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所謂可惜的太子,想來是有才有德,卻沒能接的上班,並且最後子孫的下場還都不大好的。這麼一說,著名的倒黴太子就有不少了,比如戾太子劉據、昭明太子、隱太子李建成等,但我覺得最可惜的太子,應當還是朱標。理由有這麼幾個:

    1、朱標是最沒爭議的:不管是劉據還是別的什麼太子,他們的太子之位都是有爭議的,並且最後都或多或少因為奪嫡而死。而朱標則是完全沒有爭議,他的兄弟們都沒有誰能競爭的過他。

    2、朱標的賢明是公認的:作為朱元璋一開始就圈定的接班人,朱元璋在朱標身上傾注了太多的心血,而朱標也真沒辜負父親的希望,在他活著的時候已經展現出了相當的才幹。這位本來很有一代賢君之相的太子,沒能接班實在太可惜。

    3、朱標的子孫下場太可惜:劉據雖然沒接班,但是漢朝最後的大統還是到了他的孫子劉病已手裡。可朱標就不行了,雖然他的兒子朱允炆做了皇帝,結果沒幾年就被轟下臺,子孫世系也基本絕了後。

    如果明朝的世系在朱標這一脈,很可能就不會那麼封閉和保守,也許漢人會早早的迎來複興。只可惜,隨著朱標的早死和朱允炆的失蹤,這一切都成了夢。

  • 2 # 漁耕樵讀

    個人認為是公子扶蘇,雖然他不是太子,但是秦始皇並未立太子,但是作為秦始皇的長子,又素有威望,其地位也和太子無異。

    在史記中記載,扶蘇是被李斯,趙高等人矯昭賜死。關於這點存在爭議,但是扶蘇的仁愛之心應該是真的,否則他也不會因為反對秦始皇而被流放。在陳涉世家中陳勝有一句話說的是扶蘇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數以諫故,上使在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這當然是陳勝,吳廣找出了的理由。就是說胡亥本就不該被立為皇帝,所以天命根本就不在他。暫且不論扶蘇是不是被胡亥害死,但是從這段話我們可以肯定扶蘇是非常得民心的。

    在漢朝之後的史書多稱秦國滅亡的原因是因為秦法暴虐,但是從出土的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秦法還是相當人性化的。雲夢睡虎地秦簡讓我們可以直觀的瞭解秦法,它雖然規定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比較嚴格,但是並不算太殘暴。否則,秦國也不可能用了數百年而一統天下。

    但是秦國為什麼滅亡呢,秦國滅亡的原因應該是秦國的體制就是一個擴張的軍事體制。只有在不斷的擴張中才能維持下去。這就是為什麼各地反叛的時候,鎮壓反叛的秦國士兵大多是苦役和囚徒,而秦國計程車兵事實上都在邊境忙著擴張。秦國滅亡實在是秦國的體制不再適應天下一統的時代,需要加以完善。

    假如扶蘇繼承了王位,這個體制會不會在他的主導下變得柔和一點。如果扶蘇能在保持秦國狼性的同時,也能注重一些內在的改善,或許是民族一大幸事。

  • 3 # 宋安之

    歷史上英年早逝的可惜太子也不少,比如秦之扶蘇、漢之劉據、唐之李建成與李弘、元之真金太子、明之朱標。

    很多朋友重點了明之朱標,那麼我再補充介紹兩位太子:唐之李弘、元之真金。

    唐朝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李弘

    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唯一的女帝武則天之長子,是唐高宗立的第二位太子。

    李弘這位太子當得可能很憋屈吧,父母都是皇帝,唐高宗的作為也不錯,武則天更是強勢。但能成為他們的兒子又在子嗣中脫穎而出成為皇太子,已經很是不錯了。

    李弘是一個比較仁德孝順的人,主張仁政治國。頗得唐高宗喜愛,但因為其觀念與狠辣強勢的母親武則天不符,所以母子兩個關係並不是那麼和睦。

    李弘之後在太子任上猝死英年早逝,有可能是被母親武則天殺害,甚至《新唐書》上直接記載了李弘可能被武則天毒死的傳言。

    因為動機在於唐高宗晚年身體不支,有提前禪位給李弘之意。這對於有著很強權力慾望的武則天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李弘被毒死。

    而參考現實唐高宗晚年的確身體不支很多事情交給了武則天處理,才使武則天最後有機可乘把持了朝政,自立武周。如果唐高宗提前禪位於李弘或者朝政由李弘把持,那麼有可能就沒有武則天什麼事了。

    唐高宗對於李弘的喜愛也是罕見的,像元朝的真金太子還有明朝朱標,雖然英年早逝以後父親都很痛苦但也沒有追封為帝,都是他們兒子登基以後才追封為帝的,屬於兒子追封父親。而唐高宗直接是追封兒子李弘為帝,可見對其的喜愛和能力認可。

    李弘的英年早逝的確有些可惜。

    元之真金太子

    元朝是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享國僅僅98年便被趕回漠北老家,亡國的最根本原因在於,漢化不徹底,非要固守傳統。

    如果說有改變續命元朝的人選的話,那麼非真金太子莫屬。

    真金太子是元世祖忽必烈嫡子,也是少有的開明派,因為自幼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所以特別支援漢化,身為太子當政後也是成為漢法派之領袖,可惜後來因為禪讓事件憂鬱而死。

    真金太子如果沒有英年早逝,一直堅持到繼位為皇帝,那麼元朝的歷史有很大可能被改變。因為一般王朝的開國皇帝是草創,第二代皇帝也是很重要,起著繼續完善制度的作用。

    如果完善的制度延續下去可以深刻影響這個王朝,甚至決定王朝最終的命運。真金的兒子元成宗鐵穆耳也是主張漢化的皇帝。真金如果成為第二代皇帝深度漢化,兒子鐵穆耳又接著漢化,那麼元朝漢化程度較深,真的有可能不會享國不足百年而亡的。

    真金太子也的確是元朝最可惜的太子。

  • 4 # 集賢院居士

    從秦代開始,扶蘇,劉據,楊勇,朱標這四位太子沒有登上帝位是最可惜的。如果再從他們中間選一個最最可惜的,個人認為是扶蘇。因為扶蘇的替代者,秦二世胡亥和太子的差距最大。如果扶蘇順利即位,大秦就不會二世而亡。相比較而言,劉據的替代者漢昭帝口碑不錯,朱標的替代者建文帝和朱棣也不孬,只有楊勇德替代者隋煬帝讓隋朝滅亡,但是秦二世距離隋煬帝還差十萬八千里呢。

  • 5 # Ray徐徐

    很多大大都說扶蘇很可惜,我也贊同。但扶蘇真的能挽救大秦嗎?

    始皇帝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這是非常高的創舉,但先行者很可能是犧牲者。

    始皇帝滅六國,靠的是純粹的武力,廢分封中央集權,但延續800年的傳統不是馬上能改變的。他死後各地的叛亂就表明太過激進的改革,沒有考慮到普通老百姓的接受能力是很容易被野心家利用的。

    扶蘇大家都認為仁,但他性格上的懦弱是非常明顯的。一個矯詔他就自殺,符合了儒家的觀點,但未必是日後明君的條件

  • 6 # 錢品聚

    李建成。

    早期屯兵蒲州,迎戰突厥,幫李世民征討王世充爭取了時間。

    和李世民共同征戰河西,攻城拔寨,所向睥睨。

    李建成是正兒八經的實幹派人物,有些將才,但終究是沒有老闆的命,如果不是李淵怕秦王李世民功高蓋主,故意削弱其勢力,按照正常發展,李建成早晚能登基,但拉攏李建成的東宮黨羽,導致李世民被壓制,又迫使其搬離皇宮,父子三人終於分成兩派,明爭暗鬥。

    其實我覺得,如果按照李建成的路子走,雖然保守一些,但不見得唐朝開國就會比李世民定的路子差,畢竟當時那麼多文武群臣,像魏徵這種賢臣死心塌地追隨李建成,可見其人品並不敗壞,不像後來被抹黑成整日昏庸無度,奢淫驕縱。

    但老話說的也好,一山豈能容二虎,他要怪就只能怪時運不濟,本來有些才華,卻終究被淹沒在更加偉岸的二弟背後,李世民的確是千古之帝,這點沒什麼好否認的,但李建成如果當上皇帝,也並不一定差,關鍵還是在於玄武門之變,秦王殺了太子,天下震驚,李淵過了沒幾天就宣佈退位了。

    一場政治鬥爭最終淪為弒兄的悲劇,多年來幫助自家兄弟南征北戰,穩坐後方的李建成,不但沒能善終,且成了李世民登基前最大的一塊墊腳石,想想都令人唏噓不已啊。

    不過反過來想想,李建成的確也有不好的地方,太念及舊情,不如李世民殺伐果決,自古帝王將相,真到了為權力撕破臉皮的時候,有幾個還猶豫不決的?

    這麼一想,李世民也確實夠狠,確實更比李建成適合當老闆,但當上老闆以後抹黑淡化自己兄長的功績,這點就顯得不厚道了,可畢竟還是那句老話,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所謂勝者王,敗者寇,莫過於此。

    ————————

  • 7 # 於左

    一個皇子被隆重地冊立為皇太子,距離至尊的地位只有一步之遙,最終卻沒有坐上皇帝的寶座,都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元朔元年,衛子夫為漢武帝生下皇子劉據,衛子夫因此被立為皇后。

    劉據出生的時候,漢武帝已經二十九歲,在那個時代算是很晚的了,漢武帝非常高興,還專門搞了祭神活動。

    六年之後的元狩元年,劉據被立為皇太子,衛皇后的家人也得到了重用。

    皇太子的榮耀持續了三十多年,到了徵和元年的十一月,巫蠱之案開始,大批的大臣、貴戚因為涉案而被殺。

    此時的漢武帝疾病纏身,疑心重重,懷疑有人謀害自己,對身邊的所有人都缺乏信任,包括皇太子。他躲在甘泉宮,放手讓自己的親信江充在長安折騰。

    江充精心設計,步步逼近皇太子劉據。劉據陷入困境,又怕又恨,卻無法為自己辯解。他不願像當年的扶蘇一樣,束手被害,於是派人捉拿江充,親手把他殺掉,調集未央宮中的車馬,開啟武器庫,率領親信與丞相的軍隊混戰了九天。

    劉據最終戰敗,逃離長安,在一處貧民家裡自縊而死,身邊的兩個孩子被殺。

    漢武帝震怒,派人收繳衛皇后的璽綬,逼令她自殺,整個衛氏家族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後來漢武帝又後悔了,處死江充,又建造一處思子宮,寄託對劉據父子的思念。可惜,這一切對於死者已經毫無意義了。

    總體來說,劉據在皇太子的位置上坐了三十年,勢力強大,威脅到了父親漢武帝的權力,必然遭到打擊和削弱。只是這種打擊太過猛烈,累及子孫,而且害得母親一起搭上性命,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所以非常可惜。

  • 8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很多人都說皇帝是最高危的職業,然而太子的更危險。

    一、扶蘇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行天下。當年七月,行至沙丘時病重,秦始皇命中車府令趙高寫遺詔給扶蘇,遺詔內容是讓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趕快回咸陽主持喪事並繼承帝位。

    當時遺詔已經封好,還沒來得及交給使者送去,秦始皇便不幸去世。秦始皇死後,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與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陰謀篡改秦始皇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同時偽造一封遺詔賜給扶蘇,列舉扶蘇和蒙恬的罪過,命令他們自殺。

    胡亥派使者將遺詔送到上郡給扶蘇,扶蘇看到遺詔內容,就哭泣著走入內宅,準備自殺。蒙恬阻止扶蘇說:“陛下如今在外,還未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大軍把守邊疆,讓公子你來監督,這是關係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務!如今只因一個使臣到來,你就想自殺,你哪裡知道這不是奸詐的詭計呢?

    我請求你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後再死也不遲!”使者在旁邊一再逼迫催促,扶蘇為人仁弱,對蒙恬說:“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說完便自殺而死。扶蘇死後,胡亥登基,是為秦二世。

    二、劉據

    縱觀整個西漢王朝,從頭到尾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外戚專政,從呂后,到竇太后,到導致西漢王朝滅亡的王莽。在武帝之前,已有前車之鑑,劉漢王朝差點被改姓。而武帝登基之前,也因為竇太后的原因,差點與皇位失之交臂,即便登基之後,也處處受竇太后掣肘。

    凡此種種,在武帝內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太子事件之前,雖然衛青已死多年,但衛氏的關係網還在那裡,更重要的是,衛子夫又是一個極頂聰明的女人。而太子劉據的性格“仁恕溫謹”。由此武帝斷定,如果劉據繼承皇位,必定導致衛氏專政的結局。而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子劉據來說,如果不能繼承皇位,就只有一死了之。

    武帝一生雄才大略、高瞻遠矚,晚年並非頭腦昏花,反而是在政治謀略上愈發的爐火純青。當然,他晚年也多了幾分謹慎,對於鉤弋夫人這樣一個無根無底、無權無勢的女子,也不放心,立其子而殺其母。

    整個西漢王朝,首尾皆受外戚專政之禍亂,唯獨武帝及其身後這一時期是個例外,不能不佩服武帝的英明。

    三、李承乾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長子,長孫皇后所生,八歲被立為太子。

    但是年長後,由於有腿疾,不良於行,他認為有損太子的形象,因此產生自卑感。642年,李承乾卻因為忌憚深得父親寵愛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事情敗露。 唐太宗為了保全這個愛子,立李治為皇太子。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皆處死。

    645年,李承乾鬱鬱而終,唐太宗為此罷朝,葬以國公禮。

    四、愛新覺羅·胤礽

    胤礽是為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自幼即聰慧好學,開講經筵;主持祭祀。緊序有秩;作為康熙殷切期望的繼承人,他不負眾望,精通文韜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國才能,這點即使是後來康熙帝對他失望透頂之時仍予以承認。

    數次監國聽政,多少減輕了康熙的負擔,對清朝極盛時期的來臨,胤礽功不可沒;但長期的養尊處優及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最終使其人格分裂,賢德不再。

    而對高度集權的最高統治者來說,皇太子擁有的過多特權對其構成嚴重威脅。

    君儲、父子之間的悲劇不可避免。皇太子廢而復立、繼而再廢,使得晚年的康熙帝心力交瘁,在第二次廢太子後,雖然並非如他自己所說“毫不介意,談笑處之”,但確實不像第一次時那麼痛苦。因為他發現,立太子就難免有矛盾,不立可能更好,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皇儲爭奪的內鬥。

    自康熙朝後,雍正帝鑑於太子立廢、皇子紛爭的殘酷性,故另創秘密建儲制度,此後沿用至咸豐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俄羅斯從敘利亞撤軍,故意給土耳其留下地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