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燈問史

    不得不說,佟佳氏家族的男人們都具體政治投機分子的基因,從佟國維開始貫徹的“冷熱灶”思維就是這種基因的產物。隆科多的政治素養雖然比之於佟國維要遜色不少,但是血液裡流淌的基因天性並不見得少很多。

    十三爺的到來即告八爺黨逼宮失敗,隆科多這會兒還將圖裡琛隔開,親自把守著的九門和禁衛之權,卻打起了溜之大吉的主意,為什麼不孤注一擲,擒賊擒王,直接脅迫雍正?他不是沒有這個實力,但是隻要雍正控制在自己手中,就算老十三率領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馬將紫禁城團團圍住又奈何?魚死網破總不是最好的結局,但是局面絕對不至於立馬失敗這麼簡單。

    隆科多在想什麼?他為什麼要溜之大吉?一是他的政治投機基因在起作用。

    因為諾敏案,還因為自己的兒子不爭氣,隆科多在雍正上臺後幾乎心裡都承受著壓力,儘管他有保駕護航的擎天之功,但是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實在是一位不好相處的君主,處處嚴厲苛責,改革手段鐵腕,隆科多雖為上書房股肱大臣,但是事實上在雍正面前已經失寵。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不得不尋求更適合於自己的靠山。八爺黨一直以來深受士人的擁護愛戴,在雍正推行行政的時間裡,來自於新政與祖制各異的聲音不絕於耳,這些統統都驚擾著隆科多是心緒。他不是沒有知覺,知道雍正的新政損害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必然受到他們的反對,正所謂法不責眾,隆科多寄希望於賭一把,在八爺黨和雍正之間取得“漁翁得利”的勝利,也不至枉費了佟國維不一條道走到黑的家訓。這種投機因素的產生,絕不是要想為此孤注一擲,而是一種見好就收,見壞就溜的把戲。他既想成,又想生,還想啥風險都不擔,所以玩起了開溜。

    二是他手握重要證據,有翻盤保命的本錢。

    隆科多不是老八,他只是一個高階打工仔,而老八不是,他是皇族皇子,爭的就是一個你死我活。隆科多犯不著陪著老八斗生死,如果孤注一擲,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皇子們和雍正們只會透過犧牲打工仔的辦法結束最終困局,隆科多是首當其衝。而這會兒開溜,他尚有保命的有利資本。他參與了整個逼宮事件,他知道弘時想殺弘曆,他知道八爺黨諸多的陰謀,這些,都可以讓他不至於最後被犧牲掉性命。從一位犯罪者轉變為“汙點證人”,其所受的罪要小很多。

    三是弘曆不在京城。

    這位雍正心定的國本根本就不在政治中心,這可能是八爺黨和隆科多根本沒想到的事情,也是他們忽略的事,他們以為推弘時上臺就行了,但是弘時只是一個貝勒,而弘曆已經是寶親王,是雍正指定的繼位人。就算是孤注一擲處於僵持的局面,在老十三的圍困之下,也許會產生第三種結局,就是魚死網破,九門的兩萬多人馬最終也會被豐臺大營的兵馬乾掉,切斷糧草水源供應,圍困個幾月,餓也會餓死他們。雍正即使死,還有弘曆這個國本在,無非就是多了一場戰鬥而已,改變不了最終的結局。隆科多估計也注意到這一點,所以乾脆溜之大吉,繳械投降。

    事情果如隆科多之想,雍正沒有殺他,他也和盤托出整個事件的始末,以此換取苟活之性命。

  • 2 # 炒米視角

    在《雍正王朝》中,八王黨逼宮,在最後緊要關頭隆科多撒丫子開溜了,而不是孤注一擲魚死網破。這很符合隆科多騎牆、蛇鼠兩端的脾性。只是這次他風向弄錯了,結果就悲劇了。

    當然按照劇情邏輯,以當時隆科多的領侍衛內大臣以及九門提督的身份。他如果孤注一擲,不是沒有贏面的。

    瞭解清朝禁衛體系的人都明白,同時掌握這兩個職務,實際上意味著什麼。即便胤祥領著京外兩營,也很難攻入京城。此刻胤祥已經命懸一線,都是被人抬盡宮裡的,而雍正也是大病未愈,只要控制住隨時可以被宣佈駕崩的。而且此刻雍正因為推廣新政,得罪了幾乎所有既得利益集團,大家都開始群起而攻之。這也是胤禩之所以敢於在這個關鍵時刻發生“逼宮”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八王逼宮”的時候,他換防了親軍營(劇中是御林軍),調來了自己親信的步兵巡捕營,負責宮中宿衛。實際上也就是牢牢掌握了整個金鑾殿的人的生死。

    而隆科多本身是主張趁弘曆不在京城,擁立弘時,想翻版一次從龍之臣的。

    但是自始自終,隆科多並沒有動用兵力去脅迫某一方,更多的只是扎場子似的助陣。然後任憑八王集團和雍正舌戰。從這點可以看出隆科多實際上更希望看到的場面是不動刀兵,解決問題。

    那就是雍正同意“八王議政”,宣佈退位讓賢,讓弘時即位為君,由胤禩實際攝政,廢除新政,恢復以前的制度。而那一刻,自己作為擁立新君的功臣,繼續保持自己家族的榮華富貴。

    當雍正憤怒敵讓圖理琛調兩棚御林軍來的時候,圖理琛立刻跪下說,奴才失職,調不到御林軍,御林軍被隆科多換防了。

    這個時候隆科多表面上說,人多手雜,為了安全。所以換防,一副替雍正考慮周祥的模樣。但緊跟著一句,有什麼話不能好好講?著已經完全一副一個大人站在那看兩個小孩吵架的模樣了,就是把雍正和胤禩都看成可對等的拌嘴的孩子。意思也很清楚,你們誰要動手,得先問問我的意見。

    但是現場形勢的發展,逐漸偏離了隆科多的預想。這使得隆科多對接下來的走向缺乏可自信。

    就在所有人坐等雍正妥協的時候,而雍正也跌坐在龍椅下面的臺階上時,胤祥來了,雍正激動地讓人把胤祥抬進來。跟著胤祥進來的還有幾個旗主王爺控制京外兩營的軍官被綁了進來。

    驚天大逆轉,任何人都沒有意料到結局突然反轉。包括隆科多,當隆科多看到胤祥的時候,應該是懵的,自己意向的結局沒有出現,出現得是驚天霹靂。

    自己想擁立的弘時一直沒有被任何議題提及,那此刻自己再逆流而動,豈不是成了胤禩一黨的反賊了麼?這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一直默不作聲的弘時,給了隆科多答案。沒錯,隆科多你就是胤禩一黨的反賊,和我弘時並無任何關係。隆科多真的是溜了麼?隆科多是偷偷溜出去看看外面的形勢,因為他有太多疑問。

    很顯然胤祥進來的同時,也就意味著他不但控制了京外兩營,還包括步軍巡捕營和親軍營,不然胤祥是進不來的。而隆科多在整個過程中,竟然沒有得到任何訊息,細思恐極。這也可見胤祥對軍權捏得又多緊,自己即便是領侍衛內大臣和九門提督,在胤祥面前也白搭。

    當然,回到正史而言,本身這次“八王逼宮”歷史的事不存在的。所以歷史根本沒有給胤禩翻盤的機會,也沒有再給隆科多投機的機會。

  • 3 # 紅雨說歷史

    借隆科多十個膽,隆科多也不敢,他還是會選擇溜之大吉。他在外當差的時候,就因為吃不了邊關的苦跑回來。佟國維說他兩句唯唯諾諾的,心裡抱怨幾句,再也不敢聲張。康熙讓他做了九門提督,隆科多那可叫一個稱職,要不然康熙也不會那麼信任隆科多,把讀詔書的事交給他,並用一個升職加薪的詔書,一個送死的詔書嚇唬他,隆科多很快就乖乖聽話了。但是隆科多對佟國維的家奴,對後來諾敏派來的送禮的家臣,一副頤指氣使的樣子。我們可以看的出隆科多最擅長的一招是仗勢欺人。

    在這次八爺逼宮大戲中,隆科多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在九爺晚上找隆科多商議的時候就說了,他要再做一次奪嫡關鍵人物,扶植三阿哥弘時。所以當雍正知道八爺是逼宮的時候,讓圖理琛調兩棚御林軍來的時候,圖理琛第一次失職的跪下說奴才有罪,並都被換了。這時候隆科多來了,導演給隆科多一個特寫的時候,我們看到隆科多走路方式和追繳國庫欠款時,他在眾官鼓動下“走出邊關的風采”時是一樣的。因為現在自己有兵,勢在自己這邊,他也沒有說要雍正怎麼樣,只是說有什麼事不能坐下來好好談。

    隆科多的意思就是既然八爺要談新政,搞八王議政,你就和他好好談談,不要傷了和氣。隆科多一副詔書就在自己手裡,我要讀新皇帝是誰的態度,但是卻沒有偏袒向任何一方,他在等弘時說話。但是隆科多失望了,整場朝會弘時一句話沒說,就等著高枕無憂的被送上皇位。隆科多自然最希望新政被廢,三阿哥登基,實現八王議政,他再一次輔助成功。因為新政已經嚴重損害了他的利益,他後悔當初幫助雍正奪嫡,所以隆科多感慨過:

    這一次,我不會再扶錯人了

    但是事情發展到了隆科多沒預料到的程度,十三爺拖著病殃殃的身體居然奪回來西山銳健營和豐臺大營的兵權,押著四個旗主王爺的將軍來了。隆科多估計心裡疑惑,作為九門提督,領侍衛大臣,他可是讓自己的兵看住了,不讓任何人進來,這十三爺讓人抬著就來了,自己佈置的兵都去哪裡了呀。隆科多一下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自己的依靠沒了,自然就慫了,不跑幹嘛。還有一點就是隆科多繼續留著他就是八爺逼宮亂政的同黨,不是扶植三阿哥的臣子。

    隆科多也是傻,都沒見他和弘時怎麼來往,就要扶弘時,當初他六叔和八爺關係那麼密切,最後都來個“捧殺”。他這倒好一下子把自己的身價都搭進去了,也沒見弘時做了什麼。隆科多估計實在看不下去了,在這裡也是丟人現眼,況且這個情況還有什麼臉面對雍正,雍正對他還是不錯的。隆科多向來膽小,自己沒了依靠自然怕雍正當場發飆,把自己給辦了,所以自己先溜,說不定回頭還有機會保命。隆科多還是沒有記住六叔對自己最後的忠告:

  • 4 # 達摩說

    開溜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繳械投降。

    隆科多為什麼會選擇投降呢?這是他政治投機的性格所決定的。

    隆科多這個人繼承了佟佳氏喜熱衷政治投機的一貫傳統,此番支援胤禩,其根本原因在於自己在雍正朝的政治格局中已經靠邊站,他想透過再一次的政治投機,重新佔據清廷權力舞臺上的C位。

    而再次押寶的隆科多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面臨的是雍正和胤禩之間關於改革與守舊的你死我活的鬥爭。從某種意義上說,隆科多作為愛新覺羅氏的打工仔,沒必要把命搭上陪他們玩到底,所以說孤注一擲這種做法不會成為隆科多的選項。尤其是在十三爺胤祥出現之時,繳械投降以圖自保,這幾乎是隆科多當時唯一的選項了。

    為什麼這麼說?拋開隆科多個人性格不談,當時的局勢也已經不適合孤注一擲了。

    第一,胤祥過來時已經將關外鐵帽子王安插在豐臺大營的幾位參將逮捕了,這也就意味著豐臺大營又重新回到雍正及十三爺的掌控中。而隆科多雖然控制著九門,但與豐臺大營的兵力相比還是不敵,從硬實力上失去了與雍正搏命的資本。

    第二,最開始鐵帽子王提出要搞八王議政,理由是祖制如此,後來八爺胤禩又指出雍正違反祖制帶給國家的厄運,朝堂之上的輿論幾乎呈現出一邊倒的形勢,除了雍正的幾個鐵桿,基本都倒向了八爺集團。而這時老臣張廷玉挺身而出,一番引經據典,駁斥了鐵帽子王的祖制論,接著又引用資料,展示新政帶給國家財政和人民生活實實在在的變化,由此,朝堂上的輿論也開始倒向雍正。

    也就是說,此時無論是軍事上的硬實力還是輿論上的軟實力,八爺胤禩都處在劣勢,所以無論怎麼算計,隆科多都應該繳械投降,爭取寬大處理。

    更重要的是,如果橫豎都是一死,那還不如孤注一擲,但隆科多又具備自保的可能性。

    第一,佟佳氏為大清國的鼎盛做出過貢獻和犧牲,與愛新覺羅氏多次聯姻,打斷骨頭還連著筋,而且他還曾擁立雍正登上皇位,是雍正的舅舅,所以得到寬大處理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隆科多密謀參與八王議政,掌握了不少關於八爺黨和弘時的罪狀,這對於雍正都是十分重要的情報,到時候一旦招供,就會得到坦白從寬的機會。

    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隆科多最終選擇了撒丫子開溜,繳械投降。

  • 5 # 月曉YB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隆科多的戲還是比較多的。從一開始的紈絝富家子弟到最後入職中樞權傾朝野的大臣,隆科多的成長曆程是為人們所見的。應該說,以隆科多的政治嗅覺,他沒有理由去參與八爺的政變。

    畢竟,這個人膽小、隱匿,心有萬千丘壑而面如平湖。說白了,他是政壇中的老狐狸,在看清楚形勢之前他是不會隨意的在棋局當中落子的。可是,就是這麼一個人,怎麼就加入到了八爺黨呢?

    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一個偽命題。隆科多在政變之前雖然知道了八爺黨的一系列計劃,但是他並沒有真正的決定要跟著八爺去逼宮,他還要再觀望觀望。直到他得知四位旗主王爺控制了豐臺大營,在朝堂之上八爺黨佔盡優勢之後,才開始對雍正逼宮。

    實際上,也不是隆科多去逼宮,而是雍正逼著隆科多選邊站。如果雍正不讓隆科多去調兵,隆科多也不會主動跳出來亮明身份。因此說,隆科多是在當時的那個形勢之下被逼出來的。當然,他導向八爺黨的這個選擇,幾乎就把雍正拉下臺了。

    隆科多他逼宮與否,都不會對他的地位產生多麼大的改變。雍正一朝,他在中樞,雍正心目中的地位僅次於十三爺和張廷玉。如果逼宮成功,他的地位也不見得要高於八爺九爺十四爺。唯獨不同的,大概是康熙留下的那份遺詔。那是隆科多的命門所在,也是唯一能透過政變所能改變的事情。

    因此,在觀望了大部分時間之後,隆科多被逼做出選擇,只不過這個選擇,他做錯了。他死在了十三爺和張廷玉的手中。當然了,在之前的問題當中我分析過,八爺政變這事,雍正大機率是知道的,所以來說,隆科多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死在了雍正的手裡。

    那麼,我們現在來回答這個問題,隆科多為什麼不孤注一擲?因為沒有必要呀,如果說張廷玉在朝堂上的一系列精彩發言還能被八爺給駁回去(畢竟豐臺大營還在八爺手裡),但是當老十三拖著病病殃殃的身子回到朝廷告訴群臣,豐臺大營又回到了雍正手中的時候,形勢就被徹底的逆轉了。隆科多在驚慌詫異之下,唯一能夠做出的選擇便是逃跑,或者說回到家中待罪。

    他和八爺本質上是不同的,八爺是這輩子憋著一口氣,他一定要和雍正分個高低。可隆科多沒有這個必要,及時的認錯認罪,沒準還能留個活口或者全屍。

    這也是最後,隆科多把弘時供出來的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權力的遊戲》詹姆為何給布蕾妮授騎士,難道為了和她能睡在一起?何故最終又拋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