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曉YB
-
2 # 立志成蟲
個人覺得都是“正經”繼位的吧,作為關外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清朝沒有立嫡立長的觀念,清太宗皇太極和入主中原的順治皇帝都是經過一系列鬥爭被“推舉”上皇位的,最起碼是得到各方認可擁戴的,皇位的合法性不容置疑。爭議最大的是雍正,說雍正是矯詔篡位,問題康熙到底想傳位給誰?說雍正跟隆科多合夥兒篡改了遺詔,如何篡改遺照的細節仔細研究一下反倒是篡改遺詔這事兒是假的。雍正創立了秘密建儲的制度,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都是根據爸爸的遺詔繼位的,道光繼位的遺詔雖然有爭議,但道光是最優秀的皇子朝野後宮是認可的,而且道光是清代唯一一位把立嫡立長立賢標準給佔全的皇帝 。同治因為是咸豐唯一的兒子,有沒有傳位遺詔都是唯一的皇位繼承人。同治無子,死後是慈禧從宗室近支裡選,光緒和宣統都不是以皇子身份登上皇位的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何為正經繼位呢?武力奪權叫非正經,還是不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叫非正經?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一直就沒有嚴格遵循中原王朝長期實行的嫡長子繼承製。理論上,只要是沒有武力奪權、弒君篡位,都算是正經繼位。從這個意義上講,清朝的皇帝都是正經繼位的。清太宗、清世祖、清世宗即位之前雖然事實存在權力鬥爭,但是他們繼承皇位的程式還是合法的,並不存在武力奪權或者弒君篡位之類的情況。清聖祖繼位幾乎沒有遭遇任何實質性的阻力。清世宗之後,從清仁宗到清文宗,都是秘密立儲,根據遺詔即位,那就更加名正言順了。清穆宗是清文宗唯一的兒子,他繼承皇位不存在任何爭議和競爭,同樣也是名正言順、合理合法的。
如果非要說不是正經繼位的,恐怕只有清德宗和清廢帝溥儀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自清世宗開始,清朝便實行秘密立儲制度,而且形成了定製。但是,清德宗卻不是走的秘密立儲這條路,他是孝欽顯皇后後(慈禧)選擇的皇位繼承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清德宗繼位的確不太正經,因為他沒有遵循定製。但是,清穆宗絕嗣,且英年早逝,根本沒有秘密立儲的基礎和前提,這個制度本身已經無法執行。慈禧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最終選擇了自己的外甥清德宗。但是,清德宗繼承皇位的程式仍然是合法的,他是以小宗之後入嗣清文宗而繼承皇位的。換句話說,清德宗即位時的身份不是醇賢親王奕譞的兒子,而是清文宗的兒子。在清穆宗去世之後,名義上清文宗只有清德宗這麼一個兒子,兄終弟及,清德宗即位依然能算是合法的。
清廢帝溥儀實際上與他大爺清德宗同理,只是略有不同而已。他是以入嗣堂大爺清穆宗、兼祧親大爺(名義上的堂大爺)清德宗的身份即位的,而不是以醇親王載灃之子的身份繼承皇位的。由清穆宗、清德宗兄弟唯一的“兒子”溥儀繼承皇位,依然是合理合法的。
因此,清朝的皇帝繼承皇位的程式都是合法的,並沒有出現類似明朝“靖難”之類的事情發生。但是,如果嚴格按照明朝那套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來看,就真的沒有幾個皇帝是“正經”的了。整個清朝皇帝以嫡長子、嫡子或者庶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只有清宣宗、清文宗和清穆宗。由於清仁宗的生母孝儀純皇后被追諡為皇后是發生於清仁宗即位之前,雖然時間很短,理論上清仁宗也可以勉強算作嫡子。從這個角度而言,清朝算得上正經繼位的皇帝只有三個半,也就是前面說到的清宣宗、清文宗、清穆宗三個和清仁宗半個。
-
4 # 正說清代十二朝
清朝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直到清廢帝溥儀宣佈退位,在皇位繼承方面,一直都未形成統一的規則。就算雍正皇帝創設的“秘密立儲”制度,也因為後世皇帝逐步出現後嗣稀少甚至絕後的尷尬局面而失去了存在意義。就清朝的皇室繼承規則而言,有幾個特點:
1、皇位傳承雖然並不順當,但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皇位傳承最為名正言順,爭議最少的。為什麼這樣說呢?自努爾哈赤到同治皇帝,全部為“子承父業”,無一例外情況出現,“父傳子”的情況能保證200多年,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就算是被慈禧太后制定的光緒皇帝和宣統皇帝也是按照嚴格皇室宗親遠近程度傳承。大清皇位的傳位正統,可以和任何朝代相比較。
2、清朝對於皇位和皇位權威的認可程度較之任何朝代都甚,也就是說不管誰以何種方式繼承皇位,只要當上了皇帝,其他人即使再有權勢,再有能力,也會小心翼翼、安安分分的俯首稱臣。縱觀滿清一朝,除了吳三桂為首的前明降將發動的“三藩之亂”,再無任何敢於向皇權的挑戰行為出現。
3、“秘密立儲”制度絕對是一個特色。天命、康熙兩朝對於明立太子的失敗,尤其是康熙朝晚年出現的“九王奪嫡”事件讓雍正皇帝汲取了教訓而創設了“秘密立儲”制度,這在中國歷史上屬首例,也有效的遏制了皇子之間為奪嫡而帶來的手足相殘、同室操戈的局面出現。自雍正朝開始,乾隆、嘉慶、道光共計四朝嚴格按照該立儲辦法傳承皇位,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皇位傳承的合法性。但“秘密立儲”制度的限制在於皇儲人選只取決於皇帝一人,相比較於清初時期的滿洲貴族和諸王貝勒共同推舉皇位人選的制度,有失公正。
根據以上按個特點,再結合清朝皇位傳承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可以看出清朝繼位最為合法的當屬順治、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五位皇帝。這個數字在清朝皇位傳承過程中的十一為帝王中已佔多數。
-
5 # 一貳一橙
清朝的繼位規則一共有四種:努爾哈赤定下的貴族公推制度;順治定下的遺詔傳位制度;雍正定下的秘密立儲制度和慈禧定下的太后懿旨制度。
當然每個制度的建立者大部分都是正經繼位,因為他們雖然是制度的修改者,但也是因為前一種制度有瑕疵或者不願執行而修改的。下面我們來看看清朝十一帝中,哪個人算是正經繼位的。
清十一帝的繼位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極算是正經的,因為努爾哈赤定下了“汗王人選由八旗貴族共同推舉”的指令,而皇太極恰好就是由兩紅旗、兩白旗、兩藍旗六旗旗主推舉上去的,自然算是正經。
清世祖順治帝福臨算,畢竟他也是當時最有資格繼位的人選之一,雖然他是叔叔多爾袞和哥哥豪格兩人的政治妥協,但不算違反制度,算是一個。
清聖祖康熙帝玄燁勉強算一個,因為當時他還有個哥哥福全,另外按順治的本意,皇位應該是傳給堂兄弟——安親王嶽樂的。玄燁能繼位主要是靠著祖母孝莊的支援,而且順治開創了遺詔繼位制度,不過他的那份遺詔真實性有待商榷,說是遺詔都不如說是“罪己詔”。
清世宗雍正帝胤禛,這就不用說了,九子奪嫡撲朔迷離,那份康熙遺詔是真是假無從得知,不算正經。清高宗乾隆帝弘曆,算是一個,因為雍正開了秘密立儲制度,早在雍正元年就已經是內定的皇位繼承人了。
清仁宗嘉慶帝顒琰也算,因為他是由乾隆直接禪讓的。
清宣宗道光帝旻寧,只能勉強算一個,因為雖然他是乾隆、嘉慶兩代帝王的內定繼承人,但嘉慶在避暑山莊駕崩時遺詔不在身邊,而且旻寧是經由嘉慶皇后、大臣等人的共同認可才登上帝位的。問題是當時並沒有人去宣讀乾清宮正大光明殿後的嘉慶遺詔,只是宣佈在一個伺候嘉慶的老太監身上找到了遺詔,所以道光繼位一事也是有疑問的。
清文宗咸豐帝奕詝不算,在道光遺詔中出現“四子奕詝為帝,六子奕訢為恭親王”的安排,一份遺詔出現兩個人那是史無前例的,可見道光帝到死都在奕詝和奕訢兩人之間猶豫不決。
清穆宗同治帝載淳是最正經繼位的了,因為咸豐皇帝就他一個兒子。
清德宗光緒帝載湉不算,按照規矩:同治皇帝死後無子,就應該從“溥”字輩的人選出一個來繼承,當時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是道光皇帝的長孫溥倫(本是貝勒載治之子,過繼給了道光長子奕緯為後),可慈禧以宗室關係疏遠不立,又否決了恭親王奕訢的兩個兒子:載澂、載瀅。
最後慈禧強制立了年僅四歲的載湉為帝,為此而召見的列名者達二十九人之多,空前絕後。
清憲宗宣統帝溥儀也不算,原因和光緒皇帝一樣。總的來看,清朝十一位皇帝,正經繼位者有崇德帝皇太極、順治帝福臨、乾隆帝弘曆、嘉慶帝顒琰、同治帝載淳;勉強算的有康熙帝玄燁、道光帝旻寧;不算正經的有雍正帝胤禛、咸豐帝奕詝、光緒帝載湉、宣統帝溥儀。
-
6 # 歷史課課代表
清朝作為取代明朝對全國實行統治的王朝,曾經一度自詡為明朝的繼承者,其很多政策和制度也都曾效仿明朝,因為清朝取代明朝是落後文明對先進文明的征服,所以剛剛完成封建化的滿洲人不得不對很多明朝先進的經驗加以學習,但是滿洲人並沒有照搬照抄明朝既有的制度,而是對明朝的一些制度和政策批判性的繼承,對於明朝很多存在問題的東西加以改良和完善,從而更有效的利用,這其中,皇位繼承製度就是最為典型的一項。
明朝皇位繼承製度: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嚴格的執行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一政策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直到崇禎皇帝,一直嚴格奉行。比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並沒有選擇精明能幹對的朱棣作為自己的儲君,而是將朱標的嫡長子、年幼孱弱的朱允炆立為皇太孫;萬曆朝也是如此,萬曆皇帝對自己的皇長子朱常洛百般嫌棄,反而寵愛自己的庶子、鄭貴妃之子福王朱常洵,一直想將鄭貴妃之子立為皇子,但是明朝的大臣們誓死不從,萬曆皇帝因為太子人選的問題與明朝的大臣進行了二十多年的拉鋸戰,最終萬曆皇帝不得不妥協,不情願的將自己不待見的皇長子朱常洛立為太子。因為有祖制的存在,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有效地避免可皇子之間為爭奪帝位而紛爭火拼,但是這項制度並不是優勝劣汰、優中選優的制度,而是將皇位的繼承直接定在了嫡子或者長子身上,這樣在很多時候使得一些比嫡子或者是長子更適合繼承皇位的優秀皇子無法繼承皇位,從而不能是最優秀的皇子成為皇帝。
清朝皇位繼承製度:清王朝建立的初期,曾經也沒有成文的皇位繼承製,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駕崩前都沒有冊立太子,也沒有明確皇位繼承人,但是清初由於保留了濃厚的奴隸制殘餘,所以當時的清朝皇位繼承實行的是貴族公推制,清太宗皇太極和清世祖順治皇帝的繼位都是這種制度下的結果。順治皇帝因患天花去世,因此去世前冊立非嫡非長但曾患過天花病痊癒的皇三子玄燁即位康熙皇帝的即為實際上是因禍得福。
康熙帝鑑於開國以來歷代皇帝都沒有冊立皇太子而導致皇位紛爭,因而將自己的嫡長子胤礽立為了皇太子,後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胤礽被兩立兩廢,其餘皇子覬覦皇位,康熙晚年諸皇子為爭奪太子之位相互廝殺,使得這位英明的大帝晚年陷入了焦頭爛額的境地,康熙臨終前,最終選擇了皇四子胤禛繼位,是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即位後有感於康熙晚年諸皇子紛爭太子之位的教訓,創造性的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從而有效的避免了皇帝生前公開冊立儲君而帶來的弊端,從此清王朝的皇位繼承走向了正軌,秘密立儲制度也是清朝第一個形成制度化的皇位繼承製度,該制度起於雍正時期,經歷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最終因為同治皇帝的絕嗣和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儲而告終。秘密立儲制度理論上終結於光緒即位,實際上同治即位時就已經宣告終結了。
清朝唯一一位繼承皇位的嫡長子:在清朝這種如此激烈的皇位競爭中,十二位皇帝中有十一位都不是嫡長子繼位。只有一位是嫡長子繼位,可以說他是幸運,也可以說是不幸。這位就是道光皇帝——愛新覺羅・綿寧。“道光”這個年號,曾經在初中歷史課上被老師用形象記憶法幫助我們記憶時拿來調侃過,“道光”諧音“倒光”,將清朝歷代皇帝的積蓄倒光的皇帝。道光帝在位時期並無卓越的功績,還讓鴉片在國內肆虐,也讓英國列強敲開了我們的大門。道光皇帝的生母應該算是清朝歷史上最為命苦的皇后了,她剛剛坐上後位沒有多少年,就因病離世。這個皇后是喜塔臘氏,出身上並沒有很出色,甚至是沒有名氣的家族,好在她成功誕下幾個皇嗣,尤其有一個兒子成為了下一任皇帝,算是填補了喜塔臘氏命苦的一生吧。喜塔臘氏之子就是後來的道光帝,而我們這麼來看,道光帝算得上是清朝歷史上最為正式的嫡長子了。
回覆列表
也不盡然,清王朝王權專制發展到頂峰,的確王子們對於皇帝的寶座覬覦已久,但真正嚴格意義上靠著權力鬥爭上位的,恐怕只有順治和雍正了。
順治的登位還屬於天上掉餡餅型,多爾袞和豪格爭奪帝位,由於代善橫叉一槓子,順治才撿漏登位。
只有雍正,是靠著與兄弟們的鬥爭,最終完成了逆襲。首先說,康熙指定的繼承人是太子胤礽,但太子不爭氣,加之眾兄弟們在下面拆臺,因此康熙不得不換掉太子。
有一種觀點,雍正一直是在以不爭的態度去爭皇帝位的。表面上吃齋唸佛,實際上暗地裡卻是兩面三刀。老十三之所以在康熙晚年被囚禁,與我們在雍正王朝裡看到的正相反,反而是因為他和老四在拆臺,老十三一個人把罪名扛了,因此老四才在日後有機會打一場阻擊戰。
康熙五十年之後,胤禛才真正進入到康熙的視線當中。不可否認康熙特別喜歡胤禛的兒子弘曆,但是康熙在皇子當中,最喜歡的還是老十四。
但很可惜,康熙沒能看到老十四凱旋的那一天便撒手而去,歷史當中很多人都在傳雍正的皇帝位不合法,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遺詔有問題,康熙死前只有胤禛在,他極有可能和隆科多密謀篡位。
二,祭天有疑點。康熙去世之前清實錄記載曾派胤禛祭天,但此一說在其他文獻當中並沒有任何旁證,因此可能系偽造。
三,果郡王允禮在聞聽雍正繼位後的表現。
這幾個問題不弄清楚,恐怕有關雍正的流言,便不會終止。
那麼,除去雍正之外,其他繼承人可能都還算是在意料之中,比如乾隆,嘉慶,道光。
唯一有點小心眼的表示咸豐和恭親王了,但是恭親王太愛炫,故可以理解。
在之後的同治,光緒,溥儀,恐怕也沒有太多的權力鬥爭,畢竟能找到繼承人已經很不容易了。
其實,權力的鬥爭有時候並不反應在皇帝身上,在官僚體制當中,可能權力鬥爭會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