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沃克特爾

    個人理解,文化元典應是開啟文化源頭的經典著作。“元”者,有”開啟造肇”、“開頭”、“第一”、“源頭”的意思。“典”,為經典、典型、典籍、典章的意思。

    自認自知傳承至今的中華文化元典,應有“世歷三古,人更三聖”的《易經》、老子的《道德經》、孔子及弟子加註“十翼”後的《易經》,以及《洪範》。

    因“世歷三古,人更三聖”的《易經》,傳說由伏羲、黃帝、文王所創,伏羲創“八卦”之後,夏有《連山》、商有《歸藏》,都是《易經》,但《連山》、《歸藏》已經遺失,只有周文王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並由周文王、周公旦加了卦辭、爻辭、彖辭的“六十四卦”的《周易》,所以後世所言的《易經》,多指《周易》。

    那麼中華文化元典,我知道的也就《洪範》、《周易》、《道德經》、孔子後的《易經》。其中,比較公認的,《易經》為“百經之首”,是中國古文化的源頭活水。其它的,因接觸有限,就不知道了。

  • 2 # 趙凡丁201

    《中華十二大文化元典》

    世界上每一個開化較早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元典。

    中華民族作為人類歷史上文明發祥較早的民族之一,持續的歷史最為悠久,文化傳承綿延不斷,中華文化元典發揮了導向性的、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十二大元典對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一、《易經》

    《易經》在中國號稱“百經之首”。它是全世界最早的系統的預測學著作。早期的人類在強大的自介面前顯得弱小無力,面對人生、社會和宇宙的不確定性,希望掌握自己的命運,能探求和預測未來,《易經》由此應運而生。《易經》的形成在中華大地上歷經了幾千年的歷程。考古發現,《易經》的八卦苻號起源於八千多年前的龜卜,系統成體系於三千多年前。由周文王演易整理成書。

    《易經》孕育了中華文化生命的萌芽。易字是中國古字日與月的合體字,意蘊著陰陽的統一和變化。《易經》全書是建立在陰陽兩極這對概念基礎之上的,以辯證邏輯推理演義萬物。它揭示了宇宙間兩種力量間的變化關係:天與地,日與月,晝與夜,大與小,正與反,靈與肉,雄與雌,上與下,理性與直覺……兩者共處一體,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實現一種和諧。一旦失去平衡,就要去追求新的和諧。這種陰陽和諧的觀念影響了中國數千年,定格了華人的價值取向、哲學觀念和思維方式。

    二、《禮記》

    《禮記》為中國古代奠基性的社會學著作,記錄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禮儀規範。其精華部分在〈禮運篇〉。它首倡“天下為公”的民本理念和“大同小康”的政治理想。華人幾千年來固有的“世界大同”觀念。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的為民宗旨。鄧小平理論中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概念均源於此。

    三、《詩經》

    《詩經》為中國上古時代的詩歌總集,其精華在〈國風〉部分。它奠定了華人的審美情趣,是中國三千年詩文化的發端。〈國風〉中的詩歌短小精練。那種一詠三嘆反覆迴環形式,整齊的句式,意境悠遠的韻味,“賦、比、興”的運用,成為中華詩歌的美學傳統。中國詩歌傳統以抒情詩為主,不同與其他國家民族以長篇敘事史詩見長。從兩漢樂府、四言詩、到唐詩宋詞、元曲,這一傳統,一脈相承。

    《詩經》的審美情趣,影響了中國的繪畫、書法、建築、園林、音樂、茶藝、陶瓷等藝術,在世界上形成了獨特的華夏藝術審美體系,是世界上現存的三大藝術審美體系之一。

    四、《老子》

    這部五千言的典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地探索宇宙本原的的哲學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經)開宗明義,探討了宇宙的本原,提出了道的概念。道是什麼?道是宇宙的初始基因,“陰陽合抱而為一”,道是物,亦是理,實體負載規律,規律寓於實體。由此構成了老子的宇宙觀模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揭示了宇宙由簡單向複雜的演化過程。宇宙由最初的一個質點(道生一,一生二……寂兮寥兮),以其原生的、固有規律(獨立而不改),透過擴張、演化(周行而不殆)形成了浩瀚無邊的宇宙,並不斷地演化,發展。這個精闢的“老子猜想”,與當今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相通的。

    老子應用《易經》的辯證邏輯,揭示了事物內部陰陽兩種力量的相互聯絡,彼此制約,互相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向對方轉化(“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反者道之動”)的對立統一關係。

    老子的哲學對中國和世界的思想界影響是巨大的,截止二十世紀末,全世界共有近百種《老子》譯文,其哲學思辯的精髓及深刻性,怎麼估量都不過分。

    五、《論語》

    《論語》輯錄了孔子的學說和觀點,是古代東方世界最早的社會哲學、倫理學、教育學著作。與老子的宇宙哲學不同,儒家倡導的是入世的社會哲學。儒家認為,人生的意義應建立在仁、義、禮、智、信的基礎上。這種崇尚仁孝、正義、禮儀、智慧、誠信的觀念具有普世的價值,是儒家思想的精粹。儒家的學說自南宋以來,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

    如今我們生活在遠離自然,遠離質樸,遠離親情,注重追求物質利益,競爭激烈的市場社會中,人類正在喪失最本原、最基本的情感,生活變得幾乎和購物一樣。儒家的價值觀對我們反思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仍有借鑑啟發意義。

    六、《墨子》

    《墨子》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百科全書。內容基礎物理、力學、光學、幾何學、認識論、邏輯學、政治學、宗教學等眾多學科領域。《墨子》在中國最早提出了“端”的概念,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基本粒子。給出了物質世界的時間和空間概念。分析了物體運動的六種形式。在理論上對“力”作出定義。對槓桿、滑輪、斜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墨子》記錄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實驗,形成了最早的幾何光學理論。在認識論方面,《墨子》總結了人們認識世界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四個階段。

    墨家學派的創立者墨子是人類早期社會偉大的民本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之一,是那個時代的平民思想家。他的“兼愛”、“非攻”的思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與反對戰爭的和平主義觀念的萌芽。他的“尚同”和“尚賢”的政治主張,“不別貧富、貴賤、遠邇、親疏”的平等理念,至今閃耀著不朽的光輝。

    墨家學派的由於其平民性,歷史上長期受到統治階級的排斥壓制,人們對其學說研究甚少甚淺,但其元典精神不滅。時代演進到今天,《墨子》一書作為中華文明的智慧寶庫,有待於我們進一步挖掘、繼承和發揚。

    七、《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世界軍事史上系統地研究戰略戰術原理的第一部軍事著作,被譽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兵學盛典”。

    《孫子兵法》在中國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歷來為中國軍事家奉為軍事指南。在中國軍事史上,以《孫子兵法》為指導取勝的戰例不計其數。三國時代的大政治家、軍事家在其戎馬一生中,親自整理了《孫子兵法》十三篇。毛澤東在長期革命戰爭中自覺運用《孫子兵法》,其著作中常引用《孫子兵法》中的警句。孫子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作戰原則,“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作戰謀略,已為舉世所共知。

    《孫子兵法》於公元八世紀傳入日本,後傳入歐洲。它同《老子》一樣,是國外翻譯版本最多的中國古代典籍。法國拿破崙作戰時經常披閱此書。日俄對馬海戰中,日海軍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運用《孫子兵法》〈虛實篇〉中的“以逸待勞”戰術大敗沙俄海軍。《孫子兵法》主張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思想,絲毫沒有因為歲月的磨洗而損減。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據此寫成《不戰而勝》一書。有學者以孫子上述思想為依據,提出調整大國關係新戰略,取名《孫子核戰略》。

    《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偉大的軍事著作,其闡發的原理對經濟、政治、外交,乃至人生都有指導意義。該兵法還經常被現代人應用於商業競爭(商戰)與商業開發,足見其深遠的影響力。

    八、《莊子》

    《莊子》既是一本哲學書,也是中國古代一部最優美的散文著作集。其作者莊子堪稱中國先秦諸子中第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將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融合到一起,善於用形象語言表達自己的哲學觀點,其思想無拘無束,文章風彩激揚,充滿浪漫奇特的想像。其後二千多年裡,中國豪放一派的詩人及散文家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無不受其影響。

    歷史上人們往往將莊子學說歸類於道家,這種約定俗成的歸類,是一種歷史的誤會。深入研究就會得出結論:莊子學說與老子的哲學有本質的不同。老子的哲學是“道”為本的哲學,而莊子的哲學則是以“幻”為本的哲學。兩者對宇宙本原的認知是完全的對立的。兩位智者向我們提供了兩種不同的認識宇宙的工具。

    莊子的哲學本質上是一種“夢幻”哲學。他認為生命、宇宙及世間萬事萬物並無根本區別,可能只是一種幻覺:“有先天地者,物耶?物物者非物”。宇宙的本原不是“物”,而是“幻”。他猜測人生不過是一場夢。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這種觀點是荒謬的,其實卻是一種先驅性的、開創性的偉大猜想。近代英國大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認為:人或許不過是受化學物質或電流刺激的“壇中之腦”。古代的莊子以其“哲學之腦”創造了一個宇宙萬事萬物融為一體的“無何有之鄉”,自己在其中作“逍遙遊”:何謂人生?何謂夢也?

    在資訊科技極為發達的今天,計算機已能從模擬簡單的模型發展到能模擬極其複雜的事物了。這種趨勢持續下去,人的就能夠設計製造出可以模擬人類社會這個複雜世界的超級計算機。據此,人們完全有理由設想:“生命、宇宙及萬物”,可能只不過是一臺超巨型電腦所創造的“虛擬宇宙”(無何有之鄉),而不是確有其物。我們人類的自身不過是模擬宇宙中的造物……。未來人們完全可以搞出一個“虛擬世界”。人們進入虛擬世界中“生活”,在那裡人們可以實現人的所有願望,比如變成蝴蝶自由飛翔,穿越到古代去當國王,去比鄰星旅行等。

    九、《孟子》

    《孟子》一書對中華文化寶庫貢獻頗豐。著者孟子曾師從儒家學派,但他不是一個平庸的繼承者,而是一位有獨立見解的思想家,為孟家學說的創立者。

    孟子學說與傳統孔子儒家學說有質的區別。孔子學說的核心理念是“仁”和“禮”。孟子學說的核心理念是“民本論”。南宋時期的程朱理學家在改造儒家學說時,開始合稱孔孟,以適應程朱理學的需要,其後以訛傳訛,時至今日。

    孟子是中國古代倡導民本主義思想觀念的偉大先行者。他的民本思想由三部分組成。

    民貴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心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心者得天下”。

    普惠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惠及天下。

    基於民本理念,孟子主張施仁政,“有德者居之”。君若失德,喪失人心,濫施暴政,人民有革命和罷黜的權力。這為上至湯武革命,下至二千年來,中國的改朝換代提供了理論依據。

    孟子的民本論,影響深遠。後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毛澤東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以及“為人民服務”等均受惠於中華文化中古老的“民本論”。

    十、《韓非子》

    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治謀略學著作。書中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思想,提倡“以法為教”,“抱法處世則治,背法去世則亂”。闡述了“法、術、勢”理論,系統地探討了統治術和各種政治謀略,比之內容相近、在西方有重大影響的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早一千八百多年。作者韓非子為古代法家學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信奉“當今爭於氣力”的強者哲學,為人類早期歷史進化主義的先驅者,其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千古一代”秦始皇,自秦朝以降二千以來,維護和加強集權始終是中國曆代帝王追求的目標。

    十一、《九章算術》

    該算書是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最有代表性的數學著作,囊括了當時中國社會幾乎所有的數學知識,以術文的形式給出了近百條抽象的解法和公式,同時配有二百多條的例題,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基本框架。

    《九章算術》與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為同時代的著作,但兩者的體系不同。《幾何原本》是以研究空間關係為物件的數學。以形式邏輯推理為基礎、透過公理化演繹形成的嚴謹的數學體系。《九章算術》則是以演算法為中心,以研究事物數量關係為物件的數學,其優勢是計算特別發達,程式化、機械化特徵明顯,特別適合算籌、算盤、計算機的運算。

    在中國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後世數學家的重要數學成果,均採用以為《九章算術》作“注”的表達形式,足見其影響巨大。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於近代計算機的出現,其適用的數學方式方法,正與《九章算術》傳統的演算法體系原則符合。中國著名數學家吳文俊先生受到《九章算術》的啟發,發表了他的數學機械化理論。他在一九八七年就作出預言說:《九章算術》所蘊含的思想和影響,必將日益顯著,或許會凌駕於《幾何原本》體系之上,照耀著未來數學科學前進的道路。

    十二、《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以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命名的中華醫藥學典籍,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為中國最早的醫學理論集大成著作。該書是中國上古時代千百年間醫療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是眾多醫家集體智慧的結晶。

    全書內容涉及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以及治療原則等諸多領域,論述了脈象學說、病因學說、經絡學說等中醫理論。

    《黃帝內經》從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觀念出發,將人體與環境看作一個整體,主張“治未病”,進行辯證施治,倡導“治病必求於本”,對養生、攝生、延年提出精闢見解。用辯證思維探討生命過程的各種問題。二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形成擁有十四億人口當今世界上最大族群做出巨大貢獻。書中諸多理念對如今全世界的生命科學發展仍有指導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旗開得勝!萊昂納德45+11,猛龍輕取76人開門紅,本場比賽猛龍取勝關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