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琦琦九零後大叔

    是的!我們看歷史只是表面,歷史上對曹操大多負面評價!可真實的曹操到底如何?三國中的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

    曹操可以說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英雄,他比其他諸侯們強就強在他能夠禮賢下士,而禮賢下士從哪裡能夠看出來呢?重點舉例關羽!

    這時候山下突然是來了很多的曹軍,密密麻麻根本就看不出來有多少。關羽的手下是急忙的來告訴了關羽,曹操率領著大軍包圍了這座山,關羽此時想要衝出去也是不可能了因為實在是有太多的曹軍了。於是關羽就讓人在原地駐紮下來,當他派自己手下的去尋找水源,哪曾想這山上什麼都沒有。關羽也是非常的哀愁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山下的曹操則是非常的高興,他心裡想著這次是可以讓關羽投降自己了,曹操知道張遼和關羽的關係還是比較好的於是就讓張遼去上山將關羽給勸說投降,張遼起初也是不肯答應因為他知道關羽的脾氣,是絕對不可能投降的,但是曹操告訴了張遼一個好辦法,張遼聽完後就騎著馬兒上了山,上了山後對著關羽就表明了自己的來意,並且是將曹操所交代他的話都告訴了關羽。關羽聽完這話後心中也是開始了猶豫起來,關羽為人是十分的忠義,考慮到自己兄長於是關羽也就答應了曹操,但同時關羽也向著曹操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兩點就是要保護他嫂夫人的安全,另外一點就是不能夠阻攔他日後去尋找自己的兄長。

    曹操知道了關羽的這些請求後,心裡也是非常的猶豫,對於不能阻攔他尋找自己的兄長曹操是非常的不願意答應但是沒有辦法曹操還是同意了。當關羽帶著人馬下山的時候,曹操是親自的站在山腳下來迎接了關羽,當關羽拜謝了曹操後,兩人是面對而立。

    這時候曹操突然發現,關羽的腳上是有泥巴的,於是曹操就當著三軍將士的面蹲了下來講關羽腳上的泥巴給拿掉了,三軍將士對此都是感到非常的震驚,而關羽是絲毫不為之所動。

    身為主公的曹操能夠為了手下的人做出這樣的事情,可以看出來曹操是非常尊重人才的,他是想得到關羽的真心效勞,但是儘管曹操想盡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送了關羽很多的金銀財寶,又賞賜他了寶馬還有加封了侯爵但是這些都是徒勞的最終沒有能夠留下來關羽,關羽還是去尋找了自己的哥哥,這令曹操也是十分的傷心。

    曹操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他與自己臣下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的嚴肅,對待有才能的人曹操更多的是把他們當作是自己的朋友,就比如郭嘉。

    曹操與許攸

    許攸少時曾與曹操為友,後為袁紹謀士,中向袁紹獻奇計,未被採納,又受審配迫害,投往曹操,曹操對袁紹謀士許攸的態度就有所不同,對之倒履相迎,許攸向曹操獻計先斷袁紹烏巢之糧,致使袁紹敗績。許攸在官渡之戰中為曹操立下了絕大功勞。

    曹操與陳琳

    陳琳曾替袁紹起草檄文筆伐曹操,辱及曹操祖先。操攻破冀州後俘獲陳琳,身邊人勸操殺之,操憐文才,赦其不死,命為從事。

    曹操與董昭

    與董昭相見一席話,就拉著他的手說:“凡操有所圖,惟公教之”(第十四回)。

    奪取冀州,就讓人遍訪當地賢士。總之,曹操愛才,禮賢下士,是他領導觀的一大特點

  • 2 # 阿離小栗子

    俗話說得好每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同樣的每一位大人物身後都會有一群智者為其出謀劃策。三國時期的曹操身後可有不少的智者,提到曹操大多數人都可能給予的是差評,因為其梟雄形象,並且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寒了不少人的心,不過實際中的曹操雖然是一位梟雄也是一位智者。求賢若渴不假,他的求賢若渴也是出了名的,比如著名的《求賢令》,曹操可不是孤身一人,身邊有一群某臣,曾經曹操三下求賢令,不過曹操三下求賢令真的只是單純的渴求人才嗎?​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發出求賢令,提出唯才是舉的方針戰略,通俗的說也就是主要你有才曹操就會用你,並且在之後幾年之間又發出兩次求賢令,基本要說的都一樣就是有才之士皆可得到重用,後人還將三則求賢令依次命名,分別費《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這也就是所謂的求才三令。​從這裡可以看出曹操成為一方霸主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他廣納賢才,因為這一舉措很多人都會為其效命,根據《三國志 魏書記載》曹操的智囊團人數有91人之多。不過並不是一開始就有91人之多,而是分為幾批加入曹操的核心團隊。

    不過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曹操的核心團隊形成與建安13年,建安十五年曹操頒佈的唯才是舉令,並沒有新的人才加入,人才流動小,並且在曹操核心團隊形成的同時三國格局可以說已經定了下來。

    那麼問題就來了曹操既然核心團隊已經形成了,為什麼還要下求賢令呢?到底是目的何在。

    這個就要說說當時的大環境了,在當時每個國家都有各大家族,也就是所謂的名門貴族,這些人可以說根深蒂固,在朝中有著重要職位的幾乎都是各大家族的人,對於​​曹操來說可沒有這些基礎,所以他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就一定要改變這些門第觀念,有自己的權威。

    所以實際上曹操的求賢令頒佈出來可並不是為了廣納天下賢士,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並且於此同時還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同時為以後埋下了伏筆,使人們更加容易接受能者居之這一道理,便於自己將漢魏的皇權逐漸拿到手中。

  • 3 # 極限智慧

    曹操其實是一個有勇有謀,求賢若渴的人,他敬重人才,曾招攬了大批來自八方的名士,郭嘉、荀彧、程昱、賈詡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謀士。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發出求賢令,提出唯才是舉的方針戰略,通俗的說也就是主要你有才曹操就會用你,並且在之後幾年之間又發出兩次求賢令,基本要說的都一樣就是有才之士皆可得到重用,後人還將三則求賢令依次命名,分別費《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這也就是所謂的求才三令。​

    曹操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愛才,對那些前來投奔的才人,如同自己的兄弟一般,因此投奔者眾多。典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典韋為保護曹操而戰死,曹操聞典韋已死,為之痛哭,招募間諜取回他的屍體,親自臨哭,遣其歸葬襄邑,拜其子典滿為郎中。

  • 4 # 古河洋橋

    我以前一直評價曹操是傳統價值觀的叛逆者,沒有三綱五常的約束,是功利主義者,以奸詐為榮,討厭仁義道德,在三國演義當中,隨處可見,比如:逃亡路上殺呂伯奢一家、拿一個假聖旨討伐董卓、對女人的貞節無所謂—不僅自己無所謂,兒子還搶人家老婆、.........回到主題,我們知道,在古代,皇帝或者朝庭,頒佈求賢令,大意都是為國為民,懇請大智大賢之人出山,扶國家將斜,救民與水火之中,很少說為了皇帝本人安危,請人出山;劉備三顧茅廬,懇請諸葛先生出山,也是請諸葛亮救漢室,救老百姓,而不是為了自己當皇帝!曹操就不同了,走的是另外一條路線,投奔曹操的知識分子,或者曹操聘請的知識分子,都是為了自己本人榮華富貴,也或者是為曹操打工,是曹操自己的人,而不是為了國家和朝庭。我們在三國演義裡,可以看到,荀彧看到曹操謀權奪位,抗爭曹操,被曹操賜死了;跟隨曹操打天下的文臣武將,為了榮華富貴,又拋棄了曹家,找了新東家—-司馬懿。曹操的求才就相當於現在的私人公司招聘。

  • 5 # 小吱吱z

    東漢末年市一個動盪的年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魏、蜀、吳三國最令我們熟知,在這其中,屬曹操的爭議是最大的!有人說他是一代奸雄,不可深交。有人說他禮賢下士,是一個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在小編看來。任何一個時代能夠站到權利巔峰的人,他必有過人之處。曹操手下這麼多能臣干將,就是曹操禮賢下士最好的證明!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幾個發生在曹操身上真實的故事!

    一、曹操與關羽:

    曹操在東征劉備的時候,劉備兵敗投奔袁紹,曹操在下邳俘虜了劉備的妻兒和關羽。曹操不但沒有殺掉劉備的家眷和關羽,反而還封關羽為將軍,後又封為漢壽亭侯。在關羽被俘期間,曹操絲毫沒有難為他們,還對他們厚禮以待,這一切難道是因為劉備的家眷嗎?小編覺得不是,而是曹操看中了關羽的能力,而關羽又忠心護嫂,所以他們在被俘期間,還能過得衣食無憂!

    二、曹操與許攸:

    許攸年輕的時候與沒有實力的曹操便是朋友。後來許攸又成為了袁紹的謀士,許攸多次向袁術諫言,卻沒喲被採納,還被同僚迫害,最後許攸出走投奔曹操,曹操對許攸倒屐相迎,這足以看出曹操對人才的重視!許攸也沒有令曹操失望,給曹操獻計獻策,讓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術!

    三、曹操與陳琳:

    陳琳曾替袁紹起草檄文筆伐曹操,連帶著把曹操的祖先也都噴了一遍。在古代,罵人家祖宗可是大罪,但是曹操在攻破冀州之後俘虜了陳琳,身邊的謀士都勸曹操殺掉陳琳,可曹操愛惜陳琳的才華,沒有殺他,而是把它留在了身邊,當一位謀士!

  • 6 # 自歷史來

    曹操始終對於人才的重要性有著清醒的認識,早在他同袁紹一起會盟討伐董卓時,曹操就對袁紹說起過自己的想法:“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意思也就是“我將任用天下的人才和英雄,以合理的手段駕馭他們,應該可以無往不勝。”

    何夔是曹操的部屬,避亂河南時被袁術強召為下屬,後來逃回家鄉投奔曹操。建安三年(198年),袁術軍中發生變亂,訊息傳來,曹操問何夔:“你認為這訊息可信嗎?”何夔回答說:“天之所助者順,人之所助者信。袁術無信人順天之實,卻希望天人的幫助,這是不可能得志於天下的。失道之主,親戚都要背叛他,何況左右部屬呢!依我看來,這變亂的訊息是可信的。”

    曹操聽了,深有所感地說:“治理國家失去了賢能的輔佐就要滅亡。像你這樣的人都不為袁術所用,發生變亂是很正常的!(為國失賢則亡。君不為術所用;亂,不亦宜乎!)”

    從這裡也不難看出,曹操對求賢的重要性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因此曹操從他起兵的時候起,就十分注意廣納人才,在攻城掠地的同時,不斷為自己開闢新的人才來源,每攻佔一個地方,就總會得到一批新的人才,形成了帳下人才濟濟一堂、源源不斷的局面。有時,得到一個人才,甚至比新得到一塊地盤更為高興,襲佔荊州後,曹操在給荀彧的信中說:“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就表達了他這樣一種求賢若渴的態度。

    曹操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越到後面越表現得迫切,特別是赤壁戰敗後,面對孫權和劉備的日益強大、天下三分逐漸形成的形勢,曹操深切感受到了事業的艱難。他認識到,要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必須網羅更多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充實自己的力量。為此,他專門先後三次下令,要求部屬不拘一格地舉薦和錄用人才。

    曹操一生能夠吸納大批人才,這些人才能夠忠誠於曹操的事業,充分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勇猛武力,為曹操統一北方、開疆擴土作出自己的貢獻,和曹操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態度是密不可分。

  • 7 # 執筆灬寫史

    為後世之人所唾棄的漢賊曹操的確是個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雄主。

    提及魏武帝曹操,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們腦海中會浮現出什麼樣的形容詞?是英明神武還是老奸巨猾亦或是色膽包天?不得不說,曹操在後世之人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是負面的,但是公允地來看,曹操還是有很多優點的,《三國演義》中著重描寫了曹操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姿態,而歷史中的曹操真是如此嘛?

    毫不誇張地說,曹操的確是個愛才之人,依靠禮賢下士他籠絡了無數的名將謀士,這也是他能夠在漢末立足的重要原因。下面就來介紹曹操禮賢下士的一些例子:

    案例一、曹操和許攸

    公元200年,袁紹和曹操僵持於官渡,而袁紹的兵力是曹操的五倍,再加上曹操糧草供給即將難以跟上,戰情對於曹操很不利。 袁紹陣營中有一個名為許攸的謀士,他在官渡之戰中向袁紹獻上奇計卻未被採納,與此同時同僚審配還故意詆譭他,許攸一怒之下出走投奔曹操。

    許攸和曹操年少時是朋友,後各自為謀便再無交集,聽聞許攸前來投奔,曹操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就跑出去迎接,他和許攸相談甚歡,最後曹操根據許攸提供的路線奇襲烏巢糧倉,讓袁紹軍自亂陣腳,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大捷。

    赤腳迎接謀士,在古人看來這已經是莫大的知遇之恩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姿態可見一斑。

    案例二、曹操與陳琳

    建安七子之一陳琳的大名我想諸位都有所耳聞,起初陳琳隸屬於袁紹陣營的,專門負責起草檄文口誅筆伐曹操,或許是對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卑鄙行徑十分不滿,陳琳對於曹操充滿了惡意,什麼惡毒的話語都說得出來,就連曹操的祖先都被他辱罵過。

    袁紹敗北後,陳琳被曹軍所擒獲,按理來說曹操和陳琳已經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畢竟古時候侮辱他人祖宗可是大不敬,對於那些諸侯來說尤為如此,就連文武百官都認為曹操會殺掉陳琳解氣,但沒想到的是曹操並沒有被自己的憤怒所支配,而是感念陳琳也是一名難得的人才,對他不僅不計前嫌,還給他官做。由此可見曹操的度量的確不凡,對於賢才他著實渴求。

    案例三、曹操與典韋

    作為曹操的近衛,典韋可以說是他最信任的一個人,為了保護曹操周全典韋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這種忠心不二的近衛實屬難得,而這一切的忠誠都要源於曹操的愛才之心。

    典韋出身並不好,只是一個普通山村的村民,但由於是練武之人也算學得一手好本領。典韋脾氣火爆,有一次他和張邈的手下發生矛盾,一怒之下連殺了十幾人,為了不連累自己的家人他就跑到山上躲了起來。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曹操身邊的夏侯惇正巧在山上發現了他,當時夏侯惇正在打獵,無意中看到典韋和猛虎在纏鬥,覺得他是一名猛將便急忙像曹操引薦,曹操派人一打聽,得知典韋的確是難得的個人才,不僅幫他解決了麻煩,還立馬任用他。

    在往後的日子裡曹操對於典韋非常好,同時也無比地信任他,並沒有因為他的出身而冷遇他。或許正是因為這樣,典韋才甘願犧牲自己來保護曹操,正如那句話所說的“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曹操的確是個惜才、愛才之人,比之人人稱頌的劉皇叔也不逞多讓,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有了爭霸天下的雄厚資本,周公吐脯,天下歸心,說的就是曹操這樣賢明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城市郊區週末遊,有哪些可以操作的專案嗎,請說的詳細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