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文繪歷史

    因為外戚專權威脅帝王統治,所以漢武帝立只有5歲的劉弗陵為太子時,便決定殺死他的親生母親鉤弋夫人,這就是“立子殺母”,這樣殘酷的制度歷朝統治者都呲之以鼻,誰知400年後被北魏拓跋氏給繼承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長子拓跋恂出生時,他的母親林氏即被賜死,元恂由祖奶奶馮太后撫養長大。

    圖為孝文帝遷都洛陽路線。

    拓跋恂(483-497年),因為孝文帝推行漢化,改名為元恂,他母親為孝文貞皇后林氏,作為嫡長子以後肯定是要立為太子的,所以元恂出生沒多久林氏就被賜死,送往孝文帝的奶奶,元恂的祖奶奶馮太后養育,由於馮太后的強勢,對元恂的溺愛,元恂從小養成了囂張跋扈的性格,孝文帝漸生不滿。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

    公元493年,10歲的元恂立為皇太子,此時的孝文帝剛親政沒幾年,正在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比如效仿中原王朝制度,並從大同遷都洛陽,脫掉鮮卑族的服飾穿漢服,改漢姓學習漢文化,這一系列遭到了鮮卑舊皇族的反對,還是小孩的元恂覺得洛陽太熱,過不習慣,一直吵著回山西老家,侍從官高道悅一直好言相勸,但元恂覺得父親派到身邊這個人處處跟自己作對,產生了怨恨,在496年借孝文帝不在京城之際,與鮮卑舊貴族密謀殺掉了高道悅。

    圖為北魏浮雕,孝文帝率文武百官禮佛圖。

    孝文帝知道後大怒,違抗皇帝,目無尊法,把元恂貶為平民,關在洛陽宮中。這事本可以平息,誰知公元497年,一個叫李彪的大臣告發元恂曾和舊皇族密謀反叛,準備脫離洛陽,回到北方老家另立,這還了得,孝文帝賞了元恂一杯毒酒賜死,時年不足15歲。

    圖為孝文帝長陵,位於洛陽北邊邙山,跟孝文帝葬在一起的是高照容。

    其實元恂的死和宮廷鬥爭有脫不開的關係,那時馮太后已死,元恂的保護傘沒了,性格跋扈的元恂與父親越走越遠,而次子元恪深受孝文帝的喜愛,眾大臣都偏向元恪,他母親高照容極力扶植自己兒子為太子,於是死了元恂為自己兒子騰地方,當然497年元恪立太子後,高照容也是一縷白綾歸西了。

  • 2 # 香茗史館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身為一個父親要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大多是出於無奈,孝文帝便是如此,其子元恂先是因擅殺大臣、包藏禍心被削為民,後又因他人告發謀反而被賜死,但最終證明元恂似乎是被誣告的。

    因擅殺大臣被削為民

    元恂是北魏孝文帝的長子,生於太和六年(482年),其母林氏於次年因“子貴母死”制度被賜死,元恂由其曾祖母文明皇后馮氏撫養長大。太和十七年(493年)七月初五,十二歲的元恂被立為皇太子。

    △北魏孝文帝

    元恂雖是皇太子,卻並不喜歡讀書學習,加之體型高大肥壯,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生活的極不習慣。中庶子高道悅曾多次苦言相勸,元恂不僅不採納,反而對其懷恨在心。

    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孝文帝前往嵩山,令元恂留守金墉城。元恂於是趁此機會,在西掖門內與他人密謀,打算徵調牧馬輕騎返回平城,於是殺死了高道悅,領軍元儼把守城門嚴加防範,直到當天夜晚局勢才平靜。

    次日清晨,尚書陸琇將此事稟報仍然在外的孝文帝,孝文帝得知情況後,對外嚴守秘密,仍按計劃到達汴口,之後才返回京城召見元恂,數落其罪行,並與咸陽王元禧等親自動手杖責元恂,一直行杖一百餘下,這才命人扶拽而出。

    元恂因此被囚禁在城西別館,一個多月後才能起床。此後,孝文帝在清徽堂召見群臣,商議廢除太子元恂之事,司空、太子太傅穆亮,尚書僕射、少保李衝等人為其求情,孝文帝卻說“元恂違抗命令、背叛皇帝、包藏禍心,如果不予以除去,必將給國家留下大患。如果真讓他繼位,恐怕會重演西晉的永嘉之亂。”

    於是在太和二十年(496年)十二月,元恂被廢為平民,孝文帝將其安置在河陽,派兵看守監視。

    因密謀造反被賜死,事後證明為誣告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文帝前往故都平城,路過長安,中尉李彪則趁機密報,告發元恂仍有謀反之心,經常與左右親信密謀。

    得知此事,孝文帝在長安命中書侍郎邢巒與咸陽王元禧,帶著賜死元恂的詔書和毒酒前往河陽,元恂因此被賜死,年僅十五歲。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冬天,御史臺令史龍文觀因犯法被判死刑,為了減刑,於是向廷尉告發所,元恂在被勒令自盡前,曾親筆寫信給孝文帝申訴,但卻被中尉李彪、侍御史賈尚扣留。賈尚因此被逮捕,而李彪因閒居在家,後因正好碰到大赦,這才沒有加以追究。

  • 3 # 歷史研習社

    孝文帝的華化改革

    眾所周知,北魏為鮮卑拓跋部族所建立。當帝位傳到孝文帝手裡時,為了儘快帶領部落融入中原文明,他大刀闊斧的推行華化改革,如任用精通儒術的漢人精英、要求臣民說華話、著漢衣等。

    但是,光這樣做,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一些鮮卑貴族留戀過往的戎馬歲月,更重要的是,他們擔心皇帝激進的改革會讓他們失去特權。因此,他們在暗中聯起手來,試圖抵制孝文帝的改革。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為了給改革掃清道路,孝文帝不惜大義滅親,用自己所立太子的死,來換得北魏王朝的新生。這便是這個政權的悲情之所在。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遷都洛陽

    讓我們書歸正文。面對朝廷內部層層阻力,孝文帝有心殺一儆百。無奈,朝廷內部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讓這些保守派緊密的結合到一起。如果他輕易彈壓,極有可能招致不可挽回的失敗。所以,在處置反對者一事上,年輕的皇帝必須學會忍耐。

    這種忍耐是有盡頭的,而解決此問題的突破口,也很快為孝文帝所發覺,那就是——遷都。

    北魏原來的都城,一直在代北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這裡是抵制華化改革的鮮卑貴族們的老巢,也是北魏的軍事要塞。在走訪和言談中,孝文帝逐漸發現,如果不離開這裡另起爐灶,來開闢改革的新陣地,自己也會陷入四面楚歌的尷尬境地。那麼,離開這裡,又該上哪去呢?洛陽這個地名,進入了他的視線。

    洛陽是數朝古都,文化底蘊深厚,而且位於中原腹地,如果能在這裡展開改革的大旗,那是再好不過的了。可是,如何說服他們前往呢?

    大臣們多數反對遷都的議題,這讓孝文帝不得不考慮“迂迴的”解決問題。怎麼迂迴呢?即然明的說遷都不行,不如就換個說詞,只要自己把隊伍帶到洛陽附近,還怕手下不聽他的擺佈?

    他也是這樣做的,在兄弟拓跋澄(後改拓跋為元)和勳貴穆亮等的支援下,孝文帝先派心腹前往洛陽修復宮室,然後自己以伐南齊為名,出動大軍直撲黃河以南。

    在孝文帝的率領下,不少拓跋族人不得不隨同南下,也有一些人感到其中蹊蹺,以託病等方式委婉拒絕。就這樣,孝文帝把人馬帶入了洛陽城。數日來的顛簸,讓部下疲憊不堪。他們期望孝文帝終止攻打南齊的計劃,孝文帝順水推舟,隨即以“放棄伐齊”為條件,同屬下達成最後的妥協——遷都洛陽。

    叛亂的種子已經種下

    孝文帝來了,可他也知道,留在平城的鮮卑貴族,仍有一定影響力,更可怕的是,他們對孝文帝的都城南遷並不抱有好感,留守平城的保守派——鉅鹿公陸和叡等,趁孝文帝不在的空隙聯絡反對改革的文臣武將,陰謀叛亂。

    太子被拉上保守派的戰車

    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如果就這樣造反,很有可能被定性為叛亂,孝文帝會以皇帝和中央的名義派軍進剿,那時候,保守派的祖墳都得讓皇帝的大軍刨了。為了給自己“下克上”的計劃尋找靠山,他們將目光集中在了當時的太子拓跋恂身上。

    為什麼拓跋恂為成為保守派傾力拉攏的物件呢?原來,孝文帝的華化改革雖進行的如火如荼,但對自己的兒子,他可真是沒有一點辦法。拓跋恂大腹便便,“不好書學”,皇帝給他找了老師中庶子高道悅,教他詩書禮法,還不時規諫他的行為,這便引起了他強烈的反感。一些人趁機圍繞在年輕的太子身邊,拼命給他打溜鬚,更讓他得意忘形。

    而現在,孝文帝南遷,太子拓跋恂便以不適應南方炎熱潮溼的氣候為由,消極抵制朝廷的政令。這些事傳到平城的保守力量那裡,自然讓他們又驚又喜。

    太子受到鼓動

    真是無巧不成書,恰在他們醞釀如何拉攏太子之時,為了弔唁於平城逝世的太師馮熙,孝文帝派太子拓跋恂來了代北。拓跋恂此行,或許有孝文帝企圖緩和同平城政治力量之間關係的原因。但他們並不吃皇帝這一套,安樂侯元隆等將太子迎進宮殿,一面假意替太子離開感到惋惜,一面又誇大華化改革的弊端。

    元隆的話正中太子下懷,回到洛陽後,他便決定收拾行囊北遁平城,到那裡和父親分庭抗禮。

    (影視劇作中拓跋恂的母親林氏)

    拙劣的出逃

    可是,拓跋恂畢竟只有十四歲,他考慮問題太簡單,絲毫不顧及自己所處的環境,當他得知孝文帝巡幸嵩嶽後,拓跋恂便急不可待的作出了逃離洛陽宮城的決定。

    頭腦發熱的拓跋恂,又犯了他人生中致命的錯誤,他的老師高道悅聞聽他試圖逃亡的訊息,連忙勸阻,結果被他揮刀砍死,倒於血泊之中。

    拓跋恂鬧出的動靜太大了,以致於驚動了宮城的衛兵。他們急忙趕到出事地點,在拓跋恂未及出走的情況下將他和親信一網打盡。

    攻打叛軍

    得到訊息的孝文帝惱怒異常,立即將他趕到河陽,派專人看管起來。除此以外,洛陽朝廷層層追查,發現了平城附近的謀反集團。兵貴神速,孝文帝連發多道詔令,出兵進入代北,領兵帶隊的,正是自己最信任的兄弟元澄。

    元澄清雖不到三十歲,但有勇有謀,在軍隊離代北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他便派親信李煥單車入代,向駐軍宣讀皇帝的旨意。這下子可嚇壞了元隆等人,他們連忙召集部下,可太晚了。中央的大軍包圍了城池,城內忠於皇帝的部隊又拼命圍攻反叛者的巢穴。經過一場激戰,元隆等束手就擒,叛亂就這樣被粉碎了。

    處死太子,維護改革果實

    得到平城的捷報後,孝文帝怒氣未消,他沒能想到,自己苦心培養的太子也會造自己的反。而更讓他感到怒不可遏的是,拓跋恂竟然喪心病狂到殺死自己的老師。

    高道悅的死,讓太子成為了眾矢之的。孝文帝開始思考,如果留太子活命,將來一旦保守力量捲土重來,太子一定會成為他們的領導核心。到那時候,自己的一切改革成果將會付諸東流。終於,孝文帝狠下心來,下令將太子處死,並嚴厲追查與此事相關者。保守力量遭遇了巨大的失敗,北魏華化改革繼續高歌猛進。

    故事並沒有結束

    牴觸華化的太子拓跋恂死了,但在孝文帝改革中失去特權地位的人卻不甘心,他們繼續攜起手來,掀起新的風雨。

    參考文獻:

    魏收《魏書》 中華書局

    司馬光《資治通鑑》 中華書局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商務印書館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憑《北魏平城時代》 上海古籍出版社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 中華書局

    田餘慶《拓跋史探》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4 # 鼓樓博牛志

    說到北魏孝文帝,如果我們不把他當古人,而是把他從中國古代史拉到世界現代史,他和一個人很像,那就是戈爾巴喬夫。可是這兩者的歷史評價卻是不一樣的,至少就目前來看。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動因有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經濟上是因為當時北魏首都所在的地方糧食供不應求,需要去南方更多糧田的地方。政治上就是因為,但是北魏國境南邊的很多地方不服北魏管制,形成了很多小團體,如果不把首都南遷,則對這些地方鞭長莫及。此外,政治還有一點,就是重新梳理利益集團。抓住貴族不想遷都的心理,讓新首都的舊貴族群體減少,從而擺脫舊勢利對自己改革的阻礙。

    所以針對以上兩個方面問題,孝文帝一方面整頓吏治,實行三長制,加強對底下的管理。一方面推行均田令,發展農業經濟,這些是第一階段的改革內容。

    第二階段就是遷都了。北魏孝文帝遷都的方法就是魯迅口中的“破窗效應”,孝文帝意識到當時無論是從政治、經濟、軍事上而言,遷都都是必要的。可是他怕底下群臣不同意,於是假意要南伐,途經洛陽的時候下了雨,大臣們都不願意再繼續向南,孝文帝趁機說不南伐那就索性在洛陽定居,就這樣連哄帶騙成功遷都了。

    可是這個成功只是表面的。不是隻有革命才出血,就算是改革很多時候也要出血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例,因為他的太子不滿企圖回到原先的首都發動叛亂,最終被孝文帝處死。

    遷都之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進入了二階段,開啟了“北魏孝文帝漢化組模式”,從衣服、語言、姓氏上全面漢化。比如拓跋氏就改為了元氏,孝文帝叫拓跋宏,那現在就叫元宏。

    在孝文帝之後,北魏雖然還往下傳了14位皇帝,可是全部加起來也不過才延續了35年,猜都能猜出來後來這14位皇帝們的悲慘命運。

    那麼是什麼造成北魏王朝後來這種情況的呢?原因就是漢化雖然好,可是不加甄別的漢化也有可能為自己埋下禍根,孝文帝的改革失敗之處就在於,漢化過程中引入了門閥制度,製造計程車族和庶族的對立,激化了階級矛盾,為統治者的腐敗化創造了條件。最後引發了六鎮起義,北魏分裂成了西魏和東魏,走向了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萬到10萬買什麼車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