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還是那個騷氣的我
-
2 # 英雄悲歌
在明朝中後期,文官士大夫階級集團逐步形成,朝廷上的大小官員盤根錯節,他們自視清高,以儒家思想文化的繼承者自居,尤其是萬曆後期,東林黨形成,把持朝政,皇帝並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甚至皇帝的話都走不出皇宮。萬曆皇帝性格較平和(也可以理解為軟弱),不會誅殺大臣,又加劇了皇權與文官集團碰撞中的弱勢。君不見太祖洪武爺的強勢,大開殺戒,幾乎殺光的開國元勳,小官小吏更是死的不計其數!後面的皇帝都大相徑庭了,幾乎沒有誅殺大臣的,所以弱勢的皇權在強勢的官僚集團面前是不可能為所欲為的。
萬曆皇帝的長子朱常洛是其酒後與太后的宮女所生,不為萬曆帝所喜,後萬曆寵愛鄭貴妃,生下福王朱常洵,萬曆因鄭貴妃的原因十分喜歡朱常洵,從而更加冷落朱常洛,可以說朱常洛的童年是不幸福的。一直到十幾歲才在大臣們的強烈要求下才勉強入學。萬曆遲遲不立太子,就是想立朱常洵為太子,但遭到大臣們的集體強烈反對,大臣們引經據典,談古論今,口若懸河,萬曆帝根本不是對手,所以他就是一個字——拖!最後實在沒辦法,再加上太后支援朱常洛(太后當然支援朱常洛了,因為他母親就是太后的侍女),萬曆帝才在萬曆十五年立朱常洛為太子,是為明光宗。因此,有明一朝,除了太祖與成祖,其它的皇帝並不是說啥就是啥的,他的很多言行要受到大臣們的約束,所以萬曆帝幾十年不上朝,躲開他厭惡的群臣,嘉靖帝也與群臣鬥了幾十年,即使海瑞上書怒罵自己,他也沒有殺了海瑞!
-
3 # 有事直說
萬曆登基的基本情況首先需要了解下萬曆的即位情況,1572年,年僅三歲的萬曆皇帝登基,輔政大臣為他的老師張居正。對他有很大影響力的還有兩位皇太后和“大伴”馮保。皇帝在沒有親政之前,都是臨上朝,在衣袖裡抽出別人提前準備好的小紙條,用以答覆朝廷官員的奏請。萬曆皇帝御宇之初,對張居正等人,基本上都是言聽計從。這也為後來皇帝和群臣爭鬥埋下伏筆。皇長子的情況
1581年的冬天,慈聖皇太后的宮女被皇帝偶然看上,就是後來的恭妃王氏。他們發生關係,很快就有了身孕,生下的皇子為萬曆長子,朱常洛,注意是長子不是太子。
皇三子的情況萬曆皇帝后來有個紅顏知己淑嬪鄭氏,他們熱戀至死不渝,一度讓萬曆冷落了其他妃嬪,獨愛鄭氏一人,以至於埋伏下了一個嚴重的政治危機。鄭氏與萬曆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讀書。同時人又機敏聰明,她理解萬曆作為皇帝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知道他也有內心憤恨脆弱的一面,並且透徹的認清作為帝王妻子應該有的擔當作為。鄭氏和萬曆的兒子就是皇三子朱常洵。
立太子之爭的過程原本萬曆想立朱常洵為太子,我想多數還是因為鄭貴妃的原因,畢竟愛屋及烏。但是文官集團覺得皇帝這是廢長立幼,是亡國之兆,我覺得實際原因多數也是涉及各派利益。大臣們經常借討論祖宗禮法,或者儀式慶典之機奏請立朱常洛為太子事宜。萬曆起初是反感,後來產生近乎憤恨的病態心理。萬曆和大臣都是熟讀經史子集的人,凡事都得引經據典,萬曆不可能效仿古代暴君,對不同意見的官員不是流放就是罷官,況且文官集團當中的很多人還把因直諫君王被處罰當做榮耀。
萬曆和大臣們進行了持久的對抗,你們不讓我立常洵為太子,我也不立常洛為太子,甚至都不讓常洛舉行冠禮方便去翰林院學習。他們這一對抗就是十年,最後直至萬曆迫於壓力,無奈屈服,當然這是一種帶著巨大恨意的屈服。
結局結局是,封長子為太子,三子封為福王封地在河南。大臣們獲得了勝利,但是他們失去了一個本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後期證明,朱常洛確實也不是個好皇帝,登基不久就縱慾而死。
-
4 # 尋根拜祖
天子無家事,家事即國事,何況立太子乃事關國運的大事。按照古代繼承法,太子的確定,不光要受到大臣的制約,還要受到宗法制的制約,更與後宮、外朝等複雜的政治鬥爭有關。正是由於(東林黨)大臣、王皇后,甚至包括李太后在內,給萬曆皇帝設定了一道無法逾越的牆,只能選擇妥協,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二子相爭的背後太子之爭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是皇長子朱常洛,母親出身宮女;一個是皇三子朱常洵,母親是鄭貴妃。
本來皇位的人選他倆都沒資格,只能選嫡長子,即王皇后的兒子,可惜王皇后無子。皇后無子,按宗法制,朱常洛就是第一順位候選人,怎麼也輪不到朱常洵。但因為他有個好媽媽,鄭貴妃很得寵,子以母貴,萬曆一心想立朱常洵為太子。
朱常洛則很悲催,他是萬曆荷爾蒙分泌的結果,萬曆提起褲子就不認賬,要不是李太后主持公道,朱常洛沒準被當做野種扔了!
朱常洵就是那位被李自成做成“福祿湯”的傢伙,他無德無才,至少看不出比朱常洛強。如此看來之所以有儲位之爭,其實就是萬曆皇帝私心作祟,上不了檯面,大臣有理由反對他。
鄭貴妃給自己築了兩道高牆其實,萬曆是有機會巧妙地掩蓋自己的私心,名正言順地立朱常洵為太子的,可惜鄭貴妃自作孽,把自己的路硬堵死了。
這條路就是,鄭貴妃代替無子的王皇后,或者將朱常洵過繼給王皇后,朱常洵翻身為嫡子。這是有舊例的,皇后無子被廢不稀奇,過繼也很常見。鄭貴妃恃寵而驕,大概覺得根本不需要那麼複雜,皇后之位對她來說信手拈來,所以,她對王皇后很無禮。
偏偏王皇后此人很賢惠,無論是在後宮還是在外朝,都備受讚譽,萬曆想廢皇后,李太后都不能答應。過繼這條路,王皇后直接給堵死了,她更喜歡朱常洛。
鄭貴妃戰鬥力很強,得罪完王皇后,又來得罪李太后。李太后對萬曆自幼管教就很嚴,萬曆對他媽既敬又怕,不知道鄭貴妃哪來的膽子,時時讓李太后不爽。有兩堵牆替朱常洛擋風遮雨,鄭貴妃除了跟萬曆胡攪蠻纏,只能打碎牙齒肚裡咽。萬曆滿懷深情,給鄭貴妃寫下的“保證書”(立朱常洵為太子的誓言)就是廢紙一張。
東林黨要痛打的落水狗還沒等大臣出手,鄭貴妃就死了一半。外朝的大臣,撕咬的潑辣勁絲毫不遜色於後宮的女人,打板子、貶官,甚至殺頭都不懼,可是他們為什麼要與鄭貴妃為敵呢?僅僅為了維護宗法制?
宗法制有時候就是彈簧,沒那麼不可侵犯,難聽點說,它只是大臣們用來對付鄭貴妃的工具。大臣們的槍口瞄準的其實是鄭承憲、鄭國泰父子,而不是鄭貴妃一個女流之輩,甚至都不是朱常洵。
鄭承憲乃鄭貴妃的父親,鄭國泰乃鄭貴妃的弟弟,依靠女人的褲腰帶得寵的外戚。鄭家父子不學無術,仗著皇帝的寵幸,在外朝結黨營私,有相當的勢力。
假如朱常洵登基,外有鄭承憲父子,內有鄭貴妃和崔文字、魏忠賢、客氏,不敢想象,大明的朝政會向什麼方向發展。東林黨人豈能坐視不管?所以,必須將鄭氏母子打下水,並且踩上一腳!誰都不是省油的燈不否認東林黨人正義的一面,無論如何,有道德底線的讀書人,總比厚顏無恥的鄭氏一族更有希望。不過,我認為東林黨人也不是善類,他們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那就是制約皇權,一黨獨大。
明朝的黨爭始於明武宗,源於明孝宗對文臣過度倚重和放任。嘉靖年間的“大禮儀之爭”其實就是文臣與皇權的較量,此後黨爭愈演愈烈,成了大明割除不了的毒瘤,直到全身擴散,弄死大明王朝。
這裡面的是是非非,肯定無法用一個“忠”或者“奸”就能概括,都是花臉。比如在萬曆立太子這件事上,朱常洵是一定要被排除在外的。朱常洛就是合格的儲君嗎?未必,從後來朱常洛的表現看,這傢伙也是個低能的傢伙,一個月不到就將自己玩駕崩了!
其實大臣們看中的是不為人知的一面:朱常洛沒有後族勢力!他的生母王恭妃是宮女出身,即便朱常洛做了太子,王恭妃過的一直是囚徒生活,王家比草民強不了多少。
那麼朱常洛登基後,他能依靠誰呢?誰能做他的堅強的後盾呢?除了東林黨,別無他選,況且朱常洛在父親的壓制下,完全就是個唯唯諾諾的面瓜,簡直就是東林黨人最理想的國君。
這麼一分析,真相似乎有點醜陋。不過,正是由於醜陋的利益之爭,才能讓後宮和外朝的反對派們如同打了雞血,玩命跟萬曆皇帝較勁,讓一個毫無根基,稍微動動手指頭,就能被名正言順廢掉的朱常洛,坐上了太子之位。萬曆皇帝只能感慨,好漢不敵雙拳,皇帝也有低頭的時候,認命吧愛妃!
回覆列表
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立儲風波,本質是萬曆皇帝丟擲的一個強化君主集權、分化打擊官僚集團的誘餌。表面上看,這所謂““國本”事件,只是因為萬曆皇帝偏愛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厭惡宮女所生的皇長子朱常洛,而文官大臣們要堅決維護“國立長君”的禮法和祖訓而引發,持續數十年之久,無數重臣參與其中,也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頭等大事。皇長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
文臣官僚們維護的是“立儲以嫡,無嫡立長”這條約定俗成的皇位繼承秩序本身。從他們的角度,皇位繼承順序,必須在孃胎裡就定好,才能避免皇室紛爭,再引發類似明成祖靖難之戰,明武宗時寧王起兵那樣的國家內戰,以致戰火紛爭。
事實上,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實權皇帝,當真連換個太子也不能隨心所欲,會被所謂的“嫡庶之別”“長幼之分”所限制了。嫡不嫡,庶不庶,後不後,妃不妃,對實權皇帝來說,沒有改不了,只有願不願,不過是一言一念而已。
比如漢武帝劉徹出生時,只是漢景帝的庶出第十個子,按禮法皇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可是漢景帝偏愛這個幼子,因此廢掉無子的薄皇后,改立劉徹的生母王夫人為皇后,這樣劉徹就變成了他的嫡子中最年長的了,因此便順利立為太子,此後繼承皇位,這就是“母以子貴,子亦以母貴”。
而類似漢武帝這樣因母親被改立為皇后,而變成太子第一人選的例子,歷史上不勝列舉。比如漢明帝劉章、唐敬帝李弘,都是如此,甚至在明朝本朝,就有現成的例子。
明宣宗宣德帝,不喜歡祖父明成祖給他指定的胡皇后,偏愛孫貴妃,有意廢后,大臣們不但不加反對,甚至主動幫忙,內閣所謂”三楊“之名相楊榮,空口白話,開列胡皇后二十條大罪,連稍有天良的明宣宗自己都看不下去,大罵「怎麼能這樣說?你不怕宗廟神靈怪罪麼?」【(楊)榮懷中出一紙,列中宮過失二十事,進呈,皆極誣詆。曰:“即此,是廢之因。”上覽二三事,遽拂然變色,曰:“渠曷嘗有此言?宗廟無神靈乎?”】
即使明代宗景泰帝這樣的藩王入繼大統,政治基礎遠不算鞏固,廢掉髮妻汪皇后,而改立杭皇后,也不過是一念之間。 何況是萬曆帝這樣從小就被立為太子的正統天子?明代宗汪皇后與明宣宗孫皇后
何況萬曆帝的王皇后(孝端皇后),並非如唐高宗王皇后那樣出自世家大族,更沒有長孫無忌那樣的元老重臣撐腰,本身也根本不是什麼賢德之人,她不但長年酗酒,更喜歡無故毆打宮女,致死者多達百人,可謂殘暴不仁。
因此,若萬曆帝真的非常想讓皇三子,也就是福王朱常洵來做太子,繼承他的皇位,那麼廢掉這樣一個劣跡斑斑的王皇后,而立鄭貴妃為後,對他而言又有多難?鄭貴妃
這樣一來,生母變成皇后的福王,就變為名正言順的嫡子,成為太子是理所當然,此前反對的大臣就再無任何反對的藉口。甚至他們可能全都會轉變立場,而成為皇三子的支持者,否則便將為天下人風評所不容。
大臣們其實並不當真在乎下任皇帝是皇長子朱常洛還是福王朱常洵,諸如皇長子與皇三子個人的品性賢愚,這對他們而言完全無足輕重,而就是“立儲以嫡,無嫡立長”這個大明王朝的程序正義。
甚至如果萬曆帝實在不願廢皇后,那麼就給隨便加個諸如忤逆、不孝之類的罪名,把他據說一直很討厭的皇長子朱常洛廢為庶人,剝奪其繼承資格,而皇次子朱常漵生下來便夭折了,因此,皇三子朱常洵做為剩餘皇子中的最長者,被立他為太子,也同樣符合程序正義,足以令所有大臣無話可說。
萬曆帝有生之年不願廢后、易儲,只能說明他對鄭貴妃和朱常洵的喜愛,尚遠遠不及明宣宗對孫皇后罷了。而不是當真被大臣們限制了權力,當真連個自己真正心儀的儲君都立不了。
那麼,萬曆帝非要這麼折騰幾十年,真正原因是什麼?其實就是效其祖父嘉靖帝“大禮儀”之故智,籍著“大禮儀”案清洗朝堂那樣,培植出一個真正效忠自己的文官勢力。萬曆皇帝:朱翊鈞
舉歷史上一個著名類似例子,東吳皇帝孫權,立太子孫和、卻同時故意寵愛魯王孫霸,挑起“二宮之爭”,最後廢孫和、殺孫霸,將捲入爭儲的兩派朝臣盡數打擊、甚至誅殺,包括丞相陸遜都被他氣死,才暴露出孫權只為藉此打擊東吳士族的本心。孫權與陸遜
但是萬曆帝料想不到的是,滿朝文臣飽讀經史之人,前車之鑑如此,又怎會輕易中計?只要看看議禮派諸臣張璁、桂萼、楊一清等,乃至於王守仁之門徒,他們在幫助嘉靖帝鬥倒了楊廷和父子後,又落得了什麼好下場?
文官集團們同樣汲取了前車之鑑,吃一鑑長一智,不再上當,而是死死地維護宗法“立嫡立長”,誰都不敢去當“福王黨”,因此光明正大,理直氣壯,無懈可擊。大家支援的從來不是皇長子,而是帝國的秩序正義;反對的從來也不是福王,而是萬曆帝破壞秩序正義的企圖。
萬曆帝不按正常程式去廢后立儲,意圖無外乎是希望有不顧禮法、不要節操、唯其是從的朝臣組成“福王黨”,但文官集團們經過嘉靖“大禮儀”案的慘痛教訓後,這是註定難以實現的事了。
一直到他孫子天啟帝任用魏忠賢,“九千歲”門下聚集一幫毫無廉恥的文臣,組成所謂“閹黨”,才算是達成了萬曆帝的未了心願,然則此時的大明,君主固然可以為所欲為,士風亦從此徹底敗壞,大明之亡國亦成定局了。
理由很簡單,士大夫集團變得毫無廉恥,為了權力而無節操跪伏於朱家皇帝的時候,這些人反過身去將王朝與國家賣給闖軍的李皇帝、滿清的愛新覺羅皇帝,當然也是同樣毫無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