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茹慧兒隨筆隨想

    我家孩子初一初二成績都非常好,初二暑假期間還考到了全校前二十名,初三開學兩週出現心慌出汗,在學校待不住,去醫院診斷說是抑鬱,我覺得非常突然,毫無思想準備,一方面是初三升學壓力大是直接因素,另一方面我也反思了我自己的原因,從小對孩子期望值過高,但在行為和習慣上又培養不夠,生活上遷就滿足,造成孩子對自己是要求高,但努力程度很顯然又不足夠,一旦對未來結果有擔憂恐懼,調節不好心態就產生了焦慮失眠,導致抑鬱。

    我也查了很多書,說抑鬱症是一種疾病,需要藥物治療,我們孩子整個初三上學期後來又遇到了疫情整整八個月沒去學校,那一段時間家長也受盡了煎熬,醫院開了藥物,後來慢慢穩定一些了,過完年疫情在家上網課開始跟著上,臨中考前三個月能正常返校上課了,好在原來基礎還在,考上了還算可以的高中,不過畢竟耽誤了太多,已經不是他原來期望的一流高中了。

    抑鬱症我覺得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有學習的壓力,也有家庭的教育,作為家長只能多多學習吧!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

  • 2 # 壹兒

    是攀比風造成中學生抑鬱日益嚴重。

    家長之間的攀比造成孩子之間的攀比。分數至上的心態,嚴重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

    李玫瑾老師說過,抑鬱症通常是因為腦部神經失衡造成的。

    學習用到的是大腦,大腦使用過多造成疲勞。休息的時候卻沒有小腦的積極運作。因為現在的孩子缺少體力活動,不用幹家務,也沒什麼體育鍛煉,小腦得不到刺激,無法興奮。

    這種失衡容易造成人生病,尤其是心理疾病。

    我們發現在以後學習更持久發展的孩子一般都是有著良好習慣的孩子:他們有運動習慣和良好的心態,為人有禮貌,給人感覺就是積極Sunny。

    因為他們保持了腦部神經的平衡發展。

    家長現在能夠做到的就是不要過度的關注學習和分數,而是要讓孩子有良好的運動習慣。

    比如跑步,打球,跳舞,游泳等,讓身體充分活動起來,這樣在以後的日子裡遇到挫折或者放鬆休息的時候,有良好的運動習慣的人,抑鬱可能性會更小一些。

    家長要幫助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首先自己得培養出良好的運動習慣,在家長的帶動下,孩子能積極的參與進來,這是最好的榜樣。

    因此家長不應該本末倒置,只做學習,而應該著重抓孩子的身心健康,身體第1位就是要培養孩子們的良好運動習慣。

  • 3 # 秉燭入夢

    應試教育下,分數是決定孩子未來的唯一標準,導致學校為升學率填鴨式教學,家長憂心忡忡焦慮不安唯恐孩子學習不好沒有一個衣食無憂的未來,週末又把孩子送到各種補習班繼續學習。如果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老師批評家長訓斥,試問這樣長期緊張高壓下的孩子心理能健康嗎?如果家長對孩子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孩子心裡的煩惱能及時疏導,就不會那麼輕易就得抑鬱症了。

  • 4 # 逸楓anna

    其實每個人都有想不通的事情,主要看父母怎麼引導,及時關注孩子的內心,陪伴孩子,參與孩子的成長。

    我看過一個班級孩子們之間,生病傳染,一個看病,全班甚至全校一半學生會要求家長請假看病的現象。青春期的孩子們的內心是焦慮的,也會迷茫,是非觀價值觀不健全會引發不正常的攀比。有些孩子的抑鬱並不是真正的抑鬱。而是一種假性的“習得性無助”後引發的自己弱小,無能的代名詞。給自己找一種病態去彌補學習的無能。還有一種是對自己要求太高造成的焦慮。作為家長應該多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我們成年人在這個社會上,誰都會有些想不通,不明白的事兒,積極的面對才是王道。這樣孩子就會坦然的接受自己。適應壓力,走出抑鬱症陰影。我個人不建議給孩子帶上抑鬱症的標籤,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這個傷害會跟隨孩子一輩子的。他會覺得自己病了。所以慎給孩子貼標籤,休學

  • 5 # 晴朗說生活

    單純的某一方面都造不成這樣的問題,這是一個綜合的結果,就像所說的現在家庭教育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累卷,你考了90分95分,在班裡面都是倒數的,那這個時候優秀的成績就變成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值,那麼你超過多少人才決定了你的優秀水平。

    這個時候孩子的壓力很大,那這個情況之下當然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在過去的時候你學習不好,但是你未來依然有機會工作好,你工作不好過去拆遷,一樣可以讓生活好,但現在成績成了孩子唯一的評價標準,無論你其他方面做得多好,但是你成績不好就被一票否決了,單一化的評價體系,讓孩子確實壓力越來越大。

    這兩天在準備著給孩子們講的壓力的課程,其實給孩子講壓力和給老師講職業倦怠性質是一樣的,更多的教師的職業倦怠其實是我們改變不了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些輔助的方法,孩子也是一樣,但我們改變不了孩子所處的壓力狀況的時候,那麼我們沒有做的要麼調整認知,要減輕壓力,正所謂如果環境改不了,要麼讓自己適應環境,要麼被環境所毀滅。

    很多時候我也在想,我這樣讓孩子過著快樂教育,未來會不會後悔,但從現在來說,我認為我是不後悔的未來到底什麼樣我們真的看不見。

    當我們在孜孜不倦的為了成績而努力的時候,如果未來生活環境的惡劣,真的導致了一場世界末日,那為何不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裡過得快樂呢?

    站在人生的角度來看待整個人生,看待每個過程,你會發現你此刻所面臨的問題可能都不是問題,因為未來你可能還會有很多很多的不如意,那這個時候何必跟自己較勁呢,非讓自己栽在這個坑裡嘛,後面還有很多的坑呢。

    當然這可能有些消極,有人會說了,你現在不努力未來怎麼辦?現在沒有不努力相對來說就是在努力,但不去看周圍的人適當的和自己比較,不要把自己完全的,至於別人的評價體系當中自己第1次考70,第2次考80,哪怕我是最後一名,但進步了就可以了,不要把自己完全放在別人的平臺之下,自己優不優秀一定要別人來反襯嘛。

    現在很多孩子接受不了自己的評分,如果我不優秀,那麼我寧願不活著,但人生就是逐漸走向平凡的一個過程,我們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無論你成就再大,最終面臨生命的規律都是逃不脫的,那這個時候何必給自己下很多的套呢?正所謂人快樂的活著,然後變得優秀還是優秀的活著變得快樂了。

  • 6 # 湯圓是喵兒

    這個鍋不能都讓家長和孩子背吧!

    應試教育,高中五五分,國家不會為你個人焦慮,因為它就是要讓社會多元化,分出等級。

    家長和孩子怎麼辦?成績不好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未來,所以學校的壓力,家長的壓力,導致青春期的孩子無所適從,失去自我。如果有個能理解能為自己排解問題的父母還好,如果父母都在焦慮,孩子不抑鬱都難。

  • 7 # 射手座0007

    這跟社會的學習氛圍有直接關聯,家長/學校/培訓機構三方,每一個環節都間接的影響著中小學生的心智成長。不能以偏概全,單方面說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而應該全方位,多緯度的創造一個松脹有度且多數家長都認同的學習成長環境。

    家庭的親子教育多開展,學校的監督能及時到位,培訓機構能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我想抑鬱症自然不攻自破!

  • 8 # 十八線講堂

    肯定是家庭教育原因,這個毋庸置疑。如果說是學習壓力太大?那比起學習壓力生存壓力更大?中國古往今來幾千年,哪個人不面臨著生存壓力,所以說生存壓力與學習壓力比起來,學習壓力還算小的。所以不能說是生活好了,生存壓力減小了,學習壓力冒頭了,就在指責學習壓力太大。

    所謂倉廩竭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才開始慢慢地注意了學習,注意了教育開始重視家庭教育,才開始關注孩子的抑鬱。以前就沒有孩子抑鬱嗎?只是沒有受到重視而已。以前的孩子就沒有叛逆期嗎?只是沒有現在叛逆的這麼嚴重而已,而且那時候的叛逆就認為是不懂事兒,現在的叛逆就覺得是你理所應當,這就是時代的進步和發展。

    所以當今中國處在一個歷史轉型期,那麼很多東西也要轉型,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也就說,現在存在的矛盾是家庭教育的不足與過分強調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那麼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家庭教育畢竟成為教育的主體。家教也應該回歸它本身的主導作用。

    孩子的抑鬱與學習壓力沒有多大關係,但是與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甚至是決定性的關係。甚至可以更直接地說,凡是孩子抑鬱的家庭,首先父母的教育方式一定是有問題的,其次是父母沒有查詢到或者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第三是父母不願意改變,不願意改進教育方式。

    但除了這些抑鬱的孩子之外,那些沒有抑鬱的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沒有問題嗎?不是的,是中國現在大環境的家庭教育,大多數的家庭教育都存在問題,就是大多數的父母還在內心呼喚著把孩子送進學校,自己就可以不管了,那種時代已經不復返了,為什麼呢?因為那樣的時代是父母都是文盲的時代,才可以那樣做才可以把孩子扔進學校,自己輕鬆,但即便是如此那個時代的家長也不是說完全不作為的。那個時代的家長也給孩子傳遞了很多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

    但是我們看現在的家長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都是受過教育的,但是從內心上還呼喚那種扔進學校自己不管的教育方式,這種作法本身就是不符合時代現狀的,本身也是一種推卸責任不負責任的表現。所以正是這種思想導致了,社會對人口素質的要求提高與家庭教育滯後之間的矛盾。

    最後,總而言之一句話,提升家庭教育品質,提升家長的素質,提升家長對家庭教育參與的責任與能力,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剛需。

  • 9 # 藍天66白雲11

    綜合因素導致,社會的功利性價值取向是根本。表現為學校的應試教育加劇,家庭教育也在應試中被裹挾,孩子的空間越來越少,包括自主空間、想象空間等等。目前自上而下的政策難以有效解決,只能靠越來越多的家長清醒過來保護自己的孩子,轉變觀念從終身教育的角度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眼光放遠,思考真正的教育是什麼,成功是什麼,幸福是什麼。

  • 10 # 水說心理話

    抑鬱症這個問題本身的發病機制就不是特別的清楚,所以只能說它是一個社會、生物、心理等綜合因素下共同的心理疾病吧。我的工作中接觸到了初中到高中的抑鬱症患者的確不少,我想可以說說這個問題。

    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會有哪些比較共同的特徵?

    首先,學習壓力大、社會競爭加劇是一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所以它可以算是社會原因,個人靠努力來改變這個現狀幾乎無解,所以大多數學生、父母都儘可能會保持迎合的態度,這也無可厚非。

    其次,在青少年抑鬱症患者的家庭特徵當中有一個很明顯,就是個人或者家庭都會顯示出較高的“自我標準。”

    所以,也比較容易形成這樣的一種認知圖式,即:我必須達到某一個標準,否則我就是失敗的;如果我做不到某件事情,那麼我就是不值得被人尊重的。

    此類的認知圖式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絕對化、極端化的自我要求,以及當標準無法達到時的那種自我批判、壓抑。當覺察到這些問題發生時,可以很明顯的確定這一類的抑鬱症患者是有心因性影響的。

    網路上流行的一句話說:“只有好人才會得抑鬱症。”我不能完全認同,因為“好人的標準”需要界定,所以如果讓我改編一下這句話,我會說:“當一個人樂於將自己標榜為所謂優秀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有見地的人,那麼,這個人就容易讓抑鬱情緒離自己更近。”

    當然,也有一些抑鬱症患者,其實本身並沒有探查到一些不合理認知的存在,似乎起家庭內部的動力也比較正常,那麼,這一類的患者就有可能是比較單純的內源性的抑鬱症。

    所以,在遵醫囑的情況下,心理諮詢師能夠做的就是幫助來訪者發現自身存在的一些和“標準”有關的認知圖式,並幫助他們產生和這些不合理認知抗爭的能力,強化他們的心理免疫力,以此幫助他們在應對人際、工作和親密關係等問題時,產生更多比較合理的、有更多通路的思維和處理方式。

    這些問題,也幾乎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去學習的,畢竟,讓自己過的舒適可能會是我們今生最主要的目標之一。

  • 11 # 拯救不開心的拉斐爾

    近年來確實學生心理問題越來越普遍化,本人入駐中小學進行科研工作中,一線教師總會訪談中提及:現在班級裡心理問題學生越來越多,以前可能一個年級才聽說一兩個心理問題學生案例,而現在幾乎每個班都有一兩個這樣的同學,到底是學習壓力越來越大了還是學生越來越弱了?

    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確實存在越來越低齡化的“內卷”問題,學生特別是存在一些自我要求的學生,隨著學齡的增長,所面臨的其實是一個不斷加壓的學習環境,越來越高質量的學生生源所帶來的,不只是高升學率,同時也是越來越激烈的廝殺,在這過程中存在一些認知問題(如自我認知不清、過度自我中心化、災難化傾向、過度外向化歸因等)的學生很容易就會迷失在競爭之中,漸漸開始迷茫逃避等等;

    另一方面,隨著智慧手機的發展,日常娛樂的裝置門檻越來越低不加分級的網路讓很多孩子過早的接觸了遠超過他們年紀的資訊與誘惑,且現代城市中,很多家庭都是兩個疲憊的打工人父母養育著獨生子的模式,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在疲憊的工作應酬後可能變得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相較於陪伴孩子與他一起完成學習任務,躺著玩手機一邊傻笑一邊督促自己孩子寫作業、寫試卷、看網課,好像是一個更好的折中方案。但從發展心理學角度去看,其實在孩童成長的過程中,相對於是否能上的課不比同齡人少、是否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成績,更關鍵的是不能錯過成長的發展關鍵期,比如形成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形成行為規範的關鍵期、形成合理人際行為的關鍵期等等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中加以引導的。從現實案例干預角度來看,雖然答案很殘酷,但確實很多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大多都伴隨成長問題與家庭教育模式問題,隨著家庭治療的干預,學生心理狀態方能夠慢慢恢復。

    綜上所述,如果希望儘可能減少兒童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應當在儘可能地給予孩子一個安全良好的成長環境的同時,科學有效的引導孩童成長,及時關注孩童的心理變化,在需要時給予其開導與輔助,幫助孩子建立行為習慣,鼓勵孩子明確目標,陪伴督促不斷前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龔自珍是在什麼境遇下創作了315首《己亥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