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悔憶智冰
-
2 # 書風法雨
這個問題讓我有點懵圈,因為我不知道怎麼把韭菜香和書法美聯絡起來,但我可以給你介紹一下楊凝式和他的《韭花帖》。
楊凝式,字景度,號虛白,陝西華陰人。五代時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楊少師”。一度在洛陽過著一種佯狂的生活,因此時人還給他“楊風(瘋)子”這麼一個雅號。
宋代黃庭堅曾寫過一首詩: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這首詩給了楊凝式在書法上的極大認可,在承唐啟宋的這個階段,似乎只有楊凝式一人譜寫了這一段書法史。
楊凝式的流傳的作品不多,有《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神仙起居法 》、《韭花帖 》、《夏熱帖 》等,其中《韭花帖 》最為有名,後人對其評價甚高,董其昌曾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當代書法家崔學路盛讚:楊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晉唐下啟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經典之作。
《韭花帖》是是楊凝式在晝寢乍起,腹中甚飢之時,得以珍饈充腹之後,為答謝友人饋贈美味韭花而信筆寫下的幾行字。通篇文字洋溢著作者輕鬆愉悅而又高昂的熱情,蕭散閒適的心境溢於言表。
其寬疏、散朗的布白是最先奪人眼目的特徵。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有所表現,這在行書作品中是極其少見的。然其字間含蓄的顧盼,又氣脈貫通。平中寓奇的結體則是《韭花帖》最為突出,也最令人叫絕之處。它把緊密與散落這一對矛盾統一於一體,自然天成,奇趣盎然。無論是從書法本身,還是文字內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這種散淡的心境。
-
3 #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十分有趣了。
一、韭菜味的愛與恨
很多人一提起韭菜味,就連連皺眉搖頭,這個韭菜味,其實不一定是壞的東西,要分場合的。如果是在地鐵車廂,那些不文明的乘客,拿出韭菜盒子或者韭菜包子在車上吃的場景來說的話,在這個語境下,韭菜味當然是不好的。
因為公共場合,還是要有公共場合的意識的。
但是在餐桌上,後者說在一個合適的用餐環境下,韭菜味就是一種是食物的味道,只不過在不同的環境下,人們的主觀意識會為同樣一種味道做出不同的判別。
二、想象力和一個好的欣賞者
說完韭菜味,我們來說一說一個好的藝術作品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質。
藝術作品,尤其是像書畫這樣的造型藝術,我們通常認為只要在視覺上給人以震撼,帶來衝擊就可以了。因為就其本質來說,造型上的好與壞才是最根本的。而且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潛在性原因就是,作為造型藝術,它始終是受困於形式的,因為只有視覺傳達這一條路可走,它不可能同時具有聲音、氣味、動作,這是它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而人,是具有無限想象力的。
在所有的藝術作品的欣賞者中,不是所有的欣賞者都能掌握到藝術欣賞的真諦的。換句話說,藝術欣賞,尤其是對於藝術作品的專業鑑賞,是需要一定專業素養的訓練的。
當我上文學專業課的時候,我的專業課老師第一句告誡我們的話就是,中文系不是培養文學家的地方,而是培養一個優秀文學讀者的地方。
這句話使我第一次認識到,原來藝術欣賞,也是需要訓練和培養的,尤其是做出一個專業的鑑賞,沒有對藝術做深入的瞭解和訓練,是無法得出一個好的結論的,
而一個好的藝術鑑賞者,所最需要的能力就是想象力。
想象力這件事,其實很玄妙,它似乎很單一,但是他囊括了很多東西。
比如我們說在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我們要有共情的能力,能透過文字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是當時的場景。而這種共情的能力,說實話,其實就是想象力。沒有想象力,也就無所謂共情了。
試想一下,為什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會對戰亂年代一個平民的遭遇感到心痛、悲傷甚至是憤怒?你沒有經歷過那些東西,你甚至無法真實的處在那個環境之中,但是你是有想象力的。你可以想象自己真實的處在那個環境下,自己的遭遇和感受是什麼。
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共情也就發生了。
但是這樣的話,就有一些人對藝術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推論,說藝術家都是騙子,藝術都是幻覺。
不可否認,藝術的確是有虛幻的成分,但是這種虛幻的想象所產生的藝術震撼力、帶來的感情的慰藉、宣洩,在身體上是真實存在的。
就好像我們看韓劇,很多人明明知道韓劇的演員只不過是演戲而已,但是每一個能共情的人都會為其中令人感動的場景,或者落淚、或者欣喜,或者悲憤,這些眼淚、笑容和怒火,使你無法否認掉的。他們都是真實的。
所以,這些真實的東西就是藝術力量,也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而對於一個優秀的欣賞者來說,想象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他們最寶貴的品質。沒有想象力,藝術和藝術欣賞幾乎無法存續。
正因為有了它,我們在看藝術作品的時候,也就能突破藝術作品本身形式上的侷限性,讓自己的想象縱橫馳騁。因此,這才有了我們開頭說的看《韭花帖》能感受到韭菜韭花的香味。
三、通感、聯覺和藝術的感染力
這當然不是孤立。其實早在文學作品中,具有這樣的現象出現。比方說文學上有一種修辭,叫做通感,其實就是這種現象在文學上的一種表達,很多作家都很喜歡用通感來表達特殊的心境和心情。
比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就多次用到了這種手法。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是視覺和聽覺上的通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是把嗅覺比成視覺,把視覺比成聽覺,用了通感的手法,使得文章更有神韻。
而在很多現代意識流作家中,同感往往能營造甚至傳遞主人公幽微曲折的心理,所以更為作家所喜歡。
這些通感,其實也被稱為聯覺,在一定程度上為原本只能傳遞語義資訊的枯燥文字傳遞了很多視覺上、聽覺上、嗅覺上的資訊,更立體生動了。這是作家在努力透過作品與讀者交流、溝通感情的表現。
而讀者若無一定想象,是無法體會其中美妙之處的。古人曾說:不可與夏蟲語冰。
之所以夏蟲是不知道冰,是因為它早在冬天來之前就死了,沒有冬天的經歷,也就無法有這樣的想象力,因此無法得知冰是什麼東西。可見,一個好的藝術欣賞者,如果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人生經歷,也無法深刻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的。因為經歷往往會限制你的想象力。
四、《韭花帖》與韭菜味
我們回過頭來再說《韭花帖》。寫這個帖的人是楊凝式。楊凝式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正因為有他的存在,中國書法這一脈香火才不至於斷絕。
我們知道楊凝式生活的年代是唐朝走向滅亡、天下處於分裂戰爭的年代,那個時代改朝換代就跟鬧著玩似的,可能明天早晨一起來,統治者就換了一幫人了。說起來很輕鬆,實際上這是一個很糟糕的年代,頻繁的戰亂和朝代更替讓使得人民困苦不堪,更不用說發展文學藝術了。
而縱觀這個五代十國,唯一可以稱得上書法大家的人,只有楊凝式了。
如果站在宋朝的角度來看,楊凝式的確是五代十國唯一的一個可以算得上水平較高的書法大家。因為宋朝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幾乎全部都受到了楊凝式的影響,楊凝式的書法,是將魏晉唐朝的書法傳統與宋朝書法對接起來的關鍵人物。假如沒有楊凝式,中國書法很難說會怎麼樣。
而且即便是有了楊凝式之後,宋朝書法也經歷了相當長一段迷惘期才逐漸有了代表性的書法大家,才算有了書法成就。因為,蘇軾生活的年代,其實已經快到宋王朝中晚期了,而宋朝鼎盛時期書法幾乎沒有什麼進展,這其實就是書道衰落的一個例證。
與楊凝式地位相仿的另一位書法家,就是大名鼎鼎的趙孟頫,他是將宋書法傳統與元明清書法連結起來的關鍵人物。這些書法家都是中國書法史上特殊時期的“獨苗”。
楊凝式一生寫了很多書法作品,其中,《韭花帖》是其代表作品,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被人們稱之為“天下第五行書”。
這幅書法作品,內容很簡單,記述他了自己晝寢之後,感覺飢餓無比,得韭花珍饈而食,心中愜意無比。於是揮筆寫下這篇名作,答謝友人。
這幅書法作品,被很多人稱道的地方就在於它似楷非楷、亦行亦楷的書體特點。從結構佈局上,散而不松,有一定的靈活性。它兼得楷書的莊正,又有行書的靈活機巧,因此在書寫上比較討巧。
用這樣的書體敘述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既不會顯得太拘束,也不會顯得太隨意,因此恰到好處。而楊凝式在作品中用短短數語,就交代清楚了自己食用韭菜花的前後經過和感受,非常簡潔有力,因此,如果不去看這幅作品書法上形態,單單看其內容,就已經能強烈的體會到作者在當時沉浸在韭菜花香那種氛圍有多麼享受了。
所以,讀出韭菜花香,是很合理的事情。
五、誰的功勞?
能讀出韭菜花香,到底功勞是作者的還是讀者自己的呢?我想一般人都會歸功於作者。這自然合理的,因為如果沒有作者高妙的技巧,你當然是不可能有這麼深刻奇妙的體驗的。
但是,同樣的,作為欣賞者的你,如果可以讀出韭菜花香,我想你也是了不起的。根據我們前面說的,一個好的藝術欣賞者在欣賞藝術的時候,也是需要想象力的。而對於部分人來說想象力是種稀缺的能力,而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的時候,難道不是為了找到與自己心意相通、懂得欣賞自己作品的人嗎?
我們都知道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鍾子期死了,伯牙毀琴不奏的原因,就是缺少知己。可見,能成為一個藝術家的“知己”,即合格的藝術欣賞者,也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
注:十一圖韭花帖為臨本!
-
4 # 不二齋
《韭花帖》是一幅行書書法作品,在天下十大行書裡面排名第5,這幅作品的作者叫楊凝式,是唐末五代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可喜的是這幅作品現在還有真跡存世,現在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幅作品是寫給友人的一封感謝信,說是有一天楊凝式睡了午覺醒來,突然感覺到很餓,這個時候有人送來了韭花,吃了感覺很好,於是給人家寫了一封信表示感謝。《韭花帖》
這幅行書作品用筆平實樸拙,少有牽絲連帶,結構看似平淡,但是平中見奇,比如作品裡第4行第4個字“實”字,一般寫這個字都是上下對正,而楊凝式卻上下錯落,就是不寫齊。
楊凝式本人還被稱為楊瘋子,黃庭堅有一首詩說:“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其中的楊瘋子指的就是他。《神仙起居法》
楊凝式是一位才氣型的書法家,他存世的4幅書法作品《夏熱帖》、《神仙起居法》、《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拔》,每一幅的書法風格都不一樣,而且這幾幅書法作品之間的風格差距很大,看上去根本不是一個人寫的,估計也只有“瘋子”可以這樣。《盧鴻草堂十志圖拔》
《韭花帖》最大的特點還是它的章法,它的章法字距和行距都非常的大,給人以空靈的感覺,後來的書法家董其昌從其中悟得章法,寫出淡雅空靈的感覺。《夏熱帖》
楊凝式作為唐代之後,宋代以前的一位重要人物,承前啟後,間接開啟了宋代的“尚意”書風,是五代的代表性書法人物,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也是別人無法取代的,同時他的代表作品《韭花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5 # 千年蘭亭
《韭花帖》字態、體態整潔秀雅,二王精髓畢現,魏晉風神十足。
此帖中,楊凝式大膽布白,一方面表現在他善移筆畫,將字內空間作出巧妙而合理的處理,使結字似斜反正,饒有情趣。
另一方面,表現在他將字距拉開,寬鬆的行氣,為人制造一種極為內斂而淡遠的氣象,使作品備顯疏朗、灑脫,是行書史上留白的經典,對後人產生極大的影響。
-
6 # 書畫界藝術
《韭花帖》為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的行書書法作品,紙本墨跡,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韭花帖》是楊凝式答謝友人的一封書信,通篇字形工整,矯健爽朗,字裡行間瀟灑飄逸,動勢飛揚,一方面是筆鋒入紙如錐劃沙般的勁利,另一方面,又出神入化地表現出筆墨間的神情顧盼 。字型點畫生動,結構端穩,結體妍麗,用筆一絲不苟,可謂是字字賞心悅目。
回覆列表
楊凝式,唐末五代人,其父親楊涉是身居高位的宰輔,楊凝式也歷仕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卻都做不好官(不喜做官?),常以“心疾”為由推辭官場事務,又曾經裝瘋,故人稱“楊風子”。
《韭花帖》的內容是楊凝式記述他自己大白天睡覺,醒來之後,感覺飢餓,恰巧有人贈送韭花珍饈,食之可口,遂執筆為文以表示謝意,寫下這傳世之帖——如你所說,“韭菜的香味都寫出來了”。
《韭花帖》用筆比《蘭亭序》緩慢,結體平中寓險,章法上將字距與行距拉得很開:總之無論用筆、結體、章法似都與《蘭亭序》有異。
可是宋朝黃庭堅卻寫詩讚《韭花帖》道: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跋楊凝式帖後》)
也就是說,世上練書法的,苦學王羲之,往往不得其門,學的是皮毛、表面,而大家看看人家楊凝式這個“楊風子”,從他寫的帖就可以看到,他一下筆就體現出王羲之書法的精髓!
用兩個成語來概括楊凝式書法與王羲之書法的關係,就是“異曲同工”,“萬變不離其宗”。楊凝式是學王羲之學得最得法最成功的。
楊凝式早年師法歐陽詢、顏真卿、懷素和柳公權,再上溯“二王”,取眾家精髓而又不受任何一家侷限,走出了唐人書法而開出一片新天地,開了宋代尚意書風的先河,蘇黃米蔡"宋四家"都深受其影響。
《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晉唐下啟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經典之作”,故被譽為“天下第五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