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樣拿刀不是很費力嗎?
9
回覆列表
  • 1 # 貓眼觀史

    估計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疑問,所以翻閱了很多資料,清朝之所以把刀柄向後是有原因的,羽評覺得說的挺有道理,這裡不妨寫給大家看看。

    一:先看看佩刀方式的演變

    一般漢傳統佩戴是橫掛,也就是清朝以前,他們在背部腰上的掛繩大概能移動左半屁股的距離,刀柄刀刃介面剛好在手垂直位置。這時候刀柄都是朝前,刀鞘朝後的,但是到了清朝就相反了,清朝就有本書叫侍衛瑣言,就對侍衛佩刀有描述,由原來的左側佩刀且刀柄朝前,改為左側佩刀且刀柄朝後。

    有人說清朝之所以這樣改,完全是故意而為之,就是為了不方便拔刀,因為傳統評書中解釋道,這樣佩戴叫做太平腰刀,是一種禮儀,反著佩戴刀不好拔刀,說明自己沒有敵意,尤其是見上官用這種方式。我只能說這就是扯犢子,要知道乾隆也把刀柄向後的,難道他也要見上官?所以這種說法明顯不可信。

    二:現在來看看清朝為什麼要這樣掛刀?

    大家都知道滿漢有別,清朝主要以騎兵發家,佩刀最先考慮的應該就是要適合馬戰,他們認為這樣掛刀更能迅速拔出,拔刀時,把刀推到身後,用右手拔刀,這樣方便快捷,還不會因為慌亂傷到戰馬。

    而且清刀並不是長刀,背後拔刀速度自然更快。這其實是很先進的騎馬拔刀傳統。日本人就學習了清朝這種掛刀方式。一般右配左拔,左配右拔,半弧是少不了的,尤其是緊急情況,(左配為例)騎馬的時候左手要握韁繩控制,那麼右手拔刀的半弧度就會更大,如果刀柄向前,拔出來時很有可能傷到自己左手和馬的脖子,所以就向後拔,而且向後拔可以增加殺傷力,拔出之後可以直接揮刀砍敵人,力量更大,不過清刀一般都不長。

    還有個原因就是刀柄處的銅護手撞擊弓片的清脆聲音,走路況且這樣,如果騎馬顛簸起來,弓片受損就會更嚴重。所以這樣掛刀是為了避免刀和弓方向一致導致弓刀互相碰撞損壞弓片而已。再說這樣放置的話對於弓刀切換非常快,拔刀的時候還能控制馬的方向。

    最後就是武器的演變,導致佩刀的使用並不是很多,滿清軍隊尤其是八旗入關後很快就轉變為以火器射擊為主要戰鬥,康熙後期到雍正清軍騎兵已經主要依靠蒙古和索倫野女真騎兵,肉搏全靠綠營,八旗將領只在後面開炮放槍。所有佩刀對他們來說就是裝飾品,裝飾品當然需要但不能礙事。

    其實肯定會有人問那麼怎麼收刀?收刀的時候是用不到刀了,也就緊急情況結束或者交戰距離拉長,這個時候放開韁繩那隻手,腳夾馬鞍,把刀鞘口前按,就是正面收刀,反面拔刀。

  • 2 # 鏡鑑青年

    我們在許多古代畫像中可以看到,清以前的人佩刀時大多是將刀柄朝前,而到了清朝,人們卻開始將刀柄朝後佩帶。但這種情況在清代也不是絕對的,其實無論是將刀柄朝前亦或是將刀柄朝後,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方便。

    一、古代的佩刀方式

    我們先來看看古代的佩刀方式。刀與劍不同,佩刀方式也沒有配劍方式那麼多樣,一般來說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帶扣佩帶法。帶扣佩帶法與璏式佩劍法很像,即用腰帶穿過刀鞘上面的帶扣將刀固定在腰間。

    後來又出現了一種更為便捷的雙附耳懸掛法。這種方法是由古波斯(今伊朗)在5世紀左右傳入中國的。雙附耳是指刀鞘上的兩個穿孔鞘耳,佩帶時,用一根短皮帶連線鞘耳孔和腰帶將刀固定在腰間。這種佩帶方法可以讓刀在相對固定的情況下,還能保持一定靈活性,非常方便,所以在後世的應用十分普遍。

    二、刀柄後置

    我們可以從各朝代的畫像中看到,中國自從南北朝開始到明代,一直採用的都是刀柄前置的雙附耳懸掛法。清代佩刀雖然採用的也是雙附耳懸掛法,但其刀柄卻開始後置,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和清朝的少數民族習性有關。滿族人從小在馬背上長大,他們擅長騎射,其刀柄後置的佩刀方式就與他們的騎射習慣有關。滿人在佩刀的同時還會佩帶弓箭,其弓囊一般也是佩帶在左側,且習慣弓囊朝前。這樣一來如果刀柄也朝前,那麼無論是步行的時候還是騎馬的時候,其佩刀和弓都十分容易撞擊摩擦,不僅行動不便還容易造成磨損,而且無論是拔刀還是取弓都非常不方便。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擅長騎射的元朝人,他們的刀柄卻是朝前的,那是因為他們的弓囊是朝後放置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刀柄是前置還是後置並沒有太大差別,主要是要讓弓囊與刀柄的方向保持相反。

    另外在騎馬的時候,刀柄前置的佩帶方法不便於拔刀,並且這樣拔刀很容易誤傷到馬。而在刀柄後置的情況下,清朝人通常都採用背後拔刀的方式,即左手握住刀鞘,右手反手拔刀,這樣既迅速又能保證安全。而入鞘的時候則可以用左手將刀鞘撥往前方,在身前回鞘。

    我們從清朝的紫光閣功臣圖上就可以看到,並非所有清朝人都是將刀柄向後放置的,但刀柄前置的時候大多是在兩種情況下出現的,首先前提是他們都沒有騎馬,其次就是他們要麼沒有佩帶弓囊,要麼將弓囊掛在了腰後。在沒有弓囊阻擋的情況下,自然是想怎麼佩帶都可以的。

    總而言之,清朝人將刀柄後置的佩刀方式是為了配合他們騎射的習慣,是更為便捷的方法。但若是個人習慣上就喜歡將刀柄朝前佩帶,那自然也無傷大雅。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佩劍佩刀與佩帶方法》、《為什麼清代佩刀的刀柄大多都向後》

  • 3 # 朗州司馬

    年少時出門愛帶刀,刀鞘左上倒插後腰帶,刀柄右下方便右手拔刀後,這種拔刀方式可以避免刀身在自己身前橫向從左側移到右側,這是可能被對方連手帶刀按在腹部或胸前,無法發力。碰巧我出生在內蒙,騎馬這事幹過不少,稍微興奮點的馬,馬頭不會是低著的,左手一般不能長期離開韁繩,若馬上從左側身前拔刀,馬頭和韁繩會有干涉。

    左側身前拔刀需要時間訓練,形成習慣其實和後背拔刀沒有多少差別,我父親他們當騎兵的時候,都是左側身前拔刀,剛才特地查了一些其他國家的騎兵,基本都是身前把刀,所以我覺得清兵可能只是為了避免弓箭與刀的交涉。

  • 4 # 荒徑漫草

    第一,清朝前期的軍隊有騎兵、重步兵(雙重甲),綠營兵組成,可能說的不完整啊。重步兵基本上用的是重刀器,用刀的可能不多,那麼用刀的就是騎兵和綠營兵了。

    騎兵馬上作戰主要兵器是佩刀,弓,和長矛之類,迎敵的時候一般先遠端打擊,而後才改用近戰武器。可能考慮到佩刀刀把朝前,撥刀時會影響左手控韁,畢竟騎術再好在放好弓的時候也要調整一下,古代打仗可不是街頭鬥毆,要講究陣型的。想象一下左手控韁佩刀前置,此時刀是不是應該在腋下,右手一撥會不會傷到馬脖子。賓士中的馬要是突然被來這麼一下,估計馬上的人可以好好的享受一下速度與激情了。如果佩刀是在左臂外側,撥刀時可能會傷了自己,出師未捷身先殘,這樣不好吧。所以佩刀刀把朝後,應該是方便騎兵作戰出刀,反手一撥順勢舉起也方便劈砍。反之如果是刀把朝前,撥了刀之後還要再作一個舉起的動作,無疑浪費戰機,生死一瞬間,搶的就是時間。

  • 5 # 鼎福祥吉

    據身邊滿族朋友介紹,滿族人因其性格剛烈易怒,使刀柄向後,有剋制之意,屬於一種佩刀禮儀,並非是戰時的佩刀習慣。而就實戰而言,確實不如刀柄在前方便。

  • 6 # 鑄劍師孫建軍

    首先,這樣的佩戴方式屬於禮儀性佩戴,示意主人無進攻意圖。

    其次,清軍這樣佩刀,也是因為他們的騎射習慣。當遇到危險,可以用右手反手抽刀,並且刀把在後,右手從背後繞過拔刀,迅速而且安全。

  • 7 # 船伕

    這是騎兵戰術的需要

    自從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家,騎兵一直是滿清奪得天下的核心優勢和力量。大家都是到騎兵對抗步兵有著先天優勢,那優勢在哪裡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戰馬衝刺帶給騎兵揮出刀刃的強大動能,站在地上的步兵遇上這樣的劈砍,往往沒有一合之敵。

    而坐在戰馬上揮刀劈砍的關鍵是兩個要點,一個是動作要快,另一個是舉的高,不妨假設下,大部分人都是用最有力量的右手握刀,左手握韁繩,刀把在左後向上的位置是最有利於拔出刀,緊接著上舉,在迅猛的向下揮出利刃,這個時候【拔刀和上舉兩個動作是同時進行的】。其他任何方式都會多耽誤時間。

    而這耽誤出來的幾秒鐘,可能就決定了一位騎手的命運!

  • 8 # 歷事

    在中國歷史上,只有清代騎兵的佩刀是反戴的。在清前期,騎兵的刀尖在前是因為騎射的需要。而到了乾隆以後,佩刀反戴則變成了一種禮儀。

    清刀

    今天,我們就說說為何在清代,騎兵腰刀要刀尖在前?

    一、從清弓的弓囊說起

    在中國歷史上冷兵器時代,清弓可能是個人遠端射擊最好的武器。

    清弓

    因為清代使用的箭支非常的長,普遍長度都在100公分左右,重量在100克以上。而同期的明軍使用的箭支長度在50-70公分,重量只有40克左右。

    所以,清兵騎兵的弓箭射擊距離更長,也就擁有了更強的殺傷力。不過由於箭支又長又重,所以實際作戰時,騎兵弓囊裡面只配備8-12支箭。

    不難想象,這麼長的箭支,弓囊肯定也是很長了,那麼弓囊中的箭支如何抽取了?

    騎射

    一般清兵騎射時,都是左手持弓,右手持箭,而弓囊都是放在左邊,並且開口往前。需要時,只需左胳膊向右前方一推,弓囊的口就會倒向右前邊,於是右手從容向前方抽出箭支。

    二、刀尖在前面的好處

    清代騎兵標準穿法

    試想一下,如果刀柄在前面的話,右手握刀向前移動,拔刀其實很不方便。

    一則可能直接就一刀砍到了馬頭,二則會砍到弓囊或者長長的箭支上。

    所以,清兵都選擇了更實用的背後拔刀方法,一旦需要使用腰刀時,左手握住刀鞘,右手就能快速地從背後將刀拔出,刀尖在前的好處就顯現出來了。

    而入鞘時,則把刀鞘入口反過來朝前,在身前入鞘。

    此時,肯定有人要問了,元代也是騎射民族,為何他們的刀尖在後面了?這是因為元代的弓囊正好和清代相反,他們是弓囊朝後的,也就是背後抽箭。

    所以,騎射時,只需讓弓囊跟刀柄的方向相反,就會使自己的行動更加方便。

    戰鬥圖

    當然,要是步兵,這樣佩刀就是找死行為,因為清步兵使用的都是雙手長刀,反戴情況下刀根本拔不出來。所以清兵的步兵還是傳統的正戴佩刀方式。

    三、變成禮儀

    到了乾隆時期,社會基本安定了,於是原來騎兵的佩刀方法傳承下來成為一種禮儀,民間把這種反戴腰刀的方法叫“太平腰刀”,重點在“太平”兩個字上,向對方表示沒有惡意的意思。

    基本上,就這樣了。

    所以,清代騎兵反戴腰刀是因為戰鬥時的需要,而後期反戴腰刀則更多是禮儀的要求。

  • 9 # 江南不是鄉

    因為清朝人看過《荊軻刺秦》,秦王被荊軻追得繞著柱子跑卻撥不出劍來,急得嗷嗷叫!後來別人大喊“王負劍”,老贏把劍從背後拔出來幹倒了荊軻。清朝人把佩刀刀尖在前刀把在後也是為了更方便抜刀。清朝前期沒文化,只能聽評書學戰術

  • 10 # 㭉呆呆

    刀柄朝後的佩刀方式雖然在清代非常流行,卻並非清代人的“專利”。在很久很久以前,這種佩刀的方式就已經有人開始應用了。這種佩刀的方式優點是不影響活動,也可以避免刀柄在身前與其它物品碰撞。

    ▲臨沂吳白莊墓出土的東漢浮雕畫像石中的佩刀隨從

    ▲明代畫家陳洪綬的作品《蘇李泣別圖》

    ▲明代小說繡像

    ▲明代壁畫

    ▲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貸滿一年提前還貸划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