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確實打算殺掉房玄齡、杜如晦,而這正說明當時李世民發動政變前生怕有變的急切心態。

    發動政變,本是房玄齡的主意,但李世民一直猶豫不決,直到李建成不斷出手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其中就包括驅逐房玄齡、杜如晦出秦王府。

    當李世民最終決定政變時,秦王府只剩長孫無忌一人。

    於是,李世民令長孫無忌將房玄齡、杜如晦等秘密召回府中。

    但房杜二人並不知道秦王已然決定政變,認為貿然回府不妥,原因是:

    “陛下敕書的旨意是不允許我們再事奉大王的。如果我們現在私下去謁見大王,肯定要因此獲罪而死,因此我們不敢接受大王的教令!”

    其實,房杜二人如此做也怕因此使政變未起而洩露。

    但李世民這時卻心急了,怒道:“房玄齡、杜如晦難道要背叛我嗎!”接著又摘下佩刀交給尉遲恭讓他去察看,若二人真的不想回來,就立即砍了。

    房玄齡和杜如晦當然不是真的不想回來,當尉遲恭透露秦王已下定決心誅殺太子後,二人便穿上道士的服裝秘密回到了秦王府。

    房謀杜斷,二人雖是文臣,但對李世民下定決心誅殺太子,和長孫無忌一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 2 # 文史磚家

    熟悉唐朝歷史的朋友都清楚,李世民之所以能奪取帝位並開創“貞觀之治”,兩位心腹謀臣房玄齡、杜如晦居功至偉。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就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竟然打算要自斷手足,殺死這兩位“智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一切,還要從“玄武門之變”前的形勢說起。

    眾所周知,在唐高祖李淵建立帝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次子李世民居功至偉,毫不誇張地講,若沒有他的南征北戰,帝國建立的難度將加大數倍,統一天下的時間也將大大延長。如果按照“多勞多得”的原則,那麼李世民理應被立為儲君,但在皇位傳承中奉行的“立嫡以長不以賢”制度下,這種可能性卻被無情抹煞。

    對此,李世民心有不甘,背地裡難免會有奪取儲位的打算和行動,而這也引起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和敵視。隨著雙方的齟齬與摩擦日漸增多,此時的唐高祖除了居間調和外,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而這種“和稀泥”的方式,只能更加激化雙方間的矛盾。最終,兄弟二人圍繞儲君的爭奪,只能透過你死我活的方式來解決。

    李建成深知,若想除掉弟弟,首先需要拿掉他的兩個“智囊”-房玄齡、杜如晦,由此讓李世民陣腳大亂,然後方可一舉成功。為此,李建成便在唐高祖面前百般讒毀房玄齡、杜如晦,併成功地說服後者將二人驅逐出秦王府,並不得私自拜謁李世民。訊息一出,秦王府上下大驚失色,但又無可奈何。

    隨著李建成的逼迫日甚一日,李世民在焦慮無計的情況下,便派大舅哥長孫無忌暗中去請房玄齡、杜如晦,讓他們幫助自己籌劃應對之策。但房、杜二人考慮到自己現在的處境,深知外臣與親王私自來往乃是朝廷大忌,一旦被人發現並告發,恐有身死族滅之憂。正是考慮至此,房玄齡、杜如晦便婉拒了李世民的邀請,並請長孫無忌代為解釋原因。

    李世民對房玄齡、杜如晦望眼欲穿,最終卻得到二人不肯回府的訊息,儘管有長孫無忌代為解釋原因,但依然是怒火中燒,誤以為房、杜跟自己離心離德,並準備改換門庭。為此,李世民解下腰間的佩劍交給尉遲恭,命其火速趕往房、杜二人的住處,讓他們務必儘快趕來議事,若對方依然不肯聽命,便即刻將他們殺死,然後攜帶首級回來覆命。

    尉遲恭領命後,火速趕往房玄齡、杜如晦的住處,對他們曉以利害關係,要求他們務必跟著自己回府議事。房、杜二人很清楚李世民是個言出必行的狠角色,今天若不聽命,必然會立時被殺,所以思慮再三,只能咬牙聽命。很快,房玄齡、杜如晦打扮成道士的模樣,與尉遲恭分道進入秦王府,一場殺身大禍就此被化解。

    時房玄齡、杜如晦皆被高祖斥出秦府,不得復入。太宗令長孫無忌密召之,玄齡等報曰:“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揹我耶?”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觀其無來心,可並斬其首持來也”...於是玄齡、如晦著道士服隨無忌入,敬德別道亦至。見《舊唐書·卷六十八》。

    房玄齡、杜如晦重回秦王府後,即刻勸說李世民應儘快剷除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併為他獻上相應的計策。正是按照房、杜二人的謀劃,李世民向其父密奏李建成、李元吉穢亂後宮,並意圖弒君奪位,唐高祖聽後大為驚愕,聲稱明日早朝鞫問。緊接著,李世民又率親信埋伏在玄武門內,等到李建成、李元吉入朝謝罪之時,將二人射殺,此即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政變結束後,李世民不僅如願以償地當上太子,並且在不久後又迫使唐高祖退位,由此登基為帝,時在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事後,李世民論功行賞,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恭、侯君集五人功為一等。其中,房玄齡進爵為邢國公,杜如晦進爵為蔡國公,僅僅過了兩三年時間,便全都成為宰相。

    房玄齡、杜如晦同時擔任宰相期間,前者雖然能夠提出不少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往往需要後者來幫助。而杜如晦做出的選擇,往往又是最佳方案,正因如此,時人將他倆的組合稱為“房謀杜斷”。雖然房玄齡、杜如晦同時擔任宰相僅有兩三年時間(杜如晦早逝),但卻幫助唐太宗奠定“貞觀之治”的基礎,功勞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 3 # 關東俠客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秦王府重要謀士之一,也是幫助李世民實現貞觀之治的重耍人物。兩個人一個主謀,一個善斷當宰相,史稱房謀杜斷。然而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差點殺掉二人,可見當時矛盾之艱鉅鬥爭之複雜。

    李世民英明神武天縱之材,大唐的天下有一多半是李世民的功勞。秦王府裡彙集一批能臣猛將,他們是新興的關東軍人集團,可望在新帝國中有自已容身之地。以李淵和太子李建成為代表的關隴軍事貴族和新的武人集團矛盾加劇。

    李淵透過各種辦法削弱秦王府的勢力,把秦王府中的精兵猛將調走。房玄齡和杜如晦也被強令攆出京城。二人找個地方躲起來。突厥人入侵長城關隘,太子一黨的齊王李元吉領兵掛帥,趁機調走秦王府的兵將。

    秦王李世民到了生死存亡時刻,他打算絕地反擊,派大舅子長孫無忌去找杜玄齡和杜如晦來商議大事。房玄齡和杜如晦怕李世民下不了決心不肯來。李世民非常生氣,派心腹愛將尉遲恭再次去請,如果二人不來可提頭來見

    在當時起兵造反是禍滅九族的罪,不管是什麼人,要冒著巨大的風險。非常時刻,李世民也很難判定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的忠心,如果不能為已所用,只能斬草除根以絕後患。可見當時形勢之危機複雜。房玄齡和杜如晦看到李世民心腹猛將尉遲恭親自來請,知道李世民巳下定決心,欣然前往秦王府。

    君臣經過一番謀劃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成功當上皇帝,君臣和舟共濟共同創造一個偉大的貞觀盛世。如果當時一念之差,房玄齡和杜如晦的歷史將會改寫。

  • 4 # 柚子愛歷史

    其實,在玄武門政變之前,以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黨和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黨,兩派之間的爭鬥已經趨於白熱化了。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深知李世民屬下能人眾多,必須去其羽翼,奪其兵權,才能徹底的打敗李世民。因此在玄武門之變前,秦王府的尉遲恭、程知節、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等人,或早拉攏,或遭打壓,甚至是刺殺。當時秦王府的謀士武將被逐一分化瓦解,搞得李世民身邊最後只剩下了長孫無忌一個人。

    而且,李建成不但對李世民的屬下下手,還直接想毒害李世民本人,李世民去東宮赴宴,喝了李建成送的毒酒,嘔血數升,差點沒被毒死。幸虧搶救及時,才撿回一條命。

    因此說,玄武門之變爆發是遲早的事,即便不是在玄武門也會在其他地方爆發,因為李世民和李建成因為儲位之爭已經是水火不容了。李世民也是被逼狠了,這是往死裡整他啊,他要是不選擇反抗,就會被別人玩死。

    當時李建成、李元吉透過結好後宮嬪妃,給李淵吹枕邊風,拼命說李世民的壞話,要罷黜李世民。

    秦王府眾人當時可以說是人人自危。正在這時,李世民的謀士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

    現在雙方已經結怨,處於不死不休的境地,一旦發生禍患,不但是咱們秦王府遭殃,整個國家也得完蛋,不如勸說秦王效仿周公平定管叔蔡叔的行動,以安邦帝國。現在已到生死存亡的時刻了,必須有所行動。”無忌說:“我有這個想法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不敢說而已。現在你說的正和我心意。我現在就先行稟告秦王。”

    長孫無忌先把與房玄齡的對話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便把房玄齡召來商議此事,房玄齡說:“大王功高蓋世,應當即皇帝位,現在禍在當前,是上天給的機會,請大王不要再猶豫了,必須得有所行動了。”而秦王府的另一屬官杜如晦也一起勸說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

    其實,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確實是很猶豫的,但是後來李建成欺人太甚,加上屬下都來勸說,如果再不答應眾人的意見,估計秦王府人心就散了。但是李世民直到現在還是沒有下定最終的決心,因此還想找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再來合計一下。

    李世民便命令長孫無忌秘密將房玄齡等人召回,但房玄齡、杜如晦兩人此時受皇命限制不能再輔佐李世民,怕皇上知道了降罪,不敢赴約。李世民聽了大怒,對尉遲恭說:“房玄齡、杜如晦難道要背叛我嗎?”摘下佩刀交給尉遲恭道:“如果那兩個人堅持不回來,那就帶著他們的腦袋來見我吧。”尉遲恭見到房玄齡等人做了個和事老,委婉的表達了李世民的意思,說:“大王已經下定決心了,計劃也定了,現在就等各位前去商議了。”為了掩人耳目,讓房玄齡和杜如晦打扮成道士,與長孫無忌一同進入秦王府,而尉遲恭則經由別的道路也來到了秦王府。

    再後來大家便知道了,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政變,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李淵立自己為太子,過了幾個月便逼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

    老實說,當時面臨那麼大的危難,而且也擔心政變不成的後果,李世民猶豫不定也好,緊張焦慮也好,都是人之常情。而對於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如果當時真鐵了心不去秦王府,在李世民擔心洩密的情況下,真有可能會殺人滅口。

  • 5 # 使用者111629394083

    據《資治通鑑》記載,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確實將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並告訴他,如果房玄齡和杜如晦不來,就殺了他們。為什麼李世民要殺掉“房謀杜斷”呢?因為李世民真的怕了。

      

      要想弄清楚整個事情的來由,我們得先從太子李建成對付秦王李世民的手段說起。

      雖貴為太子,但李建成知道他這個弟弟—李世民同樣具有野心,而且勢力強悍,並且不會乖乖屈服自己。因此,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對李世民展開一波又一波的“攻擊”。他們用了兩個辦法,其一是離間高祖李淵與李世民之間的父子關係;其二就是剪除李世民的羽翼。

      隱太子深忌之,謂齊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憚者,唯杜如晦和房玄齡耳”。

      

      房玄齡與杜如晦可稱為是李世民麾下的極其重要的謀臣,被李建成所忌憚,便向李淵進言,將房玄齡和杜如晦趕出了秦王府。所以,玄武門之變前夕,房玄齡和杜如晦並不在秦王府內。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東突厥鐵騎圍攻烏城。李建成向李淵推薦李元吉率軍出征,同時徵調秦王府的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等一干悍將隨軍出征。

      這還不算完,李建成與李元吉密謀利用為李元吉踐行的機會,騙李世民到昆明池,命死士將其擊殺。

      為什麼歷史上會是“玄武門之變”,而不是“昆明池之變”呢?

      一個臥底登場了。王晊,東宮率更丞(官名),將太子與齊王的計劃告訴了李世民。

      所以說,情報是多麼的重要。

      

      好吧,刀已經架到脖子上了,看你李世民該如何決斷。

      秦王手下所有的文臣武將包括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張公瑾,個個苦口婆心、拼命苦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然而,李世民卻表現的猶豫不決。

      是真的猶豫不決嗎?我認為,是真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李世民原本並不想弒兄殺弟。因為畢竟是一奶同胞,沒有人在正常情況下乾的出骨肉相殘的事情。即便此時是非正常情況,李世民也不願背上奪嫡篡位的罪名。

      

      不管怎樣,歷史已經給出答案。李世民在眾人的規勸下,最終還是做出了決斷,先下手為強。接下來,就是要制定具體的行動方案。在這件事情上,李世民還是想聽聽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建議。於是,李世民讓長孫無忌去找房玄齡和杜如晦(因為逐出秦王府,房杜二人並沒有參加此前的密謀)。

      “敕旨不聽復事王;今若私謁,必坐死,不敢奉教”。

      長孫無忌去的快,回來的也快。房杜二人的意思是,皇上下旨不讓我們再聽從秦王的命令,如果我們私自去見拜見,肯定會死,所以不敢奉命。

      當然,這肯定不是房杜二人的真實想法。他們畢竟沒有參加密謀,所以向以此來試探李世民的真實想法以及決心。如果李世民的決定不夠堅定,可能會導致行動失敗,那麼不參加也罷,至少能給自己留條後路。

      “玄齡、如晦豈叛我邪?”

      

      李世民真的有點毛,先不說如果沒有這兩個智囊的參加,這次行動能有幾分把握成功。單是有兩個並不參與的人知道了行動意圖,也就夠危險的。一旦被太子與齊王知道,死的將是他李世民。

      要知道,有多少秘密行動是因為被告密而失敗的。單單是這次,要不是因為有人告密,就真成了“昆明池之變”。

      當然,李世民也不願意相信房杜二人真的會背叛他。所以,李世民沒有讓尉遲敬德直接殺掉房杜二人,而是讓尉遲敬德“觀之”,如果真的不想來,再殺掉。

      夠狠,殺人滅口。

      

      最終,房玄齡和杜如晦來了,為李世民謀劃了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並在成功之後,與侯君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同被視為“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功臣。也是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聚集在地表和地殼嗎?地球內部有沒有大量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