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饞嘴的小紫薯

    明朝萬曆三大徵是發生在明神宗萬曆帝年間,大明王朝史上轟動一時,是受千萬眾人矚目的大事。萬曆三大徵前後綿延了十多年,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明朝萬曆三大徵是明王朝在西南、西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的軍事活動,是明王朝軍事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但是萬曆三大徵費用的開支和消費高達上千餘萬兩銀子,這些用金錢累積起來的勝利為大明王朝贏得最後一點尊嚴和光彩。

    那麼萬曆三大徵的真的把明朝的國力消耗殆盡了嗎?

    答案是沒有。

    萬曆三大徵雖然消耗了大量的國力,但是都是在可消耗之內,並沒有對明朝統治造成不了挽回的局面。

    從1572到1582年,張居正改革的十年新政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當時京城的存糧足夠使用九年。太倉庫中的存銀達到了800多萬兩銀子,太僕寺還有500萬兩,南京的庫房亦有250萬兩的儲備。而廣西、浙江、四川等省的平均存款也有15萬兩到18萬兩的銀子,足足一千七百餘萬兩白銀。

    還有皇帝為了擴充內帑,另曾礦稅和商稅每年高達500萬兩,還有練餉和剿餉每年也是一大筆收入。

    由此可見,明朝還是有錢的,滅亡的原因很多,雖然和萬曆三大徵有一定的關係,但是關係不大。

  • 2 # 薛定諤de小貓

    明朝萬曆三大徵是發生在明神宗萬曆帝年間,大明王朝史上轟動一時,是受千萬眾人矚目的大事。萬曆三大徵前後綿延了十多年,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明朝萬曆三大徵是明王朝在西南、西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的軍事活動,是明王朝軍事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按照時間的順序排列,依次是寧夏之役、北韓之役和播州之役,這三次戰役被稱為明朝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是以李成梁的長子李如松為首的軍隊平定蒙古人的叛變,僅用了幾個月李如松等人就將叛變平定了。播州之役是主將李化龍平定以楊應龍為首的苗疆土司的叛變,歷時一年。北韓之役則是對外軍事活動,又稱為援朝逐倭之戰,由李如松和麻貴等人共同擊退了日本豐臣秀吉政權的軍事入侵。北韓之役是時間拉扯最長的一次戰役,第一次衝突用了一年時間解決,時隔四年又發生了第二次衝突。作為明朝萬曆三大徵的主心骨,李如松等人將自己的青春和滿腔熱血都奉獻給了大明王朝。誠然,還有千千萬萬個無名士像李如松一樣奉獻出自己的全部,為了這一波三折,動人心魄的戰爭。雖然明朝萬曆三大徵每一場都以明王朝的勝利而告終,但是每一場戰爭都打得艱辛和困難。在取得勝利的同時,朝廷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暫且不說開支花費方面,因戰爭而動盪不安的時局給百姓帶來無限恐慌。

    萬曆三大徵時間

    明朝萬曆時期首輔大臣張居正頒發了一系列針對明朝各種不足制定的改革措施。改革取得巨大成效使得明朝政治效率提高,經濟發達,也極大增強了明朝軍事實力。萬曆中興的軍事主要發生了三次戰役也稱萬曆三大徵。萬曆三大徵時間為1573年到1620年。

    三大徵指鎮壓西南,西北的少數民族叛亂,出兵北韓打敗日本,另外把東南沿海的荷蘭人打敗驅逐。萬曆二十年,北韓因為受到日本攻佔請求明朝支援。明朝派軍出兵北韓因為地理位置不熟悉第一次是戰敗,隨後重新集結四萬軍於1593年進攻平壤,擊退日軍,再次進軍北韓都城。最後使得日軍撤退,但簽訂協議失敗。萬曆二十五年日軍又開始進攻,萬曆帝應戰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最後打敗日軍。第二個戰役是平定西北西南叛亂。蒙古族人哱拜是前朝降軍,雖然投降明朝到是仍存反叛之心。在萬曆二十年哱拜與其子,義子等人發動叛亂佔據寧夏。最後明朝出兵平定將他們驅逐出塞。萬曆三大徵時間發生在明神宗在位時期。萬曆十七年西南地區作亂。楊氏在播州世代統治,初期明朝並沒有採取鎮壓手段而是安撫。楊氏公開坐牢和苗兵勾結攻佔數十個城鎮。萬曆二十六年開始明朝鎮壓楊氏,至萬曆二十八年平定叛亂,奪取播州。萬曆三大徵時間具體為萬曆二十年到萬曆三十年之間。這段時間明朝推行的改革措施得到實施,國力逐漸強盛因此具備了三大徵勝利的條件。

    萬曆三大徵費用

    萬曆三大徵是神宗萬曆帝年間,發生在明王朝的三次大規模戰役。雖然三次戰役都以明王朝的勝利而告終,但是萬曆三大徵費用方面的問題成為眾人口中議論的焦點。萬曆三大徵甚至被世人評價為明朝最後的瘋狂之舉。

    任何事情都講究得到就要付出的道理,萬曆三大徵也不例外。三次戰役的連連勝利雖然使明朝人揚眉吐氣了不少,但是也讓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萬曆三大徵費用的開支和消費高到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這用金錢累積起來的勝利為大明王朝贏得最後一點尊嚴和光彩。在茅瑞徵的《萬曆三大徵考》和翟九思的《萬曆武功錄》中都曾記錄下了萬曆三大徵費用方面的銀兩花費情況。《明史》中也曾經記載下三場戰役最終的支出情況,寧夏之役用金二百餘萬,這年冬天,北韓之役從頭至尾的八年共用去七百餘萬,後來的播州之役也用去二三百萬金。一場場戰爭接踵而至,一筆筆銀兩毫不疼惜地支出,國庫終究崩潰不成。很多評論家都對萬曆三大徵持消極態度,覺得萬曆三大徵費用的大量支出最終導致國家衰亡。大筆金錢的支出也只是贏得了短暫的勝利而已。其實,不然。實際上明代末期與後金之間的戰事對軍費的消耗更甚,高達六千餘萬兩,與之前的三大徵相比完全是天上和地下的區別。所以,萬曆三大徵費用的開銷並沒有使國庫走向崩潰

  • 3 # 一品情驛站

    大家好,我是一品情的蕭然,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對萬曆三大徵的評價,一方面有著很多積極的觀點。一個國家要想安定和平就不需要有一個穩固的政權結構,寧夏和播州之役的目的就是為了平定叛亂、穩定政權;而北韓之役的加入更是為了打擊日本侵略亞洲的野心,緊密中朝關係,從而促進國家安全。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雙面性。萬曆三大徵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消耗了明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有資料評論萬曆三大徵的發生時後來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萬曆三大徵損失了眾多人才將領,消耗了大量物力財力,從而導致國家經濟危機。從長遠的眼光來看萬曆三大徵雖然勝利了,但是對於國家發展而言卻是失敗的!

    由此可見,對於萬曆三大徵的評價既有正面的積極影響,又有反面的消極意義。寧夏之役和播州之役平定了明朝的兩次叛亂、穩定了政局;北韓之役打擊了日本侵略東亞的野心,產生了重大的積極影響。然而其最大的失敗之處就是沒有合理的規範其資金,沒有制定出合理的戰略規劃。可見戰略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的重要意義。

  • 4 # 草原紀事

    萬曆三大徵指明神宗萬曆(1573-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寧夏之役自1592年(萬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北韓之役第一回衝突自1592延至1593年(萬曆二十至二十一年);第二回衝突自1597延至1598年(萬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有戰爭必然會有消耗,但萬曆三大徵真的把明朝國力消耗殆盡了嗎?筆者認為不然。而且,有人甚至認為明朝滅亡的根源在萬曆三大徵,這更是大錯特錯。講一句大俗話,孫子沒本事,要讓爺爺負責嗎?

    根據《明史》記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 。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北韓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由此可知,可以粗略計算出三次戰役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而傷亡方面,寧夏之役共傷亡五萬人,數十座城池被毀;萬曆北韓戰爭共傷亡六萬人,北韓全境幾乎被毀;播州之役傷亡五萬人,上百座城池被毀,由此可知,明軍的傷亡還是相對嚴重的,雖然萬曆三大徵均以勝利告終,但也消耗了明朝的大量國力,但這種消耗是不能彌補的嗎?

    任何事物的滅亡都有其內外因,明朝的滅亡也不例外:

    一、朝廷內因。

    1、社會風氣不良,官民沒有保國愛國的思想,文官沉溺於黨爭,以黨派的利益凌駕於國家整體利益至上;武將地位低下,無權軍事,則致力於斂財,貪汙腐敗,剋扣軍餉,中飽私囊;商人唯利是圖,為了追求暴利,不惜通敵通匪,不惜出賣國家;地方宗族則只關注自己家族利益,置國家內憂外患、百姓水深火熱於不顧。

    2、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的, 江南地區大量肥沃土地用於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導致北方連年災害,糧食卻嚴重短缺,朝廷賑災能力弱,捉襟見肘,無糧可調。

    2、遼錦地區抗後金政策不妥當,導致遼餉過高,太多資源傾向於遼錦地區。而中原地區因為中央無資源調動抗災,助推了農民起義程序。

    3、文武失衡,文官地位過高,武官地位太低,致使武將不思忠君報國,往往儲存實力,擁兵自重,最終形成軍閥。明後期,軍隊裝備差、紀律差、戰鬥力極弱。

    4、東林黨挑起黨爭,造成文官體系原有生態被毀,文官體系執政能力斷崖式下滑。

    5、官場腐敗。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對災情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助推了農民起義。

    6、皇帝和文官集團反覆爭權,宦官一度當政。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為遏制文官集團,從文官手中搶回皇權,皇帝往往啟用宦官,給予重權,以求制衡文官,但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很快成為新的腐敗集團,加速了朝政的失衡。

    7、皇帝自身昏庸無能。明朝後期,文官集團強大,皇權勢弱,文官恨不能把皇帝圈養在宮中,做泥菩薩。因為生產環境的封閉和扭曲,皇帝多為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皇帝的昏聵,勢必進一步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

    8、崇禎皇帝個人原因。勤政不等於能政,崇禎雖有治天下之心,卻無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偏聽偏信,舉措失當,造成人心離散,最終導致國破家亡。

    二、明滅亡的外因

    1、天災人禍。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這導致農民起義的導火線。

    2、滿清強大,牽制了明的軍事力量,導致鎮壓起義兵力不足。

    總之,明到後期,內憂外患,重疾纏身,最終走向了滅亡。

  • 5 # 鐵錘文史
    先我的答案吧:萬曆三大徵已經把明朝國力推到了崩潰的懸崖,而努爾哈赤的崛起則成為壓斷大明財政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萬曆皇帝在位的前期,張居正給他攢了很豐厚的家底。張居正嚥氣的時候,國家的庫房裡面充滿了光燦燦的雪花官銀;北京的糧倉裡面也裝滿了糧食,據說能夠吃九年的呢。

    地主家也有餘糧嘛,還很多嘛。

    有錢自然腰桿硬,萬曆皇帝這個時候打仗,誰都不放在眼裡。

    於是天遂人願,就有了萬曆三大徵。咱們先看看這三場戰爭的代價吧。

    第一戰,萬曆二十年寧夏致仕副總兵哱拜叛亂。萬曆皇帝呼叫遼東、 山西等地軍隊鎮壓,後來還從浙江等地長途跋涉,調集軍隊鎮壓。

    鎮壓哱拜叛亂,萬曆皇帝花了多少錢呢?白銀180萬兩。

    第二戰,中日北韓戰爭。這也是很多喜歡明史的人津津樂道的一戰。

    中日北韓戰爭和寧夏哱拜叛亂爆發於同一年, 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率軍侵略北韓。 中國身為宗主國怎麼能不管? 明政府發兵相助,連打兩仗。給當地帶來了200多年的和平歲月。可是出兵北韓對於明朝政府來說,是一次實實在在的大出血!

    花了多少錢呢?白銀780萬兩!

    第三戰,鎮壓土司楊應龍叛亂。

    中日北韓戰爭前後打了7年,萬曆27年中日北韓戰爭畫上句號,萬曆28年,鎮壓楊應龍叛亂的戰爭就打響了!

    消滅楊應龍,明朝政府花了白銀200萬兩。

    “ 萬曆三大徵 ”,大了八年仗,花費了國庫1160萬兩白銀!

    根據當時的戶部右侍郎褚鐵計算, 萬曆三大徵時期,明朝政府的財政赤字已經達到了白銀100萬兩,而且年年赤字。 寅支卯糧,這個情況持續下去的話,明朝政府必將崩盤。

    好在有張居正攢下的家底,萬曆皇帝可以湊合著往下混日子。後來,日子終於沒法混了,因為,努爾哈赤崛起了!

    後金政權常年騷擾明朝東北邊境,遼東軍事吃緊,軍費大幅增加,增加多少呢?白銀三百萬兩!

    這個時候,地主家已經沒有餘糧了,又多出來300萬兩的軍費開支,咋辦呢?

    還能咋辦,加稅唄。

    學過哲學的朋友知道,量變積累到最後,就會引發質變。

    第一年,戶部尚書李汝華請求除貴州和北京周邊八府之外, 其他地區土地每畝增加三釐五毫銀子, 可以獲得二百多萬的收入。

    第二年, 每畝再加三釐五毫。

    第三年, 兵部招兵買馬, 工部製造軍火, 每畝加二釐。

    三年連續加稅,每年增加稅收五百二十萬兩。往年戶部每年進賬450萬兩, 三次加稅收入翻倍。

    真他孃的是筆好買賣!

    天底下還有這麼容易掙的錢嗎?

    當然沒有!因為量變來了,高額稅負讓明朝的老百姓瀕臨破產,經濟的基本盤逐漸滑向崩盤了!再加上大家喜歡研究的小冰河自然災害影響,終於出現了饑荒,饑荒後面就是流民增加,流民增加之後就是造反暴動。

    那就是可憐的崇禎皇帝需要解決的問題了,當然,他也沒有辦法解決,最後只有亡國而已。

    總結:萬曆三大徵把明朝推向了滅亡的邊緣,北方後金政權的崛起消耗大量的國家財力,成為明朝政府最後一道致命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豹2坦克效能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