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村的驕傲先生

    提起康有為和梁啟超,就不得不提起戊戌變法。戊戌變法之前,梁啟超對康有為可謂是極其尊重。戊戌變法之後,一步步和和老師開始了交惡。那麼在這其間發生了什麼事呢,且聽大胖慢慢道來。

    光緒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梁啟超初次拜見康有為,便被康有為折服,決定跟隨康有為。梁啟超後來說過: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自辰入見,及戌始退。冷水澆背,當頭一棒”。這句話是啥意思呢,說簡單點就是先生說的話讓我茅塞頓開,就像我睡覺時,一盆涼水澆在我頭上,讓我清醒了。

    在後來的幾年裡呢,梁啟超撰寫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救亡圖變文章。在這個階段呢,梁對康可謂死心塌地。讓幹啥就幹啥。梁啟超後來也說過:啟超之學,實無一字不出於南海。康有為又叫康南海,因此這個南海就是說康有為。

    然後,維新變法就開始了。結果大家也都知道,維新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

    這是個轉折點,之後兩人的關係開始變得微妙起來。在日本期間,梁啟超如飢似渴地閱讀日文書刊,思想發生了大轉變,對康有為的學術觀點越來越不能接受。

    康有為這個人,他提倡尊孔保教論,就是把孔子的學說提高到宗教的地位。在維新變法之前,梁啟超對此不支援也不反對。在日本之後,就開始明確的反對。其次,對於康有為一向堅持的託古改制,梁啟超也漸漸視為陳詞濫調。對於康有為自視甚高的《大同書》,梁啟超也不以為然。康有為為人固執,而梁啟超則不一樣,善於學習,容易接受新思想。從康有為和梁啟超兩人的性格和治學精神來看,兩人學術思想的分家是必然的。

    然後便是政治上的不同。在維新變法之前,康梁都想在保持君主政體不變的大前提下,著力宣揚變革。但到日本後,梁啟超思想發生了轉變。他認為自由是天下公理,而康有為卻對此深惡痛絕。其次,兩人在救國之路上是改革還是革命又發生了分歧,康有為傾向於建立共和制,而梁啟超卻嚮往革命。1917年,張勳復辟,康有為當上了偽弼德院副院長。梁啟超對此大罵,兩人徹底決裂。

    但是康梁兩人始終是政見不同。梁啟超對康有為的師生情卻從未泯滅,始終以師禮事之。

    1923年,康有為漫遊至天津,梁啟超聞訊後三次致信康有為,師生兩度會晤,打破了互不往來的僵局。

    1927年4月,康有為病逝,梁啟超聞訊後立即電匯數百元為其師成殮。梁啟超宣讀了《公祭康南海先生文》。這篇悼文,情深意切,哀婉動人。

    這或許就驗證了那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吧。

  • 2 # 牛牛少爺

    不是的。

    戊戌變法之前,梁啟超師從康有為,在政治主張上,康梁都屬於保皇派,梁啟超認同康有為的保皇思想,兩人可謂亦師亦友。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梁二人流亡日本,二人的關係陡轉直下。在流亡日本期間,康有為拿著所謂的“衣帶詔”,繼續宣傳他的保皇思想,而梁啟超的政見卻從保皇轉向革命。在這段時間裡,梁啟超與孫中山、陳少白等革命黨人的來往開始密切,受到了革命黨人革命思想的影響。梁啟超還召集其他同學,聯名致函康有為,勸康有為接受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成功後,中華民國成立,康有為則努力讓溥儀復辟帝位,而梁啟超則是堅決擁護民主共和。梁啟超還積極參加討伐復辟,並斥責康有為,很顯然這時候二人師生關係幾乎蕩然無存了。

    康有為逝世後,梁啟超召集康門第子為康有為舉行公祭,並致悼詞,一方面肯定了康有為早期的歷史貢獻,另一方面也批評了康在復辟帝制問題上的錯誤。

  • 3 # 樂足於心

    康有為是梁啟超治學和從政的導師,都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與近代中國發展程序息息相關。

    康有為出生在世代學習理學的封建官僚家庭,但對科舉制度反感,多次參考都未中,對此他也不太在意。後來遊歷了英殖民地香港後,開始鑽研西方的法律制度和科學知識,逐漸成為當時學術和思想界的先行者之一。後來上書光緒帝,提出了改革法律,溝通民情等方案,雖然未被採納,但在普通百姓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後來年輕的梁啟超拜康有為為師,不僅是梁啟超從政的開始,也是進入學問殿堂的起點。

    但是在戊戌變法失敗後,二人逃到日本,康有為繼續宣傳他的保皇主張,而梁啟超漸漸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思想,政見發生了變化,從此二人走向對立

    由於多年受康有為的影響,梁啟超在表面上還是尊敬的態度。

    後來,隨著中國經歷了武昌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事件後,二人各自堅持各自的政見,關係變得惡化。

    應該說,康,梁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國歷史上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都曾為是中國由封建制度轉向資本主義制度做出過自己的貢獻,然而,在歷史的大變革面前,一個僵化保守,一個因時而變,師徒的分歧至最後的分裂也就不足為怪了。

  • 4 # 歷史研習社

    康有為和梁啟超共同領導了戊戌變法,二人既有師生之誼,也有同道之志。“康梁”是近代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兩人的關係是不是一直都很好呢?

    圖/公車上書記書影

    志同道合

    1891年8月,梁啟超初見康有為,被其學識所折服, 決心拜師。在萬木草堂學習的三年間,梁啟超既是康有為的門徒,也是康有為的助手。

    1895年春,《馬關條約 》簽訂的訊息傳來,群情激憤,梁啟超受老師之託帶領粵、湘兩省舉人上書請拒籤和約。這就是轟動朝野的 “公車上書 ”,維新運動的序幕就此拉開。“百日維新 ”時期,梁啟超一直是康有為的得力助手, 兩人一同為新政的擬定與推行而奔走。

    從萬木草堂到百日維新,這是康梁關係最為融洽的時期,雖然兩人在某些思想和具體主張上稍有差異(梁啟超更為激進),但並沒有原則上的分歧。

    圖/梁啟超

    貌合神離

    戊戌政變後,康有為、梁啟超分別在友人的幫助下,輾轉到達日本。之後,兩人的關係幾經離合,思想分歧也越來越大,逐漸站到了彼此的對立面。

    梁啟超在日本接觸到許多西方的學說,觀念迅速更新,他自稱:“啟超至三十以後,已絕口不談“偽經”,亦不甚談改制”。在1902年發表的《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中,梁啟超直言:“吾愛孔子,吾更愛真理;吾愛先輩,吾尤愛國家;吾愛故人,吾尤愛自由。”對此,康有為反駁“教強則國強”,又訓斥他“數典忘祖”,兩人的辯論已經是針鋒相對。

    另一方面,梁啟超與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往來密切,也引起了康有為的強烈不滿。梁啟超兩次被恩師勒令離開日本,第二次歸日後終於屈服,思想又轉至“保皇”的方向,投身於與革命派的論戰中。

    師徒二人沒有徹底鬧翻,但已經是貌合神離,這段時間,梁啟超的思想一直遊離於保皇與革命之間,而康有為始終堅持“保皇”“保教”的主張,一邊主持保皇會的活動,一邊潛心於儒家典籍,為改良尋找依據,修訂、充實《大同書》。

    1912年,梁啟超給康有為的告別信中寫道:“……然師平昔事無大小,舉措乖方之處,不一而是,弟子不能心悅誠服,無如何也。”

    分道揚鑣

    辛亥革命爆發後,康、梁走向公開對抗、正式決裂。

    康有為無法接受清王朝覆滅的現實,仍然堅持尊孔復辟,反對共和,思想已經全然僵化。他與袁世凱並非同道 , 卻迎合了獨裁帝制的時代逆流,被當成推波助瀾的輿論工具。

    老師還停在舊時代的幻夢中,學生卻已經大步走向新時代。1917年夏天,張勳和康有為策劃了一場復辟清朝的鬧劇,這時梁啟超再也不顧及老師的面子,他在《反對復辟電》中毫不留情地說“此次首造謀逆之人,非貪黷無厭之武夫,即大言不愧之書生”。

    這“書生”指的正是康有為。

    復辟失敗後,康有為也是滿腔怨氣,作詩道:“鴟梟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關。逢蒙彎弓專射羿,坐看日落淚潸潸。”言語之間,竟是指責梁啟超背棄倫常,禽獸不如。

    自此,他們從昔日親密無間的師生,變成了勢不兩立的政壇對手。

    圖/師生二人合照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康梁二人政治上決裂了,但師生情分仍在。1927年,恩師七十生辰,梁啟超專程前往上海賀壽,親撰《南海先生七十壽言》。不久後康有為病逝,梁啟超聞訊,立即電匯幾百塊錢為其成殮。

    4月17日,康門弟子設靈祭師時,梁啟超宣讀了《公祭康南海先生文》,情文並茂,感人至深,過往齟齬不提,只說:“復辟之役,世多以此為師詬病,雖我小子,亦不敢曲從而漫應。”

    參考文獻:

    徐松榮:《康有為梁啟超關係演變的根源與由來》

    魏義霞:《論康有為與梁啟超的關係》

  • 5 # 來今雨軒39655858

    梁啟超(1876一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4年(光緒十年)中秀才。1889年中舉。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從學於康有為,併成為康有為的得意門生。

    當年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講學的時候,以梁啟超的學識口才最好,其他諸弟子沒有能及得上他。康有為常以孔仲尼自許,因此就稱梁啟超是顏淵,梁啟超因此得名。康有為的名聲不太好,他好像除了發表言論,倡導新思想,四處結交官員,結社立黨以外,其他的什麼都不會了。而他的學生梁啟超是新會的舉人,喜歡讀先秦諸子的文章,曾閱覽過四庫全書的總目。康有為的強學分會解散後,會里的器皿和房舍都完好無損的保留下來。梁啟超認為這是一個有利條件,就把這地方收拾乾淨,和浙江人汪康年一起辦時務報館。後來,梁啟超在時務學堂任主講的時候,宣傳他老師的種種學說。葉德輝、賓鳳陽、梁鼎芬等群起而攻之,影響很大,康有為的學說最終也無法盛行開來。

    甲午戰爭後的賠款使清政府國庫虧空,朝廷就想方設法向百姓收稅。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弊端。可是當時朝廷嚴格控制輿論,大興文字獄,弄得人心惶惶,沒人敢輕易寫文章譏諷當政者。梁啟超不管這些,自從他辦起《時務報》每一期都張口大罵朝廷,把大家心裡想說而不敢說的話都說出來,江蘇以及周圍一帶地方的人都很喜歡梁啟超奇詭的文風,爭相傳看他的著作,銷量達到一萬七千餘冊。藉此,康有為的勢力得以慢慢壯大,羽翼也逐漸豐滿了起來,可這也為後來的災難埋下了伏筆。

    光緒二十四年,康受到皇帝召見,促成了百日維新,變法失敗後,流亡國外,這時梁啟超接受了孫中山的新思想,康梁關係逐漸疏遠。康有為在張勳復辟失敗後,不僅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將怨氣發洩在梁啟超身上,咒罵他為“梁賊啟超”,還寫詩將他比喻為專食父母的梟獍。張勳復辟失敗後,康有為跑到了上海,臨走之前,他留了一封信給張勳,上疏“後會有期”,他的言外之意已經很明確了。政府頒佈通緝令緝拿康有為,幸虧梁啟超相救,他才免於難。

    康梁公開辯難及交惡以後,劉海粟等人積極從中斡旋,二人關係有所緩和,1927年3月31日,康有為客死在膠海海濱,享年七十歲。4月17日,梁啟超聯合康門弟子,在北京設靈公祭,含淚宣讀悼文,在這篇情深義濃的悼文裡,梁啟超肯定了康有為早年的歷史貢獻,但也委婉地批評了他在復辟帝制的錯誤。雖然康梁曾由親密走向反目,但他們的師生情誼也維繫到了最後。因此被稱為20世紀以來最負盛名的師徒。

  • 6 # 帝國的臉譜

    1898年秋,譚嗣同、康廣仁等“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喋血北京菜市口,戊戌變法失敗。同時,康有為和他的愛徒梁啟超先後逃到日本,前途茫然之際,孫中山主動聯絡康有為和梁啟超,希望在革命黨與變法派之間尋求合作,康有為拒而不見,梁啟超卻與孫中山徹夜長談,二人甚至商量了合作計劃,這件事,可以看作康、梁師徒分裂的開始。

    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在梁啟超與孫中山越走越近的時候,也就是康有為在日本政府驅逐下,不得不逃往加拿大之後,梁啟超給老師康有為寫了一封“意味深長”的信,他在信中說:“國事敗壞至此,非庶政公開,改造共和政體,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光緒皇帝)賢明,舉國共悉,將來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愛戴,亦可舉為總統。吾量(康有為)春秋已高,大哥息影林泉,自娛晚景,啟超等自當繼往開來,以報恩師。”

    客客氣氣的語言下,卻讓老師“息影林泉,自娛晚景”,無異於規勸老師退出政治舞臺,不要再參與或干預政治上的事情。而且,隨同這封信一起的,還有同為維新領袖的唐才常等13個人的簽名。

    康有為收到這封信後,估計臉都氣歪了,昔日的學生和變法同盟,如今卻讓自己退出政治舞臺,其震驚與憤怒,是可想而知的。不過,康有為儘管幾乎出離憤怒了,但他到底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收到信後,他什麼也沒表示,既不說梁啟超忘恩負義,也不說自己將東山再起,而是沉默,很長時間的沉默,反倒是各地的保皇派頭頭聽說後,一齊圍攻和聲討以梁啟超、唐才常等人,認為他們是變法的叛徒。康有為與學生梁啟超變法後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同,康、梁的關係,曾經是師徒,曾經是非常好的。梁啟超認識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之前,當時,他以17歲的年紀,考上舉人,春風得意。康有為本來已經考上舉人,但他在參加順天府試時,上書光緒皇帝,大聲疾呼說:“強鄰四逼於外,奸民蓄亂於內,一旦有變,其何以支。”結果被考官以“如此狂生,不可中”為由,抽去試卷,因此落榜。

    然而,雖然已經落榜,但他的名聲卻因此在舉子中間如雷貫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梁啟超經人介紹,拜會了康有為,與康有為長談一日一夜,興奮不已,一改平日所學,拜康有為為師,成為了康門弟子。

    從成為康門弟子開始,一直到“公車上書”,再至“戊戌變法”,梁啟超始終跟隨在康有為身後,以弟子的恭敬態度,侍奉於康氏之前,二人政見相同,主張一致,同赴變法,共同為國家前途、民族命運鼓與呼,最後變法失敗,不得不棲身海外,以求自保。

    但是,清朝已經病入膏肓,任有良藥也無法根治,變法失敗,是必然的結果。然而,任何政治變革的失敗,必然會帶來內部的分裂,梁啟超與老師的分裂,關係由好到不好,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思想不可能一成不變,而思想的變化必然帶來關係的變化,二人由親密到疏遠、再至分裂,是二人道路選擇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一定要買跑鞋嗎?有哪些比較好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