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談五千年

    這個評價有歌頌明朝之意,大明帝國確實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但是評價各朝代的綜合實力,我認為需要從國力、文治、武功、盛世延續時間、文化繁榮程度、經濟發展水平、思想發展水平、科技成果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等來綜合判斷。個人覺得,明帝國雖然強大,卻比不上漢朝的赫赫武功,唐朝的氣象萬千。

    遠邁漢唐是一個名詞。出自《明史·成祖本紀》“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漢人政權,確實有他驕傲的資本。明成祖說:“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近年明史大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治隆唐宋,遠邁漢唐這些評價成為大眾所熟知的明朝映像。下面我們從各方面比較下這三大王朝的實際情況。

    1、軍事上。漢最強、唐其次、明次之。這裡比的不是建國初期的軍隊戰力,而是三個朝代在軍事上對周邊各國的壓制。漢朝從武帝開始直至三國,一直對周邊少數民族呈現出壓倒性的優勢。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國被打殘了。東漢末年加上三國時期,對北邊的鮮卑,烏桓,東南的山越,西南的南蠻,也都是吊打狀態。漢朝是漢人政權最尚武的年代,也是最霸氣的朝代。相比大唐的包容永珍,漢王朝對外的姿態更加強勢。“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凡江河所致,日月所照,皆為漢土”,“漢軍將至,敵勿動,敵動,滅國”,“國恆以弱亡,唯漢以強亡”。等等,無不說明大漢帝國的不可一世。大唐帝國的軍隊同樣不可一世,盛唐的歷史,也是一部周邊國家的亡國史,大唐從太宗起,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中天竺,西突厥,百計,高句麗等等。唯一一次兵敗,也是以少數雜牌軍對抗巔峰的阿拉伯帝國,這一場雖敗猶榮,從此阿拉伯帝國停止了東進。大唐帝國相比漢帝國,多了一絲包容,少了一些唯漢獨尊的霸氣。而唐朝由盛轉衰之後,就不能保證如此強大的兵鋒了。而明帝國,朱元璋橫掃中華,唯一一次北伐成功,朱棣五徵蒙古,將黃金家族的後代打的遠遁漠北。但有明一代,從未真正解決蒙古問題。土木堡之變,大明帝國精銳損失殆盡。後來的萬曆三大徵確實蕩氣迴腸,但那不過是勝在在綜合國力。而明朝本質上是個文官統治的朝代,武將的地位很低。明代的衛所制度也難以保證有良好的兵源輸出。因此明朝除了建國初期,其他時候的軍事能力難以比漢唐相比。

    2、經濟上,單純的比經濟總量,或者人口規模,對漢唐是不公平的,漢朝在封建社會初期,明朝在封建社會末期了,社會生產力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不妨看看各自朝代的盛世。漢朝從文景之治開始走向盛世,武帝雖然為了反擊匈奴耗盡了國力,但是國家整體依然是在向上發展,後面的昭宣中興也將西漢王朝重新帶回巔峰。東漢王朝,本質是是歷史的原地踏步,除了光度帝,明章二弟,基本上都處在下坡路了。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當時的大唐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強國。從貞觀之治開始,到高宗,武則天,整個大唐帝國都在蓬勃發展,直至玄宗的開皇盛世。整個中國古代達到頂峰,盛世大唐,氣象萬千。而明朝的明君數量實在太少,明朝皇帝雖然都不算平庸,但他們喜歡道教,或喜歡當武將,或喜歡做木匠。適合當皇帝的,除了也就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佑樘了。明朝的經濟總量雖然一直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但當時的封建社會已經處於下坡路。在那個靠著上層的道德禮儀形成的文官制度太低法律來統治的龐大帝國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很難靠著國家來推動整個社會的創新。因此經濟上,唐第一,漢第二,明第三。

    3、其他方面。文化上各有千秋,科技成果更多的也是發生在封建早期,思想上明朝出現了心學,明末更是出現了三大思想家,同時誕生了四大名著中的三部,因此文化上明朝和唐朝打平,漢朝稍弱。在世界的影響力,當時大漢與羅馬帝國東西比例,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爭雄,大明則趕上了西方邁向現代的適合。三大帝國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也是各自地理範圍內的絕對宗主國,這一點只要是漢人的大一統政權基本都可以做到。

    4、繼承明朝的清朝,為了緩解民族矛盾,宣揚自身的整體性,一直在激勵的宣揚明帝國,康熙帝更是五次到明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禮。評價明太祖治隆唐宋,明成祖遠邁漢唐。這些都是統治的需要,不可實事求是的去論證。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在三大帝國的巔峰期,唐最強,漢次之,明稍差。在各自的巔峰期,都做到了對周邊政權的絕對碾壓。另外,作為古代史上漢人建立的僅有的三個大一統且長時間維持的帝國,他們都是中華的驕傲。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咱們這個民族有個特點,愛面子。一輩子吃三碗麵:情面、場面和體面。

    行止不愛守規則,喜歡講情面;交際不愛切實際,喜歡擺場面;論事不愛求真相,喜歡求體面。

    “遠邁漢唐”這四個字,是清修《明史》時候對明成祖朱棣的評價,原文是這樣的:哇,這樣的評價真是燦爛奪目,那光輝的形象和偉大業績簡直是牛掰得布耀布耀德。

    有時候真佩服《明史》的編篡者高超的行文水平,短短一篇史評,寫得如此有情境感,那咚咚的戰鼓聲彷彿就響徹在耳際,風中戰旗列列,一個恢宏而壯闊的時代躍入眼簾。

    許多皇明就根據“遠邁漢唐”這四個字,拼命去考證,想找到明朝的疆域遠遠超過漢唐的依據,甚至不惜把北冰洋、印度尼西亞和馬拉加西也列入管控範圍。

    於是,就有了下面這張圖:

    在下面一張圖中,更加的野心勃勃,還有遠方的殖民地,婆羅洲大部、爪哇島也被納入。總的來說,只要是黑頭髮黃面板的人在那兒撒泡尿,這地方就歸明朝了。

    皇明們信誓旦旦地說,清修《明史》誣衊明朝,一個字都不能信,但“遠邁漢唐”這四個字卻成為祖訓了,還有康麻子為明朝寫的“治隆唐宋”也是必須要背會的考點。不信看他們吹牛的時候引用的那些短語金句,沒有一字不是引自於清朝和所謂的“滿遺”。

    但是,讀書不能只讀這四個字啊,咱們來看看,“遠邁漢唐”可是有定義的,實際上是這樣的。實際上說的是,朱棣統治期間,明朝的朝貢國很多,達到三十多個,這些朝貢國地處四面八方,“幅隕之廣,遠邁漢唐”。

    所以,省省心吧,不要為了虛頭巴腦的四個字費盡心機了,人家那是朝貢國,並沒有把領土拱手奉上。和你有生意交往,那是客戶,並不意味著人家的房子家產和老婆都是你的,還想讓人家的孩子隨你姓,那是做夢。

    這麼多的朝貢國怎麼來的?這與鄭和下西洋有很大的關係。

    鄭和七下西洋,行程很遠,與沿途的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統治者都進行了交往,透過雙方的交流,這些人對明朝產生了很大興趣,雙方開始進行外交,其中就有很多一部分成為明朝的朝貢國。

    朝貢國很多,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如果抱著友好交往,平等互利,商業往來的目的,當然是一件好事。然而,七下西洋是這種目的嗎?

    我對鄭和下西洋並不反對,無論如何,遠航拓寬了一個民族的視野,開闢了對外交流的航道,使我們能夠更加清醒地認識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為我們對外開放和發展提供了契機。

    但是,如果是為了“面子”,這就有問題了。

    不否認,鄭和下西洋應該有過商業行為,因為他出發時曾攜帶著很多明朝的物產,回來時候也曾經帶回了很多奇異的泊來品,我想,不應該是搶的。比如說大量的香料:蘇木和花椒,朱棣還曾經把這些調味品折算成銀兩,發放給官員們充做薪俸。後來,大明官員集體反對鄭和繼續下西洋,七嘴八舌間都是滿堂的孜然味兒。

    除了當地的土特產之外,最大的收穫就是這些朝貢國與明朝之間的外交關係了。

    咱們來說說這些朝貢國與明朝間的外交關係。

    類似於過年過節時候,遠方窮鄉僻壤裡來的那些個窮親戚,帶著些幹豆角和蒜串子,到你家裡來拜望,喊一聲“乾爸爸過節好!”,然後你這邊就要當場發紅包,千兒八百不等,他們臨別的時候,你還要負責給買上車票,帶上價值遠遠更高的禮品,也許你前幾天剛買的那件高檔皮茄克從此就遠走它鄉了。

    有些親戚覺得你家真好,就不太想回去了,於是就在你家客廳裡打個地鋪,長期住了下來,你還要管飯。

    還有些親戚感動於你的熱情,就經常來,隔三岔五地找個噱頭來拜望你,春節元旦、清明端午,七夕,國慶中秋,甚至門捷列夫發現元素週期律的記念日,他們也要來。

    有些朝貢國的經濟情況並不很好,與明朝的朝貢外交就成為了這個國家最重要的外事活動,他們的GDP增長率主要就是靠大明王朝來拉動的。

    明朝有禮部,下設了個主客司,就是專門幹這個事的。這就是大明王朝的“面子”。

    長此以往,煩不勝煩。明朝就對這些外事活動做出一些規定,讓他們不要來的如此頻繁,限定來客的數量和頻率。

    內有主客司,外有宣慰司。

    舊港宣慰司,主要就是起這個作用。真以為統治了東南亞了?充其量也就是個駐東南亞外交辦事處。就那幾苗苗人馬,還想開疆拓土?辦個護照,發個通行證而已,順帶為旅客們攜帶的那些土特產提些合理化建議。

    明朝永樂年間有哪些朝貢國呢?

    到了後來,明朝就牛掰了,朝貢國居然達到一百多個。從這些朝貢國來看,也能大致地猜測出明朝的實際疆域,皇明口中所謂的明朝領土“遠邁漢唐”純粹就是自欺欺人的不打自招。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朝貢國呢?歸根結底,拿錢買面子,楞充冤大頭。叫你聲“乾爹”又不會死,於是,大家洶湧而至,磕頭討錢。

    有些還為了爭當明朝的朝貢國而彼此拳腳相向,大打出手,甚至釀成了血案。

    嘉靖二年,日本國前來入貢的大內氏和細川氏為爭奪朝貢地位,在寧波發生了火併, 大內氏搶出了按照規定被收繳儲存的武器,攻入嘉賓堂,殺死了細川氏的朝貢人員,還追逐其使臣。

    大內氏追尋不見,勃然大怒,折回寧波,沿途殺害明朝官吏多人,大掠市區,明軍聞訊後調兵圍捕。但數倍於他們的明軍,又被大內氏使團一頓暴打,浙江備倭都指揮使劉錦、千戶張鏜戰死,指揮袁璡被俘虜。明軍幾次被打得丟盔卸甲,倭人奪船逃向了大海。

    這就是“面子”換來的結果。“浙中大震,倭人自是遂有輕中國之心”。

    客觀的來講,朱棣是個很有能力,很有雄心的帝王,殺伐果決,喜歡用拳頭和刀來說話,遷都之後,數次親征漠北,驅逐北元殘餘勢力。但事實上,他並未徹底解決掉來自於北方的邊患,對國家邊境的控制力也並沒有那麼牢固。他的幾次北征更多是以“驅逐”為目的,而並非“征服”。

    控制力薄弱,失去的就快。朱棣死於回師途中後,明朝開啟了“仁宣之治”,這就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治世”,但就是在這個時期,明朝政府全面戰略收縮,哈密衛、奴爾幹都司撤消,安南地區也永遠脫離了中國的懷抱。

    總結:所謂的“遠邁漢唐”,只是清修《明史》“贊曰”後面內容中的四個字而已。當撕下一廂情願的光鮮亮麗的外皮時,真相卻令人非常尷尬。

  • 3 # 秦右史

    漢唐國力強大,幅員遼闊,眾所周知。兩宋社會繁華,經濟活躍,堪稱盛世,幾乎成為一個既定的歷史符號。但是,漢唐有弊而南宋偏安,事實上並不太完美。明太祖朱元璋呼籲日月重開大宋天,驅除韃虜,平定四海,重歸華夏。造就的明帝國,可謂:幅員遼闊,遠邁漢唐;在位期間,繁榮似錦,治隆唐宋,蓋兼漢、唐之盛而有之,這是自明代初期到清代中期這段歷史演變中形成的一個定論。

    所謂遠邁漢唐的說法,這句話出自於《明史·成祖本紀》,標準是疆域大小,四海實質上一統,其中運用頗為豪邁的筆觸寫道:

    第一,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日沒之處,大明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自是,殊方異域、鳥言侏離之使,輻輳闕廷,歲時頒賜,庫藏為虛。而四方奇珍異寶,名禽殊獸,進獻上方者,亦日增月益。第二,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遠邁漢唐來自於明朝官方,是不是有誇大吹噓的因素呢?我們來看清代帝王是如何評價明太祖的。康熙皇帝曾經五次親自祭拜明孝陵,我們熟知的治隆唐宋碑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燁在第三次南巡期間所立。惺惺相惜乃帝王本色,同行感觸。在南京祭拜朱元璋明孝陵時,康熙皇帝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之後,然後由衷感慨朱元璋的功業,並御題治隆唐宋碑以紀念,命當時的江寧織造曹寅制匾懸於享殿。據《清聖祖實錄》記載:

    第一,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鹹極周詳,非獨後代莫能越其範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第二,明代洪武乃創業之君,朕兩次南巡俱舉祀典,親往奠酒,今朕臨幸,當再親祭。

    清代文人趙翼說的非常恰當:蓋明祖之性,實帝王,豪傑,盜賊兼而且也。確實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崛起布衣,從一個放牛娃,遊方和尚,15年飽經磨難,到成為明朝的開國君主,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奠定洪武盛世,延續了276年。1644年,滿族入關後清承明制,朱元璋當然是傳奇。實際上順治帝登基後,也曾高度評價朱元璋,以拉攏人心,安撫舊明勢力:

    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乾隆南下也多次祭拜明孝陵。當然,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說法是形容明朝洪武永樂兩代至土木堡事件之前的歷史。至於真與假,事實就在那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

    至於再往後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今天,美麗且安靜的明孝陵,冷眼旁觀著歷史的變革與曲折。

  • 4 # 三隻腳的大烏鴉

    辮子寫的明史裡的胡言亂語你也信?反正我們明粉絕對不信。在我們明粉眼裡,強漢盛唐那叫牛逼,和漢唐比明朝就是粉渣,清朝連渣都不如。

  • 5 # 孤葉徐飛

    應當是朝貢國。比如你是億萬富翁,有人叫你一聲爹,你給一萬元錢,應當有很多人跑來叫的,直到你破產,就沒人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底部漲停的戰法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