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心如舊

    關羽斬顏良一戰含金量如何?

    這問題的真實意思,很明顯是“偷襲說”的變換形態。即認為關羽斬顏良,是因為顏良出發前,劉備曾經叮嚀,在戰場上注意一位紅臉、長髯大漢,那是劉備的兄弟關羽,如果遇到了,可以招呼歸降。所以,在兩軍陣前,顏良看見遠處土山上,一位大漢飛馬而來時,留意來人外貌,隨著關羽臨近,顏良發現來人很像劉備描述,就以為這是關羽來投奔,放鬆了警惕,而關羽因赤兔馬速度很快,眨眼間奔到顏良面前,關羽不問青紅皂白,手起刀落,就把顏良幹掉了。所以,關羽斬顏良不值得稱道,甚至可以說是下三爛手段。

    那麼,這種說法有道理嗎?下面從三國志.關羽傳、三國演義描述,分別加以分析。看三國志.關羽傳:【羽望見起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段雖是文言文,但大體意思是明確的。說關羽遠遠望見顏良軍陣中,撐起象徵主將的麾蓋,就快馬加鞭,飛馳下山,刺顏良於萬眾之中,並斬下顏良首級,返回軍營。而袁軍其餘諸將沒有能夠阻擋的,因此,破解了袁紹軍對白馬的包圍圈。

    請注意“刺良於萬眾之中”,顏良在自己軍隊的重重圍繞當中,如果是偷襲,那這些圍繞顏良的兵將,不是警戒,是看熱鬧的嗎?或者說,顏良明確下令:不讓這些兵將攔阻這飛馬而來的將軍?如果說,斬顏良首級前,顏良糊塗、這些圍繞兵將也糊塗,那已經“刺良於馬下,並斬其首還”時,這些兵將仍然“莫能擋者”是啥意思?正常理解,應該就是:那萬人軍陣,不能阻擋關羽返回,對不對?

    再看三國演義第25回: 【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這裡說的,基本就是對三國志記載,以文學創作形式的表現,添加了生動、精彩,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而已。“波開浪裂”就像電視上看的大背景一樣,從遠處觀看數萬人軍陣的變化,顏良“方欲問時”,已經很近了,對方分明氣勢洶洶、殺氣騰騰,怎麼能是來投奔的呢?

    再看演義中,殺掉顏良描述:【雲長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栓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將大驚,不戰自亂。】這一段不用作啥解釋,如果說這是“偷襲”,那請這麼說的先生,不說數萬人軍陣,直接縮減100倍,請去一個數百多人圍繞軍陣中,照樣偷襲對方將軍後,全身返回試試如何?(0:00)

  • 2 # 淨月暖陽

    三國問題,總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支!

    三國演義中斬顏良的含金量是很大的。白馬坡前,河北第一名將顏良,作為袁紹先鋒,第一次正式登場,斬呂布手下八健將的宋憲、魏續,敗徐晃,打得曹營無人敢戰,只得高懸免戰牌。曹操本不想關羽來到立功,可形勢所迫,只得找了個自我安慰的理由,讓關羽上陣。結果關羽馬快刀利,秒殺顏良於陣前。不要讓是偷襲,偷襲也是本事。無數人玩偷襲可為什麼只有關羽屢屢得手呢,這問題好好深思一下!斬顏良誅文丑是官渡之戰的序幕,序幕戰不贏,怎麼打得下去,哪來官渡勝利?

    三國志中則更牛,關羽刺顏良於他自己的大本營中,還全身而退,無人攔得下。這幾乎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將間單挑決命的戰例。項羽霸王親手在戰鬥中斬殺也無敵軍主將。(注意是親手斬殺,死於敗軍亂軍中的主將很多,那種不能並論)。單憑這點,關羽己可封神,可見其含金量多重!起碼4個9。

  • 3 # 邏輯文史游

    從《三國志》的角度來看,關羽在曹、袁交戰時作為曹操方在戰役中斬了顏良,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因為顏良在當時是河北名將,在北方還是頗有名氣的,所以關羽能拿下這顆人頭,自然值得被久久傳頌。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曹操讓張遼隨老鄉關羽一起出戰,關羽能在同樣勇猛的張遼之前擊殺顏良,也能體現他的戰鬥力了。

    沮授曾說顏良性子急且氣量狹小難以獨當一面,那麼顏良之死會不會和他的性子有關,這個陳壽沒寫,我們也不必糾結了。

    那麼到了《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給這場對決添加了其他人情色彩。當時劉關失散,二人天各一方,當劉備得知曹軍和袁軍要打架時,在顏良出走前特意叮囑他說幫我留意一下我那個紅臉綠帽的兄弟,顏良也是夠意思的人,把皇叔的叮囑記在心裡。當兩軍對戰時,顏良看到曹軍那邊有個紅臉長鬚的人飛馬跑了過來,顏良一眼認出那好像就是關羽,正準備問話,關羽的大刀已經到了顏良脖子面前,顏良就這麼OVER了,袁軍大亂,曹軍一鼓作氣拿下了這場戰鬥。

    也就是說,小說中顏良雖被關羽所斬,但二人壓根沒有交手記錄,顏良完全是因為一念之間丟了性命。但羅貫中給顏良安排如此死法,著實讓人想不通,試想,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生死都是一瞬間的事,更何況跑來的是敵方將領,無論怎麼樣顏良總得擺好作戰姿勢吧,還能天真的認為他是來投奔的?

    但無論如何,成王敗寇,人們只會覺得關羽是憑實力怒斬顏良,沒人會覺得顏良內心的苦楚。世人不理解,並不代表僧人不理解,在嘉靖版的《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在關羽死後又再一次提到了顏良。當時關羽與關平死於東吳,還在麥城的王甫聞訊墜樓自殺,周倉自刎而亡,赤兔馬被賜給馬忠絕食而死,生前的好搭檔在死後依然能聚在一起。於是關羽、關平、周倉、赤兔馬的冤魂就一直在人間遊蕩,飄至玉泉山下時,被山西老鄉普淨髮現,關公覺得自己死的冤,但普淨覺得這是一場輪迴,還說了這麼一句話:

    向日白馬隘口,顏良並不待與公相鬥,忽然刺之,此人於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呼?

    所以,羅貫中也很好的向讀者解釋了顏良之死的緣由,你關羽覺得冤,人顏良就不冤了?關公等人聽完這句話,也就釋懷了,他們手拉著手去了另一個世界。

    所以,歷史上關羽是憑實力斬的顏良,而小說中,其實劉備才算是間接害死顏良的兇手。

    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

  • 4 # 泠朔

    關羽斬顏良這是家喻戶曉的故事,突出了關羽的神勇,但也讓不少人產生了疑問。顏良難道真的這麼輕易就被殺死?

    首先來看顏良何許人也?顏良,河北上將,袁紹手下第一大將,河北四庭柱之首出場,首次被提到是第五回,華雄連斬俞涉,潘鳳,諸侯大驚。袁紹嘆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尚未到,有他二人一人在此,何懼他華雄。”後來第六回,孫堅藏匿玉璽要回江東,要和袁紹火拼的時候,顏良首次出場,拿劍對著孫堅。真正要顏良大顯身手的是白馬之圍。顏良先斬宋憲後殺魏續,這兩個沒什麼,是曹操派去試水的。最讓曹軍驚悚的是二十回合敗徐晃。徐晃可以算是曹軍武將第二,第二二十回合就被打敗,能不讓人震驚嗎?連曹操都稱讚:“真勇將也。”

    可能當時許褚不在身邊,曹操找來關羽。其實我們在這裡可以猜測,關羽心中有把握斬殺顏良嗎?沒有,關羽都沒把握二十回合殺敗徐晃。但是既然已經答應了,硬著頭皮也得上。我們看關羽是如何看顏良的。

    操與關公坐,諸將環立。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乃謂關公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操又指曰:“麾蓋之下,繡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操曰:“未可輕視。”

    關羽戰前做了一個好功課。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看過顏良的軍隊後,關羽心中有數。硬碰硬未必拿的下顏,那只有轉變策略,靠閃擊來斬殺敵軍。為什麼關羽有把握突襲成功?因為顏良的目標太暴露,萬軍從中傘蓋之下。目標太容易找。所以就像插標賣首一樣。這是兵家之大忌。所以關羽敢說這話。同時他說這些話也是為了鼓舞士氣,同時為自己打氣。於是經典場景來襲。

    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將大驚,不戰自亂。曹軍乘勢攻擊,死者不可勝數;馬匹器械,搶奪極多。關公縱馬上山,眾將盡皆稱賀。公獻首級於操前。

    顏良就這樣稀裡糊塗被斬殺。看上面的動作一氣呵成。但同時也是有運氣的成分。為什麼這麼說。首先,關羽騎的是赤兔馬,相當於那個年代的法拉利,速度極快,當時赤兔馬正值壯年。而且關羽是毫無徵兆的突然行動,飛快衝過來,士兵看到了當然要躲開,就相當於現在一輛法拉利衝進人群,你是站在那給人撞還是趕緊閃開。當時士兵也是這樣的反應。由於目標明顯關羽一下找到顏良,而顏良看到一個人來,正要問,就被斬首,由於發生太快,大家反應不過來,所以關羽才能大搖大擺從顏良軍中回去。

    兩大高手沒有硬碰硬的較量一番,實屬遺憾,但是關羽是不是突襲致勝呢?確實。戰爭沒有什麼公平,只要能取勝,什麼手段都可以。於是這樣就給很多連原著都沒讀完的人一種誤解:關羽一個回合斬顏良。

    要想破獲顏良死亡真相,就要從“正欲問之”入手。我們現在世面上所看到的《三國演義》其實是毛版《三國演義》,就是毛宗崗在羅貫中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修改編訂。他刪去了好多羅貫中寫的東西。這其中就包括顏良之死的真相。而網上有賣的嘉靖版《三國演義》是最接近羅貫中寫作的,可以看成羅貫中真正的原作。這裡面解釋了顏良之所以會被關羽斬殺是被劉備坑了。顏良在領走前,劉備秘密見他,叫他幫自己留心一下曹營有沒有一個赤面長鬚的九尺大漢,要是看到了,就叫他來找自己。而關羽衝到面前的時候,顏良剛好發現符合劉備的描述。“正欲問之。”他是不是關羽,有話要對他說,連話都沒說完就被關羽砍了。連羅貫中都寫詩一首說明了這件事。

    望蓋揮鞭騎若風,將軍飛入萬軍中。馬奔赤兔翻紅霧,刀偃青龍起白雲。虎豹墮牙山鳥靜,鳳凰墜羽樹林空。歷觀史記英雄將,誰似雲長白馬功!白馬當年事困危,將軍立效幹功時。斬頭出陣來無阻,策馬提刀去莫追。壯志威風千古在,英雄氣概萬夫奇。堂堂廟貌人贍仰,忠勇惟君更有誰?千萬雄兵莫敢當,單刀匹馬刺顏良。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來往軍中膽氣高,平欺許褚勝張遼。又誇益德真勇猛,致使當陽喝斷橋。

    最後再解釋一下關羽能否一回合斬顏良的問題。答案是不能。但是突襲例外。有些人可能不服。我舉個例子,第七回趙雲首次出場對戰河北四庭柱之一的文丑,五十回合平手。顏良文丑齊名的,都是河北四庭柱。顏良武功要麼和文丑相當,要麼就高於文丑。就算旗鼓相當吧。那趙雲也和顏良旗鼓相當。你覺得正面交鋒,關羽能一個回合殺死趙雲嗎?你肯定說不能。這就對了。關羽沒有任何把握一個回合殺死趙雲,他連打敗徐晃都要打一陣子,甚至殺不死徐晃。更不用說一個回合斬殺顏良了。

    所以關羽一回合殺顏良本身就是悖論。

  • 5 # 皇寺史話

    古文在用字的考究上,頗有令人回味的妙處,今天不妨就從關羽刺顏良的「刺」字說起。

    袁曹官渡之戰的前奏,是在白馬縣拉開的。袁紹派河北名將顏良,震懾曹軍。曹操見招拆招,令尚在曹營的關羽和心腹部將張遼奔襲顏良,關羽策馬馳突,刺顏良於馬下,袁軍首戰敗績,志氣衰奪。

    在正史《三國志》和演義話本中,臨寫這段故事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刺」這個字。冷兵器學者們早有考證,關羽襲殺顏良,使用的應為彼時騎兵將領廣泛採用的馬槊,演義小說中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是宋代以降的武備軍訓之器,是不可能穿越時空來到漢末的,而槊的攻擊手段,應該為「刺」。

    這種解釋,自然有其合理性。古文在這裡使用「刺」,主旨是要突出關羽奔襲顏良之時奮迅勇猛的勢頭,而不單單是持械的攻擊動作,漢語的審美也恰在於對勢的精準把握。

    在《三國演義》的評書版本中,李鑫荃先生特別交代了顏良之死,一是性格「促狹」,再則是劉備在戰前囑託顏良幫自己尋找二弟關羽,因此關羽殺到之時,顏良猝不及防乃至喪命。這裡關於顏良性格「促狹」的表達,顯然是評書藝人在傳承技藝時,參考了正史對顏良的評價,而劉備囑託顏良找尋關羽,則屬於為增加藝術效果的虛構,仔細品來卻有畫蛇添足之嫌。

    曲藝家在藝術演繹的同時,多會參考史實而加以渲染,當然曲藝家追溯史實的目的,不是為考據辨偽,而是要豐富其自身的藝術造詣,在評講的時候,讓聽眾覺得更為合理。

    比如田連元先生在訪談時曾說,自己要講《東漢演義》,就得常翻《後漢書》,不能讓聽眾覺得,自己說的人物和歷史人物之間出離得太遠、太懸。

    再如袁闊成先生在播講《三國演義》的時候,說到關羽「刺」顏良一段,袁先生的見解說,「刺」就是出其不意,要不怎麼歷史上搞暗殺的都叫「刺客」呢?至於劉備囑託顏良,讓其在戰場上幫自己尋找二弟,這種娛樂八卦,袁先生直接揚棄之。

    老藝術家,在古文的習學上,未必如古漢語學者一樣,可以用大量論文為自己的專業水平站臺撐場面,老藝人們很多是沒受過系統教育的。但傳統曲藝,卻和古漢語一樣,誕生於傳統社會的文化土壤,老藝人的生長環境也是在傳統人倫中熏習而成的,因此優秀的藝人,對古典人物的氣質把握,甚至遠比學者靈敏和精準。

    不少乏味的點評,說關羽「刺」顏良是小人行徑,趁人不備,其實這都是些不入流的瞎評論。兵法雲「以正合,以奇勝」,戰爭不是現代意義上擂臺單挑,輸了還有下次,關羽的奔襲屬於「以奇勝」的範疇,論語有云「三軍可奪帥」,關羽刺顏良,正契合了「奪」字的威勢。顏良作為統帥,理當對奇兵突襲有所提防。可顏良自身卻疏於防範,乃至殺身喪命,正應了袁紹謀士沮授對他性格「促狹」,不可獨當一面的判斷。

    關羽刺顏良,是實打實地智力、勇力全面碾壓,曹操謀士荀彧說顏良「一勇之夫,一戰而擒」,而身為荀彧同僚的程昱等人,卻讚歎關羽是貨真價實的「萬人敵」。《三國志》作者陳壽,更是稱許關羽刺顏良報效曹公,有「國士之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吵架、分手後用“斷聯法”挽回,什麼時候是最佳復聯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