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有一句話,叫“時勢造英雄”;還有句大白話,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李鴻章,就是大清朝這個殘破不堪的破屋子裡,負責裱糊窗戶紙的那位裱糊匠。

    身為大清朝的臣子,李鴻章雖然有很高的爵祿和官階,卻也受著無限的掣肘。儘管他號稱李中堂,卻從沒有擔任過樞臣,也沒有做過京官,對於中央的政策方針他更多地只能是建議和執行,沒有更改的權力。任何說李鴻章權傾朝野的,不是對晚清史一無所知,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這種條件下的李鴻章,請問還有什麼辦法呢?他沒有那個能力去改變大的方針政策,也沒有去推翻這個王朝的魄力和膽略——不是因為他沒有實力,而是他的榮華富貴都緊緊地捆綁著這個王朝。在這個條件下,能壯士斷腕推翻舊制度的當然是英雄;但是,做不到的,就能被稱之為懦夫嗎?

    因此,李鴻章的角度和立場,決定了他的行為——他是一位改良主義者,他可以搞洋務運動,可以去搞北洋艦隊,去辦江南製造總局,卻不能推翻清帝,甚至在洋人建議他當新一任中國元首的時候,他也斷然拒絕,而是毅然北上,去收拾庚子國變的爛攤子。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是千萬人唾罵而往,這樣的人物,不也是英雄嗎?

  • 2 # 老豬的碎碎念

    李鴻章,清末極為著名的人物之一,也正是因為他,讓大廈將傾的大清國又苟延殘喘幾十年。但他自己也深深的明白,大清國氣數已盡,他所作所為只不過是東補補,西補補而已,並不會阻擋大清國的滅亡,於是他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做“裱糊匠”。

    在李鴻章生命的這幾十年中,他創立了近代曾經強盛一時的北洋海軍,他也轟轟烈烈的搞起了一場洋務運動,力圖把大清的經濟,軍事重新振興,他幾乎出訪了當時最為強盛的國家,比如美國,德國等,他希望借鑑國外先進的經驗和技術,來打造一個全新的大清朝,一切似乎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落後的制度及政體卻是無法改變的,由於守舊派勢力,很多新的變法都被扼殺在萌芽狀態,很多新政在中國卻寸步難行。

    雖然李鴻章曾為文華殿大學士及通商大臣,但他依舊頭上有一層厚厚的天花板無法逾越,他畢竟是一個漢臣,一個不會被守舊派完全信任和支援,在辦理洋務之時也被出處掣肘,事情不好辦吶。

    也難怪梁啟超評斷李鴻章,說他有大才,也有大能力,但無奈生在這樣一個末世,無可奈何!

  • 3 # 在下古麒

    那肯定是一個“裱糊匠”啊。

    不過,這裡的“裱糊匠”的意思是指的臨危受命。如果用一個貼合現代的的職業來表述的話,那我覺得就像是一個救火隊員了。

    組建淮軍

    晚期的清王朝,風雨飄搖,八旗子弟經過多年的安逸已然無法在承擔保衛國家的重任。而這個時候,愛新覺羅氏不得不起用大批的漢族朝臣治理國家。並且,准許漢人在各地辦理團練,拱衛國家。而李鴻章則在這個時候於安徽建立了淮軍,一支新式的軍隊。

    鎮壓太平天國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太平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大半個中國,並且定都天京。眼看就要危及清王朝的統治了,這個時候曾國藩的湘軍與李鴻章的淮軍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將太平天國鎮壓

    鎮壓捻軍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統帥僧格林沁全軍覆沒于山東菏澤。甚至曾國藩被派去鎮壓捻軍也沒有太大成效,後來李鴻章上任以“扼地兜剿”的戰法,即力圖將捻軍“蹙之於山深水復之處,棄地以誘其入,然後各省之軍合力,三四面圍困之”。

    興辦洋務,建立海軍

    晚清已然進入了多事之秋,這個時候列強都能夠輕而易舉的欺負中國,而李鴻章等人意識到,唯有興辦洋務才能後救中國。於是,洋務派打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旗號開始推動中國的生產,大力扶持軍工產業,並且,李鴻章敏銳的意識到,列強的船艦利炮是國家強大的重要原因,於是,他開始上書請求建立海軍,以求制夷。

    簽訂《馬關條約》

    中日甲午海戰之後,中國戰敗,中國不得以得派出代表去日本談判。要知道,那個時候,華人普遍認為,被西方列國打敗並不是很憋屈,可是被日本打敗就是一件恥辱了。而這個時候,誰都明白,去日本簽訂條約必然就要面臨遺臭萬年的結局。日本覺得中國必須派個有資格的人才能代表中國,於是,李鴻章便臨危受命背起了這個黑鍋了。

    關於簽訂《馬關條約》的具體事宜,我之前的問答有寫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閱檢視。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這位“被譽為東方脾斯麥”的老人用他的個人榮辱為這個風雨飄搖的國家殫精竭慮。

    其實,個人認為,李鴻章只是一個無奈的晚清忠臣罷了,他的一生,都在為了晚清的危亡而奔波勞累。

    您的關注,我的鼓舞~

  • 4 # tiank49934957

    裱糊匠是褒義詞,那是給他自己臉上貼金。

    首先,他所作所為與蛀蟲碩鼠無異,掏空國家肥了自家。李家發展膨脹成了社會毒瘤,宰相合肥天下瘦。淮系做大清朝必亡,李鴻章的淮系最終成了軍閥割據的始作俑者。

    其次,他是近代妥協投降派代表人物,是一個比秦檜還要厲害得多也可恨得多的人物。他這輩子主要做的事就是撈錢,甚至連割地賠款時都不忘記發國難財收取好處!(李鴻章曾在簽署中俄密約時收取300盧布的好處,在沙俄租借旅順港時收取50萬盧布的好處)清朝好不容易出了個收復新疆的左宗棠,還被他迫害致死。左宗棠對李鴻章的評價再恰當不過了:“十個法國將軍都不如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天下蒼生,必將落個千古罵名!”最後正如左宗棠所說,中國近代復興的希望——洋務運動,被李鴻章徹底葬送!

    第三,他還開啟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先例,盜取國家的財富並投資轉移海外,他的子孫後世成了億萬富翁,哪怕國內洪水滔天民不聊生都影響不到他家人永享榮華富貴。簡直就是貪腐裸官的開山鼻祖。

    一個如此厚顏無恥的人渣也有臉自稱裱糊匠?一個李鴻章就把中國禍害得不行了,如果再多出幾個李鴻章似的人物,中國危矣!

  • 5 # 海鏡清

    李鴻章自稱裱糊匠是在甲午戰爭失敗之後說的一段話,全文是:“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子,由裱糊匠東貼西補,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為紙片裱糊,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風小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等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自己是背黑鍋,所以提出“裱糊匠”的說法自辯

    甲午戰爭失敗,李鴻章背了最大的責任,留下後世罵名,他對此既無奈,也很不服氣,因此對自己做了一個辯護:第一、不能實在放手辦理各種改革事務(舉了練兵和海軍兩個例子)。第二、不能進行徹底的改革(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第三、戰敗是被政敵扯了後腿(必欲爽手扯破)。

    甲午之前,李鴻章一再表示戰爭準備不足,不宜開戰,光緒帝老師、帝黨骨幹翁同龢卻一力主戰,其學生不解,翁同龢笑曰:“我就是要試試北洋的成色啊”(我就是想看北洋打敗仗的樣子啊),也難怪李鴻章認為自己被坑了(但是淮軍已經是大清最強的軍隊,你不上誰上?)

    以上都是事實,李鴻章作為軍功起家的漢族大臣,必然會遭到清廷的猜忌和提防,所以李鴻章很多時候要避嫌,不敢盡力。他一直在地方任職,雖然位高權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央決策,但對於國家是否要改革,改到什麼程度,是沒有決策權的(這個權力屬於最高統治者)。甲午戰爭也的確是吃了內鬥的虧,作為後黨支柱,帝黨必欲除之而後快,各種使絆子,淮軍在前線戰敗時,帝黨反而歡欣鼓舞,因為有了攻擊李鴻章的理由。

    李鴻章的第一和第二個理由實際上是埋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滿清統治者,不懂世界大勢,遲遲沒有開展從上至下的全面改革

    不過,李鴻章這段話也有問題。拋開後兩個問題確實是李鴻章無能為力而外,李鴻章在第一個問題方面就是隻談客觀,不談主觀了。

    李鴻章本人是進士出身,骨子裡是一名傳統儒家士大夫,雖然思想比較開明,為洋務運動主要領袖,但畢竟有其侷限性,就是一以貫之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他自己列舉的“練兵”和“海軍”為例,都是隻得其形、不得其實的四不像。

    李鴻章由於對大清的外強中乾瞭解比其他權貴透徹,所以對外政策總是偏軟,害怕一打仗就“真相破露不可收拾”。然而這種外交方針應付西方列強尚可,對蠻橫的新興日本就完全無效了,甲午戰敗也算是自食其果

    北洋海軍還好一點,畢竟屬於從無到有,沒有舊勢力羈絆,近代化程度較高,但是軍官們只懂操縱軍艦火炮,不懂海軍戰略戰術,就連聘請的外國顧問也是一些低階軍官和士官,沒有學到近代海軍的精髓。相比之下,日本則聘請英國海軍戰術名家來日創辦海軍大學,全面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軍理論,培養真正的海軍領導者。

    李鴻章礙於情面(淮軍各級軍官都是其舊部)和認識,不願意對淮軍進行改革,導致淮軍始終是一支裝備近代武器的古代軍隊,自然抵擋不住日軍這樣的純近代化軍隊

    淮軍就更糟了。李鴻章從頭至尾就沒有建立一支近代化陸軍的打算,因為他根本理解不了古代軍隊和近代軍隊的區別,只滿足於為淮軍裝備洋槍洋炮而已。即使開設武備學堂,培養了一批懂得近代軍事技戰術的年輕軍官,但只能充當教習,各級指揮權全部掌握在不懂近代戰爭的舊式軍官手中,甲午戰爭的失敗也就並不意外了。

  • 6 # 大郭鍋

    裱糊匠是褒義詞,那是給他自己臉上貼金。

    首先,他所作所為與蛀蟲碩鼠無異,掏空國家肥了自家。李家發展膨脹成了社會毒瘤,宰相合肥天下瘦。淮系做大清朝必亡,李鴻章的淮系最終成了軍閥割據的始作俑者。

    其次,他是近代妥協投降派代表人物,是一個比秦檜還要厲害得多也可恨得多的人物。他這輩子主要做的事就是撈錢,甚至連割地賠款時都不忘記發國難財收取好處!(李鴻章曾在簽署中俄密約時收取300盧布的好處,在沙俄租借旅順港時收取50萬盧布的好處)清朝好不容易出了個收復新疆的左宗棠,還被他迫害致死。左宗棠對李鴻章的評價再恰當不過了:“十個法國將軍都不如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天下蒼生,必將落個千古罵名!”最後正如左宗棠所說,中國近代復興的希望——洋務運動,被李鴻章徹底葬送!

    第三,他還開啟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先例,盜取國家的財富並投資轉移海外,他的子孫後世成了億萬富翁,哪怕國內洪水滔天民不聊生都影響不到他家人永享榮華富貴。簡直就是貪腐裸官的開山鼻祖。

    一個如此厚顏無恥的人渣也有臉自稱裱糊匠?一個李鴻章就把中國禍害得不行了,如果再多出幾個李鴻章似的人物,中國危矣!

  • 7 # 淡然人生55

    李鴻章做的最大官職是總理大臣,但就只不過是丫寰拿鑰匙,當家不主事的差,在積弱積貧的清未能拆東補西就一定很不錯了。裱糊匠就是為他人字畫去褶皺,補漏缺的行為,只為了使字畫更漂亮,而李所做就是為大清這幅畫做漂亮而為,但字畫本身就已經破敗不堪,再努力也是漂亮不在,如同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 8 # 千千千里馬

    我給大家普及一下什麼叫“裱糊匠”。

    古代有一個職業,專門是裝裱書畫作品,或者用紙裝飾居室的人。這些人,哪裡破舊了,就裝裱一新,所以,生意還可以,起碼也算是餓不死的一個職業。

    由於這個職業的社會地位比較低,大部分人都是沒有文化的勞動者。他們手下裝裱了無數精美的古今書畫作品,但是,不能創作書畫作品。只能裝裱,或者修修補補。

    李鴻章把自己比喻為大清朝的“裱糊匠”,那是說的非常精彩的。

    李鴻章,真的就是大清朝的一個裱糊匠,他努力了,甚至鞠躬盡瘁了,但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李鴻章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如一間破屋子,由裱糊匠東貼西補,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為紙片裱糊,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風小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等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本人無意批評清朝的皇帝不給力不作為,清朝的大臣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但是,在風雨飄搖的晚清,能夠從一個沒有任何現代化產生手段和國防手段的國家,多多少少有一些睜眼看世界,積極學習西方的巨人,李鴻章應該是一個巨人了。

    他被西方稱讚為“東方的卑斯麥”,足見他在當時國際上的影響。

    但是,清王朝晚年的風氣,早已腐敗不堪,愚昧落後都是小事。

    目光短淺的各種政治勢力,還沉浸在天朝大國的睡夢之中。

    所以,像李鴻章這樣大刀闊斧改革開放的新政,根本得不到從上至下的理解和支援。

    就是辦個電話局,都要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堅持。沒有李鴻章的堅持,清朝還不能有電話都一點不奇怪。

    李鴻章一生,正如自己敘述,為大清朝真的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但是無補於還是一個被推翻王朝的命運。

    所以,有時候,你真的改變不了世界,這不是你不行,而是那個時代不行了。李鴻章盡力了,也看透了,所以,最終,他沒有像袁世凱那樣主宰清王朝的命運,畢竟,他的看透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他這個所謂自卑的“裱糊匠”,雖然沒有成功,起碼給後來的清王朝大臣,例如袁世凱,也給了一筆此路不通的遺產 。

    李鴻章把自己比喻成一個“裱糊匠”,是因為他沒有能力推倒重建一個新的大廈,而且感慨此路不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逆光人像怎麼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