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勿

    時代在進步,所以文言文轉向白話文是必然的趨勢。文言文的生硬拗口必然會被大勢所淘汰。

    若說失去,確實有失去,但更多的是利大於弊。在現今的各大高校都有學習文言文。能夠了解古代,對於我們並沒有什麼損失。

    而我們如今最多失去的卻是文化自信力。中國是現今唯一一個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國,但是有許多人卻不相信我們中國的文明,要崇洋媚外,這才是我們失去的東西。

    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在新一代的手中非但沒有傳承,相反去信西方的那一套。

    雖然如今提倡多元化,但是真正讓我立足於世界之林的,應該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東西。

    文言文只是折射了一個點,如今我們應該去呼應大家瞭解歷史,學習精神。才能讓中國更加強大。

  • 2 # 讀書工

    問題:從文言到白話,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從文言到白話,是中國的一大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文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白話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從文言到白話,文言並沒有失去什麼,而是有所得。隨著白話文和簡化字的推廣,更多的人有條件讀書識字,接觸中國的文化,文盲率急劇減少。而這些人掌握了白話文,就會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去學習和研究文言文。

    把書面語向口頭語靠近,甚至等同於口頭語,這個功勞應該歸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在世界範圍內權衡語言文字的利弊,感覺中國這種書面語和口語脫節的不利因素,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進步的知識分子發起了新文化運動。他們在《新青年》發表文章,全是白話文體。

    胡適寫了白話文的新詩,出版《嘗試集》。魯迅用白話文寫了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魯迅還透過《孔乙己》,對那些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實際上是放不下文言文的人進行了諷刺,說偷書叫竊書,竊書也算偷麼;說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說“不多也,多乎哉”,一件長衫又破又舊,也沒有洗。

    實際上白話文在古代也是很盛行的,我們看的《三言》《二拍》《紅樓夢》四大名著等都是白話文的。只有科舉考試八股文才要用文言文,那種語言不能直截“吾手寫吾口”,底層人認不了多少字,也掌握不了,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古代,語言無形之中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造成了一種社會的不公平。

    我們今天先學習白話文,社會上的事務就都可以應付了。有必要的如欣賞或研究傳統文化的才去學習文言文,而且一般的愛好者也可以從很多的白話文譯本里學習到文言文的。

    當然要說失去也是有的,如果對那些專門從事古典文獻、古文字、考古等方面的專家學者,他們可能認為文言文是不能廢除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他們要與社會的各方面接觸交流,白話文更是不能少。

  • 3 # 達文有話說

    必須要強調是,寫作上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是時代所需。

    文字是傳遞資訊的載體,文字也是語言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文言文是以說者為中心的,聽者接收其資訊上來說需要一定的門檻兒;而白話文是以聽者為中心的,雖然比文言文囉嗦不少,但人人能聽懂,傳播效率就提高了。使用語言文字的自由,也了帶動思想的自由。白話文讓人人都能懂、能用中文,這樣,文字的力量不再集中在少數知識階級手中,西方來的思想、文化也更易普及。

    文言文和白話文,其實是中國語文的兩種表達方式,只是他們表述的特定有不同的要求罷了。文言文和白話文的關係,本是互補,並非對立。提倡使用白話文,並不是要消滅文言文。

    自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以來,我們反古文,多是因為它晦澀難懂,造成中國文化籠統、混沌的思想盛行,國民缺乏理解力和表達力。但,造成這樣局面,究其根本,是因為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本就柔和了儒釋道的不自然思想,這荒謬的思想與晦澀的文言文早已融於一體了。你要簡潔,白話文一樣可以簡潔;你要混沌,古文也救不了你。

    首先,丟棄文言文,丟棄的是對美的追求。

    文言文不僅精簡,更重要的在於能夠處理漢語的聲色,讓我們感受形式之美。學校裡教授文言文閱讀,並不是要教學生如何用文言文寫作,而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感,基類語言的素材。

    就像我們普通人,平日裡如有什麼幻想,或者見到些震撼的自然景觀,總是羞羞答答,找不到體面的描述。這時,如果有人稍讀過些唐詩宋詞,就不會在形容自己的心情或志向時張嘴結舌了。

    其次,丟棄文言文,也就丟棄了傳統文化的傳承。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有很多缺點,尤其步入現代社會後,在與西方文化碰撞下,其缺點被無限放大。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對自己傳統文化全盤否定的理由。如果把文化比作水的話,我們就是水中的魚。離開水的魚,其能獨活?

    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其文化已經融入我們的血液了。文化從來不是靜態的,是隨著時代改變的。只不過,這改變有人推動的,更多的是文化自身演化。

    我們的傳統文化經典,都是文言文著寫的,如果我們丟棄文言文,就相當於與傳統文化割裂。這不利於我們去了解傳統文化中的缺點,也就不利於我們主動推進自己文化的演變。

  • 4 # 一夫82

    中國的文言文和白話文各有優長。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演變,是文化的大眾化的必然結果。

    文言文一字多意,內涵深厚,而且可以更多的詞性變化,作為書面語言,含蓄而精深,可以用較少的文字表述更多的內容。

    白話文以口語表達為基礎,直白而明瞭,通俗而直觀形象,更便於文化的普及。

    中國古代,文化只是少數人的專利,作為文化載體的文字,只為少數人掌握。因此以文言文通行書面語言,也就可以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從書寫文字的物質載體來看這個問題。東漢以前,紙張沒有發明之前,書寫中國文字的物質載體大量的是竹簡,只有皇帝的聖旨用絹帛。因此,寫文章發聖旨,用文字越少越好。紙張發明後,文字的使用量可以大大增加,文化的傳播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文言文也就越來越接近白話文。只要翻閱古籍,就能證明這一點。

    到了明清時期,實際上很多文章已相當白話文了,特別是文藝作品,如《西廂記》、《水滸傳》、《紅樓夢》等等。因此,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是社會進化的必然,是文化傳播和大眾化的必然。

    "五四"運動提出新文化運動口號,將白話文推到前臺,順應了歷史潮流。既使沒有"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我們也不能不承認,白話文遲早都有到來的一天。

    由此可見,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從文言文演變到白話文,本質上並沒有失去什麼。如果一定要說失去什麼,那就是當今我們的文字書寫和語言表達太濫,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 5 # 聞魯生

    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再到元曲明清話本,兩千多年文學史,基本沿襲了由艱澀文言而至通俗口語的開放途徑。只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順其勢,暢其流,既響應了西學東來、西風東漸趨勢,也迎合了勞苦民眾識文斷字需求。

    文言與白話,文字與口語,猶如銅板的一幣兩面。看似不同的表達,傳遞同樣的資訊,但在表述之形象生動性、藝術經典性等諸多方面,二者卻是大相徑庭,意境、意趣、意味,不可同日而語。

    故而,從文言到白話,我們失去了何止引經據典之引申、合轍押韻之格律、對仗行駢之排比,我們還失去了中華傳統文化之審美功能。

    倘若欣賞繪畫、品味詩詞、觀摩戲曲、閱讀美文、談論禮儀、撫琴弈棋、飲吮茶酒,凡此卻又無以領略其美,此與腦殘白痴何異?

    憑心而論,文言非但沒有消亡於新文化運動,其成語典故,其虛詞應用,已愈加頻繁地出現白話文中。

    請務必提防不學無術且又妄自菲薄朋友,詈罵文言,實乃不識文言。

  • 6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文言乃小眾,白話乃大眾)

    文言白話兩頭忙,是好是壞在心上。

    文言不適今之日,白話恰好入用場。

    學者仍還呼者也,人民笑笑天色晚。

    盛夏到來門前坐,誰去咬文嚼字談。

  • 7 # 李生寶938

    謝謝邀請,文字的變遷和語句的直接明瞭,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大創造。從繁體字到簡化字更方便了寫作上的快捷。有得必有失,只不是過失了文言文的本質特性。而得到了一句話不用費勁去苦思,雖然白話文一目瞭然,其內含沒有文言文的深髓骨真。好比古玩一樣文言文有它光輝歷程,白話文正年輕,隨著歲月的流失,也在這條路上話為舊塵。

  • 8 # 金風359

    從文言到白話,我們失去了含蓄,一切都變成了大白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變成了“撩妹”,變成了“美女,約嗎?”

    從文言到白話,我們失去了斯文,一切都變得那麼露骨!就如阿Q把對女人的愛慕和追求直接說成了:“吳媽,我要和你睏覺!”

    從文言到白話,我們失去了簡潔,一切都變得那麼繁瑣!文言作文大都比較簡短,言簡意賅。現在的白話,屁大點事兒,往往洋洋灑灑上萬言。

    凡事都得辯證地看,文言到白話,我們失去了很多,但有舍有得,我們也獲得了許多,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們獲得了自由,從寫詩到生活,都不再強調“格律”,我們多了自由發揮的空間。

    時代總要向前,我們也不主張復古,學習文言更多地是為了讀懂古人,更好地傳承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

  • 9 # 手機使用者崔永方

    看了前幾篇網友的文章,真心為他們喝彩。

    古時的文言文,只是極少數社會上層統治階級用來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吧。雖然說,夫子率先提出了~~有教無類~~。作為最早的推廣大眾教育的設想。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在封建社會,畢竟有文化知識的階層佔了總人口的極少部分。

    自民國以來,推廣白話文的努力,大見成效。時至今日,白話文已經成為漢語的應用絕對主流,它使得書籍、文章、報導不再是極少部分人才能得益主使的。加上全民普及教育的努力。白話文的優越更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一點。我們口中的白話文並不絕對等同於白話。

    我們在生活中,互相之間的對白,如果完全以照抄的方式見諸於文章,我們就可以發現弊端了。

    塵土飛揚的乾涸的河床裡,傳來非洲大象痛苦的吼叫。

    (大象因為渴拼命叫著。)

    碼頭上傳來粉紅色的(飛行器號)尖厲的汽笛聲,似乎就像能看見卡塔琳娜足蹬著漂亮的白色高跟鞋一步一步踏上舷梯。他扶著窗框慢慢坐下,彷彿一下子老了十年。

    (情人走了,好傷心。)

    這是僅產於南非鄉間的獒犬,當地人稱之為~~賈各洪德~~。笨拙而堅毅,追逐目標碶而不捨。千萬不要輕易地惹惱它們,有可能會在剎那間變成凶神惡煞的雄獅。

    (南非土狗,很兇的。)

    我只是舉了幾個簡單的比對吧。籍此說明,所謂白話文,並不能理解成筆錄口語。不然的話,我們極其優雅的漢語,浩如煙海的精美詞彙,因為推進推廣白話文,就全成為異常枯燥的對話記錄了。

    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漢字文化,應該在我們後輩手裡,顯得更加光彩奪目。

  • 10 # 洪門三少

    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這是一個好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文言文到底是什麼?在這裡有一個誤區,因為很多人認為文言文就是古代的語言文字。這樣說的話太籠統了。在古代,人們之間日常交流說話也用的是“白話文”,只是與我們現在所說的白話文不是一回事。

    文言文在古代是中國的官方語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書面文,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典籍都是由文言文寫成的,只是在上個世紀初期,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特別是在五四運動時期興起的白話文運動,使得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成為官方語言,白話文從興起到如今也不過才百年曆史。

    從如今來看,文言文應該是一門獨立的語言學科,就像英語,德語,法語,日語一樣,有自己的語法和語境,所以它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承載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思想。所以我們要想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就必須懂一點文言文。

    另外,文言文是中國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用它來表達思想,凝練而不易產生誤解;用它來抒發情感,感受深刻,很有張力;用它來描摹景物,一山一水,近在眼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即便你不懂古文,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意境。“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多麼豪邁的語句,讀之感由心生。“路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隔千年,仍然給我們一幅清晰的畫面感和美的感受。但是如果你翻譯成白話文試試。還能有那種意境?還能有那種美感嗎?

    我們現在的白話文就是少了一種語境,這種語境就是心對物的感知能力和覺知能力。所以現在的白話文相比較於文言文在表情達意上就顯得有點蒼白。而且有時候還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比如你在微信上回復對方一句,“請代我問候你媽”。這句話在理解的時候就有截然相反的兩種意思。

    如今,我們很多人在寫作的時候,喜歡使用當下的流行語,特別是在新生代年輕人的文章中更是如此,有時候我在讀他們文章的時候,竟也不能理解他們所用的那些流行詞語的意思。流行的詞語具有時間性,它不像文言文有固定的標準和詞義,所以幾千年前古人所寫的文章,現在的人們仍然可以讀懂。

    總結,我覺得文言文很重要,如果我們丟失了文言文,對文言文一竅不通,那我們就丟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丟失了我們的文化基因,甚至丟失了我們的審美能力。

    當然,我們未必一定要將文言文轉正,但是作為華人,起碼的文言文功底還是要有的。至少我們在面對文言文古籍的時候,能夠讀得通、理解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光攝影師的發展前景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