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樹絮語

    “太平洋射火雞比賽”能說明問題。二戰後期美華人發明了近爆引信,用於打擊空中目標。這事大多是外圍的護衛艦的工作。雙方航母被潛艇的魚雷炸沉的不多,大多數航母被空中投下的武器炸沉。可見航母編隊護衛艦的重要性。例子:“大和號”裸艦上場,一定是條砧板上的魚。答案是喪失了制空權的一方航母更容易被擊沉。

  • 2 # HI-Tecpoint

    日本的航母明顯比美國航母容易被擊沉,主要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思想方面,日本航母在設計時把過多噸位投入在攻擊,對於防禦,能省則省,比如日本航母普遍使用木質甲板,美國是裝甲甲板,日本航母上損管設施也不如美國航母全;

    2、倒黴的航空燃料,二戰美國已經完成了航空燃料的換代,使用不易燃燒的航空煤油取代汽油,日本卻還在使用汽油當航空燃料,想想帶那麼汽油就讓人害怕;

    3、對損管的不重視,日本海軍一貫不重視損管訓練,無論是理念,裝備還是訓練水平都和美軍有云泥之別,所以在太平洋戰場我們總是看到美軍航母很難炸沉,而日本航母一炸就沉!

  • 3 # 56059714512

    日本更容易被擊沉。

    在太平洋戰爭最初半年裡,日本航母正處於巔峰期。6條大型航母,加上其上搭載的300多架零式戰機、97魚雷機和99式俯衝轟炸機,以及一大批精銳的空勤、地勤人員組成一支強大的力量。但是,在看似輝煌的背後,卻也隱藏了致命的弱點,為它的覆滅埋下伏筆。

    首先,以6條航母計算,近400架戰機其實並不可觀。根據日本海軍條例,機庫是航母運作的核心,它不僅存放飛機,而且還是飛機加油、裝彈和維修的場所,而飛行甲板僅用於艦載機起降,或供飛機臨時停放。而美軍則更傾向於在甲板上運作艦載機,加油、裝彈都在此進行。由此導致美國航母艦載機搭載量更大。中途島海戰中,日軍4艘航母艦載機只有227架,而美軍3艘航母艦載機有234架,何況美軍還有岸基航空兵支援。而且,甲板上整備有利於提高效率,畢竟升降機搬進搬出需要大量時間精力,不利於戰局變化。尤其是日軍三種飛機中只有97式機翼可摺疊,而零式和99式只能翼尖摺疊,這進一步限制了升降機效率。

    其次,為了運作這些飛機,日軍航母的升降機比同時期英美航母更大,這對機庫和飛行甲板的結構強度造成的影響絕非有利因素。日軍航母的機庫和飛行甲板強度問題不止這些,這是日軍航母第二個弱點。由於機庫是運作的核心,為了增載入機量,日軍航母普遍安裝兩層機庫,甚至是三層,每層4至5米。多層機庫導致上層建築高聳,為降低重心,所有機庫和飛行甲板都不能安裝裝甲,一旦被炸彈命中,一定是鑽進機庫爆炸。

    再者,日軍軍艦普遍忽視防火問題,尤其是航母。機庫內不僅缺少消防設施,相關訓練也很匱乏。更糟的是,日軍航母存放航空汽油的艙室被設計成艦體結構的一部分,這是缺少實戰經驗的結果。一旦艦體遭到攻擊,作為艦體一部分的燃油倉也一定會吸收爆炸衝擊波,以至於造成艙壁開裂,燃油洩漏,最後導致災難性後果。在1944年馬里亞納海戰中,“大鳳”、“翔鶴”、“飛鷹”的沉沒都與此有關。

    最後,日軍航母雖然攻擊力強大,但防禦力卻很薄弱。由於日本海軍缺乏有效的對空警戒雷達,以至於手中有限的戰鬥機防禦兵力很難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必須出動戰機隨時在空中巡邏,以備不時之需。考慮到巡邏必須持續不斷,人員和裝備的輪換修整也必不可少,所以每艘航母通常只能保證3架戰鬥機在自己上空。電子技術的劣勢不僅導致其雷達效能低下,而且從未開發出類似美軍戰鬥情報中心的裝置。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大黃蜂”上就有了第一套此類裝置,作用是當雷達發現敵機時,母艦可以引導己方戰機進入有利位置,提高了作戰的組織性和針對性,效率高。而日本海軍空中攔截作戰完全仰仗飛行員個人視力、經驗和技巧,不能指望母艦的幫助。如果空中的零式戰機未能及時分辨出主要威脅或中了調虎離山之計,就只能依靠艦載高射炮了,但日軍在此方面仍舊不及格。日軍航母高射炮都是3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產品,或者說日軍的艦載機和高射炮根本就不是一個時代的東西,日本人重進攻和輕防護的思想由此可見一斑。例如,日軍航母上的89式40倍徑120毫米高射炮定型於1931年,威力雖足夠,但指揮儀太過陳舊,難以追蹤高速目標;而其小口徑96式25毫米機關炮更出現於30年代中期,理論上,其三聯裝可實現每分鐘200至260發射速,但由於採用彈夾裝彈,且每個彈夾只有15發,所以需要頻繁更換彈夾,使得射速大減,再加上全手動操作導致火炮效率十分低下。就算命中,其威力在較為堅固的美軍飛機面前也會顯得不足,美軍有足夠的機會帶傷返回。

  • 4 # 報道人物觀察者

    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的航空母艦與美國的相比差距非常明顯。幾乎是全方面的,尤其是抗損能力非常差。可以說:日本的航母是更容易被擊沉的,沒有之一。

    在二戰時期,真正系北航母作戰能力的國家只有三個,英國,美國,日本,由於英國並沒有將艦隊主力用壓著,所以日本主要與美國航母交鋒。

    日本為全球最早列裝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也是,包括世界上第一艘正規的航空母艦,就是日本,建造,而且日本的航空母艦水平一直處於全球潛力,擁有的航母噸位實際上並不比美國和英國差,這屬於當時的一種優勢。

    從表面上來說,日本航母的設計水平可能更高一點,在許多地方的設計,與美國也沒什麼大的區別,但是在實戰中看到,日本航母曝光了很多問題,尤其是抗損能力的問題,不僅僅是設計能力,也包括到了訓練以及管理等方面。

    日本航母往往很容易被擊沉,主要原因往往受到攻擊後,沒有良好的進行損管處置,比如:汽油爆炸,中途島海戰中,日本對彈藥管理的混亂,造成相當大的問題損失,否則美軍也沒有一次擊沉三艘日本航母的機會。

    美國航母顯得要更加優秀,表現出相當好的抗損性,往往遭受很嚴重的攻擊,也依然可以保持不沉,尤其是戰爭後期,日本幾乎沒有機會擊沉美軍的大型航母,最危除的幾次有機會都憑藉總管的優秀表現,搶救回來了。

  • 5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日本在早期的航空母艦探索發展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所以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是全球擁有航空母艦數量最多的國家。

    但是日本航母發展比較混亂,曾經歷過三段甲板、三個機庫、封閉式機庫的探索期,和美國的全甲板一個機庫相比看起來更加具有東方特色,不過美國航母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右舷巨大的和煙囪,成為美國航母的標誌性特徵。

    航母最重要的武器就是艦載機。二戰時期的航母搭載的是戰鬥機、轟炸機以及魚雷機。美國和日本的戰鬥機、魚雷機相差不是很遠,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俯衝轟炸機,因為俯衝炸即具有高速突防的能力這關係到航母的生存能力。

    日本主要的俯衝轟炸機是九九式艦載攻擊機(99艦爆),它的掛載能力最大為250千克的航彈。這種航彈在對付航母時明顯威力不夠,所以在實戰效果中這種航彈但對美國航母的攻擊效果是不是很高,所以就顯得美國航母更加難以擊沉。

    有美國主要搭載的是SBD俯衝轟炸機,這種普通軋機的掛載能力特別大。最大掛載能力為1600 磅(726 千克)的重磅炸彈和每側機翼下的各一枚 100 磅(45 千克)炸彈或深水炸彈,而海軍主要裝載的是一千磅航彈。這種航彈的裝藥日本的大,所以在對付航母的時候顯得威力十足。所以美國飛機在攻擊日本航母的時候就顯得更容易擊沉日本航母。

    日本的艦隊航母噸位雖然比美國大,但是日本飛機的機翼摺疊較小,所以機庫空間容納的飛機比美國還要少。因為美國飛機的結構強度大,可以做到大幅度摺疊,所以美國航母噸位雖然比日本小但是它的單艘航母的艦載機數量比日本多。

  • 6 # 雙馬尾班長

    我是軍事妹子,二戰時期日本航母在抗沉和損管領域和美軍有很大差距,受到攻擊後也更容易沉沒。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航空母艦對決中可以發現,日本的航空母艦在面對艦載機空襲時總是表現得更加脆弱,從中途島到馬里亞納群島,從大鳳號航空母艦到信濃號航空母艦,日本的航空母艦總是在第一時間就沉入海中,歸根結底,還是日本海軍在應對火災時經驗不足才導致的。

    圖為正在沉沒的日本航母

    從珍珠港事件到瓜達卡納爾島戰役,美國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管控經驗,尤其是在珊瑚海海戰時對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的搶救,更是幫助了美國找到了當時大型航空母艦容易被擊沉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美國和日本的航空母艦都是由戰列艦改裝而來,垂直防護優秀,水平防護薄弱。

    圖為搶救中的列剋星敦號航母

    而威脅恰好來自面對天空的水平甲板,而水平甲板之下則是蔓延至全艦的燃料管線和彈藥庫設施。珍珠港事件中沉沒的戰列艦和搶救回來的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所提供的損害管制經驗為日後艾賽克斯及後續艦艇的建造提供了更多的參考經驗和結構設計,比如重點強化彈藥庫周圍的防護以及在燃料管線附近充斥二氧化碳來避免燃燒,這極大地提升了美國航空母艦的生存能力和再搶救能力。

    富蘭克林:我其實還可以搶救一下

    日本海軍雖然也有過類似的情況,但是被重創的航空母艦和上面的技術人員多數在第一時間內沉入了大海,這導致了日本很難有例子參考以改進現有的航空母艦,將取代的是全面加裝防護的大鳳號航空母艦和信濃號航空母艦,然而損害管制經驗的缺乏還是導致了這兩艘航空母艦對於火災和大規模進水應對性極差,所以在整個二戰中,日本的航空母艦隻要受到重創,就很難挽回,而美國的航母去常常在嚴重受損的情況下仍然撲滅大火併成功拖回船廠修理。

  • 7 # 蒸汽裝甲艦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航母和美國航母相比,同代產品在技術上可以說不相上下,日本航母的航空支援能力甚至更強。但日本人的主要弱點是損管能力不咋地,另外雷達和作戰情報中心這些作戰態勢感知的能力差。這就要了日本航母的老命了。

    航空母艦表面看上去威風凜凜,其實在面對打擊的時候,航母是最危險的艦艇之一,因為它上面裝載了太多的燃油和彈藥。航空母艦表面上是個移動的機場,其實是個行走的巨型危險品倉庫。

    在二戰時代的航母上,航空汽油、潤滑油、輪機用重油、炮彈、魚雷、炸彈、高壓氣瓶等等,危險品種類多達上百種,總重量最大可以佔到航母排水量的20%。這些危險品如果一個接一個地被引燃,神仙也救不了航母了。

    真別看不起艦娘,有些艦娘畫師對日本海軍的設計神髓摸得太透徹了。上面這幅加賀艦孃的繪畫中,發箭這一瞬間的動作和神態,神描繪了日本海軍航母對攻擊力的極致追求,簡直是沒的說。日本海軍因為華盛頓條約限制形成了數量和噸位劣勢,天天期待著一兩次決戰把美國海軍揍趴下,因此對攻擊力有著近乎痴迷的追求。在這種大背景轄,日本海軍對於自身的防禦力尤其是損管能力,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而日本航母,恰恰是特別強調攻擊力,特別強調提前準備下一攻擊波,將汽油、滑油和彈藥爭取全部裝好。就像大夥特別熟悉的那個著名“炸彈換魚雷+魚雷再換炸彈”的事情,就是在中途島戰役期間的日本航母上發生的。正當日本整備兵們在航母機庫裡揮汗如雨的魚雷換炸彈的時候,美國俯衝轟炸機的炸彈就包郵送到了。

    麥克拉斯基帶隊的俯衝轟炸機飛行員們並沒有想到,他們投下的這9顆炸彈就報銷了三艘日本大中型航母!赤城號這艘滿載排水量41300噸的大型航母,僅僅被兩顆炸彈命中就在船上發生了接二連三無可阻止的大火和大爆炸。

    上面是中途島戰役日本四艘完蛋的航母中彈部點陣圖,其中飛龍號是在幾個小時後中彈的,美軍第一次成功的炸彈快遞是擊中了上面的三艘航母——赤城、加賀和蒼龍號,一共才9顆炸彈直接命中。

    日本人為什麼要在機庫裡提前給所有下一攻擊波的飛機裝好彈藥和燃油?原因是日本航母的設計跟美華人有明顯區別,日本航母的機庫不是開放式的,沒法在機庫裡打著發動機進行暖車。

    翔鶴號上大群艦載機集中拼命開機暖車的鏡頭。

    二戰時代的作戰飛機都使用活塞發動機,原理跟今天的汽油車是完全一樣的,但由於燃油系統的設計不如今天,在大功率運轉之前需要首先進行怠速暖車,這項操作對於航母上的艦載機尤其重要,因為艦載機在航母短短的甲板上起飛時是它最重的時刻,燃油彈藥全是滿的,連飛行員飯盒裡都裝滿了大醬湯和紅豆飯。這個時候如果發動機不能發揮出全力,那就等著起飛時候出事兒吧。

    美國航母就不是這樣,他們的航母機庫是開放式的,太開放了,以至於下雨天都會有雨點打進來。

    二戰中的美國航母,除了列剋星敦級之外所有各型全部是開放式機庫,維修工機械師們幹活累了走幾步就能走到一個開放的開口前面去看看海景,機庫內潮溼但空氣清新。日本航母則完全不同,別忘了好多日本航母在右舷有個彎曲的大煙囪啊,右舷後部的高射炮都得用罩子罩起來,還開口透氣?燻死你。

    翔鶴號的右舷就有兩具大煙囪,把八個鍋爐的油煙全部排出。

    開放式的機庫有太多的好處,有了著火的彈藥,可以在十幾米之內就找到一個開口把它推到海里去,說的不好聽點,就像海葬一樣倒下去。

    但是日本航母沒有這個機會啊,他們的機庫因為有兩層,下層距離水線已經很近了,沒法做成開放式,封閉的相當嚴密,所以一旦有了火情沒法快速拋棄彈藥。

    就像圖裡赤城號的機庫,完全被紅圈圈出的側面艙室所封閉。

    我軍的航母現在也可以在甲板上找到很多這種拋棄著火彈藥和其他危險品的坡道,這對於航母的安全至關重要。

    而且日本航母的機庫結構有時設計的過於堅固,裡面發生爆炸的時候沒法把氣浪從側面排出,於是只有兩條路,要麼是把整個飛行甲板掀翻,要麼就向下突入到輪機艙把輪機廢了。無論是哪條路這航母都完了,比如下面在馬里亞納海戰中爆炸的大鳳號裝甲航母。

    總之,日本航母的損管設計和損管人員都不夠,紛紛炸掉也不奇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塔尼亞胡上週日到訪俄羅斯,對外發布與俄聯手驅逐駐敘伊軍和真主黨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