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華陰山
如果東漢末年沒有門閥士族參與鎮壓農民起義,那麼黃巾起義就會成功,歷史也將為之改寫,門閥士族說白了就是有文化的地主豪強,他們的子弟依附皇權,維護一姓皇朝,把宗族利益也和皇朝綁在一起,但門閥士族們又覬覦皇權,出現諸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氏篡位取代曹魏,王、謝兩大士族掌控東晉等等。
-
3 # 大道有李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確實,從漢末三國到兩晉,是貴族地主階級向士族門閥階級讓渡權力的歷史時代。此前靠貴族姻親身份獲取統治權的階層將手中的權力逐漸讓渡給世家大族階層。像潁川荀氏、袁紹家族、司馬家族、謝安家族都是這個時代中著名家族的代表。
貴族地主階級的生存背景其實是“封建制”的延續,皇權將土地和管理權分配給自己家族的人,以鞏固家族統治的穩定性。但歷史再三地證明封建制已經不能帶來長治久安了。無論是先秦的諸侯相互攻伐,還是西漢的七國之亂,都是現實對封建制弊端的徹底放大。
而自秦國建立大一統的傳統後,中華帝國太龐大了,要有效管理就必須將權力讓渡給代理人。那麼,在排除士族門閥後,還有幾種選擇呢?我們不妨從歷史中那些登上舞臺的角色來看看,誰能當此大任。
第一、軍閥。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軍閥所建立的三國時代,其實是一個插曲。橫插在漢末和魏晉之間。中斷了士族門閥階層接掌權力的過程。但曹丕繼位後,這一趨勢重新得到了恢復。再加上後來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更是加速了這一趨勢的形成。權力被固化在士族門閥各大家族之間,什麼“顧陸朱張”,什麼“王與馬共天下”,都是士族分享統治權的意思。所以,如果是軍閥掌權,那麼中國就是無盡的戰亂,像戰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那樣。但是,中國是有統一傳統的,隨後還將走向統一,還要面對國家管理和權力分配的問題。
第二、外戚。以衛青、霍光、王莽、竇固為代表的外戚,所依附的是皇后和太子。這裡面,有幾種可能性。皇后位置穩固,外戚繼續做事,有能力的有衛青做代表;後位穩固,可以代理皇權,霍光是代表;後位穩固,自己做大了,想取而代之,王莽是代表;後位不穩固,那後黨集體失勢,幹完拉倒。所以,外戚的根基是不穩固的。要麼被換掉,退出歷史舞臺;要麼取而代之,建立新的王朝。這樣與軍閥一樣,又回到了問題的原點。
第三、寒門出身的官吏。帝國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既要有效地管理國家,又要對皇權不會構成威脅。按照這個標準,寒門出身的讀書人是最好的選擇了。他們不僅沒有根基,而且自漢武帝確立了儒家學說作為國家主流政治觀念的國策後(儘管皇帝還是講外儒內法),讀書人有了精神信仰。這就抵消了帝國的龐大所出現的鞭長莫及的負面效果。而隋唐確立的科舉制度,更是為寒門提供了階層躍遷的途徑,而且也解決了國家人才選拔的難題。讀書人做官,幹得好,就繼續幹;幹不好,隨時可以換。對皇權什麼威脅都沒有,必要的時候還能替皇帝背鍋,多好的選擇。所以,這麼分析下來,與寒門士子分享國家權力是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危害最小的選擇。
-
4 # 臥龍先生號
自古,中國就有“愛面子”“好顯擺”的傳承。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與兩千年儒家思想的薰陶是分不開的,也是與封建分封制的等級觀念分不開的。君不見,楚霸王項羽攻佔咸陽後,有人勸他定都,可他因為思念家鄉,急於東歸,便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後人便延伸出了‘錦衣夜行’這個成語。君不聞,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小知識分子也是這樣,“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小百姓更是如此,什麼家醜不可外揚,什麼受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啊。
一個等級社會,必然是人欺負人的社會。大官欺負小官,小官欺負百姓。男人欺負女人,女人就自己欺負自己。原配打小三,小三打小四!華人都是在欺負中長大的,不是欺負人,就是被人欺負,地位不平等,已經深到了骨頭裡。怕被欺負,華人就只能拼命往上爬。要想法設法,讓自己顯得比別人地位更高。如果你地位不夠高,即使你不欺負人,別人也要欺負你!必須要讓自己的地位顯得足夠高,所以華人的事兒,全都做在排場上,最喜歡做表面文章。
閒言少敘,先來搞明白什麼是“門閥”,什麼是“門閥制度”。中國古代仕宦顯貴人家的大門外矗立著兩根柱子,《玉篇·門部》上說:“在左曰閥,在右曰閱”。主人用它來自序本戶的功狀,閥閱就成了達官貴人之家的一種標誌。因此,在中國古代那些世代為官的人家,又常被人們稱為門閥、閥閱、門閥士族、閥閱世家等。這裡所說的門閥、閥閱泛指豪門著姓的門第家世。宋朝文人秦觀《王儉論》:“自晉以閥閱用人,王謝二氏,最為望族。”兩晉南朝,門閥世家壟斷政權。西晉政權以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士族作為其統治基礎,士族制度與士族政治得以鞏固和發展。政治上,九品中正制保證了士族的政治特權。中正只重門第,當時有人寫了專門記載士族的族姓家譜,中正就以此為依據評定人物品級,完全不看才德。這樣,西晉政權完全被士族壟斷,出現“公門有公,卿門有卿”,高門士族把持政權的局面;經濟上,品官佔田蔭客制保證了士族的經濟特權。士族制度的加速形成和士族門閥政治盛行,也是西晉政治腐朽黑暗的重要方面。
但是“門閥制度”的出現,也是歷史的必然,存在即合理。首先,累世公卿、高官士族,他們也是在歷次征戰中“脫穎而出”的,都有戰功,擁有較高的聲望和社會地位,也有學問有見識,治國理政,肯定要比一般人強。另外,再依據中國老百姓的劣根性——奴性,看到既然社會階層已經“固化”,那就“聽天由命”吧。因此,很多人失去了“妄想”,一段時期之內,社會秩序相應穩定。
凡事都有萌芽、發展、壯大、鼎盛、式微、消亡的過程,門閥制度也會隨歷史的發展變化而消亡。最主要的是,門閥制度的世襲,子子孫孫不勞而獲、養了很多寄生蟲,自身腐朽沒落。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慢慢“坐大”,簡直要與皇權“分庭抗禮”,因此皇家也亟需有一股力量與之制衡。這股力量就是——庶族勢力。
由於許多士族不思進取,沉溺於清閒放蕩的生活,不屑於政務軍務,加之士族是近親聯姻,身體素質極差,因此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以後,一些庶族出身的將領脫穎而出,顯示出較高的政治、軍事才能,聲望與權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齊、梁、陳開國諸帝均為庶族將領。南朝帝王雖無法改變高階士族壟斷高官的局面,但卻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卻握有實權的職務,在實際執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權。同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沉重打擊了世族勢力。另外,士族在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中也受到了打擊和削弱。至隋唐兩代,廢止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終於使產生於魏,盛行於晉的門閥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終消亡。
但是,如果沒有產生門閥士族,社會就會更亂。但是,後期士族制度的腐朽,引起了更多的農民起義。所以說,前期的產生是合理的,維護了統治階級的穩定,後期的沒落,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所以說,歷史不能假設!
-
5 # 活著就是一種情懷
門閥士族萌芽於漢末,興於魏晉。這一個在特殊歷史時期產生的特殊階層。下面我們首先看下這個階層產生的原因,然後再分下若沒有產生門閥士族將會怎樣?
門閥士族的產生門閥制度,主要特徵在於按門第搞下選拔任用官吏, 其能夠興起主要在於以下原因:
一、大土地所有制、封疆大家族與宗族和儒學三者相結合的發展
自漢武帝開始,朝廷選拔官吏還可以做到“以智役愚”,但隨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封建大家族進一步擴大勢力,逐步發展成鄉里宗族的領袖。以至於其附屬的租地農民首先是聽從於這些大土地所有制然後才是朝廷。這是生存關係使然。另一方面,儒學在這些大土地所有者中興起,儒學所倡導的“憂國如家”、“忠孝之道”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於是乎,封建朝廷與這些大家士族的關係也進入了一個蜜月期。所以朝廷在政治、經濟上都會給予傾斜。
二、戰亂,統一帝國的瓦解,新皇朝力求大家士族的支援,是門閥制度加速形成的決定因素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不斷,統一帝國的瓦解,直至南北朝的對抗,這一時期社會一直處於動亂之中。新的皇朝不斷出現,但這些皇朝的威望、實力均較弱小,統治基礎較差。一方面動亂造成普通的“布衣”為了生存無暇顧及其他,更不用談參與國事了。另一方面社會的動亂反而造成了大家士族的勢力進一步擴大,而且這些大家士族對後代的教育並沒有間斷,他們的文化素質、統治本領特別是儒學素養都符合新皇朝的統治需要。所以會出現新皇朝對大家士族的依賴。也就必然出現“以貴役賤”
三、九品中正制對門閥制度的形成,在形式上給予支援
作為統治階級的封建王朝為了統治的穩定,也為了社會又一定的發展,必然要照顧每一階級的平衡。雖然這個時期朝廷對門閥士族的依賴性較強,但總得有個形式上的合理在執行這種政策。“九品中正制”在這種歷史時機促進了這一策略的執行。選拔官吏要先定“品”,而門閥士族的後代首先定”品“就會高,此時出現了”二品系資“,”品“與”資“掛鉤了,也就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了“。
若無門閥的產生會怎樣?歷史總是不能假設了,唯物主義也認為存在即合理。此處我們假設沒有門閥的產生,以漢末魏晉的動亂時期來看大約會出現下述情形:
01沒有門閥士族的支援,新成立的封建皇朝統治基礎會極不牢固,社會動盪會加劇,各種對抗勢力出現,大一統的出現會延期。
02朝廷不大量從門閥士族中選拔官吏,以當時社會形勢來看選拔”布衣“對歷史發展也會造成負面影響,比如南朝宋、齊曾任用了一些”寒人“,掌權後貪汙納賄,胡作非為,反而導致了政權的失敗。
歷史的發展其自己的規律,歷史總會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向前發展!
-
6 # 袁衛宇
士族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原有的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這個時候需要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並進行維繫,必須要有兩種人,一是新的掌門人,也可以說是帝王;第二就是替帝王維護社會秩序的人,當然得靠儒士了。
獲益於東漢察舉制,早年透過讀書取得成就的儒士,在東漢末年,已經成為士大夫領袖,不管是在中央還是地方,影響力都非常大,是名副其實的豪族。
當時禮崩樂壞,所以逐鹿中原的豪傑,自然希望取得豪族的支援,以便奪取天下。而豪族為了自身生存,也是需要豪傑為他們提供舞臺。雙方一拍即合。
後來,隨著歷史的推進,豪傑成了帝王,豪族也就演變了士族。帝王為士族提供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士族則透過自身影響力,維護帝王的統治。
如果沒有士族,歷史是怎麼樣的局面如果當時沒有形成士族,歷史會怎樣發展,整個社會又是什麼樣的局面?這個問題,其實後世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南朝和五代十國。所以呢,若是沒有士族,肯定又是亂世了。
1.庶族上臺,情況可能會更糟
南朝宋齊梁陳的開國皇帝,都是庶族出身,他們為了壓制士族,拼命提拔寒門的人做官,架空並打壓士族。結果呢,寒門出身的官員,就一定比士族的更有能力,更有德行嗎?顯然不是,翻翻《南史》就知道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就拿庶族出身的皇帝來說,南朝劉宋的皇帝,一眾變態和神經病。愛搞裸體盛宴的,把堂姐妹納入後宮的,殺老爹的,殺兄弟的,殺叔伯的,殺侄子的,一天不殺人就渾身難受的。
2.沒有士族,將是軍閥混戰
如果沒有士族,那麼讀書人沒有發揮才華的舞臺,那麼站在政治舞臺中央的,就是各路軍閥,他們手握兵權,可以為了當皇帝,而大開殺戒,彼此之間殺來殺去,沒完沒了,整個中原勢必又是軍閥混戰,看看五代就清楚了。
後世有詩評價五代: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3.社會秩序混亂不堪,百姓遭殃
讀書人沒有了舞臺,他們也無法學以致用,改造社會,重建秩序。那些擁有兵權的人,也不會把讀書人當回事,也不會給讀書人機會,去整頓社會秩序。社會秩序將會非常混亂,禮崩樂壞,人倫盡喪。遭殃的是老百姓。
翻翻《新五代史》和《舊五代史》就知道,五代時期的社會亂到什麼地步。
很明顯,如果士族,必然又是亂世。
回覆列表
士族的產生,有政治經濟的生存空間,幾乎是必然產生的。
為何產生士族?
因為公田制崩潰,新的生產關係因為優越而取代奴隸制,地主佃戶的主客關係成為主流,而貴族衰落,必然導致新興地主控制基層。而自漢武帝之後,王侯勢力大衰,士子迅速與地方大族合流產生集士、官、學閥、地主、工商為一體的地方豪門。
而皇權從來不下鄉,井田之後,貴族奴隸主形成的權力空白只能是地方大族來填補。
西漢建立,這是第一個平民政權,貴族在政治上沒落,必然逼迫國家政權採取其他方式來選拔官員,不管是西漢初期的王侯勳貴階層,還是中央政權,只能採取推薦制、察舉徵辟、官學選才這三個辦法選仕。因教育屬於精英所壟斷,富裕家庭才能讀書,仕途當然被壟斷。
所以,世家自西漢時期產生,是必然。
東漢後期,世家膨脹,控制經濟命脈,壟斷仕途,擁有武裝,而禍亂天下。唐末因為黃巢暴動重創,五代割據損傷,宋代推廣文治,廢除部曲制,真正破除了世家的兩大基礎,世家喪失對人口的控制,失去對仕途的壟斷,從此開始消亡。
因此,西漢後期,除非維持勳貴的統治,不推行獨尊儒術,讓世襲王侯貴族繼續控制廣大土地人口,才能抑制世家的發展。
但是,這很難。因為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