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為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因而在楚漢之爭中落敗,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項羽為何不渡烏江呢?
10
回覆列表
  • 1 # 國史記聞

    烏江亭長請求項羽渡江時,項羽拒絕了,他解釋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項羽認為自己起兵八年,經歷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但是現在卻陷入十面埋伏之中,不可逃脫,實在是天命。第二、項羽自認對江東子弟有愧,他當年和項梁一起帶領八千江東士卒,打著陳勝的旗號起兵抗秦,現在卻要隻身一人逃脫,實在沒臉見江東父老。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項羽固然是對江東有很深的感情,相比於劉邦,項羽的政治目標其實很小,他曾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說難聽點,項羽的追求就是混個大富大貴,然後回家炫耀。所以,他滅秦之後,自封西楚霸王,成為自己故鄉的王,而不像秦始皇一樣當一統天下的皇帝。所以,他絕不會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逃遁到自己的故鄉,這太丟面子了。

    另外,從項羽聽到“四面楚歌”時,他也明白,現在和彭城之戰時的形勢不一樣了,自己確實大勢已去。他也早已厭倦了戰爭,當年他就曾經對劉邦說過:“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項羽是一個有英雄氣概的人,也許,在最後關頭,他想的就是以自己的死亡,換取天下百姓的安寧。

  • 2 # 五月161836888

    項羽出生於貴族家庭,錦衣玉食不知民間疾苦,不懂手下人跟著他升官發財的想法。有功不賞,為人只想衣錦還鄉,憑匹夫之勇四處拼殺,不用範曾及手下武將。紛紛被策反離間,愛面子,只輸了一次垓下之圍,無顏見江東父老自盡而死僅31歲橫行天下7年。而流氓劉邦失敗無數次,重賞手下文武,重用高人,笑到最後。韓信評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而信也死於婦人之仁。

  • 3 # 一丹流青

    之所以寧願自刎,也不渡烏江,原因有三個:一是韓信“四面楚歌”的心理戰,讓項羽產生了楚國已全部淪陷的誤判;二是內心驕傲的楚霸王無顏面對那些對自己寄予厚望的江東父老;三是項羽認為是天要滅亡自己,喪失了東山再起的意志。

    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韓信“四面楚歌”的心理戰,讓項羽產生了楚國已全部淪陷的誤判。

    在垓下之戰的時候,為了動搖項羽部隊的軍心,韓信命令漢軍晚上全部哼唱楚國歌曲。

    當聽到四面八方傳來的楚國的歌曲時,楚軍上下都認為整個楚國後方可能已經全部淪陷。

    因此,他們非常擔心自己在楚國後方的家人。

    當晚,還未作戰,楚軍就已經逃跑了個七七八八,項羽不得已連夜突圍。

    但是,“四面楚歌”的心理戰也讓項羽產生了同樣的誤判,他也認為楚國可能已經落入漢軍之手。

    因此,即使能夠渡過烏江回到楚國,也同樣可能面臨漢軍圍堵,回去已經沒有了意義。

    二是內心驕傲的楚霸王無顏面對那些對自己寄予厚望的江東父老。

    項羽和他的叔父,代表的是楚國貴族復國的最後希望。他們曾經得到了楚國上下的一致擁戴。

    不管是原來的楚國貴族,還是楚國的平民百姓,都自願把自己的子弟送到項氏的軍隊。

    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子弟跟隨項氏家族爭戰天下,建立功勳,封妻廕子.

    但是隨著楚漢戰爭的失敗,跟隨項羽的楚國弟子已經損失殆盡,不僅沒有得到財富和權力,甚至連性命都丟失在爭霸天下的戰爭中。

    這個時候回到楚地,要面對楚國百姓的悲痛和埋怨,驕傲的項羽根本承受不住這生命之重,那裡還有臉去面對江東父老。

    三是項羽認為是天要滅亡自己,喪失了東山再起的意志。

    出身貴族的項羽,內心非常驕傲,一直以為自己是天命的傳承者。

    所以,當項羽最後失敗時,他的內心根本沒有真正接受失敗,“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他不能從自己的主觀找問題,反而推咎於客觀,認為是老天要滅亡自己。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既然是上天要滅亡自己,天命已經不在自己這一邊了,那麼努力還有什麼用,渡過烏江回去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 4 # 狼主1970

    夫臨事而決,視角有差。仰視則心之所歸,情之所附,思想有若自辯爾!平視則客觀衡權,此消彼長論而稍明。俯視則天下名利之逐有如燭照,其成敗得失,洞若觀火。

    項羽性烈,行事磊落,情愛專一。性烈者不辱,剛而易折也!磊落者少謀,為其不屑也!專一者自傷,為難自拔也!此為感性之人,衝動之流,可與決大事與天下乎?凡以英雄著於後世者,皆為偉丈夫,以其悲壯之終而博狹義英雄之名,何其悲哉!

    衣錦還鄉於小富即安者,何其榮哉!項羽舍取天下之機顯耀鄉里,

    兵敗一不可歸也!項羽情結於一楚,欲居鄉土而馭天下,縱七十餘戰皆勝,天下不附,大勢漸失,一敗迴天無力矣!此二不可歸也。勢衰難濟,豈能以苟且而累江東,更不可見辱於手下敗將之階前,此三不可歸也!英雄氣在,殺身可也!

  • 5 # 老刀67

    其實氣節和氣數上人一般都在自我辯解和安慰而己,找一理由罷了!霸王按儒家思想節為重按道家理論道為先,只不霸五無反身的可能了,中國話始終能自說自園,誰叫中國是五千年泱泱大國呢文化太豐富了!

  • 6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項羽自刎烏江的背景,是他在垓下之戰被漢軍打敗。當初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王,大部分不是被劉邦攻滅,就是投降劉邦。包括原本的楚地三王中,九江王英布和衡山王吳芮也都投降到了劉邦一邊。項羽自己的西楚國大半包括彭城、壽春等都被劉邦佔領。也就是說,諾大個天下,項羽的地盤只剩下江東,以及臨江王共敖的少數地盤。張良“四面楚歌”之計讓項羽以為楚地都被漢軍佔領,其實這本來就是事實,張良只是提醒項羽如此而已。項羽自己的隨身人馬,十萬大軍只剩二十多人,心愛的虞姬也自殺了。可以說,已經輸的光桿一條。

    至於烏江亭長勸項羽的說法,是“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但是,以區區千里地方,幾十萬人口,怎麼能抵抗佔據整個天下的劉邦?今天漢軍沒有船,難道以後也沒有船麼?過了江東,也不過是苟延殘喘一時,並不能抗衡天下,擺脫最終被劉邦攻滅的命運。

    項羽自刎前的說法是“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意思是為了八千子弟全軍覆沒而無顏過江東。其實,不僅是無顏而已。項羽自己在曾經手握一把好牌的情況下,既不會治理民眾,又不會用人,還不會聯絡盟友,生生把萬貫家財敗沒了。到這時候,他還存在一塊遮羞布,就是百戰百勝,只輸了垓下一戰。可以想象,如果他逃到江東,接下來在佔據壓倒優勢的劉邦面前,會不斷輸更多的仗。那樣的話,把一世英名敗光,卻只換來短時間的苟活,對項羽這樣一個勇猛的貴族來說是難以忍受的。

    所以,他選擇自刎。要死,就死在這百戰一敗的巔峰時期,免得再受更多的羞辱。

  • 7 # 搜史君

    項羽是歷史上十分有名,可是兵敗的他為何不願意回江東!難道真的是無顏面見江東父老嗎?我想不是吧!或許他根本就沒機會過江!

    人們都知道項羽為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所以在楚漢之爭的時候落敗,最終落得一個自刎的下場。但是項羽為何不過江東,然後東山再起呢?

    不過江原因之一:

    西楚霸王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虞姬已死(好浪漫啊!)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項羽因為“虞姬死,江東子弟被殺光。”心裡面感到羞愧。沒臉回到江東,所以拔劍自刎。(這個就是大家最支援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說法。)

    不過江原因之二:

    除此兩處之外在沒有提到“烏江”字眼。,所以項羽自刎於烏江,這個說法並不可靠,沒有過江東不一定死了。

    項羽根本就沒有機會過江,中國著名學者馮其庸在《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指出,除了《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划船等待。”

    他還透過《括地誌》和《江表傳》等篇章作了關於地理位置的考察,經過實地考察,項羽確實死於東城,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處距離烏江120千米。

    有很多人支援這種說法,認為項羽並非在江東“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很有可能擊敗劉邦。

    所以項羽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江東,可是沒想到逃到東城時就被追上了,在混戰中被灌嬰殺死,而烏江距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就沒有機會過江,所以不得不自刎,而且很有可能項羽根本就沒有到達烏江邊,何談過江呢?

    這種說法同時充滿了推測和猜想,還有很多人反對。在楚漢之爭時期,東城是一個區域,烏江就在這個區域裡。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裡面說項羽“死於烏江”和“死於東城”並不矛盾。

    不過江原因之三:

    項羽自殺是想早點結束戰爭,消除戰爭為百姓帶來的災難。《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項羽僵持不下,民不聊生。

    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歲長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一決雌雄,不要讓天下百姓受苦。”從這句話看的出項羽可憐天下百姓苦於戰亂。

    這種說法猜測成分很大,因為大家都知道項羽性格殘暴好戰。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頌。到底為何不肯過江東是為何?今天我們只能猜測了。

  • 8 # 聊史文苑

    第一,此天之亡我,失去信心了。第二,無顏見江東父老。第三,為虞姬殉情。第三,不願再使百姓處在戰爭之中。第四,博取好名聲,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9 # 歲月抹平了誰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其父早亡,由伯父項梁撫養成人,項梁被章邯偷襲而死後,項羽扛起了反抗秦朝的大旗。

    在滅秦的戰爭中,楚懷王為了激勵劉邦和項羽,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在項羽阻擋秦軍主力的形況下,劉邦邊打邊招降,搶先一步進入咸陽。但是項羽開始耍賴了,依仗自己實力雄厚,開始自行分封諸侯,硬是把劉邦的關中王改成了漢中王,劉邦不服氣,結果,開始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項羽的霸業在垓下毀於一旦。憑藉自己的勇猛,項羽衝出了重圍,隨後項羽邊戰邊退,逃到烏江邊時,全部將士只剩下二十八個人。

    當項羽來到烏江邊上時,看到有一條小船在等著他,此人就是烏江亭的亭長。他對項羽說,整個烏江上,只有他一艘小船,大王只要上船便可逃離漢軍的重圍,再成霸業。

    項羽大笑一聲:“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弟子八千渡江而西,今無一人生還,從江東父老憐我而王,我何面目見之!”

    項羽把自己的寶馬送給亭長,衝入漢軍當中,終於因為寡不敵眾,被灌嬰率領的軍隊斬殺,其中有王翳、楊喜、楊武、呂勝、呂馬童五個人分搶了項羽的屍體,這五個人都被封侯。

    項羽之所以選擇死,無言見江東父老是主要原因。另外,虞姬的死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項家和虞家都是楚國貴族,項羽和虞姬一塊長大,青梅竹馬,兩家結為秦晉之好。婚後二人恩愛美滿,項羽南征北戰,虞姬時刻追隨。然而,這對有情人終究不能在亂世當中白頭偕老。“垓下之圍”、“四面楚歌”之後,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不可避免,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妻子。毫無疑問,他死後,虞姬將面臨怎樣悲慘的命運。於是,項羽唱出了“時不利兮騅不時逝,虞姬虞姬奈若何!”的詩句。

    虞姬已然明白項羽的心思,泣不成聲,她若斷若續的吟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生。大王義氣盡,賤妾何其生!”於是,拔劍自刎。

    項羽是一個極其要面子的人,看到心愛的女人揮劍自刎,心中絕望而又羞愧,頓覺萬念俱灰,寧可站著死,不可臥著生,於是選擇一死了之。

  • 10 # 不可思議的歷史

    女詩人李清照的一句詩寫盡了項羽的一生,“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但是最後一句,是不是說如果自己服一次軟,過了江去,是不是還有機會捲土重來呢?

    其實項羽真不是江東人,他是江北人,按早期封地算甚至是山東人.......項羽老家在現在的江蘇宿遷,所以才定都彭城,兩地相距約一百餘公里,最後抵抗最厲害的是項羽早期的封地魯。渡江雖可以見江東父老,可最頑抗的是山東父老。項羽到了烏江時,早已是強弩之末,他在淮泗地區為數不多的根據地已經被漢軍佔領,敗亡只是時間問題。

    自劉邦在滎陽、成皋鞏固戰線以來,項羽的戰績就乏善可陳,反被劉邦數次防守反擊打退。相反,劉邦則千里奔襲至項羽後方打贏魯城戰役,擊敗項冠和終公,然後再次回到防禦線,擊敗項羽守將大司馬曹咎。即便直面劉邦,項羽也連吃了京索、陽夏、陳下三大敗仗,其中陳下一戰最為致命。

    在陳下一役,項羽的主力楚軍被劉邦徹底擊潰。夜色中,項羽拋棄大軍跑路到東城,很快就陷入了劉邦的全明星包圍圈,最後慘到手下只有800多人跟著突圍。八萬楚軍主力已經在項羽逃跑時,讓他們的主帥給漢軍送過一波人頭了。漢軍四面楚歌,擊垮了楚軍心態,也擊垮了項羽。項羽跟美人虞姬喝酒,慷慨悲歌,宣洩情感。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即自己當世無敵,落此困境只是運氣不好,然後大哭。詩表達的很自負,表現出的卻是自我否定。他不明白啊,以他的認知,他做的已經完美了啊。淪落到這一步,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天要亡他。極度的自我懷疑下,讓他抓住了這根要命稻草。 他就這樣找到了答案,找回了自信。帶著他的驕傲,豁達地赴死。

    李清照說“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是犯花痴病、英雄夢,遺憾項羽不過江。寫詩背景是靖康之恥,她是在委婉的罵渡江逃跑的君臣都是慫包。 她肯定項羽“不肯過江東”,並認為因為“不肯過江東”,才讓人們“至今思項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圓心可畫弧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