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笑的人一定不會差

    投奔曹操  

    荀攸,字公達,東漢末潁川潁陰人。他出身於士族家庭,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計。荀攸從小失去父母,是跟著祖父和叔父長大的。他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十三歲的時候,祖父去世。過去祖父手下一個叫張權的官吏,主動找來要求為祖父守基(孝)。荀攸對叔父說:“這個人臉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麼奸猾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機盤問。果然張權是因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隱藏自身。這件事傳了出去,大家對荀攸都另眼相看。後來荀攸在朝廷做了黃門侍郎。董卓作亂,荀攸參與了謀劃殺死董卓的事件,被關入獄。董卓被除掉後,荀攸才出獄。  當時天下大亂,他有意尋找能夠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獻帝建都許昌後,聽說荀攸是個十分有才智的人,於是徵為汝南太守,後又拜為軍師。荀攸覺得曹操是個可以與之共事的人,便甘願為其所用。曹操得到了他,經常高興地對人誇獎荀攸說:“公達,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夠得與他議事,天下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這表現了曹操對他的嘉許和信任。  曹操迎獻帝並定都許昌之時,極力尋訪天下英才,曹操給荀攸寫去一封書信。信中說:“今 天下大亂,這正是有智謀的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你是人中龍鳳,應該趁此機會有所作為,然而您卻駐留在荊州顧盼觀望,耽誤的時光是不是太久了!”  荀攸見曹操如此器重,於是便投奔曹操,入朝當了尚書。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攸的地位僅次於荀彧,也是貢獻最大的之一。他在輔佐曹操過程中,共奉獻重大計謀12次,每次都能使曹軍絕處逢生或出奇制勝,成為曹操行必求計的重要謀士。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隨曹操征討張繡。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對曹操很不利,就對曹操說:“張繡與劉表聯合,互為犄角之勢,但是張繡人馬靠劉表供給,時間一久,劉表力不能支,必然與張繡分裂。我不如緩兵以待其變;若急切進攻,劉表必拼死相救,我軍不易取到。那時就會形成進退維谷之勢。”  曹操沒聽勸告,出兵對張繡作戰,劉表果然發兵相救,曹軍失利,曹操幾乎死在那裡。  後來,曹操十分後悔地對人說:“這都是不聽荀攸話的結果啊!”從此,曹操對荀攸言聽計從,甚為倚重,再也不敢輕易否定他的意見了。  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戰拉開序幕,這是決定曹操一生命運的戰役。二月,袁紹首先派大將顏良圍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四月,曹操親自率軍北上救白馬之圍。當部隊正向前開進時,荀攸認為不能與實力懸殊的強大敵人正面對抗,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聲東擊西、解救白馬的作戰方略。他認為袁紹兵多,應設法分散其兵力,於是勸曹操引兵先到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應戰,然後再派輕騎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一定可以打敗顏良。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就依計而行,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乘機率輕騎襲擊白馬,顏良不及防備,被關羽斬殺。荀攸荀攸(3)  曹操解白馬之圍後,率六百騎兵押送糧草輜重沿河西退。軍行不久,與袁紹五六千追兵相遇。諸將見敵眾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勸曹操退守大營,荀攸知道敵人的弱點,就說:“這正是殲敵的好時機,為何要退呢?芽”  曹操與荀攸對視而笑,心意相通,於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馬,丟棄輜重,引誘袁軍;待袁軍逼近,爭搶輜重的時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馬,迅猛發起攻擊,大破袁軍。  到袁紹烏巢糧草被燒,軍心大亂之後,荀攸向曹操獻計說:“現在乘勝追擊,可以傳假情報說我軍將調撥人馬,一路做出攻取鄴郡的樣子;另一路做出攻打黎陽的樣子,斷袁兵歸路。袁紹如果聽說了這個傳聞,以他的多疑性格,必定會信以為真,就會分出兵力阻擊我軍。我方可乘他調兵拔寨之時,急攻袁寨,袁紹的軍隊本來就沒有什麼鬥志,定能一攻而破。”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有道理,立即採用荀攸的計謀,出動三路人馬,四處揚言,散佈迷惑袁紹的訊息。  袁軍聽到訊息急忙報告袁紹:“曹操分兵兩路:一路取鄴郡,一路去黎陽了。”袁紹信以為真,急忙派兵十萬人,分別去援救鄴郡和黎陽,連夜急行軍走了。曹操立即集中大隊兵馬,乘虛而入,衝向袁紹營寨。  袁軍本來已無鬥志,官兵四處逃散,抵抗不了。袁紹連盔甲都來不及披上,帶著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軍在後緊迫不捨。袁紹為了渡河逃命,把金銀財寶、圖書車輛全都丟棄,只有隨身騎兵八百多人一同逃往黎陽,曹軍獲得全勝。  這就是曹操解白馬之圍的分而治之的戰略的再次運用。  水淹之策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隨軍。呂布在曹軍和劉備等各路軍隊的圍攻下,敗退後固守下邳,雖經過多次進攻,曹軍仍攻不下城池,這時曹操的軍隊已經疲憊不堪了,曹操想撤兵回宛城。荀攸堅決反對,他說:“呂布雖然勇敢,但無計謀,如今他三戰三敗,銳氣大減,雖在固守,軍隊已沒有奮鬥的意志了,如果再堅持一段時間,敵人就會不攻自敗。呂布手下雖然有陳宮那樣的謀士,但他設謀遲慢,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我們應當趕在呂布的銳氣尚未恢復、陳宮的計謀尚未設定的時刻,想法緊急攻擊,這樣,呂布一定能被攻破。”  於是荀攸獻了水淹之策。  曹軍引沂水灌進下邳城,大水沖垮了城牆,呂布軍隊不戰而垮,呂布被活捉,縊死白門樓。  對於這次戰鬥,曹操覺得自己完全是依仗荀攸的計謀才成功的,連連稱讚荀攸:“即使是顏子、寧武這樣的古代大聖賢,也無非如此!”  袁紹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私利相互爭鬥。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荀攸隨曹操討伐袁譚、袁尚,到了黎陽。第二年曹操又去征伐劉表,正在這時,袁譚、袁尚兄弟二人為爭奪冀州發生內訌。  為了打敗自己的弟弟,袁譚派人到曹操軍中請求歸降,要求曹操幫助自己。曹操請謀士大臣商議,大多數人認為應當先討平劉表,認為劉表強大,而袁譚、袁尚不僅不團結,相互之間爭鬥不息,而且沒有智計也沒有得力的將領、謀士輔佐,是不足為慮的。  只有荀攸不同意這種意見,他說:“劉表父子如同豬狗一樣,只是看門守家而已,並沒有征服天下的雄心壯志,要不然正當天下混亂、大有作為的年頭,他怎麼會守在江、漢之間穩坐不動呢?芽袁紹曾佔據四州地盤,擁有精兵數十萬,基礎十分雄厚,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贏得了人心,現在他們兄弟相爭,正是我們滅掉他們的大好時機,如果我們不接受袁譚的投降,使他感到無路可走,再去和他的弟弟講和,到那時,他們倆人和睦相處,子承父業,那麼天下的苦難就不可能平息了。如今他們兄弟相殘、勢不兩立,如果其中有一人被兼併,形成的力量就強大多了,會不易對付。應該趁他們內部戰亂的時候攻擊他們,天下就平定了。可不能坐失良機啊!”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真是茅塞頓開,採納了他的意見!答應了袁譚的要求,出兵打敗了袁尚。 袁尚被消滅以後,果然不出荀攸所料,袁譚立即反叛曹操,這樣一來,他就勢單力孤了。荀攸隨從曹操在南皮將袁譚殺死。  處理關係  荀攸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面。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破之地。  三國時代,群雄並起,軍閥割據,以臣謀主,盜用旗號的事情時有發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專靠搬弄是非而取寵於人。在這種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曹操固然以愛才著稱,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鐵腕人物,剷除功高蓋主和略有離心傾向的人,卻從不猶豫和手軟。荀彧身為第一號謀臣,因為死保漢室而不支援曹操做魏公,一樣被逼迫自殺,別人又當如何呢?芽荀攸則很注意將超人的智謀應用到防身固寵、確保個人安危的方面,正如史書所載“他深密有智防”。  那麼,荀攸是如何處世安身的呢?芽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闢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從徵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推崇備至,被曹操讚譽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以智謀而明哲保身的結果。  在人們的印象中,謀略家好像都是白臉的曹操。實際上,歷史事實恰恰相反。真正的謀略家往往是由“謀聖”到“謀智”,即先從自身的道德素質做起,其謀略才會自然而然地生髮出來。從本質上講,這種謀略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純的智謀,而是道德人格。  謀略的深層本質就是人格。世界上絕沒有脫離具體人格的所謂技術性的“計謀”。  清末的曾國藩深通文韜武略,也深知功名之靠不住和害處,所以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不把功名放在心上的,成為中國近代少有的“內聖外王”的典範。他反覆囑咐兒子曾紀澤要謹慎行事,甚至於大門外不可掛相府、侯府這樣炫耀的匾額。  曹操把自己的大兒子曹丕託付荀攸時,就告誡兒子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你當盡禮敬之。”  曹丕對曹操的話銘記在心。荀攸生病,曹丕拜在床下問候,像對父親一樣地尊敬他。  不論在志裡還是演義中,荀攸給人都是少言寡語、無惹人起眼的一謀士形象,然而這卻正是荀攸歸曹後漸漸給自己的定位。先前荀攸與鄭泰等人慾誅董卓,共同商議說:“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餚、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 漢末軍閥混戰,各自心懷鬼胎,人人想乘機建立屬於自己的勢力,於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便成了群雄爭天下成本最低利益卻最高的政治綱領,有識之士如荀彧、毛玠、田豐、沮授等皆提出過類似的觀點,而荀攸等人的計策卻是此說之首創,可見那時的荀公達並不是一味想尋找能君而侍的臣子,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有不居於人下的意願。在李傕、郭汜政府的任命下,老謀深算的荀攸毅然拒絕了任城相這個費力不討好的職位,因為他知道處於敏感地帶的任城在經歷了黃巾之亂後不久又迎來了曹操、袁紹、公孫瓚、陶謙幾大中原勢力的爭奪,呆在那裡是沒有好果子吃的,於是他看中了益州的劉焉政權,他認為益州既有險固的地理屏障,又有州牧劉焉新穩定的政府局勢,可以憑藉名士身份先去混個臉熟,再為日後的情況作打算,這樣總比在混亂又無勢的中原、司隸強,但人算不如天算,由於道路不通便暫時駐紮在了相對平安的荊州觀察時局,此後接到曹操的徵召書,荀攸覺得蜀中局勢變動頻繁,正如曹操所說“不已久乎”,於是接受朝廷徵召,效力於剛剛完成了自己過去也曾想完成的事情的人---司空曹操。在曹操身邊多年,荀攸助其在外立業的同時也耳濡了三公大臣趙溫被免,目染了從叔尚書令荀彧的死,因此他仔細分析大局,又深深審視了曹操這個性情複雜的主子,並揣度曹魏代漢的可能性,逐漸迫使其改變了過去的人生規劃,於是便竭力輔佐曹氏,在主子面前不誇耀自己,有功不貪並歸曹操,“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智可及,愚不可及”成了荀攸大智若愚形象的最好描述。  曹魏眾名謀臣各有個性,荀彧忠於信仰,不苟為魏臣,憂憤而亡;賈詡深密自保,認清局勢,高官終老;程昱、郭嘉性格鮮明耿直,我行我素,但亦深為曹操器重;荀攸不注重表面乖張,心裡卻要求自己嚴格行事,經常與曹操密謀,外人很少知道詳盡內容,曹操謂之晏平仲善,與之交往時間越長,越發值得敬重。荀彧之子荀粲認為荀彧樹立了品德良好的形象,不時以法規教誨他人,而荀攸卻不大注意整治外形,但內心要求縝密自居 ,以此來形容荀攸的性格特點。  建安十八年,荀攸以中軍師的身份在董昭的策動下領導群臣上表勸進曹操尊魏公、加九錫。七月,魏國正式建立,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的官職,荀攸受封首任尚書令。在曹營眾謀臣中,荀攸和荀彧、鍾繇三潁川同鄉不僅同時出道,又相互舉薦,實為名副其實的曹魏開國三大肱股。其中荀彧為漢尚書令鎮守許都達十七年,打理國家後勤事宜,全盡蕭何之能,並多有戰略性建議;鍾繇任司隸校尉亦長達十餘年,督關中古二都,確保曹操身後平安,後又為大理、相國;荀攸則在前線為軍師(包括中軍師)供職十八年,期間除了參與軍事謀議,還負責軍中典選舉、刑獄及監軍的任務 ,其功和能雖不及荀彧,但絕對是要高於鍾繇、程郭,有曹操評價二荀言:“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於是有了荀令君、荀軍師一說,荀攸也為尚書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二荀令君便成了時人的一段佳話。由中軍師荀攸、前軍師鍾繇、左軍師涼茂和右軍師毛玠組成的軍師團體很好的完成了丞相府中的行政任務,於是在魏國建立後此軍師團體順利過渡為魏尚書檯,荀、涼、毛分任尚書檯最重要的尚書令、尚書僕射、吏部尚書三職 ,組成魏初的政府機構總理內閣,鎮撫新都。  建安十九年秋七月,荀攸在尚書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徵孫權的路上,時年五十八歲。以歷史學者馬植傑為代表的荀攸之死與荀彧一樣都直接干係到曹操的觀點似乎頗為流行,其實這完全是一種毫無依據的揣測。荀攸本傳記載曹操曾讓曹丕以尊師之禮敬荀攸,在其亡後曹操更是“言則流涕”,曹操是詩人,有著豐富細膩的情感細胞,因此對於他身邊親近之人如典韋、郭嘉、夏侯淵、荀攸、于禁等人的生死離別必有感情的流露,而他卻又是政治家,對於不順其心之人哪怕功臣也是殘酷鎮壓甚至於不折手段,像荀彧和崔琰。又荀攸生病時曾受到世子曹丕獨拜床下的問候,禮遇如此,魏史上並無第二人,可知荀攸之死斷然不會是由於政治上有違“原則”而引發的非正常死亡,把荀彧連在一起的看法應是受了演義影響而產生的主觀意願。  在官場之下,荀攸和鍾繇的私人關係非常要好,而他們又與相面奇人朱建平友善,朱曾經給荀、鍾二人相面說:“荀君雖少,然當以後事付鍾君。”鍾繇卻笑著對荀攸說:“惟當嫁卿阿騖耳。”不想此事卻成真了,荀攸死後,其子荀緝年幼,鍾繇於是負責管理荀攸家務,嫁出荀攸遺孀阿騖 。 荀攸身前出過十二條奇策,唯有鍾繇知道,當鍾繇為他撰寫文集尚未完成便去世,實乃可惜!荀攸生前在尚書檯百忙之中也著史書《魏官儀》流傳於世,正始五年冬十一月癸卯,魏帝曹芳下詔祭祀荀攸於太祖廟庭 ,追加諡號敬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破洞牛仔褲上身效果怎麼樣?如何穿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