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上蘭舟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在靖康二年(1127)後,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詩是首古絕,文字和結構都很簡單,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可謂字字珠璣。這首詩還有個特色,連用了三個典故:人傑、鬼雄、項羽和江東。其實在今天的讀者看來,知不知道典故也不影響讀懂此詩。因為譯文很簡單: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這首詩主要是借古諷今、抒發悲憤。因為當時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而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嘲諷南宋統治者的所作所為。

    這首詩雖然褒揚了項羽的精神,但主要目的不是寫項羽。而是鮮明地提出了詩人的人生價值取向: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這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讓這兩句詩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所以,這首詩並不適合叫《項羽頌》。李清照作為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一個弱女子能寫出如此雄渾奔放、英雄豪情的詩句,讓人肅然起敬。

  • 2 # 文子心語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宋代女詩人李清照的一首詩《夏日絕句》。

    詩的意思: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這首詩呢是有它一定創作背景的,在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的入侵中原,掠走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難逃。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出任健康知府,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去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一種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了此詩。

    李清照的這首《夏日絕句》,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首先,“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也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這是一種精髓的凝練,也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更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一個古代的弱女子,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細膩之感人。透過女詩人一貫的文筆風格,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下,竟然寫出了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的詩句。就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鬚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之所以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是心中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於江東父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可謂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英雄豪氣,漫柒紙上,令人敬佩!

    李清照的這首《夏日絕句》絕不是單純的頌讚項羽,鮮明的抒發了詩人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之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實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狗苟且偷生,因此詩人以項羽之精神,無情地鞭笞南宋當權者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共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毫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

  • 3 # 曹城少年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奸臣當道,已經禍亂了整個朝綱,金兵壓境,已經殺戮了太多大宋的子民。金戈鐵馬,已經容不得一個幸福的家庭,北風凜冽,已經看不到人們洋溢的笑臉。戰火,破劍,頹牆,殘陽。破敗,破敗......

    山河淪喪,北方傳來訊息,二帝已經被虜到北方,一路殘破,一路悲歌。所有的悲痛,無處舒緩,所有的屈辱,無處宣洩。金兵的狼子野心,已經喪心病狂,禽獸的行徑已經讓天神公憤。屈辱,屈辱......

    北人南渡啊,北人難渡。世間哪個地方還有當朝者的身影。李清照隨著南逃的隊伍疲於奔命,想著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只做了一年的江寧知府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城內有叛亂,趙明誠不知道採取措施,只是任其發展,是害怕自己被殺害嗎?天色未亮,就遁城逃跑。官員職責已不在,禮義廉恥已不在,在的只是一個懦弱的軀殼。李清照憤恨異常,想著自己美好的愛情故事,是多麼的虛幻,多少是自己不明的一種無情嘲諷。李清照靜靜的看著趙明誠,冷漠,悽清,不知幾時淚水劃過臉頰,李清照知道他們的愛情也已不在。他們帶著多年來的心血,不斷的逃亡,他們也沒有更安全的地方,只是覺得,南方是太平的,可以容得下兩個可憐的人。行致烏江,這是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浮想聯翩,面對江水,心潮激盪。隨口就吟誦出了《夏日絕句》。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聽到這首詩之後,羞愧難當,鬱鬱寡歡。幾月之後,趙明誠在南逃的路上因病而亡。

    這首詩是對丈夫的行為的失望,更是對北宋王朝的失望。在這樣的背景下,沒有什麼心情對歷史人物謳歌,只不過是抒發自己的抑鬱的心懷。詩的名字為《夏日絕句》就沒有什麼疑問的了。

  • 4 # 梧桐樹邊羽

    這個問題是題主針對上個問答,即李清照的幾首小五言是否合律的延展。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我們標出平仄,注意入聲字。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們已知格律詩有四種基本格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生當作人傑”的平仄“平平仄平仄”其實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叫做“鯉魚翻波”,所以首句其實還是律句,但是根據相對原則,第二句應該是“仄仄仄平平”,而“死亦為鬼雄”的平仄在二四位置上都是仄聲,本身已經失替,不是律句,和首句更沒有遵守平仄相對的原則。這就已經出律,不用看後面了,已經被劃出格律詩範疇。

    所以《夏日絕句》實際上是一首古體詩,即古風。

    可為什麼又叫絕句呢?這是因為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但是絕句又分為古絕和律絕,只有律絕才是需要遵守平仄格式的,我們一般通稱為“五絕”或“七絕”,而不遵守平仄格律的絕句我們稱“古絕”,同時又和七言古體詩合稱為“五古”、“七古”。

    所以,《夏日絕句》是一首五古中的絕句,標題中標絕句並沒什麼問題。

    為什麼不叫《項羽頌》呢?

    這首絕句雖然引用了項羽的英雄事蹟,但是寫作意圖並非因項羽而起。

    北宋靖康二年,金國大軍攻陷宋都汴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是為“靖康之恥”。

    趙宋王朝南逃的亂世中,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趙明誠得到訊息,御營軍官王亦要發動叛亂,趙大人卻沒有指揮戡亂,而是偷偷地用繩子縋城逃跑了,連李清照都沒有帶走。結果叛亂被下屬平定之後,趙明誠立刻被朝廷革職。

    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並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後來趙明誠上任湖州,行致烏江,站在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激盪。面對浩浩江水,吟就了這首詩。

    趙明誠愧悔難當,從此便鬱鬱寡歡一蹶不振,到湖州後不久病故。

    李清照不過借項羽的意氣,澆自己的塊壘。她稱頌的是項羽那種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並非專門頌揚項羽本人,自然不會用到“項羽頌”之類的名稱。

    比如咱們引用“子曰”的時候,只是用孔老夫子的道理,而不會說這是“孔子頌”。

    我們說“夢蝶”的時候,想起的是虛幻與現實交錯的意象,說到“鯤鵬”的時候,想起的是逍遙天地的自由,跟頌不頌揚莊子沒有一點關係。

    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再加上李清照也並不願明白地表達自己心內想法,畢竟自己老公嘛,不好諷刺得過於露骨,所以隨意取個《夏日絕句》的類似於無題的名字。

    不想還是羞了老公,詩作卻名垂千古。

  • 5 # 瘋哥哥l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力透紙背,豪氣干雲,女子不讓鬚眉。

    這首詩需要結合它的創作背景來看。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後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裡,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此詩並不是為了歌頌項羽,只是在借古諷今。項羽雖然兵敗逃亡,還有節氣在,還能顧忌一點點顏面。“無顏見江東父老”,奮而自殺。相比眼下,權貴南逃,而自己的丈夫也這樣軟弱無能,國家無望,更是對生活也無望。雖然是女子,卻展現出,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無奈之感。

    同時,項羽本身也並不是都被李清照接受,只是他這最後的氣概還有些可以稱道的地方,和失敗的代表人物相比,南宋和丈夫都比不上,更顯可悲。

    所以,也就不會用《項羽頌》這樣的題目了。

  • 6 # 曉樂好球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

    這首絕句從字面上理解我們很容易就明白,生的時候要做當代人雄,就算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大家至今還在思想項羽當年即使四面楚歌也不願過江東。表面上來看這是歌頌項羽當年的英雄氣概,實際上作者卻要表達的是另一種含義。

    首先我們先了解下這首詩的故事背景

    《夏日絕句》是宋代著名詞人、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作於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當時金兵入侵中原,宋都汴梁淪陷,金兵不僅燒殺掠奪,就連徽、欽二位帝王以及趙宋朝官和後宮女眷等多達萬人被俘虜北上。此時的北宋王朝只能逃難,時局動盪。當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任江寧知府,城中亦有叛亂的跡象。而趙明誠確毫無作為,任其發展,最後還棄城而逃,走時連李清照也沒有帶上。李清照沒有想到自己的丈夫是如此毫無擔當的懦弱之徒,為趙明誠的臨陣脫逃的行為所不恥,心中不滿悲涼。兩人多年的恩愛夫妻之情恐緣斷於此,於是吟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暗諷趙宋王朝的不作為和自己丈夫的懦弱行徑。‘

    為什麼不叫“項羽頌”

    事實上項羽在其他方面並沒有李清照所尊崇之處,只是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還是可以令人稱道的。項羽最後的結局失敗的,但是李清照的丈夫卻連一個失敗的人都不如。但是畢竟趙明誠作為自己的丈夫,李清照不好明說,借用了項羽的典故來暗諷。固而李清照是絕對不會用“項羽頌”來作為標題的。

    趙明誠聽到這幾句詩後就開始鬱鬱寡歡,幾個月後就一命嗚呼了。李清照也算是坑夫第一人了,羞了丈夫,詩句卻流芳百世,為後人傳唱。李清照也無愧“千古第一才女”的稱號,寥寥二十字,卻字字珠璣。簡單引用了項羽自刎烏江的小典故暗諷朝中的無為和丈夫的懦弱!

  • 7 # 弄笛聽雪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一改清照一貫的婉約風格,詩風豪放,頗有震撼人心的氣勢。內容雖是褒揚項羽精神,但意在借古諷刺當時的南宋朝廷和自己的丈夫趙明誠,所以不叫《項羽頌》或有關類似的詩名。

    1127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北宋“徽”、“欽”二帝及三千多皇族、公卿、後宮嬪妃被金兵押解北上。這一歷史事件直接顛覆了清照平靜安穩的生活,至此,顛沛流離、孤獨寂寞將伴隨著她的餘生。

    後來,身為建康知府的趙明誠在一次城中發生叛亂時,臨陣脫逃。對北宋朝廷和自己的丈夫都心懷失望的李清照在路過烏江時,李清照有感當年項羽寧願自刎於此也不回江東老家暫避的氣節,寫下了這首《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震撼人心的不屈氣節是這首絕句的代表精神所在。項羽在歷史上雖無過人功績,作為敗者的姿態在歷史長河中存在著。但他寧死不過江東的氣節從另一個角度說,足令人感懷敬佩。對於南宋朝廷的苟且偷生,對於丈夫的不戰而逃,李清照心懷憂憤,對前者她是直接的抨擊,對後者她則是無奈的指責。

    在北宋滅亡後,李清照的詞風因心中憂悶和對北宋偏安一隅的做法的不滿,她的詞風由先前的淡憂改為深愁,從她的有些後期詞中,如《永遇樂·落日熔金》,我們可以看到她滿懷的家國情懷和忠烈風骨。

    時至過烏江時,對整個朝廷的諷刺,和對相愛的丈夫的無奈指責,兩種情緒加在一起,就有了我們看到的浩然正氣的這首《夏日絕句》。

    除了以上分析主旨的原因之外,《夏日絕句》的詩名起得隨意,清新簡潔,其實是更符合李清照清麗婉約的詞風的;而當時對於自己丈夫的複雜情緒,這個詩名也更符合對於自己最親人指責的婉轉方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國能夠統一到底是水到渠成還是秦始皇的能力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