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夏知路

    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不是片面單一的原因。

    一方面是當時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也是秦始皇的識人用人等的能力野心

  • 2 # 大秦鐵鷹劍士

    秦國能擊滅六國,統一天下,那是因為秦國實力使然,秦統天下是水到渠成。秦始皇的能力強只是提前完成了統一大業,如果秦始皇也是一位守成之君,那麼扶蘇為秦王后,必然也能統一全國。在古代,一個國家因一人而興,因一人而廢的事例不勝列舉,但是一個國家的興盛與衰亡必然是量變引發質的過程。秦始皇能力再強,如果他生在秦孝公時代,他也沒有辦法統一全國的。

    公元前383年,老子入秦見秦獻公,老子根據他的研究預測了秦國的國運,其言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老子認為秦國立國五百年後,必然會取得周王室成為天下共主,秦滅周17年後將有霸王出世。秦國公元前770年正式立國,立國五百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70年,秦國在公元前256年攻滅西周,成為天下共主。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20歲時親政,也就是公元前239年,距秦滅西周剛剛過去17年,秦始皇就是一代霸主。

    秦國從秦孝公的商鞅變法開始,就有了統一天下之志,秦孝公給秦國打好了堅實基礎。秦惠文王遠交近攻,蠶食三晉,攻滅巴蜀,侵凌楚國,讓秦國的實力進一步上升。秦昭襄王與天下列國交戰,陣斬六國將士一百餘萬,將六國打得元氣大傷,再無實力與秦爭鋒。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那位都是守成之君,建樹不大,但給了秦國三年休養之機。秦始皇即位後,奮六世之餘烈,擊滅六國,統一天下。可見秦始皇的偉績是建立在前王的基礎上的,他並不像朱元璋一樣是白手起家的。

    秦始皇時代,六國奄奄待斃,六國無一明君,實力跟秦國相比差距較大。秦國統一天下之勢已經勢不可擋。假如秦始皇成為趙國國君,那麼以他的能力,也只能維持趙國不亡,延緩秦國的統一時間。如果秦始皇成為燕國國君,那麼他只能偏安一隅,無法帶領燕國統一天下。如果秦始皇生為周天子,他也無法避免亡國的命運。因此秦始皇的能力只是加速了秦國的統一,秦國統一天下的實力是六世秦君的積累。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秦國能夠在秦王嬴政時代兼併六國一統天下,當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兒。而秦王嬴政以其個人能力之強,只是加速了這個統一的過程而已。也可以說形勢比人強,是各種有利條件具備的形勢,給秦王嬴政提供了統一天下的表演舞臺!

    戰國後期形勢

    《史記》上說: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方得以一統天下,這個評論是恰當的!假如沒有秦國先王們的奮鬥,逐漸削薄了崤山以東六國的實力與鬥志又怎能會有秦王嬴政時期的輝?嬴政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十年間就統一了天下,靠的正是歷代秦國先王們為他打下的堅實基礎。

    秦國之所以能夠富國強兵,與秦孝公重用商鞅果斷改變舊法推行新政,實施耕戰立國的政策並收到了顯著的效果有直接的關係。假如沒有秦孝公支援的商鞅變法,秦國想要迅速強大起來,擁有足以碾壓其他六國中任何一國的實力,是絕對不可能的!

    秦王嬴政

    而秦昭王則重用了范雎為相,釆納了范雎的遠交近攻蠶食鯨吞的正確策略,遠交齊國近攻三晉與楚國,逐步分化瓦解了六國合縱抗秦的態勢。而且秦昭王還對唯一有實力對抗秦國,且又阻㧪著秦國東進的趙國,釆取了毀滅性打擊——透過長平之戰殲滅了趙國的40多萬大軍,徹底摧垮了趙國的抵抗意志與抵抗實力!從而為秦國進一步掌握戰略主動權掃除了障礙!

    綜上所述:秦王嬴政之所以能夠迅速統一天下,當然與他的文治武功俱全,具備君主素質有關。但是幾代秦國先王的努力成果,也為嬴政時代秦國的“暴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長平之戰的秦軍主帥——名將白起

    秦始皇只是一位站在巨人肩上起飛的有才能的後繼之君而己——在戰國未期那個統一已是大勢所趨的時代,也只有具備了人力、物力、財力、武力(名將)與智力(謀臣)這五力俱全的秦國才有資格、有實力兼併六國。而嬴政的個人素質較強的優點,更是成了他得以超越其他六國君王的優勢!故而秦國也才能兼併六國而升級為秦朝,秦王嬴政也才得以升級為秦始皇!

    秦朝地圖

  • 4 # 寄暇學宮

    秦始皇之前的君主,溝渠已經修得差不多了,到了秦始皇時就只差一截了。

    南韓看到秦國這種情況內心憂急如焚,就派了水利專家鄭國去幫他們。大約花了十年左右的時間,把最後的這段溝渠修建完成。

    《史記》記載: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因為鄭國渠是南韓搞的疲秦計劃,所以秦始皇就開始驅逐客卿。

    李斯因此就寫了一封《諫逐客書》,秦始皇看到後就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也就從原來的客卿逐步升到了廷尉。

    李斯以前就跟秦始皇提過:花重金去收買六國的人,不能收買的就把他們刺殺掉。只要離間了他們君臣之後,就派將領前去攻打。

    南韓看一個鄭國不管用,就又派韓非去秦國。秦始皇和韓非一交談,忽然感覺到以前的那些陰謀詭計,還有繼續提升的空間。於是秦始皇讓李斯繼續施行以前的計劃。

    南韓一看溝渠都全部修建完畢,所以內史騰率大軍一到,南韓就順勢投降了。

    王翦率軍攻打趙國,遭到了李牧的抵抗。於是秦國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趙王遷聽信了讒言把李牧殺了。王翦乘勢進攻,趙國隨之滅亡。

    隨後攻打魏國大梁,王賁引水淹了大梁,魏王投降。水到渠成!

    李信帶二十萬秦軍攻打楚國失敗,之後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前去。六十萬大軍,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氾濫,一發而不可收拾!水到渠成!

    王翦率軍在易水打敗燕軍,然後一舉攻破燕都。燕王和太子丹逃亡遼東,李信追到衍水滅掉燕軍主力。燕王殺掉太子丹求和,秦軍暫時停止進攻。滅掉魏楚之後,王賁直奔遼東俘獲了燕王。水到渠成!

    齊相後勝被秦國收買,勸齊王建與秦國結盟,既不做戰備,也不助五國抗秦。秦國滅掉燕國之後,王賁率軍順勢從燕國南下。水到渠成!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5 # 音樂小妖

    古代的秦國能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既有著水到渠成的條件,同時秦始皇的能力也不可忽視。

    可以說這兩方面缺一不可,秦朝能在戰國七雄當中脫穎而出,積極向上的制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而這種制度還是當年的商鞅期所留下來的,就好像某種規則,看似不起眼,卻在一點一滴當中慢慢改變著整個秦國的實力。

    比如我們現代人每天抽出一些時間來鍛鍊身體,也許最初的時候根本看不到所謂的好處,並且還因為增加了運動量,從而讓自己每天累到身體發虛。

    但是當我們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好處相當的明顯,那麼秦國所堅持的時間可不是短短的幾年,而是幾代人,等到了秦始皇這一代的時候,整體實力已經超出其他六國太多了。

    一個天天鍛鍊身體的人,跟六個天天坐辦公室的人,也許頭一兩天看不來差距,可是等大家都到了四十來歲的時候,那個整個鍛鍊身體之人,幾乎可以完虐這幾個身體已經亞健康的辦公室職員。

    所以當時的秦國已經有了橫掃六國的實力,唯一需要的就是一個橫掃的念頭,也就是執行人。

    而秦始皇因為自己從小的生活經歷,再加上後期的成長,最終成就了他那顆騷動的心。

    畢竟人對於未知都是比較害怕的,明明自己已經鍛鍊身二十年,可是真要上擂臺跟人決鬥的話,底氣還是相當的不足。

    這也跟當時的秦國差不多,雖然大家一起相互之間矛盾不錯,可是一直以來腦子裡都沒有統一這個概念,哪怕是周王室也只是把大家定性為諸侯而已。

    如果不是秦始皇的存在,或許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不會誕生出來。

    不論是春秋還是戰國,大家一起打來打去,其實就是各種的爭地盤,從來沒有想過要結束這個混亂的戰爭,而秦始皇這個從小生活在趙國的人質。

    從自己出生的那一刻就受盡了凌辱,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不是趙國的人,說實話在當時的情況下,秦始皇真心希望自己就是趙國的一個普通百姓,這樣也不會受盡了各種的虐待。

    所以當秦始皇回到自己的秦國之後,就開始大膽的實行自己的計劃,全整個天下都成為一體,這樣也就不會分什麼趙國與秦國,也就不會出現這麼多的紛爭。

    更主要的是自己還有很多夢想要實現,可是單憑秦國還是有所不足,假如自己把整個天下都統一之後,把所有的力量全部發揮出來,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種效果了呢?

    為了這個實驗,秦始皇就開始了自己的橫掃六國之路,並且在整個天下統一後,果斷玩命實驗自己的夢想,於是在短短的時間內,整個秦國直接就被他給玩壞了。

    只能說當時的秦國能夠實際統一,既有水到渠成的條件,更不能沒有秦始皇的能力或者說野心,正是這兩點的相互結合,最終成就了秦國一統六國的壯舉。

  • 6 # 世界史圖鑑

    秦國能夠統一到底是水到渠成,還是秦始皇的能力決定的,我認為這兩點缺一不可。首先由秦國統一天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畢竟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真正建立起了封建王朝的經濟基礎,解決了土地問題和人口身份問題。使得當時的土地和人口能夠為國家所呼叫的資源,而非貴族。這種經濟社會的基礎在六國雖然也都存在,但更多的都是圍繞貴族階層,而非國家。這也使得六國的生產力和軍事戰鬥能力大大折扣。秦國不僅是商鞅變法,在商鞅以後的歷代君主中都支援秦國的這一經濟根基,使得貴族即便有政治影響力也無法顛覆這個政權的經濟和社會基礎。

    變法的成果不僅得以保留,而且不斷髮展,商鞅變法並不僅僅是商鞅在位時期的那20年當中,之後的秦惠文王嬴駟以及之後的君主都對秦法進行完善。一個國家的進步,並不在於一代領導人和變法者,而是在於每一代領導人的努力。這個努力表現的並不僅僅是秦國武力的強大,對外軍事征服遠交近攻,更體現在對法律的維護和創新上。但是秦國自始至終都沒有以一敵六的能力,只是在外交和軍事上不斷配合,在總的軍事戰略上不斷取得勝利。而且白起死後,年老的秦昭襄王由於太過心急,軍事方面屢屢出錯,不僅使得上黨河東之地丟失,甚至險些被聯軍攻入函谷關。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秦國進入了低谷時期,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國內傑出的軍事將領一波接著一波,但當白起死後青黃不接,再加上軍事戰略出錯,雖然秦國數十年的心血,算不上付諸東流,但至少短期內可以給六國有緩衝的時間,秦國也需要休息,所以在秦昭王后十年大規模的戰爭不僅沒有,而且天下總體而言也進入了相對平靜的時期。但六國此時並沒有任何變法圖強,更改國策的意圖和想法,反而相對平靜的國際環境使得六國君主更加肆無忌憚享受著難得的安樂。而秦昭王此時雖然年老,重大軍事戰略方面沒有魏冉白起等傑出將領,但秦昭王並不昏聵,而是重新在軍中遴選士卒提拔將領,之後秦始皇統一六國所用到的基礎都是秦昭王老年時所奠定的。

    之後的秦國更進入了低谷期四年之內死了三個秦王,被山東六國拿來當成飯餘談資。而此時呂不韋主政秦國從低谷逐漸走出。之前商鞅變法以及東出爭霸沒有時間進行國內經濟整頓,在呂不韋和嬴政當政前期,重新整頓了一番,包括修建鄭國渠,治理天府之國成都,消除關中鹽鹼地,訓練新軍打造武器裝備,在軍事政治經濟方面完成國內的統一排程部署和生產製造。如果說秦國在此之前的軍隊是爭霸軍隊,那麼呂不韋經過這一番整頓之後的秦國軍隊是一支帝國軍隊,目的不在於土地兼併群雄爭霸,而在於滅掉六國統一華夏。秦始皇發動政變,正式掌權以後依然沒有急於出兵六國,而是繼續整頓國內事務。直到公元前231年出兵滅韓以試探各國的反應。

    自然秦國能統一天下嬴政的功績也不可忽視。雖然六國的戰場都是王翦王賁,兩個傑出將領所主導的。但嬴政作為一個最高領袖在其中也發揮了關鍵作用。首先第一點廢除在戰場上割敵首級的軍功爵制,參戰士兵按戰役的成敗賞賜爵位,而不在於個人的殺敵數量。這就是帝國軍隊的進步。同時在統一華夏進攻山東六國時派遣自己最信任的青年將軍蒙恬鎮守北疆,不因為華夏內部的統一戰爭而使外敵入侵中原,這種大戰略的眼光後世政治家有者寥寥。在統一戰爭發動以後嬴政曾多次出巡,巡視邊疆暨防範匈奴也加強西部戎狄來犯可能的準備工作。自然嬴政也有不出兵而天下鹹服的幻想,所以當滅掉趙國,荊軻作為燕國使臣進獻土地時嬴政不僅選擇接受,而且還隆重的迎接。

    失敗以後秦王嬴政徹底拋棄了這一幻想,決定用軍爭的手段統一六國。嬴政的真正領導才能其實是在滅楚的過程當中體現的,將舉國的兵力交給上將軍王翦而對其信任有加,而且之前李凌20萬攻楚慘敗,嬴政並沒有處罰李凌而是將罪過攬到自己的身上,古今帝王能者幾何?同時秦王嬴政並不想要將統一做的如此簡單,對外繼續進攻南越,匈奴,對內六國貴族只要不明目張膽的反秦,將其遷離原先的封地,並沒有對其進行大肆屠殺,同時為了防止六國舊有的軍隊加入反秦隊伍,將其全部用於帝國經濟基礎的建設。雖然秦法推廣到山東六國失敗,但是這種失敗並非秦法的失敗而是秦國政治出現了問題,導致秦法失去了自身強有力的依託。

    這一點被複闢勢力所利用,因而號召反秦。總的來說,秦國能夠統一天下,並訂立統一文明的政治基礎和框架,不僅僅是歷代國君的勵精圖治和發奮圖強,更在於秦王嬴政有大棋局大胸懷。可惜的是秦王嬴政太過自信一些微小的細節,他並沒有引起重視。對於他而言,一些事情微不足道,但是對於整個帝國而言確屬實難以避免,尤其是六國的滅國心態短期內很難改變。除非在帝國統治之下新出生的人口成為帝國的主要勞動力和納稅者,社會上的敵對氛圍和氣氛才真正消解。但僅僅12年的時間,由於滅國使得六國對秦國的憤懣仇恨,並沒有消失。嬴政死後六國復辟勢力紛紛出動,不僅秦國滅亡,當時全天下的普通百姓也遭受殘酷的貴族復仇之戰。以雷霆之勢摧毀一切帝國建設,包括普通民眾的所有鮮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有人討論《三國演義》時,總有些人喜歡跑出來談論正史?這是種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