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久淺一深

    曹丕稱帝,那叫務實。其實三國哪家不想稱帝?劉備最想稱帝,曹丕不稱帝,劉備沒有足夠理由稱帝。

    劉備本來就是打著恢復漢家天下的旗號三分天下有其一,沒辦法,天子沒死,他稱帝了,原先的口號怎麼解釋?古代講究師出有名。所以直到曹丕取而代之,他就有了藉口,自己是皇室宗親,漢帝被殺,只好自己勉為其難稱帝,將來克復中原,還天下於劉氏。

    曹丕稱帝,那時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不再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混亂局面。每次議事把傀儡漢帝擺上檯面,也沒多大意義。畢竟臺下百官都已是聽命於曹氏了。不像曹操時,還有不服的人。既然水到渠成,能減少一個擺設,曹丕就自己坐上皇位去了。當然,要假模假樣的退讓幾番。

    這樣曹魏上下就各取好處。曹丕當了皇帝,手下自然就會加官進爵。大赦天下,一片歡騰。只是曹丕想不到日後會被司馬氏如法炮製,曹魏被取代,這是後話了。

  • 2 # 雪狐圭垚

    這是因為曹操把董妃連大加未出生的孩子都殺了,這是為什麼?曹操大權在握為什麼沒有直接廢漢室而自立為帝?曹操明知漢室己亡,漢獻帝生命不保為什麼又把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其實曹丕廢漢室而自立為帝只是明白了曹操的部分意圖!曹操經過多年經營按原則來說,完全可以自立為帝,但曹操內心中終於還有那麼一點忠君思想,清除朝中擁漢廢曹勢力是不得不的選擇,否則曹氏將萬劫不覆!曹操的用意非常明顯,漢獻帝越是昏庸、沉迷酒色那麼他活的就越長久活、越瀟灑、越快樂!否則就是死路一條!曹操把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一方面是讓三個女兒監控他,另一方面豈不也是徹底掌握漢獻帝和漢室朝中大權?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其中也有讓漢獻帝趕緊死在女人肚皮上之意。娥皇女英,黃帝暮年日御三千而登極成仙的傳說,在曹操看來都是美麗的笑話。如果曹丕徹底明白了他老爹的用意,他就會這麼幹。第一讓漢獻帝絕後無人可繼承皇位,第二讓漢獻帝也日御三千最後精盡人亡!第三讓漢獻帝無子而賜其姓劉。第四漢獻漢亡後,由曹丕繼承皇位國號仍為“漢”。等到曹丕的兒子或孫子再登基時改國號或恢復其“曹姓”那就是以後的事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要控制一些不可預測的元素!事實上曹操的目光非常遠而且非常犀利!他雖然沒有預測到司馬家族最後的篡權,但曹操不是沒做準備!只不過曹丕沒有深刻理解他老爹曹操的深刻用意罷了!再次謝邀!

  • 3 # 潘不安講究史

    古人云:“天予不取,必受其殃!”曹丕選擇稱帝恰恰是明智的,否則不但失去了未來統一天下的契機,也會留有巨大的隱患。

    為什麼這麼說,我來分析一下原因:

    一、到曹丕這一代,北方中原地區已經在曹魏統治下將近一代,原先忠於漢朝的老臣百姓基本上已經死的差不多了。打個不恰當卻很現實的比方,臺灣被日據50年後,很多年輕一代已經開始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了,到現在甚至很多臺灣人還這麼認為,這都歸功於去中國化教育。

    因此如果還保留大漢的名義,不利於年輕一代對曹魏政權的歸屬感,十個年輕人裡面只要還有一個堅信自己是大漢子民,未來就很麻煩了。

    二、當年“挾天子以令不臣”是為了消滅吞併其他諸侯勢力,並保持地方的穩定。但是到現在除了劉備和孫權,其他勢力基本上滅的差不多了,北方也已經統治穩定了。要不要天子這個傀儡已經不重要了。

    反而“天子”已經變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了,成為了孫劉攻擊曹魏的藉口,而且曹操都已經死了,曹丕還有什麼名義把持朝政,為什麼不歸政給劉協,這些都會被孫劉利用。

    三、就和宋太祖黃袍加身一樣,下面的人支援你很多都是希望獲得這從龍之功,成為開國功臣。拖的時間越久,下面人的不滿就會越來越大。不稱帝,我們原先開疆拓土的功勞怎麼辦,難道還能存銀行裡,繼承給子孫後代嗎?到時候開國功臣可都不一定是自己家的了。

    所以曹丕稱帝,是有民意的,相信曹丕如果真不稱帝,下面說不定真會有人提前上演一出黃袍加身。

    四、當時朝政雖然把持在曹姓手中,但是曹家還並不是隻手遮天的,需要很多世家大族的支援。一天不稱帝,我們就都是同事關係,我沒有義務一直忠於你,哪天只要一有機會,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以“清君側,除權奸”的藉口取代你。

    五、曹操稱魏王就是為了稱帝做準備和試探,只是為了留個好名聲加上年老各種原因把這機會留給了曹丕。曹丕繼位初期,是最佳的時機,曹操已經把障礙全部清除了,如果拖下去等統一天下再稱帝,這中間難免有變數。

    而且劉邦有祖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後你又不篡位,這就好像頭上寫著“我是奸臣,大家快來打我!”

    六、孫劉兩家勢力兩家勢力都已經羽翼豐滿,短時間內是很難滅掉的。不能因為這樣,無限期的擱置,難道五十年不滅五十年不稱帝嗎?

    而且稱帝后,在曹魏唯一一個政權下,各種資源的調配統籌就會更加的統一方便,各種權利的行使更加的高效便捷。沒有劉協這個中間商賺差價。

    七、孫劉本身也是以漢臣,甚至是漢室宗親的名義討伐曹魏,以前曹操攻打孫劉時就還被不少人指責,稱是以不義伐仁義。現在劉協禪位給我了,我就是正統了,你們歸不歸附,不歸附你們就變成亂臣賊子,時間越長打你們越名正言順。

    如果你們不歸附,你們以什麼名義存在?你們就必須要稱帝,只要一稱帝,尤其是劉備這種,就失去了原先的大義,我是透過禪讓的華夏正統,你們就都是偽朝廷。隨著這觀念的一代代深入,統一就變成只是時間問題了。

    所以綜上來說,曹丕稱帝是利遠遠大於弊的。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之後曹魏兩帝都沒有活過四十歲,留下了個七八歲的小皇帝,最後被司馬家大喊著為漢家報仇的口號摘了果實。真是“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 4 # 小鴻哥

    我認為是明智的

    1自黃巾起義,董卓之亂。漢朝已名存實亡。大家都不管大漢的死活,有的只是擴張地盤。北方的土地是曹操奮戰三十年打下來的。稱帝不一定是要等到天下平定。如唐高祖佔據關中就稱帝,然後再一統天下。如明太祖稱帝時,北方西南西北和東南部分還在元朝和別的起義軍手上。

    2曹操不當皇帝是因為不做皇帝勝似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曾上書講天命在曹操這裡,曹操講孫權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呀。必竟曹操曾是漢臣。曹操一天沒稱帝,他就代表是中央。孫劉是對方,一旦稱帝孫劉必然會跟著。於是曹操講如果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乃臣服商朝。周武王取代了商朝。在歷朝歷代來說湯武是革命。湯是商湯,武是周武王。個人認為曹操是暗示兒子革了漢朝的命。曹操是不當皇帝勝似皇帝,但曹丕不行。必竟個人的威望能力不如曹操,也鎮不住那幫元老。

    3預言讖文:在漢武帝時就流傳代漢者,當塗高。蜀中名士預言家周舒認為:當塗高,即魏國。周舒死於公元194年,那時曹操還在兗州。蜀中張裕預言: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備殺了)公元220年就是庚子年。北方士人許芝李雲: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春秋玉版讖曰:代赤者魏公子。春秋佐助期曰:漢以許昌失天下等。古代的人是非常相信讖文預言之說的。代漢而立的輿論有了,曹丕怎麼能放過大好時機。

    4底下的人比曹丕更渴望稱帝。老大是皇帝我們才能封侯拜相呀。像劉備公元219年之前的官職也只是左將軍,宜城亭侯。劉備能封的官能大過左將軍嗎?劉備自己也就亭侯,能給手下封鄉侯縣侯嗎?東漢吳漢、耿弇等勸劉秀即帝位,劉秀辭讓前後四次。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換言之曹丕不稱帝,底下的人還願意跟著他嗎?諸葛亮勸劉備稱帝: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耿純)言耳。文武官員跟著你,就是為了封侯拜相光宗耀祖。你不稱帝?底下的人就不幹了。所以曹丕繼王位沒幾個月,底下的人就開始要把他推上帝位了。

    5曹丕要建立起自己威望。北方的大小官員都是曹操留下來的。曹丕只有進位稱帝才能升拔自己的文武。曹丕要想有威望,必須是恩威並施。得先有恩才會有威。曹丕稱帝后封了一批官員為侯,升遷了一批官員。因為王封的官位是有限的,只有帝才是無限的。比如曹丕是省長,底下最多也就市長。當了一號首長,那就不一樣了。電視劇三國司馬懿講:魏王能力不如先王,威望也不如先王。很多官員都是先王提拔重用起來的。敢問魏王提拔過那些文武?只有進位稱帝,才能升拔自己的文武?雖然是電視劇,但道理是對的。

    6箭在弘上不得不發。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陳群馬上把制定的九品中正制交給曹丕。即北方士人支援你做皇帝,你實行九品中正制。如果曹丕不稱帝,北方士族的願望落空。他們還會支援曹丕嗎?所以曹丕必須要稱帝。九品中正制是保障士人的政治權力。漢朝實行的舉孝廉察制,曹丕只有改朝換代才能改變。司馬炎在九品中正制政治權力上加經濟利益。品官蔭客田制,獲得士族支援。品官蔭客田制就是按品級擁有數目不同的田和一定數量的佃戶。

  • 5 # 天外村藥房

    曹丕在220年稱帝,是有他的考慮和目的的,而且目的也達到了。既然如此,就不能說他不明智,最多說還有其他選擇。至於題主建議的“待統一天下後再稱帝”,就完全是一句笑話了。

    首先從人心向背上說,經過數十年大亂,“漢朝天數已盡”是當時的一種思潮。雖然還有不少漢室忠臣在奮鬥,但經過曹操的清洗,至少在曹魏統治下的官僚集團裡,大部分世家大族、文臣武將都是等著改朝換代,好給自己加官進爵。這時候曹丕稱帝篡漢是不具備多少政治阻力的,反而一直不稱帝可能會讓這些等著吃喜酒的傢伙不滿,也會危及統治。

    其次從法統上說,曹丕面臨的格局並不算太好。老爹曹操征戰數十年,打下大片江山,文臣武將都是心悅誠服,而曹丕自己年紀輕輕,作為一個二世祖,只是在老爹光環下幹了些事情。雖然繼承魏王和丞相的位置,但才能並不足以服眾。同胞兄弟曹植、曹彰,以及大將臧霸等都不是很服帖他。這時候,對曹丕最有利的,就是趕緊稱帝,佔據皇位。一旦有了皇帝的法統,就和這些人建立了君臣倫理,不容易遭到掀翻。否則,若是以魏王、丞相身份,哪天一不留神,被人搞下來並不奇怪。畢竟他沒有老爹的才能和功績,就連長期和妹夫漢獻帝對抗也未必能百戰不敗。所以,稱帝篡位,確立曹魏法統,埋葬漢朝名分,是保持曹丕地位的最好辦法,也是保持這個家族地位的最好辦法。否則按歷史上,曹丕226年就死,漢獻帝八年後才死。若是那會讓20歲的曹睿繼承魏王、丞相,真未必能搞得過40多歲的漢獻帝。

    最後從曹丕個人奮鬥來說,曹操是掃平了大半個中國,功成名就,曹丕缺乏拿得出手的業績。為了在歷史留下名聲,他也只能透過稱帝這個舉動來刷存在感。

    至於題主說,能不能先統一天下再稱帝,那他也得有能耐統一啊。以他爹曹操的能耐,也差點被關羽打得遷都,曹丕不是傻子,不會真以為自己能在十年八年就掃平天下的。曹魏的優勢,只有透過數十年積累發展才能形成碾壓,曹丕很難等到那一天。還是先稱帝了安穩。

  • 6 # 歷史百家爭鳴

    我們都知道,曹丕在曹操死的沒幾個月就篡漢稱帝了,可以說是火急火燎的,畢竟曹操掌握大權許久都沒有稱帝,到他手裡沒幾個月就稱帝了。那麼,曹丕代漢稱帝的選擇是不是不明智?

    不能說曹丕不明智,因為當時的形勢所逼,他不跟他父親曹操一樣,在軍隊與大臣中有很大的威望,不服他的人有很多,要是曹丕不盡快集中自己的權力,可能就有人會公開質疑他,甚至可能要求曹丕把權力歸還給漢廷。所以曹丕越快稱帝,越容易集中權力,鞏固自己的政治基礎。

    再者曹丕篡漢稱帝也沒有多大困難。曹操時不敢稱帝,是因為自己掛著一個漢臣的名號,按照規矩來說,他要是稱帝了,時人都會唾罵他。而在他兒子曹丕手裡,這就沒有多大關係了,因為他兒子並不是漢臣,不會受這種因素影響。再者當時的漢獻帝,是人盡皆知的傀儡皇帝,壓根沒有多大權力,而且曹營中的漢臣也大多死了,大家都知道是為了曹家賣命,曹丕取代他,反對的聲音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就算有南方有孫權跟劉備,曹丕當時坐擁北方,是實力最強的,曹丕要是稱帝,劉備跟孫權也不敢貿然討伐,所以曹丕不擔心外部的力量的干涉。況且曹丕是透過合法途徑稱帝,就是讓漢獻帝禪讓給曹丕,這雖說是名義上的,但畢竟是透過一定途徑當上的。

    曹丕稱帝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事,因為當時的漢朝已經是空有其表,曹丕肯定是不甘當漢臣。不過曹丕他一稱帝,使得劉備有著合法理由稱帝了。

  • 7 # 初心如舊

    曹丕稱帝的選擇是否不明智?

    曹丕稱帝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同一年曹丕先接替父親的魏王爵位,改元延康元年,接著又改元黃初元年,這從當時看,似乎沒有啥不明智。因為就在前一年,劉備奪取漢中,自稱漢中王,雖然給漢獻帝打了個報告,但純粹沒等批覆,根本就是作樣子。孫權也看樣學

    樣,漢獻帝實際上的作用已經到頭,基本沒啥可利用價值了。曹丕如果不篡位,那就是繼續維持魏諸侯國地位,仍作魏王。但魏國以及所謂漢室,實際控制仍然是曹丕,這和曹操時期沒有啥兩樣。只不過多了一套官僚機構,漢室恢復是不可能的,曹魏的傳承也不會改變。再等十多年後,漢獻帝自然去世後,曹丕後人仍可能完成篡位奪權過程。 不過,曹丕最終對漢獻帝,還是不錯的,繼續在小範圍維持著原來

    制度,人身自由,生活待遇,政治待遇總的都算可以,漢獻帝自己也基本滿意,換其他人不一定能達到。

    那曹植是否會上位?自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被立魏太子,曹植就已經放縱不羈,完全沒有了雄心壯志。曹丕繼位後,派許褚前往臨淄,押送曹植到鄴城。看三國演義第

    七十九回:【褚奉命,引軍至臨淄城。守將阻攔,褚立斬之,直入城中,無一人敢擋鋒銳,徑到府堂。只見曹植與丁儀,丁異等盡皆醉到。褚皆縛之,大小屬官,盡行拿解鄴郡,聽候曹丕發落。】從這種情況看,曹植成天一副醉生夢死模樣,政治上是沒救了。(6:00)

  • 8 # 腦洞歷史觀

    還不稱帝,你想急死我們劉協兄弟啊。

    你想想,曹操已經對劉協幹過什麼事了。

    衣帶詔事發,總策劃董承被殺,董承的女兒董貴人受牽聯要被殺,當時董貴人已經懷有身孕,數次向皇帝劉協求情,劉協又向曹操求情。

    且看三國演義對這一段的描寫:

    【且說曹操既殺了董承等眾人,怒氣未消,遂帶劍入宮,來弒董貴妃。貴妃乃董承之妹,帝幸之,已懷孕五月。當日帝在後宮,正與伏皇后私論董承之事至今尚無音耗。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面有怒容,帝大驚失色。操曰:“董承謀反,陛下知否?”帝曰:“董卓已誅矣。”操大聲曰:“不是董卓!是董承!”帝戰慄曰:“朕實不知。”操曰:“忘了破指修詔耶?”帝不能答。操叱武士擒董妃至。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見憐。”操曰:“若非天敗,吾已被害。豈得復留此女,為吾後患!”伏後告曰:“貶於冷宮,待分娩了,殺之未遲。”操曰:“欲留此逆種,為母報仇乎?”董妃泣告曰:“乞全屍而死,勿令彰露。”操令取白練至面前。帝泣謂妃曰:“卿於九泉之下,勿怨朕躬!”】

    皇帝的兒子已經是逆種,曹操帶著劍衝到皇宮殺人,曹操眼裡還有皇帝嗎?

    再到後面,漢獻帝的伏後因為寫信埋怨,曹操派人進宮收拾伏後,伏後躲在夾壁裡,被當時尚書令華歆抓著頭髮拖出來,送到曹操面前殺死。

    伏後又向漢獻帝求救,漢獻帝說,我這條命還不知道保不保得住呢。

    可見,曹操與劉協,早就感情破裂了,奪不奪位也就一個手續的事情,反而是我們劉協,一天擔驚受怕,巴不得早點把位子騰出來,自己佔這個皇位,不知道哪天倒血黴。

    曹操一死,劉協給曹丕寫信,你說做點好事,把我這江山要了去吧。曹丕還裝腔作勢不肯要,把劉協急得要死,說讓也讓了三回了, 怎麼就不奪我的皇位呢?都說得天下難,怎麼我讓出這個天下也這麼難呢?

    那麼曹丕要不要奪位呢?當然要奪,這是曹操的既定方針。而且當時也有改朝換代的需要,畢竟這天下早不姓劉已經成了共識,尤其是當時擁漢計程車家大族也已經被曹操擺平得差不多了,局勢走到這裡,不得不發。

    如果再不奪位,人家反而會懷疑,搞不好又重新團結在我們劉協同學的身邊,繼續上演一筆衣帶詔事件,或者,漢獻帝要是瞅個空子逃跑了怎麼辦?或者劉協身體撐不住死了怎麼辦,沒人幫曹家幫交接班手續:禪讓了。

    所以,乾脆稱帝,以絕眾人之望,安眾人之心,曹丕滿意,劉協放心,士大夫們也不用再想做選擇題了。

  • 9 # 歷史春秋網

    任何人有了一定的財富以後一定會追求更多的財富,任何人有了一定的地位以後一定會追求更高的地位。這是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定律,誰都不能夠逃脫這個魔咒。

    我們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曹丕稱帝之舉,其實會發現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而已。東漢自莊帝以後,就陷入宦官和外戚之爭,皇權旁落,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自桓靈之後,漢朝經少帝、獻帝,任何諸侯都明白皇帝不過是一個花架子,曹操最先明白搶走了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了長達20多年的苦心經營,朝廷早已是曹操的朝廷,天下早已是曹氏的天下。

    曹操在世時,家臣就攛掇他代漢自立,但曹操卻認為自己進位到魏王就可以了。為什麼呢?他功勳卓著,卻始終未能統一天下,消滅劉備、孫權,若擅自登基稱帝恐怕要留下千古罵名。於是,怎麼辦呢?留給自己去決定。

    就這樣,曹丕在曹操死後,安排一班朝臣要求漢獻帝禪位於他。享壽400多年的漢朝就這樣滅亡了。

    漢朝滅亡,有沒有人哭泣呢?並沒有。曹操在去世前把所有妨礙曹氏家族代漢自立的人都清除了,包括大名鼎鼎的荀彧。曹丕接下的江山可以說盡是曹家的臣子。他即位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談什麼不明智呢?

    東漢滅亡以後,劉備在成都稱帝時國號為漢,史稱季漢。但是由於羅貫中的錯誤,讓人們以為劉備的國號是蜀,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 10 # 青言論史

    感謝他的父親曹操,曹丕接手魏王的時候,形勢是這樣的:整個東漢王朝的行政班子都已經被換成了曹魏集團自己人,那些心懷恢復漢室的人,不是在劉備那兒待著(諸葛亮),就是已經下去陪老爹吹牛了(荀彧)。實際上,用魯肅的話說,這個時候的所謂大漢王朝只剩了一個空殼子,“尺土一民,皆非漢有”。

    而終身都沒有走向皇位的曹操,其實已經獲得了除了皇帝名分以外的所有東西。無論是加九錫還是封魏王,這都是從古至今權臣篡位的必要流程。曹操獲取了這一切,只是因為一些原因沒有最終稱帝而已。但當他把這些東西全部遺留給他的兒子的時候,再不登基,就不大說得過去了。

    此時無論是魏國朝廷上下的人心向背,還是整個天下形勢的大勢所趨,都已經決定了曹丕沒有必要再假惺惺地找一塊遮羞布掩蓋住自己。誰又不想稱帝,誰不想獲取最高權力?當自己的父輩已經為自己掃清所有障礙的時候,他曹丕幹嘛還要在這演一場沒有任何人願意相信的獨角戲?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丕稱帝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他稱帝算不上明智,但他不稱帝一定會是不明智的。他要是再惺惺作態,甚至真心實意的表示自己不想當皇帝,恐怕沒等諸葛亮寫《出師表》,曹魏集團自己內部就要先來一場內亂了。

  • 11 # 竹海聽風

    曹丕稱帝應該是大勢所趨。

    公元220年,曹操死後,曹丕繼承了魏王和丞相職權,曹氏一族基本把持了朝堂。當時漢室衰微,在朝堂上就是個擺設,在曹操在位時東漢皇帝說難聽點就是一塊遮羞布而已。

    曹丕作為新繼任不久的權臣二代,能力威望不及曹操,勢力基礎不如曹操。從自身考慮他需要儘快稱帝,徹底搬掉擺設皇帝。一旦確定易代事實,可以徹底杜絕皇權舊勢力反撲的幻想,同時也和本集團重臣們定下不可動搖的君臣名分。

    另一方面,當時滿朝文武也明白曹丕的心事,對漢朝也早已失去幻想。如果能擁戴曹丕稱帝,有了擁立之功,他們自身也會得到實打實的好處。而當時劉協也不是個傻子,他也知道漢室江山已是昨日黃花,再無號召力可言。當不停有大臣向他提出禪讓帝位給曹丕時,他為保住自身性命,不得不屈服。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壇受禪稱帝,國號為大魏,史稱曹魏。

    因此曹丕稱帝和統不統一三國實無多大關係,這是各方勢力利益集團的必然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茄子可噴施食醋嗎?有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