遺址,位於未央宮與長樂宮之間,西漢時專用於藏禁兵器,名曰“靈金內府”。此處出土的刀、劍、矛、斧等基本由鋼鐵製成,僅有少量箭鏃為青銅製成,可見當時兵員的武器配備已實現了全面鐵器化。

    有攻就有防,鋼鐵兵器的大規模使用,也促使著防護用具不斷改進。從各地出土的文物即可看出。西漢時期鐵鎧甲的製造工藝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作為防護用具的鐵甲片,具有著很好的延展性和強度,且含碳量較低,與當時世界各國相比自是遙遙領先。除了鐵甲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鐵盾,該盾外部安裝了上下兩個利鉤,稱“鉤鑲”。與純粹的厚重盾牌相比,鉤鑲攻守兼備,使兵員的戰鬥力又大為提升。

    三、徹底根治“恐匈症”

    縱使有了高明的戰法和先進的裝備,倘若對陣匈奴鐵騎時,漢軍士兵從心底裡還是畏敵如虎,那麼勝利依然遙遙無期。而令大漢男兒們從高祖、呂后和文帝時代對塞北惡狼的恐懼中掙脫出來的,正是文帝后期到景帝時,一代軍人的浴血奮戰。

    武帝之前,漢朝對匈奴的大方針是以和親為主,但與現代人想象不同,和親實際上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和平。反覆無常的匈奴人常常撕毀協議,隨後便旋風般襲擾邊境,將財產牲畜擄掠一番。面對著胃口越來越大,已經對中原腹地虎視眈眈的大漠強敵,漢王朝的統治者意識到,一味的求和根本喂不飽這些塞外的惡狼,漢人必須拿起武器,保衛邊境的安寧!就此,新一代大漢軍人登上歷史舞臺,並逐漸成為漢匈戰爭的中堅力量。

    這一時期的漢匈邊境戰爭戰場,往往遠離人口稠密的地區和交通線,散佈在蒼茫的曠野大漠之中。漢軍往往無法及時獲得後方的輜重和兵員補充,而對手又是極具靈活機動性的匈奴騎兵,作戰之艱苦可想而知。長期戰鬥在北境的李廣深諳此道,因此治軍簡易,行軍時也沒有嚴格的隊形,軍中的繁文縟節一概略去,但負責偵察的騎兵卻遠遠分佈在大隊周圍,沒有絲毫的鬆懈。這種精簡務實的風氣深受士兵的歡迎,匈奴人也懾於“飛將軍”的聲威,不敢輕易進攻。除了李廣,在景帝時代出任雁門太守的“蒼鷹”郅都,同樣是匈奴人眼中無法攻破的堡壘。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以李廣和郅都為代表一代大漢軍人,在極險惡的戰場上守護著大漢的國境線,在他們的奮戰之下,終景帝之世,匈奴人只在邊境一帶擄掠,從未能深入中原,對京畿地區造成威脅。後世所讚頌的文景之治,不單依靠無為而治,發展生產,更離不開這些遠離家鄉的戰士們,默默無聞、數十年如一日枕戈飲血所創造的安定環境。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戰鬥,令大漢的子民認識到,匈奴並非不可戰勝,這便為武帝時代的大反擊打下了堅實的心理基礎。

  • 2 # 天涯沒有盡頭

    其實就是一個國力此消彼長變化的過程。白登之戰時,天下初定,漢朝疆域內危機四伏,且經過多年戰亂,國家元氣大傷!而匈奴冒頓時期則是戰力最強時期,數十萬騎兵的戰鬥力相當恐怖。經過白登之圍後,經過幾代君王的韜光養晦和力量儲備,國力已經較為強盛,而匈因為其落後制度體制,逐漸走向分裂,所以有了漢武帝的武治之功!

  • 3 # 職業減肥營養師

    白登之圍之後,經過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等人的竭誠努力下,漢朝國力終於強大起來。

    1、白登之戰的背景。

    白登之戰遺址

    這個時候剛好是匈奴冒頓單于當政時期,冒頓單于滅東胡、破大月氏,東征西討多年,比秦朝末年的時候強大多了。這個時候他有了南下的念頭,剛好韓王信前來投奔,冒頓就趁機攻打漢朝,這個時候劉邦也覺得匈奴人是禍患,想解決掉匈奴人。

    沒想到在白登之戰中被圍困七天七夜,還是陳平獻計,才得以逃出。基於當時的國力,劉邦不得不做出了和親的決策。

    2、漢文帝時期

    漢文帝

    呂后死後,漢文帝繼位。漢文帝採取減免賦稅的辦法,把稅率定位三十稅一,逐漸成為漢朝定製,刺激了經濟發展。

    漢文帝還減輕徭役,“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開放山澤禁令:文帝后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把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開放,准許私人開採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等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結果是,“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3、漢武帝時期

    出擊匈奴:武帝時期,軍力強大,衛青霍去病多次出征匈奴,匈奴勢力被徹底打殘,大部分西遷,讓歐洲國家第一次感受了漢朝軍力的強大。

    滅北韓、破南越、攻大宛:漢武帝攻破北韓,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漢帝國的版圖至此基本成形。滅亡了南越國,把南越國建立了九個郡,其中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為了獲得優良的馬匹,發動了對大宛之戰,戰後獲得汗血寶馬,改良了漢軍的馬種。

    鹽鐵經營權收歸國有、頒佈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濟上收歸鹽鐵經營權,增加了國家經濟來源,推恩令的頒佈,讓諸侯國疆域進一步縮小,無力與中央政府對抗。獨尊儒術,統一了思想,為經濟發展鋪平了道路。創立太學、建立西域絲綢之路:漢武帝建立太學、鄉學,設立舉賢制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命令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物質和文化交流,加快了貿易的發展。中原大量的絲織品和金屬工具向西輸送,鑄鐵技術,井渠法也傳到西域 歷史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在漢高祖、文帝、武帝的努力之下,漢朝逐步走向強大,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名字,”犯大漢者,雖遠必誅!“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也成為中華民族脊樑,從此以後,不管時代如何變幻,世界如何發展,華人始終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 4 # Ghoul內幕

    按以往先來介紹白登一戰的背景:

    時間:公元前200年。地點: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參戰方:漢、匈。

    冒頓發出精兵四十萬騎,將劉邦及先頭部隊圍困在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達七天七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史稱白登之圍。

    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以脫險,從而回歸漢軍主力部隊。

    漢軍此戰之後是如何變強大的~

    和親政策出臺後,劉邦以後再也沒有與匈奴開過戰。

    人雖然回來了,但匈奴邊患仍在,劉邦採用了大臣的主意,把宗室的女兒加上豐厚的嫁妝嫁給了冒頓,用和親的辦法來維護國家安全,實現民族關係的暫時緩和,這種民族政策也成為後世很多朝代處理民族關係的樣本。

    漢高祖劉邦一直活在白登山之圍的陰影裡,漢高祖死後,掌權的呂雉又受到的匈奴單于的外交侮辱,經過了漢文帝和漢景帝的休養生息之後。

    歷史拐點,漢武帝掌權的時候,決心另起爐灶。漢朝強大起來。

    這時候執政的是漢武帝劉徹。十八年間,匈奴竟然大規模入侵五次。漢武帝視為恥辱,發誓伐滅匈奴。

    防禦還是進攻?主戰派王恢,主和派韓安國,,不再以和親換取脆弱的和平。結束爭論。決定——戰!

    大同往東7裡處有個馬輔山,山上有塊清代立的碑,上面寫著“白登之戰遺址”。這塊碑,不僅是紀念那次戰爭,更是兩個民族融合的象徵。這也正是白登之戰的意義和影響,它事實上奠定了漢匈和平的基礎,為漢初的文景之治贏得了時間和空間,同時,漢匈的聯絡與溝通更加緊密,促進了雙方的發展。如今,大同往東7裡處有個馬輔山,山上有塊清代立的碑,上面寫著“白登之戰遺址”。這塊碑,不僅是紀念那次戰爭,更是兩個民族融合的象徵。

  • 5 # 放棄的回憶

    白登之圍是漢匈戰爭的第一次正面大會戰,這次會戰並沒有多大的戰損,但是卻以劉邦被圍引為恥辱。匈奴對漢朝的並無絕對的軍事壓制,匈奴的優勢在於騎兵襲擾,以騎兵的機動能力聚集強大的兵力攻打漢朝的某一處關防,取得突破後,進行掠奪,掠奪後不施行佔領,而是撤退。

    這種戰爭模式,並非說漢朝的軍隊不如匈奴,或者說漢朝的國力不如匈奴,而是漢朝很難聚集強大的力量打出去,使得漢軍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漢初,歷經秦末戰爭,楚漢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很大的破壞,根本就沒有能力像秦朝一樣在長城一線長期囤駐三十萬大軍。

    當然,匈奴打襲擾掠奪戰可以,要是打國土兼併的硬仗卻是不行。所以說,漢朝初期,為了恢復社會生產,才會採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所謂和親,實際上就是送了女人又送錢,匈奴人樂意和親,主要還是漢朝給嫁妝多。

    匈奴人掠奪所得的東西還沒有漢朝給的嫁妝更有價值,而且也不用損耗兵力,所以和親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漢匈之間休戰的狀態,避免了長城以南大部分地區的百姓免遭掠奪屠殺,可以從容地恢復生產。

    在漢武帝即位之前,漢朝在軍事上的投入並不大。採用的依然是徵兵制,男丁17歲就得登記兵籍,服兵役兩年,一年在地方郡縣為兵,一年在邊疆或者京師為兵,如果遇到戰事,則17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丁要隨時應徵。兵制兵種方面也沒有較大的改變,漢朝的主要兵種還是材官,也就是步兵。這種兵制下,漢朝依然是打不出去,但是卻也保證了匈奴人打不進來。從一定程度上說,這就是全民耕戰。

    到了漢武帝即位,漢朝社會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國庫儲備了大量的財貨。漢武帝才開始加大了在軍事上的投入。

    首先是國家政策上。漢武帝施行推恩令,在郡縣之上設立了具有監察和統兵功能的州,還設立了內外朝制度,不僅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而且強化了軍事動員能力。州的設立,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劃分了軍區。這三大制度的推行,使得漢武帝可以從容地應對匈奴人騷擾掠奪的戰略,漢武帝可以在朝中輕鬆地操縱邊防各個州的軍事攻防,確保了匈奴人再也打不進來。

    其次是兵制兵種上。漢武帝在徵兵制的基礎上又推行了募兵制,從各行各業招募輕死能戰的勇士,不論是囚徒、奴隸、胡人,還是農民、流民、商人,只要身體素質好、膽量大、技能優秀都會被招募為兵,從而組建了一支日日操練的常備兵。

    這些常備兵除了少數仍是步兵之外,大量計程車兵都會被配置到騎兵,漢武帝將騎兵提升到與步兵同等的地位。漢武帝在養馬一項投入了大量錢糧,培育了大量的戰馬。甚至,為了改良馬種,取得西域的大宛馬、汗血馬,漢武帝不惜喪師十萬也要將戰爭打到底。募兵以及騎兵的結合,使得漢武帝有了主動打擊匈奴人的力量。

    再次是武器配置上。漢武帝時期,金屬冶煉業已經取得了巨大發展,百鍊鋼技術也有了雛形。漢武帝推行鹽鐵國家專營,鋼鐵優先滿足軍事裝備的生產,漢朝的環首刀就在這種情況下誕生。另一方面,漢武帝在秦駑的基礎上,研發了漢駑,也就是大小黃駑。弩兵雖然射速慢,但是在漢武帝時期,騎兵都是輕騎兵,沒有列裝的重騎兵,也沒有馬鐙,弩兵對騎兵有很強大的壓制能力。

    著名的戰例就是李陵率領一支五千人的弩兵深入草原,在八萬匈奴騎兵的圍攻下,依然射殺了數萬匈奴騎兵,順利返回了邊關。當然,李陵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結局也是因為漢朝邊將不救援,李陵在箭盡糧絕的情況下被俘投降。

    環首刀是漢軍打擊匈奴人的利器,這個時代的匈奴人主要兵器還是長矛和大劍,馬上對戰遠沒有刀更方便。為此,漢武帝多次派出騎兵深入草原打擊匈奴人,環首刀就是底氣,漢匈騎兵一對戰,拿著環首刀的漢軍騎士就像砍豆腐。匈奴人只要在草原上被漢軍找到,基本上就逃不掉覆滅的下場。唯一能擊敗漢軍的優勢就在於對草原的熟悉和騎術的了得,打伏擊戰,打完就跑。

    最後是戰術戰略上。漢武帝時期,處於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大漠草原不具有大陸性的地理環境,所以實行佔領的意義不大。漢武帝採取的戰略是重點打擊,採取的戰術是以戰練兵。長城由此不再成為防守的據點,而是用來屯兵打擊匈奴人的起點。

    漢武帝多次派出衛青或者霍去病深入草原,在匈奴人忙著囤積草料或者接生羊羔子的時候,在草原無法供養匈奴人,匈奴人需要依靠在山林中採集打獵維持生計的時候,出動重兵,專門攻擊匈奴的王庭。而匈奴人的王庭所在,在寒冬季節只能是山區。

    所以,衛青、霍去病是一找一個準。重兵打擊一次,匈奴人的牲畜就會大量地凍死餓死,匈奴人也會因此人口銳減。當然,這種戰略戰術對漢朝來說,需要強大的後勤保障,極為耗損錢糧。

    在戰略戰術的基礎上,漢武帝推行以斬首為功的授爵制度。保證了大批在草原上鍛鍊而出的出色而頂尖的統帥將領彙集朝廷,一時間使得漢朝朝堂盡是好戰輕死之士,發出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最強音。當然,也有飛將軍李廣不得封侯的遺憾。

    漢武帝一系列強化軍隊戰力的改革,都是以消耗大量的錢糧為代價的。當匈奴人不再成為威脅,漢武帝便向西域挺進,使得漢武帝在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詔,削減軍事投入。漢武帝的軍事改革影響深遠,直到漢朝滅亡,漢軍在軍事上都對周邊勢力保持著壓制。

  • 6 # 元彬永恆

    劉邦帶著30w開國大軍真的打不過匈奴王冒頓單于的40萬騎兵。

    當時的中原剛剛經歷楚漢戰爭,一貧如洗,連劉邦的馬車也湊不齊4匹一樣顏色的馬。而匈奴國勢方張。冒頓單于弒父繼位後,開始對外擴張。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併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匈奴別部,居河套以南),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之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向西進擊月氏,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 公元前201年,韓王信被迫投降匈奴。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4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才逃脫。

    白登山戰役後,劉邦認識到,漢朝國力太弱,匈奴過於強大。於是採納了劉敬的建議,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漢室宗女嫁與單于,並贈送一定數量的財物以及開放關市准許雙方人民交易。後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這種策略為韜光養晦,實質為暗中積蓄力量,準備決戰。

    和親期間,匈奴繼續擴充套件,力量更強。向西匈奴進擊月氏,老上單于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徒。而後匈奴控制了西域。徵發西域的賦稅,人力。向南不斷攻打漢朝郡縣。

    漢朝經過和親才實現積蓄力量,終於擊敗了強敵。到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于在位時期。 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佔領河套地區。前124年派衛青等擊敗入侵的九萬匈奴騎兵。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漢降將趙信勸匈奴把王庭遷徙到漠北,以避免受攻擊,以地理的優勢,以逸待勞擊敗漢軍。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漢軍共獲俘七萬多人,伊稚斜單于及左賢王帶少數人逃走。 匈奴國的衰落時期從伊稚斜單于至呼韓邪單于,經歷18任單于,從漢武帝元鼎年間到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滅郅支單于為止。

  • 7 # 尋料

    其實對於漢朝軍隊如何走向強大,只要稍微有點常識,都知道漢武帝手下的漢軍代表著什麼,一支要清楚掉匈奴的軍隊,當時最強大的地面武裝。

    然而這支軍隊的成長,經過漢文漢景的休養生息,國家富強,倉廩充足,漢武帝一上臺,看著殷實的家產,想到要安排公主和親,這人一下子就氣不打一處來。

    戰爭機器開始運作了。

    直到後期,我們都知道漢軍把匈奴打跑了,匈奴滅了羅馬的悲劇。

    揚眉吐氣的背後,是臥薪嚐膽的故事。

    時間來到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六年

    韓王信在與匈奴發生摩擦後,連連失利,面對匈奴的強大,韓王信選擇書信和談,但立國不久的劉邦面對異姓王猜忌不斷,尤其是這些老六國貴族。

    在造反的時候,六國貴族紛紛效力於項羽劉邦,想要重建自己的國家,在張良的幫助下,南韓復國,韓王信就是這麼來的。

    楚漢相爭時,被秦始皇壓制了幾十年的匈奴迅速發展了起來,秦九原大軍的消失,壓制匈奴的強大軍事力量再也沒有了,冒頓單于幹掉自己的父親,成功上位。

    匈奴的崛起,坦率的講,項羽和劉邦是要負歷史責任的。

    接到前面所講,面對猜忌,韓王信決定反了劉邦,書信約定匈奴一起出兵搞漢朝。

    經歷了立國戰爭的漢軍很強,在銅輥一戰告捷,接著又在晉陽大破匈奴與韓王信的軍隊,此時的劉邦,非常高興,他認為解決外患不難,憑藉漢軍出色的戰力,無往而不勝。

    聽說了匈奴駐紮在代谷的訊息,劉邦很小心的派出使者去接觸,十餘波使者帶回來訊息,匈奴老弱病殘多,兵無軍心,志氣衰退,這是個大好的機會,一戰而下!

    儘管劉敬強烈反對,劉邦還是輕敵冒進,被匈奴大軍圍困在白登山。

    七天的時間裡,漢軍被多次攻打,飢餓、寒冷、戰爭威脅著被圍困計程車兵與將領,陳平給劉邦獻計,賄賂單于的老婆,這招很管用,匈奴在包圍圈開了個口子,劉邦終於回家了。

    回到家,就開始制定和親大計,這是一個頗為恥辱的開始,也是一箇中國一句古話有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劉邦之後,漢朝幾任皇帝都頗為英明,能夠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提供需要發動戰爭機器的能源,直到清除掉北方外患,這個過程,是一個屈辱的過程,也是一個強大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體店目前倍受網店衝擊,未來實體店還會有市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