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是史社

    其實真正的歷史上,從諸葛亮出山,一直到赤壁之戰,他都是以一個外交家、政治家、後勤大總管的身份,在為劉備集團服務的。

    諸葛亮初出茅廬,先給劉表的長子劉琦出了個主意,讓他外出自保。然後遇到曹操下江南,自請去東吳說服孫權,孫劉聯軍,共同抗曹。赤壁之戰,曹操還沒被火燒之前,諸葛亮已經回劉營了。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建議劉備趁機平定荊南四郡。然後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還是後勤部長。

    直到公元214年,劉備攻打成都不利,留關羽留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溯長江而上,攻克巴東,與劉備會師成都。攻下成都後,諸葛亮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就是劉備每次帶兵打戰去,諸葛亮就鎮守成都,為劉備準備兵馬糧草。但真正掌握軍事內政大權的,還是法證。公元 219年,劉備與南侵漢中曹操對峙不下,讓成都的諸葛亮調兵來援,劉備勝。

    公元221年,在諸葛亮勸說下,劉備登基為帝。同年張飛身死,諸葛亮被任命司隸校尉。這是個監察職能的官職。也是這年,劉備為奪取荊州,大舉伐吳。222年,兵敗夷陵,八月,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可見,一直到劉備死前,法證、龐統才是他真正的心腹,諸葛亮在軍事上都是沒什麼話語權的,只是負責內政內勤。223年二月,劉備託孤。

    直到劉備去世夠,諸葛亮輔佐幼子劉禪後,才獨攬了軍政大權。才有了南征,七擒七縱孟獲。才有了北伐,六出祁山,最後身死軍中。所以,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並不是像《三國演義》裡的言聽計從那麼美好。真正對他好的,是劉禪。(寫過劉禪和諸葛亮真實的關係,可翻看。)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2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劉備得到徐庶後,徐庶為感劉備知遇之恩,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諸葛亮自比管仲 樂毅,管仲善於治國,樂毅長於領軍,其實諸葛卻有其才華,劉備三顧茅廬,隆中答對,給劉備制定了統一天下的戰略計劃。

    劉備常年未遇高人,身邊只有關張趙雲,聽諸葛一席話,頓開茅塞,以劉備之火眼金睛,馬上判斷出諸葛其人卻是不可多得之人才,於是備加親近,劉備以前和關張親近慣了,這讓關張很是吃醋,非常不悅,劉備則說:“我得孔明,如魚得水也!”

    赤壁之戰,孔明表現了其高超的外交能力,促使孫吳聯盟得以成立,劉備深知孔明是他一生的貴人,所以諸葛只管出謀劃策,治理地方,打仗都是在諸葛的授意下,由劉備帶兵去打,這就卻保了孔明的安全,劉備實乃明主,知道人才的重要性,豈能讓其有所損傷。

    其實也沒什麼戰事,赤壁周瑜指揮,劉備渾水摸魚罷了,曹操赤壁兵敗後,劉備率軍攻取四郡,大軍一到,人家四郡就都投降了,根本無仗可打,更不會用到孔明。

    人家周諭根本看不上荊南四郡之荒涼之地,率軍全力攻打荊州重鎮江陵,江陵由曹操愛將曹仁鎮守,周瑜率幾萬大軍攻打,曹仁才有幾千人,經過幾番鏖戰,周瑜受箭傷,還堅持帶傷巡營,曹仁自知不敵,只能退走。

    而劉備得到荊南四郡,可樂壞了,終於有自己的家了,讓諸葛亮管理四郡,自已則向孫權借江陵之地,以備攻取四川之用。後龐統來投,劉備又得一大才,臥龍鳳雛得一可取天下,如今都被劉備所得,這回出戰可帶一個了。

    好事成雙,上天對於劉備真的不錯,劉備正想進取西川之時,劉璋讓法正邀劉備進川以拒張魯,天下都掉餡餅了,於是劉備把大寶留在荊州看家,帶著二寶龐統進川,無奈攻取四川並不順利,二寶陣亡,只好叫大寶諸葛亮率軍支援。

    其實劉備並不是認為諸葛打仗不行,而是怕他有失,其愛才之心天地可鑑,劉備深知,自已的一切都是諸葛亮謀劃來的,自己只是實行罷了,如果沒有諸葛亮,自己什麼也沒有。

    關羽死後,劉備攻打東吳,想奪取荊州,讓諸葛亮守四川,也是同樣的道理,自己死了還有兒子,諸葛亮死了就全完了。夷陵之戰慘敗,劉備白帝城託孤,把蜀國與劉禪全全交於諸葛亮。

    沒有了劉備,諸葛亮才將自己置於險地,數次北伐,終因國力太小,人才兵源匱乏等原因以失敗而告終。但與司馬懿等數次交鋒中可看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華是值得肯定的,打的司馬懿都不敢出戰,第一次北伐差點取下隴右地區等等。否則後人也不會給予他軍事家的職稱。

  • 3 # 古風93814281

    謝謝邀請,又是一個深受《三國演義》影響的人。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如果要問小說中為何要如此安排,真的只能建議你找個靠譜的法師,招羅貫中的魂來問問清楚了,畢竟全書都是他寫的。《三國演義》是一部優秀的古典小說,但是並非所有的情節都邏輯嚴密。至於歷史上的諸葛亮,與小說中的具體情節還是大有出入的。首先三顧茅廬是否真實情節是存疑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確實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語,但是此處的“三”是實指還是虛指都有道理。按《三國志》所載,諸葛亮確實為劉備謀劃了三分天下之計,但是其後諸葛亮主要工作一直偏重內政、後勤,類似於漢初的蕭何角色,真正到諸葛亮親自領兵打仗是劉備駕崩之後的事情了。《三國志》也有對諸葛亮“並非長於將略”的評價,孰是孰非,現代人仍在爭論不休。不過在古代,除了特別忠心和優秀的將領,君主一般是不會將軍隊交給別人的,因為“軍權”也就意味著“君權”。劉備陣營除了劉備本身,唯一有獨立領兵大權的將領就是關羽。而劉備自身領兵的謀士主要是龐統、法正等,對於諸葛亮的使用,劉備要麼認為他的後勤保障、內勤治理和徵兵募賦等工作更重要,要麼就是真的認為臨陣機變,出謀劃策確實不是諸葛亮的強項。

  • 4 # 大飛熊騎士

    諸葛亮是個集政治,軍事謀略,外交為一體的人物,至於各項水平高低,只能說見仁見智了。因為是綜合型人才,能讓他乾的事情事情很多,所以劉備是否帶諸葛亮出征,這是和當時的情況,輕重緩急都有關係。

    (赤壁之戰後的態勢圖)

    赤壁之戰後,劉備擁有半個荊州,算是有一塊根據地。這時候,有一個人稱“百里之才”的人物在劉備麾下,就是魯肅和諸葛亮極力推薦的“鳳雛”龐統。又剛好,劉璋派法正來請求劉備入蜀,抵禦張魯。於是,劉備留下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帶著龐統,黃忠,魏延等人進入蜀中。

    劉備這樣安排自然是有講究的,荊州此時是劉備後方,根據地,是不能丟失的。所以,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等,都在荊州鎮守,這是最重要的原因。再者,劉備對諸葛亮的能力有一定的瞭解了,帶著龐統出征入蜀,既可以瞭解“鳳雛”的能力,也能讓新入人才建立功績,何樂不為呢?只是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龐統的意外去世,極大的影響了劉備日後的格局,甚至是三國格局。

    龐統一死,劉備在蜀中開始吃力,荊州除了關羽,諸葛亮等人支援入蜀,拿下益州。這時候,諸葛亮開始主政成都,治理蜀中,調和關係。所以,劉備進攻漢中時,沒有帶諸葛亮,主要因為,成都成了大後方,又是新歸附之地,必須保持安定團結。補充一點,在漢中戰役前,張郃進攻巴西,蜀中就出現“一日三驚”的情況。所以,漢中之戰,劉備帶的是法正,當然,法正本身也是一個極富韜略之士。

    (漢中之戰)

    由於,龐統犧牲,諸葛亮等人入蜀,剩下的關羽“大意失荊州”,由此引發了“夷陵之戰”。“夷陵之戰”的發起前,諸葛亮已經鎮守成都多時,表現出在後勤治理的才幹,輕易不能離開。而且,諸葛亮不一定同意劉備發起這一戰,所以,劉備不帶諸葛亮也是自然的。再說,當時,蜀漢雖然失去荊州,在人才上,還是有一定的基礎,劉備當時也“氣急敗壞”,這也是不帶諸葛亮的原因之一吧。

    (諸葛亮)

    總結,赤壁之戰後,劉備的“入蜀之戰”,“漢中之戰”,“夷陵之戰”都有各種原因和形勢,不需要或者不適合帶諸葛亮出征。另外,諸葛亮這一時期的才幹,主要表現在政務治理和後勤上,因此在職務上,諸葛亮也受到一定的侷限。

  • 5 # 事物反常必生妖孽

    嚴格說劉備稱不上英主,明主。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得到了二人,實際上徐庶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但劉備並不能一統天下。自以為得到人才不善加利用,不珍惜,不保護又有何用?比如鳳雛這樣一國寶級的人才沒有保護地讓他領兵以至被人射殺是不是太可惜了。這樣的人才應該加以保護,讓他出謀策劃就好,這一點劉備似乎不懂。

  • 6 # 厚土高天識君

    初出茅廬的孔明輔佐劉備時,只是管理後勤工作,並未帶兵打仗,赤壁大戰前,赴東吳成功策動孫劉聯盟抗曹協議,之後一直治理後方,而劉備對他並非言聽計從,據《三國志》而隨劉備出征的謀土是法正,馬良之流,而孔明真正掌權受重用是劉禪時代,而不是劉備時代。劉備死後,諸葛亮以託孤重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才有了叱吒風雲的空間,六次北伐。

    孔明吏治蜀國內政幾十年,後方平穩安定,不象魏國內政混亂不堪,在軍事上比如《失街亭》充分說明諸葛亮在洞察用人方面,是遜於劉備的,馬謖只是一個作戰參謀,並無實戰經驗,而孔明卻安排作主將,而有實戰經驗的將領,卻被安排作副將,戰略部署用人的失誤.,孔明是主要責任人,也說明白孔明在軍事才能上存在缺陷弊端。

  • 7 # 泊圖泊途

    “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飧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資治通鑑》

    看得出來,劉備在奪取益州之後法正的地位有多高。

    對於法正的跋扈,有人表示了不滿,並向諸葛亮彙報,諸葛亮的表態比較曖昧,說法正是劉備的羽翼,怎麼能不順著他的意願呢?

    諸葛亮在內政上卻有他獨到的一面,這一點和法正有過交流,法正說秦無道苛政導致滅亡,治蜀應該緩治,諸葛表示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劉璋治下的益州就因為法度混亂而鬆弛才導致的禍亂。

    他和諸葛亮的位置並不衝突,諸葛亮負責內政、休整法度,可以說是各盡其才。把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豈不是最好的結果?

    早在劉備取益州時,把諸葛亮留在荊州也是穩妥起見,諸葛亮軍事上似乎沒有大局觀來的閃光,這一點卻能和關羽相輔相成、互相彌補。同樣留下的還有張飛和趙雲,這樣做的好處是,他最親近的人守要地,後歸附的人帶著打仗,既能增加革命友情還能避免他們惹出亂子。

    倘若把黃忠、魏延、龐統留在荊州,帶著諸葛亮、關羽等攻打益州,想想,這樣可能嗎?劉備能放心嗎?

    當然了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諸葛亮的目標是興漢,劉備目標是稱霸,二者意見相左,所以著重安排諸葛亮幹內政。

  • 8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此時劉備讓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荊州是劉備的老巢,自然需要有本領的人鎮守,歷史上的諸葛亮治理國家很有才幹,至於打仗還真不是他的強項。

    劉備攻打西川,隨軍的是謀士龐統,此人和諸葛亮齊名,道號鳳雛,在當時龐統的名聲也很大。三國演義上說曹操把小船打造成大船,就是龐統的計策。事實上龐統在赤壁之戰中,併為出山,至於連環計,也是子虛烏有。

    龐統在軍事謀略上很有水平,他給劉備提出的一系列建議都讓劉備如虎添翼,後來又增添了一個重要謀士,此人叫法正,也因為此人劉備手下的大將黃忠才在定軍山腰斬了曹魏名將夏侯淵。

    諸葛亮在這時候基本上屬於蕭何的作用,壓糧運草,補充公給,此人還真是在戰場上拿刀動槍的人物。至於打仗有張飛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那是人家法正龐統,可惜龐統等人後來在落鳳坡決戰,從此諸葛亮開始被劉備徵調到前線。荊州有關羽把守。

  • 9 # 汐水柔情

    為什麼劉備前期帶諸葛亮,後期都不怎麼帶諸葛亮?對於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分析,具體分析如下:

    赤壁之戰前後,劉備只有諸葛亮,不帶諸葛亮,他帶誰,一個到處逃命的人,得到諸葛亮後如魚得水,能不好好重用嗎?所以事事都徵求諸葛亮的意見,劉備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的勝利,還奪取了荊州,有了立足之地,這樣劉備更加信任諸葛亮了。

    然而在攻取益州時,卻不帶諸葛亮,為什麼呢,其實這個很好解釋,第一,諸葛亮是治國能臣,剛得到荊州,根基不穩,需要一位有能力的人來管理,還需要提供,劉備的後備支援,提供糧草和軍隊,這樣的人才當時只有諸葛亮。第二,劉備身邊擁有龐統,和諸葛亮齊名的鳳雛,打仗龐統也在行的,再說去又不是攻城,只不過是幫忙劉璋罷了,龐統足以。

    然而龐統戰死,劉備人邊就沒有人可用,必須把諸葛亮調過來,諸葛亮立即從荊州趕不過來,幫助劉備攻下成都,後來劉備得到法證,法證也是一個出色的謀士,漢中之戰,帶上了法證,諸葛亮鎮守成都,需要保障後勤工作,漢中之戰,劉備取得了勝利。

    從上面可以看出,除了攻取成都諸葛亮參與戰鬥,諸葛亮一直充當的是蕭何的作用,給劉備提供足兵足糧。這是由於劉備當時的環境所決定,諸葛亮是政治和軍事全才,而劉備當時身邊不缺軍事人才,缺政治人才,諸葛亮又深的劉備信任。當然是最佳人選!

  • 10 # 毒刺劍客

    隨著赤壁之戰的勝利,劉備終於有了立足之地,此時劉備身邊除了諸葛亮,還有與臥龍齊名的鳳雛,劉備初佔荊州,急需治天下的人以穩定後方,增強實力。而諸葛亮是治天下的能臣,所以當然要留守後方。

    在劉備集團,諸葛亮是中流砥柱的作用,文可以吏治,武可以出謀劃策,是三國時期形成三足鼎立的關鍵人物。

    但我個人還認為,劉備讓諸葛亮留守後方,除了唯才是用外,還有另一層考慮,那就是擔心將來功高蓋主,權柄過重,尾大不掉。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政權如果權力分配不均勻,都可能造成叛亂甚至篡位,一代梟雄劉備不會不懂這個道理,諸葛亮本來就是文武全才,精於謀略,如果再戰功赫赫,黨政軍權在握,那確實可能威脅蜀漢政權的穩定。

    至於白帝城託孤,把諸葛亮確定為託孤大臣,應該是劉備朝中無人,無奈之下的決定,因為剛剛經歷兵敗,蜀漢政權疲弱,此時天下未定,曹魏和東吳政權都很強大,如果不把諸葛亮留作託孤大臣來輔佐新君,那蜀漢政權就不是一統天下,能不能自保都是個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監理旁站記錄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