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末問

    德軍連續性的犯了戰略輕敵的錯誤。

    在中線莫斯科戰役失敗、北線列寧格勒戰役受促的情況下,南線繼續分兵突進。

    其主力朝著頓河和伏爾加河之間狹窄處的斯大林格勒一頭紮了進去;另一部在取得克里木戰役勝利後沿著亞速海岸衝向高加索山口。

    斯大林格勒是蘇聯外高加索地區原油、糧食和美英外援進入國內的水路鐵路公路的交通路口,切斷交通並藉此攻敵必救殲滅其有生力量本該是其最主要戰略目的,結果德軍裝甲精銳軍團在蘇軍三個方面軍幾百萬人的眼皮子底下硬是打了幾個月的巷戰。幾個月巷戰下來德國精銳打沒了,蘇軍的新兵隊卻成長了起來。最後冬天來了,一切也就結束了。

    衝向高加索山的德軍更慘,幾千米的山口要道靠民兵就能讓剛剛取得勝利的克里米亞軍團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在沒有優勢兵力和海空支援的情況下不值得探討取得高加索戰役勝利的可能性。

  • 2 # 戰略論

    1942年執行入侵高加索油田的是德軍的A集團軍群,指揮官是克萊斯特將軍。在戰後的回憶中克萊斯特就德軍在高加索失敗的原因做了如下分析:

    1、進攻中途抽調大量部隊去斯大林格勒方向;

    這是最為主要的原因,由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戰役是同時進行的,而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抵抗越來越頑強,為了迅速結束那裡的戰事,希特勒先後抽調了A集團軍群的大部分的裝甲部隊和幾乎所有的空軍(僅剩偵察機部隊)和高射炮單位,這大大降低了德軍A集團軍群的突擊能力,使之被迫陷入僵持中。

    2、後勤補給的惡劣;

    A集團軍群的後勤補給主要依靠羅斯托夫瓶頸地帶的鐵路運輸,這一單薄的鐵路線無法維持一個集團軍群的龐大物資需求,而黑海的海上通道由於收到蘇聯海軍的威脅而不敢啟用。尤其是汽油的缺乏讓德軍深感頭痛,儘管空軍已經全力的為前線空運汽油,可是無法解決德軍長期的作戰。德軍的裝甲部隊由於缺油而原地停頓數個星期之久,連運輸汽車都無油可加,甚至需要用駱駝來運油,對關鍵的前期近一個月的浪費,給了蘇軍以喘息的時間,讓其從西伯利亞和其他戰線調集了新銳部隊,重新建立防線。

    3、德軍在高加索地區的再次分兵;

    德軍在高加索地區的進攻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以A集團軍群主力向高加索的巴庫進軍,這裡是高加索地區最主要的油田所在;另一個是以德軍第17集團軍沿黑海沿線向巴統的進軍,佔領黑海沿岸地區可以徹底打通德軍的海上運輸線,以極大的緩解德軍A集團軍群惡劣的補給。在這兩個方向的權重上德軍最高統帥部再次犯了錯誤,這兩個方向的德軍都已經深入到南高加索地區的山地地帶,而德軍將大部分的精銳山地部隊調去了第17集團軍而不是去增援克萊斯特的A集團軍群,所以克萊斯特的部隊沒有得到山地部隊的增援,其現有兵力不足以再次發動強有力的攻勢來向巴庫進軍。

    總得來看德軍1942年的夏季攻勢,再次體現了德軍最高統帥部在戰略目標上的分歧,希特勒主張先佔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這是出於戰爭經濟的考慮;而陸軍總司令部則從軍事角度指出德軍要想深入高加索地區作戰就必須先佔領斯大林格勒,確保德軍的北翼的安全,方可以將重兵挺進高加索。而由於前期蘇軍在南翼的反攻損失大量的兵力,這讓德軍初期的攻勢異常迅猛,這讓希特勒做出了過於樂觀的判斷,即他認為德軍可以同時在兩個方向上達成戰略目的,而隨著這兩個方向上的進攻都陷入停頓而急需增援兵力時,希特勒手裡已經沒有了預備隊了,最終德軍在每個方向上都沒能取得決定性的成功!

  • 3 # 阿爾法軍事

    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要戰法就是閃擊戰,這一戰法的特點就是推進迅速,火力迅猛:空軍先進行遠端轟炸,戰鬥過程中實施戰略支援;地面裝甲部隊依靠強大火力迅速推進,圍殲敵軍主力,同時,快速切斷敵後方補給,加速戰爭程序。無論飛機還是地面裝甲裝備,都需要消耗大量石油,因此,閃擊戰的特點決定了德軍的戰爭極度依賴石油,沒有了石油,機械裝備就只能“趴窩”,無法進行戰鬥。

    由於德軍在進攻蘇聯之初蘇聯並未做好戰爭準備,戰爭前期就損失了近百萬軍隊,德軍進攻非常順利,這使得德軍似乎開始有些自大了。德軍也深知自身的優勢和弱點,因此準備打下高加索以獲取更多的石油支援戰爭。這個時候,德軍最高統帥部在作戰方案上出現了分歧:希特勒知道石油對於德軍的重要性,出於戰爭經濟的考慮,他主張先攻打高加索,佔領油田;而陸軍司令部則認為,德軍要想深入高加索地區就必須要先攻佔斯大林格勒,這樣才能確保北翼的安全,才可免除後顧之憂,重兵挺進高加索地區。由於被前期作戰取得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希特勒低估了蘇軍的戰鬥力,權衡之下,他決定兩線同時發起進攻,由A集團軍群進攻高加索,B集團軍群則進攻斯大林格勒。

    然而,魚肉和熊掌不可得兼,德軍的作戰程序並沒有像計劃中那樣順利推進。德軍在進攻斯大林格勒時,遭到了蘇軍的頑強抵抗,蘇軍與德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街道內德軍的裝甲部隊機動受到很大限制,這使得德軍的閃擊戰戰法在巷戰中收效甚微,作戰雙方陷入僵持戰。與此同時,德軍儲備的石油不斷消耗殆盡。

    德軍進攻高加索的戰鬥同樣碰到了“硬釘子”。蘇軍雖然前期戰鬥中未能抵擋住德軍迅猛的裝甲部隊,不斷撤退。這個時候,為了支援斯大林格勒戰鬥,德軍將進攻高加索的部分裝甲部隊和大部分空軍力量支援A集團軍戰鬥。殊不知蘇軍退守高加索的山脈後,便依託山地地形組織防禦,德軍的閃擊戰在山地地形上同樣發揮不出優勢,而此時德軍的空軍由於大部分被派去支援斯大林格勒戰鬥,德軍失去空中優勢,蘇軍則在幾方空軍優勢的配合下,有效阻擊了德軍的進攻,戰鬥同樣進入僵持狀態。

    隨著戰爭的持續,德軍補給告急。由於後勤補給線太長,德軍不得不透過飛機空投補給。但此時的德軍已逐漸陷入蘇軍的包圍之中,所投補給並不是都能安全到達德軍手裡,因此德軍補給非常緊缺。另一方面,由於戰爭消耗,德軍石油緊缺,難以支撐其裝甲部隊、航空力量繼續在巷戰和防禦戰中消耗。缺少石油的裝甲部隊再也不能發揮閃擊戰的優勢,德軍漸漸敗下陣來,因此在後來的蘇聯反擊戰中節節敗退。而由於蘇聯的冬天也提前到來,德軍的“冬天”也到了,最終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邊的戰鬥都沒能取得成功。

  • 4 # 麥田軍事觀察

    德軍自身的問題更多吧,經過1941年到42年的交戰之後,德軍的損失也不小,1942年春夏之際,雖取得不小的勝利,但是蘇軍實際上已經從交戰初期的慌亂狀態中恢復過來,實際水平已經相當大的提高,德軍已經失去了大規模合圍蘇軍的機會,7月份以後,德軍雖然保持了進攻狀態,但是進攻已經有點強弩之末了。

    德軍失去全線進攻能力之後,試圖將主力集中到南線進行區域性進攻,但是這個南線實際上由於快速的推進,形成二個作戰方案,向南,高加索方向的突擊,以及繼續向東部的突擊,也就是斯大林格勒方向。

    由於德軍的損失已人也相當大,僅戰爭前期就損失了近百萬軍隊,失去同時在南部兩條戰線上進行全面進攻的能力,只能保住其中一路,雖然高加索的南線,直指巴庫油田等重要目標,但是向東部推進也同樣重要,斯大林格勒為一個交通中心,來自莫斯科方向的援軍,以及中亞的物資等等正好在這裡匯合,這是掩護高加索作戰的側翼,在這個方向上,德軍必須優先考慮否則的話,一旦蘇軍完成集結,那麼就很難保證高加索作戰的側後方安全了。

    這對德軍來說是一個矛盾的過程,魚肉和熊掌不可得兼。從後續的情況來看,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集結速度非常快,還是在 德軍猛攻斯大林格勒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德軍進攻,那麼蘇軍集結的將更快。

    實際上德軍在兩個方面上的作戰都不順利,即便換一下作戰方案,也不見得會更好。

  • 5 # 東方敏鑫

    德軍在1942年的夏季攻勢中開始時南方集團軍群連連得手,希特勒又被一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把南方集團軍群分為A.B兩個集團,一個攻高加索油田,一個攻斯大林格勒,結果兩頭都久攻不下。斯大林格勒方向吃緊,從高加索方向抽兵支援,更加削弱了高加索方向的攻擊力量,兩頭兼顧,結果被蘇軍各個擊破。

  • 6 # 葦說歷史

    在慘烈的蘇德戰爭中,曾經發生過一場意義絕不亞於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庫爾斯克大會戰的戰役——戰爭資源爭奪戰。

    該戰役堪稱是希特勒入侵蘇聯的首要動機之一,而在蘇軍方面,雖然蘇軍在戰爭之初遭受了恐怖的傷亡數字。

    然而斯大林卻不准許這一地區的任何一人參軍,而且他還給守衛這一地區的指揮員下了一道命令“如果你不能阻止德華人奪走我們的石油,你就得被槍斃!而且,如果我軍收復了油田卻不能恢復石油生產,你也得被槍斃”。這就是蘇德蘇德戰爭中著名的資源戰——高加索油田保衛戰,也就是希特勒為了石油而發動的“藍色行動”。

    “藍色行動”是由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於1942年夏季,在蘇聯南部實施的戰略性進攻的行動代號,作戰目的就是奪取高加索油田。

    然而“藍色行動”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來說,卻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要在數千公里的戰線上,同時要對兩個目標、五蘇聯個方面軍(規模相當於德軍的集團軍群)展開進攻。為此,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迫分成A集團軍和B集團軍,一路攻擊伏爾加河西岸的斯大林格勒(蘇聯西南地區糧食和石油的運輸中心),另一路就是希特勒夢寐以求的高加索油田。

    高加索油田是全蘇聯的石油中心,這一地區生產著全蘇聯90%的石油。

    高加索山脈以南就是高加索油田產油量最大的巴庫油區,高加索山脈以北是瑪依科普油田、格羅茲尼油田和克拉斯諾達爾等油田,巴庫被稱為是俄羅斯的石油之鄉,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石油的地方之一。

    早在1942年初,希特勒就制訂了“藍色行動”計劃,目標就是拿下高加索油區,這樣就可使德國獲得了繼續發動戰爭的資源,同時又卡斷了蘇聯的戰爭資源,沒有了石油,蘇聯人拿什麼抵擋德軍的裝甲師?

    雖然德軍剛剛慘敗於莫斯科,列寧格勒又是久攻不下,但希特勒仍對“藍色行動”充滿了信心。

    同時希特勒也非常清楚,如果蘇軍守不住高加索油區,也一定不會把產油區留給他,蘇軍必定會將油田毀掉。為此,希特勒專門組建了一個人數多達15000人的技術旅,準備一旦佔領油田之後,就迅速恢復油田設施,加大石油的生產量。

    應該說,希特勒的“藍色行動”計劃相當的周密,而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也卻是勢不可擋,他們於1942年7月底逼近了北高加索產油區,並卡斷了高加索油區向北輸往蘇聯中部的輸油管道。

    1942年7月的一個夜晚,斯大林緊急召見了巴依巴科夫(戰後蘇聯的能源部長)。

    斯大林神色嚴峻的告訴他:“希特勒的軍隊已經突破了蘇軍防線,正在向高加索進軍,目的就是奪取高加索油田”。

    巴依巴科夫的任務就是,如果德華人佔領了油田,那麼在德華人佔領之前要破壞掉油田的全部設施,不讓德華人生產一滴石油。但是一旦蘇軍收復了油田,就必須儘快恢復生產。

    斯大林給巴依巴科夫最後的命令就是:“如果你不能阻止德華人奪走我們的石油,你就得被槍斃!而且,如果我軍收復了油田卻不能恢復石油生產,你也得被槍斃”。

    臨危受命的巴依巴科夫立即飛往高加索,他親自對一個油田一個油田的進行了視察,並組建了一支特勤部隊由他親自指揮,在每個油田被德軍攻佔的前夕,往每口油井之中灌注了20米的水泥砂漿,因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還沒有什麼裝置能夠鑽開這20米深的水泥柱。

    1942年8月9日,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如願的攻佔了北高加索的瑪依科普、克拉斯諾達爾和格羅茲尼油田。

    然而德軍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佔領北高加索的油田之後,看到的卻是一片廢墟。油井被堵死了,輸油管線和泵站、煉油廠全部都炸燬了,連一樣完整的工具都沒有留下,此時希特勒專門組建的技術旅終於派上了用場。但德華人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重新鑽了一些油井之後,他們從這些油田所得到的原油,每天還不到70桶(約10噸),這對龐大的蘇德戰爭來說就是杯水車薪,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為了完成斯大林給他這項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巴依巴科夫也是九死一生。

    每次都是當德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他才炸燬油田及設施,然後他又把一部分人留在油田上作為游擊隊,阻撓德華人修復油田設施。在完成所有的炸燬任務之後,巴依巴科夫帶領的10多名工程人員為了躲避德軍,他們在深山之中走了八天八夜才脫離危險,返回高加索油田產油量最大的巴庫。

    石油不光是德軍的戰爭資源,同時也是蘇軍的戰爭資源,在失去北高加索油田之後,蘇聯只剩下南高加索油田巴庫,為此,巴依巴科夫又帶領巴庫油田的工人,甚至是老人、婦女、孩子,沒日沒夜的拼命生產石油。雖然蘇軍在戰爭之初遭受了恐怖的傷亡數字,但斯大林卻下令,不准許這一地區的任何一人參軍,全部投入到了生產石油之中。

    1942年8月中旬,當德軍爬上了高加索山脈的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時,希特勒的機械化部隊由於得不到油料的供應,最終沒能越過高加索的山口,“藍色行動”最終也以德軍失敗而告終。

    此後希特勒因為莫斯科的慘敗、列寧格勒久攻不下,現在進攻高加索油田的希望又遭破滅,他便惱羞成怒,集中兵力進攻以斯大林名字而命名的斯大林格勒,要將斯大林格勒從地圖上抹掉。

    希特勒為奪取高加索油田的“藍色行動”,在人類史上史無前例的蘇德戰爭之中,看似只是一場區域性戰役,但其結果卻左右了蘇德戰爭的結局。

    眾所周知,德軍最終因為缺少燃油而沒能拿下高加索油田,最終因為缺少燃油而沒能拿下斯大林格勒,最終在斯大林格勒損失了蘇德戰場上四分之一的兵力,最終使斯大林格勒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最終導致希特勒輸掉了這場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價格持續走弱,農民2019年種植結構是否需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