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越再現彼岸

    關於堯舜禹禪讓制度已經深入人心,大禹治水獲得舜的青睞,成為實際的王者,大禹之後,也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啟,而是先傳給伯益,伯益執政六年後,讓位於啟,稱之為“伯益讓國”,這些大都是來自《史記.夏本紀》、《史記.秦本紀》的有關記載,也是被後世所廣泛瞭解的。(伯益像)

    伯益何許人也?其部落如何興起?

    伯益是黃帝的六世孫,是顓頊(黃帝之孫)的後代,伯益的後代主要有三大支系:一支的後人為秦國的王室,秦始皇嬴政是代表人物;一支是後來戰國趙國的王室,代表人物是趙成子;一支是費國的王室,代表人物是費姓的祖先費昌。(鑿井技術,相傳為伯益發明)

    伯益最突出的貢獻是輔佐大禹(顓頊的孫子,也有人認為是顓頊的六世孫)治水,他立下了卓著的貢獻,舜帝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伯益;伯益還是鑿井技術的發明者,相傳他接受大禹的命令做《山海經》(有四部是後人增補),正是因為伯益走遍了大川江河才有能力寫下《山海經》這樣的著作。

    伯益所在的部落在治水過程中逐漸壯大起來,同時又是舜的女婿,這也是後來大禹將帝位傳給他的原因。《墨子.尚賢》中記載:

    “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大禹死後伯益成為了新的執政者。(《山海經》中的怪獸,相傳山海經為伯益所做)

    伯益讓國是真的嗎?

    以往研究夏商周之前的歷史,主要依靠《史記》等史書記載。不過越來越多的出現的古書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些書籍成書年代比《史記》要早,是《史記》依賴這些古書記載夏商及其之前的歷史。

    一、《竹書紀年》顛覆堯舜禹禪讓制度?

    《竹書紀年》、《尚書》等一批春秋戰國的古文獻顛覆了很多傳統觀念。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對照一些其他考古發掘的研究,以及現代碳-14年代測定和天文學推算等手段,我們可以推斷出很多神話傳說中一些古代帝王的年代:

    黃帝元年公元前2394年(丁卯年);顓頊元年公元前2294年(丁未年);帝嚳元年公元前2216年(乙丑年);帝摯元年公元前2153年(戊辰年);帝堯元年公元前2145年(丙子年);帝舜元年公元前2042年(己未年);夏禹元年公元前1989年(壬子年)。

    《竹書紀年》中還記載了一件特殊的歷史事實,是關於堯舜之間的事情:

    1.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2.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3.舜放堯於平陽。(放,流放)

    4.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看到這樣的內容,堯帝是被舜帝囚禁並且流放的,所謂的“禪讓制”是後人所杜撰的。先秦時期的好多出土文獻也佐證了這一點,所謂“堯舜禹”禪讓完全是後人篡改了。我們在秦朝以後的歷史中也看到很多“禪讓”的皇帝,真正是禪讓的少之又少。

    二、伯益是讓國還是被殺?

    伯益之死有很多記載,第一種是伯益把國家大權讓給了夏啟,自己隱居;第二,伯益在執政六年後病死;第三,伯益執政六年後,被夏啟率兵打敗而被殺。

    先秦時期的古文獻大都記載的是伯益被夏啟打敗而丟失王位,而秦朝以後則是伯益讓國或者伯益隱居。不過如此的統一性,看出一個問題,伯益之死在西漢開始被美化了,這大概是所謂儒家為了政治目的而篡改的。

    我的傾向是:大禹治水過程中首先壯大的是大禹的部落,古典籍中記載大禹的權利非常大,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因為不配合大禹治水而被大禹處死,這是非常難得一見記載,並不是傳說;伯益是舜帝的女婿,在治水過程中他的部落也得到壯大,但相比於大禹的部落那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是伯益有舜帝部落的支援。

    個人分析認為,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壯大了自己的部族,繼任帝位後其部落及其聯盟更加壯大,大禹在死後選擇了幾人繼承帝位,不過有不願意擔任的,也有病死的,伯益的部落壯大,並且有舜帝部落的支援繼承了帝位。(夏啟像)

    大禹死後,在當時應該形成了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夏啟為首的部落聯盟和伯益為首的部落聯盟。大禹的兒子夏啟不滿,在伯益即位六年兩個人開打部落聯盟戰爭,伯益戰敗被處死,夏啟建立了夏朝。

    夏啟攻滅伯益一方還是有曲折的,伯益死後,有扈氏等部落不滿夏啟的行為,夏啟發動了“甘之戰”,消滅了有扈氏,禪讓制(或者稱為部落推選制)隨即瓦解。

    我更相信伯益是被夏啟殺死的,而不是所謂的“禪讓”!

  • 2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三皇五帝時期,一般認為是一個道德高尚的時期,因為那個時候的部落聯盟首領都是禪讓的,這也非常符合儒家的思想體系,所以千年來儒家一直在炒作堯舜,以至於對於一個帝王的最高評價就是“堪比堯舜”。但事實上,堯舜禹的時代,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不是禪讓的,而是“不得不讓”。儒家一直炒作的堯舜,實際上是“不得不讓”的結果

    實際上,當時中國是處於部落聯盟的時代,大大小小的部落選出一個部落聯盟的老大來,那麼誰能當這個老大呢?自然是實力強勁的部落首領了。要知道,如果是一個實力弱小的小部落,你根本就沒有資格來當部落聯盟的首領,就好比當今的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都是當今世界上實力最強的五個國家。

    可以說,當時的堯和舜,分別是兩個實力強大的部落首領,首先是堯當了部落聯盟的老大,他就讓舜來當自己的副手,也就是副首領,協助他統一管理當時的部落聯盟。之後的舜當了部落聯盟首領,對於很多不服從他的部落,尤其是實力比較強的部落就要進行打壓,以維護他的地位。

    禹的父親鯀,實際上就是一個實力強大的部落首領,為了打壓鯀,舜便要鯀去治水,找了一些理由,處死了鯀。而鯀的部落在鯀的兒子禹的帶領下,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發展壯大,最後逼得舜不得不讓出了部落聯盟老大的位置給了禹。

    何以證明當時的情況是“不得不讓”的結果?何以證明當時是靠實力說話的時代?一個是邏輯推理,就是我在上文所推理的情況,另一個就是當時的神話故事。

    我們看一下后羿的情況,神話中,后羿射殺了九個太陽,只留下了一個,神話中,后羿殺了很多怪物,如鑿齒、窫窳、九嬰、修蛇(巴蛇)、三足金烏、燭龍。實際上,無論是九個太陽也好還是他射殺的怪物也好,實際上恐怕都不是怪物或者太陽,而是以太陽為圖騰或者以某種動物為圖騰的部落。

    后羿是堯舜時代的人物,真實情況恐怕是在堯當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有很多部落不聽從堯,堯非常想收拾這些部落,但是作為部落聯盟首領,很多事情他不好出手,於是就找到了后羿,后羿是一員猛將,他要后羿當他的打手,替他去收拾那些不聽話的小弟。后羿為了自己的利益,欣然答應了堯,充當了堯的馬仔。於是不少部落就這樣被后羿給收拾了,當然后羿也沒有什麼好下場,最後這個馬仔還是死在了部落聯盟老大的手上。

    到了禹之後,部落聯盟老大由禪讓變為世襲,實際上是當時的部落首領先成為了世襲的結果。

    當時的部落首領,已經由禪讓變成了世襲,也就是各部落的首領實際上都是世襲的,為了維護這種世襲的制度,他們當然希望部落聯盟老大的位置也是世襲的,這樣他們世襲部落首領就更為名正言順了。在這個背景下,禹死後,就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

    在禹之前的部落聯盟首領繼承是這樣的程式,部落聯盟老大死後,大家都出來推舉副首領當首領,而這個副首領是不能接受的,要躲到深山老林裡面,然後大家都跑到深山老林把這個副首領請出來當老大,這個副首領再三推辭,最後實在沒辦法,就出來當了首領。

    於是伯益在禹死後躲進了深山老林,聲稱“我何德何能能當這個首領,禹的兒子啟是大賢人,應當由他繼承老大的位置”。於是大家就真的推舉啟當了老大。伯益在深山老林裡等了很久沒一點動靜,就出來了,發現情況完全不是以前的劇情,於是就反了。

    當然,啟是得到了絕大多數部落首領的支援(他們也是為了自己能夠世襲首領),才打敗了伯益,從此“禪讓”變成了世襲。

    綜合以上來說,伯益的失敗,以及啟的成功,由世襲代替禪讓,實際上是當時實力較量的結果,也是部落首領世襲制度的發展和確立的結果。

  • 3 # 盤達菌8a9W

    或雲:堯幽囚,舜野死!

    禪讓制其實是很荒謬的一件事!

    孔子言必稱堯舜,彷彿堯舜就是天下美德的代表,那麼後代的儒家子弟,或者為了自己臉上增光,或者為了出於好心教化世人,不希望人們從歷史中學到都是一堆犯上作亂的學問,所以恨不能把所有美德都加諸到堯舜身上。

    這裡我們就要說但是了。

    堯舜為什麼要禪讓呢?

    是自古的傳統嗎?肯定不是,因為從黃帝開始就不是禪讓制,為什麼到了堯舜突然就禪讓了呢?

    (曹丕篡漢)

    是按照儒家的說法,摯,堯,舜,禹四個心思賢明的人突然扎堆降生嗎?機率太小,幾千年的歷史沒有一個自願禪讓的,到了他們那一次出了四個,大家自己判斷可能性。

    沒錯,其實禪讓制是連著四個人,可能大家就對摯不是很熟悉,這裡小科普一下,摯這位同學是堯的哥哥,但是正當壯年之際就把帝位禪讓給了自己的好弟弟,下落不明。

    有一種說法,那時候生活太苦當皇帝更苦,人們都不願意當,這個就不反駁了,覺得正確的自己腦補動物世界,看看那幫還沒成人的動物們願不願意當頭兒?

    (猴王爭霸)

    所以,原因很真實,就是舜奪了堯的天下,囚禁了已經即位的堯的兒子丹朱。

    禹又奪了舜的天下,放逐了舜。

    《竹書》雲:舜篡堯位,立丹朱城,俄又奪之。《疑古》雲:“據《山海經》,謂放勳之子為帝丹朱,而列君於帝者,得非舜雖廢堯,仍立堯子,俄又奪其帝者乎?”《疑古》雲:“案《汲冢瑣語》雲:舜放堯於平陽,而書雲某地有城,以‘囚堯’為號,識者憑斯異說,頗以禪授為疑。然則觀此二書,已足為證者矣。”即所謂“劉子元引《竹書》以為摭實”。 禹假意傳位禹伯益,暗地裡培養啟的勢力

    舜殺其父而用其子,大禹卻能在殺父仇人的屬下工作十多年,忍辱負重!

    洪水滔天,禹能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而不入,心性堅毅!

    禹能看到老爹治水的錯誤,靈活改變策略終於治水成功,心智極高!

    論眼光、論心胸、論智慧禹絕對是人中的佼佼者,前兩位的失敗又近在眼前,他怎麼能不為自己的申後事考慮呢?

    當時的歷史都已經比較久遠了,文字記載太少,節選分列如下:

    (《紀年》):益幹啟位,啟殺之。《晉書.束皙傳》《汲冢書》雲:……益為啟所誅。《史通.疑古》《竹書紀年》):後啟殺益。《史通.雜說上》《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潘壽言禹情”注:“言禹傳位於益,終令啟取之。”王夫之《楚辭通釋》卷三雲:“《竹書紀年》載益代禹立,拘啟禁之,啟反起殺益以承禹祀。蓋列國之史,異說如此。”

    綜上,我們得出可能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大禹為了宣揚自己確實是透過舜的禪讓得到天下,假惺惺的也指定了伯益做了繼承人,卻暗地裡培植啟的勢力,等到伯益即位之時,啟已經勢大難治,起兵殺伯益奪得天下,從此之後開始家天下。

    第二,伯益看到前朝四代,代代如此,所以一樣仗著手中的勢力奪取了大禹的位置,並且效仿舜囚禁丹朱,也囚禁了禹的兒子啟,沒想到啟已經具備很強的實力,早有準備反殺成功,奪取了伯益。

    啟作為夏朝的開國皇帝,當然了當時應該叫做後,不叫皇帝,肯定實力強悍,老爹大禹又多年來蓄意培養,伯益想著鬥過他們父子兩代梟雄肯定是勢比登天還難啦。

    總之,在前任大禹幾十年如一日的謀劃下,而且是借鑑了前面三代的失敗經驗的經驗下,加之啟本身的能力應該也很強悍,伯益基本是沒有任何機會的,失敗實屬正常。

  • 4 # 匠心普洱只在方寸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在夏朝建立之前,華夏部族一直是以禪讓的方式來進行權力的交替,能者居之,因選賢舉才不看出生,不論貧賤,是謂天下為公!

    而這也是後世先賢所一直在追求的完美世界。

    但自大禹之後,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王權在一個家族中世代更替,從此王侯將相就真的是天生的了。伯益本是大禹的繼承人,但是夏啟最終奪得部落首領之位,伯益成為啟的卿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關於夏啟奪位,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像當時的有扈氏就曾起兵對抗夏啟,《史記·夏本紀》記載“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

    對於這場戰爭,夏啟美其名曰“恭行天之罰,以行其教”。最終,挺身而出捍衛禪讓制傳統的有扈氏被夏啟擊敗,有扈氏全族被夏啟流放,淪為奴隸,至此,天下各部再沒有誰敢反對夏啟的權威。

    夏啟或許是透過權謀來獲得王位,但卻是透過戰爭來鞏固其王位。

    伯益是輔佐大禹進行治水的有功之臣,能夠被定為大禹之後的繼承人,必定是能力,品性都十分優秀過人,是先公後私之人。伯益很清楚,如果自己硬要爭奪權力,天下必定陷入戰火之中,以百姓和天下為重的最簡單方式,就是自己放棄爭奪權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也蕭何敗蕭何”的典故是什麼?和哪些人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