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洱海107758846

    關於宋高宗的評價問題,歷代傾向於定位為昏庸之主,只是北宋是在倉促之間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二帝“北狩”,當高宗南渡時,身邊親兵僅一千餘人,然而透過各種方法,迅速調集人員防守住了淮河、長江,同時建立了南宋的根基。相比於明代,有明一代雖然一直經營南都(南京),整個南方的經營有過於北宋對南方的經營,南京六部七卿設定齊全,官僚機構完備,且四鎮軍事實力強大,而觀於甲申以後,南明竟不能守,史可法雖然一代忠勇,令人欷歔,但是在調停部署上近乎昏聵,四鎮頃刻土崩瓦解,到最後永曆緬甸被俘,南明群臣盡為誅戮,酷烈之甚,與宋高宗相比,豈能謂高宗昏庸無能?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非高宗,韓世忠、岳飛諸人,誰能御之,秦檜南歸,如非高宗,而是南宋後來幾位君主或是南明二帝,更是極其可能是第二個曹操,高宗在上,誠如岳飛奏議所言:“黎元有歸,社稷有主,今足可伐虜人之謀。”而關於殺岳飛的問題,更為複雜,首先,南宋的主戰派並非就是善類,這是一個誤區,即使是辛棄疾,也非常人所想的慷慨多情之士,而是亂世梟雄,封疆大吏,稼軒詞中就有“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岳飛對於二帝的態度,自己奏章中有表明,自可查對,無須憑空猜度。此事成高宗汙名,只是若果然無能,就是那個南逃至儋耳窮荒的喪家之犬,何能在張邦昌宵小的政權和金人戰神完顏宗弼(兀朮)的勢力之下穩住局勢,若以北伐而論,韓侂冑開禧北伐,還牽扯到了理學朱熹一派復興,葉適一派倒下,扭轉了慶元黨禁以來的局勢,其中功過是非更是難以定論,俗以戰勝光復為榮,以備守戰為恥辱,箇中冷暖自然不同,只是高宗若是易與,何能在倉促之機反勝大明一代經營?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南京竟敗在馬士英、阮大鋮之輩手中,晚明人物和兩宋人物,實不可同日而語。

    宋理宗的政治改革需要解決大量冗官,這是透過控制考中進士的人數和嚴格升遷制度辦到的。從端平元年(1234年)開始,平均每次科考的中進士人數為四百五十人,而不是以前的平均每次六百人。趙昀又規定無論在首都的朝官還是在外地的地方官都不得私薦官員,沒有擔任過州縣地方官的人不能進入朝廷做郎官,已經當上郎官的必須外放,補上州縣地方官這一任。但這些措施流於表面,未能根本解決問題。

    趙昀在位時,權相史彌遠共擅權二十五年,南宋日漸衰落。理宗一親政就任用洪諮夔等人做監察御史,彈劾了史彌遠一黨的“三兇”梁成大、李知孝、莫澤。而被史彌遠排斥的真德秀、魏了翁則被召入朝。

    經濟

    趙昀在位時期,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三億貫,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宋廷停止發行新幣,回收部分舊幣,並動用庫存黃金十萬兩、白銀數百萬兩平抑物價。但是不久蒙古入侵,南宋軍費陡升,宋廷不得不大量發行貨幣以緩解財政壓力。最終經濟整頓破產。

    文化

    趙昀一直希望使理學成為正統官學,早在寶慶三年(1227年)就封朱熹為信國公。端平更化後,朱熹和理學大師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都先後被入祀孔廟。淳祐元年(1241年),趙昀又分別加封周敦頤為汝南伯、程顥為河南伯、程頤為伊陽伯、張載為噤伯。景定二年(1261年),趙昀排定的入祀孔廟的名單包括:司馬光、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邵雍、張拭、呂祖謙。其中除司馬光外,剩下的都是理學代表人物。

    除淳祐四年(1244年)趙昀為朱熹在考亭創辦的書院御書“考亭書院”外,寶祐三年(1256年),趙昀從蔡杭口中聞悉朱熹與蔡元定在雲谷和西山點燈為號,對榻窮研理學的事蹟後,大為感動,不僅御筆親書“西山”巨字賜其孫蔡杭刻石於西山龍巖山上,還親繪朱熹與蔡元定二賢對榻講道神像。當年,敕賜“廬峰書院”匾,還建立書院規制:左立尊道堂,祀孔聖四配十哲像;右立思敬堂,祀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邵雍、楊時、遊酢、羅從彥、李侗、朱熹、呂祖謙和蔡杭之曾祖蔡發等像。

    理宗淳祐九年建成的大足寶頂山摩崖造像

    趙昀還先後為遊酢、黃幹、葉味道等名儒敕建書院。

    社會

    慈幼局於淳祐七年(1247年)創立於臨安。寶祐四年(1256年),在臨安慈幼局運作成熟之後,宋廷下詔要求“天下諸州建慈幼局”。次年,趙昀又詔曰:“朕嘗令天下諸州置慈幼局……必使道路無啼飢之童。”慈幼局設立之後,至少在京城臨安,已實現了趙昀的理想。

    慈幼局可謂世界上最早的官辦孤兒院。國家要對沒有親人養育的棄嬰、孤兒給予救濟,使他們避免死於非命,這是一項古老的制度安排。“慈幼”最早可見於《周禮》。到宋代時對孤幼的救濟呈現制度化、普遍化、專業化的特徵,遠遠領先於當時的世界。

    個人認為理宗略勝一籌,雖然後期有點迷失!

  • 2 # louanhuamingyouyicun

    【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俘北宋被金所滅。皇族趙構逃往南方,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正式即位,是為高宗。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1138年逃至臨安建立南宋政權。重用大奸賊秦檜,冤殺抗金名將岳飛,向金屈膝稱臣,年年納貢。在內大修宮舍,窮奢極欲,只圖偏安,是徹頭徹尾的昏君。紹興三十二年傳位於孝宗,自稱太上皇。1187年病死,終年81歲,葬於紹興宋陵。

    宋理宗趙昀(1205一1264年),1224一1264年在位。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宋寧宗養子。1224年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前十年都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對政務完全不過問。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後,趙昀才開始親政。初期立志中興,釆取【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史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聯蒙滅金】。執政後期,趙昀又沉緬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奸賊丁大全.賈似道之手,國勢急衰。以至【鄂州之戰】賈似道競以趙昀名義向蒙稱臣,並將長江以北土地完全割讓蒙古國。景定5年(1264年)趙昀在臨安去逝,享年60歲。

    縱觀南宋共九帝(1127年一1279年),高宗趙構,孝宗趙昚,光宗趙惇,寧宗趙擴,理宗趙昀,度宗趙禥,恭帝趙隰,端宗趙昰,衛王趙昺。其中孝宗至寧宗期較穩定,至【崖山之戰】後,走投無路的南宋終於1279年隨著陸秀夫負八歲小皇帝跳海而滅亡。皇帝昏聵無能,奸臣肆虐當道,國勢自北宋未年已衰;遊牧民族漸強,鐵蹄踏破漢家山河,民族融合之勢已成;南宋九帝沒有一個【精明強幹】的皇帝使國勢中興是歷史的悲哀!

  • 3 # 歷史的小學生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個人認為半斤八兩。宋高宗雖然再造大宋河山,然而,一意偏安,追求享樂,置父兄之仇與大好河山於不顧,實乃一平庸之主。宋理宗在位期間聯蒙滅金,奉金哀宗遺骸於徽、欽二帝靈前,自視功高,妄想以此名垂青史。然而,南宋朝廷除了獲得金哀宗一副遺骸外,別無所得。北方失地再陷蒙古之手,北伐之師傷亡殆盡,國力因此大損。

    關於宋高宗,因為降金和殺岳飛的緣故,大家都比較瞭解,我就不在此贅述。大致節選幾個歷史階段史料對他的記載,供大家參考。

    第一、即位之初。趙構繼承帝位本是南宋內部的事情,與金國無干。但是,由於擔心步徽、欽二帝的後塵,他即位之初,就派出一批又一批的祈請使、通問使出使金國,希望金國停止用兵。在致金國元帥的國書中,又自貶身份,把原來的“大宋皇帝構致書大金元帥帳前”,降格為“宋康王趙構謹致書元帥閣下”。足見其搖尾乞憐之態,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第二、戰不忘和。隨著南宋軍隊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金國統治者意識到滅亡南宋並非易事。於是,借趙構再次派遣使節的機會,於公元1132年復書趙構道:“既欲不絕祭祀,豈肯過為吝愛,使不成國。”金國第一次正式宣佈放棄滅宋的政策。不久,第一次紹興和議達成。但是,金國不甘心失敗,很快撕碎協議,敗盟而來。

    第三、紹興和議。公元1142年三月,紹興和議達成。宋高宗為了表達對金國的感激之情,他親自以“臣構”的名義向金熙宗敬獻誓表,說道:“既蒙恩造,許備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敝邑永有憑也。”

    堂堂大宋皇帝,在國力和軍事全面壓制金國的情況下,仍然畏敵如虎,不願奮發圖強,甘願做個“臣構”,足以說明趙構乃一平庸之主。

    我們再說說宋理宗。宋理宗即位時,面臨的局勢是蒙古崛起,金國衰落。由於金國是南宋世仇,所以,朝廷內一些不冷靜的官員認為應該藉此機會,與蒙古聯兵,滅亡金國。另一部分人則相對理性,強調唇亡齒寒的道理,希望以金國為藩屏,不要重蹈北宋徽宗時聯金滅遼的覆轍。隨著蒙金戰事的逐漸明朗,宋理宗決定聯蒙滅金。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十二月,蒙古派王檝出使南宋,商議聯兵。宋理宗認為這是一個建立不朽功業的天賜良機,就答應了蒙古的請求。蒙古則答應事成後,“仍許以河南歸本國(南宋)”。金哀宗聽說後,極力勸說宋理宗收回成命。他寫信給宋理宗道:“大元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連和,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但是遭到宋理宗的嚴詞拒絕。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初十,蒙宋聯軍攻入金哀宗藏身的蔡州(今河南汝南)城,金哀宗自盡,金國滅亡。南宋將領孟珙在廢墟中找到金哀宗的遺骸,帶回臨安。南宋沉浸在報仇雪恨的狂歡之中。宋理宗將金哀求的遺骸奉於太廟,告慰徽、欽二帝在天之靈。

    當初蒙宋聯兵時,雖然就河南之地歸屬作了明確,但是蒙古很快反悔,只將陳(今河南淮陽)、蔡東南一隅歸宋,南宋被迫接受既成事實,並沒有據理力爭。原因就是當時雙方只是口頭承諾,並沒有簽訂書面檔案。然而,當蒙古軍主力北歸後,宋理宗卻乘虛出兵。端平元年六月,宋廬州(今安徽合肥)知州全子才率淮西兵佔領開封。隨後京河制置使兼淮東制置使趙葵,率軍五萬,經泗州(今江蘇盱眙)到達開封。七月,宋軍佔領洛陽,蒙古由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郊)反攻洛陽,雖勝敗相當,但宋軍因缺糧而退兵;蒙古又決黃河之水灌開封,宋軍只能棄城南歸,南宋收復河南之舉全面失敗。

    果然,蒙古滅金後,開始將南宋作為下一個征服的目標。端平二年六月,蒙古兵分三路南侵,西路蒙古軍於同年十二月侵入四川,南宋名將曹友聞戰死。蒙古長驅直入,佔領川西重鎮成都等地,搶掠一番後北歸。中路蒙古軍佔領襄陽、隨州、荊門、棗陽等地。在進攻江陵(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時,被宋將孟珙擊敗,蒙古渡江計劃破滅。南宋又相繼連敗蒙古於信陽、光化(今湖北丹江口市),收復襄陽等地,但不久襄陽宋軍降蒙。

    東路蒙古軍一直打到長江邊真州(今江蘇儀徵),幸虧知州邱嶽指揮有方,率伏兵擊敗蒙古。

    自此以後,蒙古大軍不斷南侵,南宋在孤軍面對的情況下,最終在宋理宗死後的第十二年,被蒙古滅國。

    宋高宗一生畏敵怯戰,不求上進;宋理宗一生好大喜功,志大才疏。如果兩個人能綜合一下,或許南宋的格局會發生改變。

  • 4 # 史盲球盲過濾器

    這個題目出的不夠確切,您是問兩位帝王的品德修養、治國才能誰更優秀呢?還是問兩位帝王的功業成就、歷史貢獻誰更大呢?前者指個人層面是否優秀,後者指國家層面是否優秀。說白了,前者指的是治國水平,後者指的是事業成功。

    眾所周知,優秀和成功是兩碼事,有涵養、有才幹的人很優秀,也容易獲得成功,但這不是絕對的,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甚至還要有一點好運氣。一個人很能幹,但因為生不逢時、時運不濟,最後失敗了,你能說他不優秀嗎?言歸正傳。宋高宗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政治、經濟兩方面:政治上,他孤身南渡建立南宋,在位初期對外積極抗金,對內鎮壓流民起義,創下興滅國、繼絕世的不世功勳,但中後期受奸相秦檜蠱惑,一味採取妥協投降策略,殺岳飛以請和,只求偏安一方;經濟上,他推行經界法,重新丈量田畝,減免田賦租稅,招撫北方南遷流民耕種,並大力倡導海外貿易,發展紙幣金融業,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榮,為孝宗中興打好了基礎。

    宋理宗的主要成就集中於政治、文化兩方面:政治上,他清除史彌遠奸黨,裁撤冗官,接受聯蒙抗金策略,配合蒙古滅掉金國,洗刷了宋朝“靖康之辱”,但執政後期為美色所惑,縱容閻妃干政、奸相丁大全及賈似道亂國,導致南宋迅速走向衰落;文化上,他大興教育,尊崇理學,用“三綱五常”封建禮教教化人民,雖然起到了穩定政權的作用,但束縛了民族的創造力。理學興起後,中國重大科技發Octavia減,逐漸由科技強國走向愚昧落後。

    從政治上比較:宋高宗作為南宋的建立者,他在“靖康之變”後的極端困難局面下恢復宋朝,其治國才能非理宗可比。宋高宗雖然能,卻未能洗刷“靖康之變”的國恥,宋理宗做到了,端平入洛正式宣告宋朝終於洗刷了奇恥大辱。是宋理宗能嗎?顯然不是。宋高宗時期的金國兵強馬壯、國力鼎盛,而宋理宗時期金國已是日落西山、苟延殘喘,宋高宗沒有做到而宋理宗做到了,不是宋理宗有多能,而是他的運氣比宋高宗好,他碰的是即將滅亡的金國。

    從吏治上考量:宋高宗一朝,奸相秦檜及其黨羽万俟卨、沈該、湯思退先後把持朝政;宋理宗一朝,初期是奸相史彌遠一手遮天,後期是閻貴妃恃寵亂政,奸相丁大全、賈似道先後掌權亂國。人們都知道秦檜專權誤國殘害忠良,其實宋理宗一朝奸臣更多、為害尤甚,史彌遠專權比秦檜時間都長。

    從經濟上對比:宋高宗在發展經濟上的建樹,遠遠高於宋理宗,僅發展“海上絲綢之路”這一項,就令宋理宗望塵莫及。從文化上剖析:這方面宋理宗遙遙領先,他推崇的程朱理學,成為後世中華文化的主脈絡,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個性。宋高宗只是在個人書法等方面有所建樹,對國家文化的影響甚微。

    綜合來看,作為帝王,除了在文化領域宋理宗佔優勢,政治、吏治、經濟、歷史貢獻等方面還是宋高宗更優秀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怒海潛沙》中的老九門後人弱爆了,你怎麼看?哪版的老九門最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