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狼煙火燎

    秦、漢、三國、晉的歷史和隋、唐、五代、宋這兩段歷史的流程幾乎一模一樣,連國運都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形成如此巧合的歷史,是巧合還是歷史的輪迴?短命的秦與隋:

    1、都本來是很有前途、非常強大的王朝,最後卻成了短命王朝;

    2、都是在常年的戰亂統一後,沒有給百姓休養生息就大興土木,長城和大運河都是無比好大的工程,也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3、秦貢獻了郡縣制,隋貢獻了科舉制,都為後來發展指明瞭道路;

    4、兩個強大的王朝在統一後,都是對外大舉用兵;

    5、秦因為秦始皇的大興土木、暴政,而且二代皇帝篡位殺兄但又無能,導致民變滅亡!隋的二代皇帝隋煬帝傳聞也是殺兄弒父,但是隋煬帝因為想當秦始皇成為千古一帝而大修土木、大動干戈而招致民變滅亡

    無比強大的漢與唐:

    1、分別消滅了兩大草原勁敵匈奴、突厥,而且消滅過程都是驚人的相似,都是前期被各種欺負,然後兩大千古一帝漢武帝、唐太宗先隱忍後發力消滅強敵!

    2、漢強大到任意欺負周邊的敵人,唐同樣強大到周圍沒人敢反抗

    3、漢有王莽篡權,唐有安史之亂

    4、漢最後被權臣曹丕逼得禪讓,唐同樣被朱溫逼著禪讓!

    同樣混亂的三國與五代

    頻繁的政權更迭,混亂不堪的局面,群雄四起,三國因為陳壽而成為一個英雄的年代,五代沒有這麼精彩!個人覺得南北朝與五代比更合適,但是南北朝時間上對不上,南北朝在晉之後,而五代在宋之前!

    相對孱弱的晉與宋:

    1、開國皇帝都是篡權而來,晉是司馬家將曹家年幼的皇帝逼下了位,而宋同樣透過兵變將年幼的皇帝逼下位

    2、在對抗外族勢力上都不能打,被胡人各種欺負!

    3、兩個朝代前部分都是被草原民族給滅了再從新建國。西晉被五胡亂華滅了,北宋有靖康之恥被同樣是北方草原的金滅了了一次!

    4、東晉為了統一而多次北伐,南宋為抗金、抗蒙而不斷在北方交戰!

  • 2 # 宋安之

    歷史是輪迴的,也是一個迴圈頓進的完善過程。

    秦乃是二世而亡,之後是輝煌四百多年的兩漢大一統王朝,可以說這一份輝煌有著秦朝統一六國糅合為一體的功勞。

    兩漢之後是三國兩晉南北朝近四百年的亂世。

    其中晉朝乃是異數,屬於門閥政治之下的畸形產物。立國51年,大一統36年便亡國,留下五胡十六國的超級亂世。

    總結一下就是:短命王朝過後就是強盛王朝,然後就是亂世。亂世被短命王朝結束,又是一個強盛王朝,然後又是一個亂世。像是輪迴一般。

    到了宋朝終於開始了質變。

    宋朝可以說是歷代王朝中一個分水嶺。

    它參考了唐之藩鎮割據還有自己就是武將謀朝篡位開國的,便開始了重文輕武,對於武將多方牽制,在制度上使武將再也沒有擁兵自重的條件。而且分割相權,達到互相牽制的平衡局面,使宋朝以後再也沒有藩鎮割據的局面還有權臣篡位成功的事件。

    宋朝制度的完善,使之後改朝換代再也沒有如三國兩晉南北朝還有五代十國那樣長時間的大規模亂世,這種輪迴成為大一統王朝一直順利交接沒有出現長時間亂世的輪迴,宋元明清,中間根本沒有什麼大的亂世或者分裂局面。

    再說說輪迴之謎

    中國的歷史是君權集中的歷史,讀懂了這句話就知道了為何題目中的輪迴故事了。

    首先秦朝成為了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並沒有足夠經驗,只是留下統一概念還有各種如文化上的統一、郡縣制等。漢朝成立後靠著秦朝留下的基礎加以摸索發揚光大,成就了四百多年的輝煌,當然還有漢高祖劉邦搞得分封制的把握不到,導致了後來七王之亂的歪路等。

    秦漢屬於帝制時代君權集中制度的摸索與完善初步階段。

    因為是在摸索中的完善,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的階級固化,所以兩漢之後脫胎出了門閥士族。

    門閥士族興起於三國曹魏時期(透過魏文帝曹丕的九品中正制獲得政治特權),巔峰於兩晉(西晉的佔田制獲得經濟特權,還有東晉的王與馬共天下),衰落於南北朝。是為門閥政治。

    門閥政治畸形體現就是西晉,曹魏權臣出自門閥士族的司馬懿靠著拉攏聯合其他門閥士族,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架空魏帝大權獨攬。孫子司馬炎時代篡魏立晉,但是依靠門閥士族的立國,根基根本不穩,還有分封的敗筆。八王之亂後門閥士族以自己利益為重,使西晉最後的支撐失去,西晉亡國留下北方大地五胡亂華的悲慘亂世。

    可以說門閥政治的弊大於利,是君權完善摸索中的一個巨大意外,所以一般都稱之為三國兩晉南北朝亂世,哪怕西晉統一過中國呢,也是亂世一部分。

    隋朝結束了近四百年的亂世,對於門閥政治的弊端自然一目瞭然。雖然門閥士族早在南北朝的南朝第一帝劉裕時期開始衰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以隋朝採取了科舉制等方式來打壓門閥士族。

    隋亡以後留下的基礎之一就是科舉制,唐朝將其發揚光大,以此廣收寒門人才用以打壓門閥士族,到了武則天時代門閥士族徹底一蹶不起,門閥政治從此成為過去式。

    唐朝雖然君權集中制度進一步完善,但還是有著弊端的,唐玄宗時期的過度分權於節度使。使安祿山野心越來越大,開始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苟延殘喘一百五十年後亡國。

    隋唐的進一步君權集中還是有效果的。

    首先五代十國雖然是武夫治國,但這場亂世只存在了七十餘年,而三國兩晉南北朝可是存在了近四百年。可見制度完善之下,弊端變小,負面後果也會相對變小很多。

    這種輪迴終於被一個叫趙匡胤的人受夠了,他以武將而謀朝篡位,開始了重文輕武,放棄漢唐崇文尚武的路線。用這種畸形政策來實現最大意義上的君權集中。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續深化這種政策,使宋朝的君權進一步集中,當然軍隊戰鬥力是直線下降,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還真不好說,總之就是這種輪迴終於是結束了,宋朝以後再也沒有如同三國兩晉南北朝還有五代十國這種悲慘亂世了。

    封建社會是君權集中完善的過程,讀懂了這句話,這相似的輪迴局面,你也就會懂得為何會發生著改變著…

  • 3 # 伏桀

    其實這個話題本身是很有意思的,也是一個非常適合作為史詩故事的題材,我自己也曾思考過。這裡就暫時不開腦洞,說點有邏輯的東西吧。

    -

    在投資界有這麼一句名言,“歷史總會驚人的相似,但絕不會簡單的重複”。這句話實際上有很大的玄學成分在裡面,至於為什麼會這樣,目前沒有人能夠解釋內在原因,也只能把他歸類到一個事物自然的發展規律上。先四朝和後四朝的雷同點我這裡就不舉例了,有人總結得比我好。只說思考的話,道家學說裡面的陰陽交換是最好的解讀方式。

    -

    首先否極泰來這個邏輯是恆定的。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秦與隋能夠一統。然而在這裡會有個大前提,那就是要破除大亂世的那個人,必定是一個從皇帝的角度上來說,幾乎算是完美的帝王。但正因為這樣,所以往往會出現第二個問題,那就是這個帝王的政績和影響力會太強,說通俗點就是光環會太大,使得他的後繼者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是另外一個方面,盛極而衰的原因。

    由於開國不久,繼任者都還是會有勵精圖治的想法,成為明君的意願。然而父親的帶來的壓力太大,以至於他們跑偏,這個幾乎是不可迴避的。除非這個當爹的花了很多時間來疏導,引導他們。但是很顯然,皇帝不會有這個時間和精力。所以秦,隋類似一點不奇怪。

    -

    再往後,由於第一代帝王,或者說包括第二代帝王,不管他當時的評價如何,但是他們的政策是有一個延後效應的,這就使得後面的繼承者在分享這個果實。秦朝的各種統一,各種政策,恰恰是解放生產力的基礎,而隋朝其他不說,最被人詬病的措施之一的京杭大運河,雖然是壓垮隋煬帝的一根稻草,但同樣也是唐朝大發展的基石之一。而且長期戰亂百姓迫切希望和平安寧,所以當漢唐成立以後,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只要皇帝不出重大失誤,貫徹“休養生息”政策,盛世來臨幾乎是必然。

    -

    至於三國和五代的事情,說奇怪也不奇怪。任何朝代一旦和平太久,就必定會出現大量強悍的地方勢力。而任何皇族掌權太久也必定會習以為常,一代不如一代,難以保持平常心。皇族能力越來越差,奸臣就一定會上位。不管是王莽還是安祿山都是這樣。但這個時候,只是皇權力量減弱,並不意味著民眾的反抗力量增加,因此最終都會失敗。就這就和衛冕永遠難於挑戰一樣,而同時地方勢力也會增強,最後勢力割據就一定會出現。

    -

    至於說晉朝和宋朝,我個人並不認為相似。晉朝是我最憎惡的朝代,沒有之一,甚至於比討厭滿清更甚。理由這裡不多說了,因為我的邏輯觀不太符合主流思想,當小說來說可以,當回答來說,易招噴。還是那句話,看史書,首要是記住事件,而非後世評價。評價這種東西,只要你的思考符合當時的邏輯,能夠合理把事件串聯在一起,就沒誰能夠決定性的否定它。

  • 4 # 魏青衣

    封建社會的統治下,歷史都是相似的。

    比如我們看到,秦朝在幾百年戰亂中崛起,一統天下,但王朝卻很短命,十幾年就完了,而他的成果卻被漢朝竊取。

    漢朝是一個極其興盛的王朝,浩浩蕩蕩的統治了幾百年之後,卻出現了三國、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等國家動盪不安的時期。

    這種情形和後世的隋、唐、五代十國、宋朝何其類似,只是宋朝沒有晉朝那般短命罷了。其實從中國各朝各代的歷史中就能發現,古代朝廷要麼存在幾十年,要麼存在三百年(元朝例外)。

    存在幾十年的國家,往往都是處於動盪之中。而存在三百年的國家,則一般都是因為治國問題,而導致覆滅。

    其實這個和封建王朝的弊端很有關係,第一是階級分化太嚴重,特別是隋朝以前,貴族就是貴族,農民就是農民,基本上人的命運都是由天註定的。所以才會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人的出現。第二是重農抑商的小農經濟,在古代,商人地位是最低的,儘管他們做生意掙了很多錢,但依然被看不起。

    正是有這種重農抑商的思想,導致農民的經濟水平,除了要繳納沉重的賦稅、承受地主的剝削之外,剩下的只能聽天由命了,不管是大旱、大澇或是蟲災,都會給農民造成巨大的打擊。第三是各個朝代的政治制度,不管是分封制還是郡縣制,制度都沒錯,只是古代交通、通訊力度不夠,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比比皆是,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在那種生存環境下,絕對是不利於社會發展的。

    為什麼自宋朝開始,就沒有這種情況的出現了呢?

    是因為宋朝及以後,基本上都是漢族跟少數民族在互相掌權。少數民族的治國思想跟漢族不同,如果宋朝能夠統一天下三百年,最終的結果肯定跟明朝一樣,內憂外患,民不聊生。

  • 5 # 青史如煙

    用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話來總結中國的歷史是再合適不過了,那就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自從秦朝統一之後,大一統的思想就始終在人們的意識中根深蒂固,縱使王朝的衰落起伏,分崩離析,也只是一時的分離,最終會形成統一,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秦、漢、三國、晉的歷史和隋、唐、五代、宋的歷史非常相似,為什麼會有這麼相似的軌跡呢?

    從歷史背景來看,秦、隋兩朝代之前都是大分裂時代,時期比較長,也分裂的比較徹底,春秋戰國時期為449年,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為405年,因為分裂時期較長,最終合而為一的國家所採用的法典必然嚴峻,而且作為大統一國家,國家的領導人必然會以一種新的觀念來審視當下的基建和國防,當初分裂的小國家的情況,在統一後的朝廷看來,都low爆了,必須加大國防和基建投入,因此才會有秦朝修長城、直道、打匈奴,隋朝修運河、巡揚州、徵高麗,而這些迫在眉睫的大專案、大工程都沒有考慮到一個事情,那就是民力在統一戰爭後需要休養生息,但國家發展也是個必選項,因此,這兩者的矛盾便迫使新生政權往往壽終不永,旋興旋滅。

    而人們在經歷了統一後的分崩離析之後,一般都會反思自己的行為,不作就不會死的總結中,從統治者到黎民百姓都開始對上一個朝代的一系列大政方針進行修正和改良,比如漢朝對秦朝的嚴刑峻法進行修正,進行黃老治國方針,唐朝對人民進行休養生息和貞觀之治,這些清明廉政的施政方針,成為了這些王朝的基本思想,並貫穿著整個王朝的始終,因此這些王朝的壽命也都比較長。漢朝406年,唐朝289年。

    有始必有終,當漢、唐最後走向衰亡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中央的控制力越來越弱了,而地方越來越強,這就是一種權力釋放的弊端,給予地方充分權力容易辦成事情,收效較著但有一個非常大得弊端就是,容易尾大不掉,更容易本末倒置,看漢末董卓、唐末朱溫,哪個不是地方軍閥最後起來,毀掉了數百年辛苦經營得根基,這種地方和中央得權力此消彼長,也是大一統國家裡的一個難以避免的情況。

    而接下來的分裂就比較有意思,三國時期、五代時期,從大一統分裂出來的小國家,都會紛紛以正統自居,而且終極目標都是最終統一,足見人心不願意分裂,只是時態如此,不得已罷了,魏蜀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些國家,每一個都以統一為己任,因此雖然分裂但志在統一,因此這些分裂期比較短,三國始於公元220年魏國代漢,終於公元265年晉代魏,共45年,而五代則為53年。

    而晉、宋雖然統一,但他們都面對著一個非常尷尬的時期,那就是先前分裂內訌太久,放棄了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打擊,造成了北方民族的強大,強大到了沒有辦法制衡的地步,晉朝的匈奴、柔然、鮮卑,五代時期的契丹這些都讓這些新興的王朝有著先天不足的缺陷,也使得這些王朝後期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最終被異族所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永,暢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