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李清照結局並不悲慘!

    因為她曾經過上了讓所有古代女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琴瑟和鳴,齊眉舉案,古住今來,史書上所記載的女人,真正讓丈夫平等相待,又愛惜尊重的,只有兩個女人,一個是武則天,一個是李清照。

    而在文化人當中,李趙二人是理想婚姻的典範,如果要在文化人婚姻中做一個排行榜,恐怕趙明誠李清照僅次於錢鍾書楊絳!所以,哪怕她日後流落江南,晚景淒涼,但是與相同際遇的人相比,她幸福得太多,因為她曾經是那個朝代最幸福的女人!

    家庭沒落,明誠病亡,這是人事悲歡,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所以這不是她結局的關鍵原因,試想一個生活在宋朝的女人,如何才叫不悲慘呢?

    至於改嫁之說,小可在另一篇回覆裡特意說過說明,分析她改嫁的原因,以及被家暴的可能。原文太長,不做複製。但可以肯定地說,李清照沒有受虐,以她的性格幾乎可以百分百肯定,她一定會對張汝舟還以顏色!

    無非是離個婚而已,與命運結局更沒有多少關係!

    那麼,反過來想,李清照得到一個美好的結局了麼?

    沒有!

    那麼,和什麼因素有關呢?

    小可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李清照和古代其它文化大伽一樣,擁有一顆赤子之心。而擁有赤子之心的人很難融入社會,更不會被世俗也接受,而且也不願意彎下腰來。她會始終固守著內心的驕傲和純淨。並且甘心被人間所冷落。

    文化上的宗師,一定是生活的白痴!

    李清照才貌俱佳,又薄有身資,若說放下尊嚴,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並不難。哪怕是如琵琶女一般嫁做賈人婦也可以衣食無憂,可是她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孤獨終老,面對命運,倔強地死去!

    第二個原因就是李清照的驕傲,不允許自己隨波逐流。兩宋之間文人濟濟,可誰能,誰敢寫出“不肯過江東”這樣恨貫千古的詩句。她有資格驕傲,因為她把當時所有的文人都踩在了腳下。無論是才學,還是情操,或者是氣度。

    她不會去學李白,讓自己的行為和詩詞不符。而這正是她所謂的“悲劇”所在,所以在她的後期詞作中,滿滿的都是孤寂,憂傷,嘲弄,甚至是心灰意冷。但是,李仙子就是李仙子,她有一首《漁家傲》可以從側面瞭解李清照的不屈和意志,以及不願從俗的任性,當然,從這首詞裡也能看出她“悲劇”的原因。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是她對命運的交待,甚至是她對命運的宣言。我報路長嗟日暮,嘆餘路蹉跎,嗟年華已老,將近日暮。顯然她是明白自己的際遇如何不堪。而學詩謾有驚人句則表達了自己的自負,以及自嘲,還有一些傷感。而九萬里一句,卻是劍氣沖霄,無可抗手,倔強,堅持,果敢,憤怒,以及捭闔人間的豪氣!

    她對自己的結局是有預料的,所以她勇敢地選擇了面對。並對那些譏諷她的那些人不屑一顧,再謾罵又能如何,都得對她的藝術造詣心服口服。不瞭解她的人就不瞭解,她不需要!所以,連蘇東坡都不怎麼放在眼裡的辛棄疾,卻對李清照卻推崇交加,不是沒有理由的!

    她不會從俗的,這是大宗師的驕傲和尊嚴!

    不就是在孤苦淒涼中離開人間麼,有什麼大不了的!

  • 2 # 石潤居

    我喜愛詞,也許是毛主席的一首《沁園春-雪》,也許是岳飛的一闕《滿江紅-寫懷》。在閒暇之餘,我更喜歡婉約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的詞作。她的詞寫盡了人生的喜怒哀樂,也寫全了人生的愛恨情仇。把人生的悲歡離合寫得如此到位,直達靈魂深處,把黯淡人生用詞刻深刻透,樹起一座豐碑。這種黯淡而不屈的精神讓後人仰望。

    (一)國恨是李清照黯淡結局的根本原因。李清照作為一代才女,其人生軌跡必須放在她所處的那個時代環境和社會生活中去考量。其少女時代正是北宋的最後繁華之時,良好的家庭出身、教育和文學薰陶,加上"過目不忘"的天賦、女人的溫婉、男兒的傲骨和性格開朗大方,李清照走過了人生如詩如畫般最美好年代。十八歲與心愛之人趙明誠成婚,共同的興趣愛好,給婚後的生活添加了家的溫暖,但短暫的恩愛隨著外敵入侵、北宋滅亡和南宋南遷,所有的美好都在顛沛流離中化為烏有。收藏的金石書畫被搶被盜、晚年故鄉難回並窮困潦倒等苦難災難伴隨著餘生。這一切就是大宋王朝的生動寫照。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情李清照又怎能阻擋得了呢?黯淡人生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不過從另個角度看,正因為李清照歷經人生百態和滄桑鉅變,才有其苦難中的輝煌,也才有其對宋詞的不朽貢獻。

    (二)家難是李清照黯淡結局的重要原因。"家是最小家,國是千萬家。"少女時代的李清照是在家的蜜罐中長大,新婚燕爾的李清照是在甜如蜜的愛情中享受美好。這一切似乎太短,緊接著就是丈夫的遠遊,兩地分居經歷相思之愁;舉家南逃經受居無定所之苦;逃難途中遭遇亡夫之痛;再婚被騙又離婚且受世人指責的有苦難言之傷;毅然舉報後夫張氏而遭牢獄之災;直至晚年漂泊異鄉生活艱難之憂。這樣的人生,這樣的封建時代一個女子的遭遇,古住今來,又有幾人能承受而不被壓垮並創造輝煌?我想只有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也正因如此,黯淡人生卻頑強,成就了屬於自己也屬於人類的詩詞高峰。

    (三)情愁是李清照黯淡結局的主要原因。有的說李清照丈夫趙明誠納過妾,還當過跳兵,兩人雖然沒有子女,其夫亡後又有過一段短暫的再婚,但從李清照的詞中,還是能感受得到她對趙的愛是專注專一的,兩地分居和中年亡夫,註定李清照的感情世界裡與一個"愁"字相伴一生;在國破家亡的境況裡,註定其家國世界裡與一個"恨"字相伴左右。其一生充滿著俠骨柔情,並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高興時把酒言歡,憂愁時借酒消愁,無事時以酒消磨時光。年輕時以酒會友;結婚後品酒談詩;寡居後以酒為伴。如"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沉醉不知歸路""濃睡不消殘酒""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酒醒燻破春睡,夢遠不成歸"從其詞作中看得出,酒已成為她生命生活的一部分,酒成為她詞的一個媒體。酒後所填之詞是真言的流露,更有人情味;詞中之酒透出了她的愛恨情仇。

    總之,李清照的一生是多災多難的一生,所有飽嘗人世間種種苦難都是那個黑暗的時代造成的。詞人所能做的就是把心中的所思所想所念用文字來表達。其天才般的才情、艱難曲折的悲情、女子的柔情和鐵骨豪情,在那個多變的時代成就了"千古第一才女"。

  • 3 # 落葉滿山

    造成李清照黯淡結局

    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國破,不得不南渡逃亡。

    北宋末年,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這也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靖康之恥。岳飛的《滿江紅》裡都寫道“靖康恥,猶未雪”,可見靖康之恥對於當時漢人的影響有多深。

    北宋也隨著靖康之恥而滅亡,趙構逃到臨安登基為帝,成立了南宋。

    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也只能南渡逃亡。李清照也是在南渡逃亡中寫下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佳句。一向寫婉約詩的李清照能寫出這樣的詩,可見,她對南渡逃亡是很不願意的。但是,沒辦法,此時的東京已經不屬於宋廷了,她不得不南渡。

    第二個原因,也就是夫亡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也是在南渡途中去世的,國破家亡,李清照只能一個人獨自面對所有的一切,一路顛沛流離,李清照還得和人鬥智鬥勇,才能保住她和丈夫一起收藏的金石字畫。

    可以說,李清照的所有悲劇,都源自於國破家亡,如果不是國破家亡,她的後半生也不至於都是顛沛流離。

    可見一個國家的繁榮安定,對一個家庭,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試想,如果李清照能生活在現代社會,即使趙明誠去世了,雖然會傷心難過,但是也不至於顛沛流離。

  • 4 # 末書

    哎,這是沉重的話題!

    我雖男兒,李清照是我最愛的詞人,沒有之一!

    毋庸置疑,李清照是“千古第一才女”,是沒有疑議的!現傳世李清照的詞有49首、詩歌29首。用現在的話講,李清照是“甩仔式”詞人!不僅高產量、且高質量!隨便一首都能名垂千古!

    《如夢令》、《聲聲慢》、《一剪梅》、《醉花陰》、《點絳唇》、《武陵春》……太多太多!

    尤其是《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氣勢、不署其名、有誰知是“女子”所作?李清照亦可謂是詞中“武皇帝”!

    造成李清照黯淡結局原因有二:

    (一)外在因素: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北宋末期社會動亂不安。朝庭無力、無意抵抗。金兵入據中原後,流落南方,夫趙明誠病死。

    (二)內在因素、性格:世人尊其為“婉約之宗”!觀其全部作品也不盡然!她不崇拜權貴名流,是一位氣節高尚、性格剛毅、灑脫不羈的愛國女詞人!

    後人因李清照為中華詞庫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慶幸,不愧為“詞家一大宗”!也為“詞宗”晚年的境遇而感到痛惜不已!

  • 5 # 西園公子墨

    李清照冠“婉約詞宗”之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這都是咱們後世人對這位奇女子的比較公允的評價,但在李清照自己所處的時代,她的處境與結局並不算好。那麼,到底是什麼造成了李清照黯淡的結局呢?

    1、國家動盪,是造成李清照黯淡結局的直接原因。

    若生在太平盛世,李清照可以一直過著“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的甜蜜婚姻生活。她與夫郎趙明誠志趣相投,可以一直詩詞唱和、賭書潑茶、琴瑟和諧。

    可金人的鐵蹄踏碎了這一方歲月靜好。徽欽二帝被擄,宋高宗帶著一幫奸侫權臣倉皇難逃,置大好河山、百姓安危於不顧。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國破、家亡、夫死。李清照在亂世之中顛沛流離,還要努力保護丈夫留下的金石字畫。天下之大,何處才能有一處安身之地?

    所以說,國家動盪,戰火紛飛,是造成李清照黯淡結局的直接原因。

    2、封建禮教,是造成李清照黯淡結局的根本原因。

    身為女子,李清照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不讓鬚眉。若肯屈服於封建禮教,做個紅袖添香的點綴,倒不會被世人為難。但李清照不肯、不願、不甘心,她要與男子比肩,她要用這滿腹經綸、一身傲骨,發出震耳欲聾的千古吶喊。

    面對偏安一隅、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南宋朝廷和主和派,李清照嗤之以鼻,我們來看她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情此景,李清照偏偏讚揚項羽,意欲何為?項羽是“不肯過江東”,一身傲骨,不願苟且偷生,其凜然氣節,怕是要羞煞南宋君臣。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多少滿口孔孟之道的飽讀之士,國難當頭,卻只顧自己身家性命,枉顧天下百姓,又哪裡成仁取義了呢?

    李清照晚年遇到一位很閤眼緣的小姑娘,原將畢生學識傾囊相授,可人家小姑娘卻不以為然,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將李清照徹底擊倒。

    是啊,才藻非女子事也,在這個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李清照不僅有才,而且關心國家大事,心懷天下。

    這世道,容不下一個驚才豔豔的李清照,封建禮教更容不下一個關心時政的李清照。

    封建禮教的壓迫,才是造成李清照黯淡結局的根本原因。

    綜上,我認為造成李清照黯淡結局的原因有兩種:國家時局動盪是直接原因,封建禮教的壓迫是根本原因。

  • 6 # 弄笛聽雪

    看到這個問題,心頭感覺一沉,感慨惋惜嘆之。分析李清照的一生,黯淡結局是因清照一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遭遇風波所致。在這裡,我暫且拋開清照的家世和才情不說,因為家世和才情才構成了李清照本身,在我看來,如果將這些因素也放進造成李清照的黯淡結局的原因,是脫離現實根本的,並沒有太大意義。如果我不是我,還何來我呢?

    那麼在經過分析後,我想造成李清照孤苦結局的主要因素姑且可以分為國難和夫死兩個原因。

    為了更好區別比較,值得要說明的是,在北宋滅亡之前,李清照雖也曾遇到家中遭變不得不離開京城與趙明誠分隔兩地的境遇,但無論趙李兩家遭何變故,最後都會風平浪靜。雖在此過程中李清照趙明誠夫婦失去了以往在京師豪門中的富貴生活,但生活總會歸於平靜悠閒,衣食不愁,夫妻二人賞書觀畫,趙明誠在清照襄助下完成《金石錄》,更是喜事一件。

    這期間應當是李清照嫁為人妻後最平和幸福的時光了,尤其是在居於鄉中十年的歲月裡。

    1127年,北宋滅亡,趙構即位,南宋開始了。李清照一生中的悲劇也從此時開始。

    北宋滅亡後,李清照開始了艱難的南渡之路,從前京師貴門中那優裕的生活已是徹底的一去不復返了。清照在南下之路上拼盡全力智慧保護著所攜十五車珍稀書畫器物,亂世之中,這是他們夫婦二人最後的精神和物質依靠了,兵荒馬亂之際,其中艱險,可想而知。

    1129年,趙明誠病逝,此時的李清照已是46歲,國破家亡,唯一的依靠趙明誠離她而去,此後,在京師貴門優裕雅緻的生活徹底的流離失所的南渡之路,自己還要顛沛流離存活於世,痛苦淒涼,已不是語言可以表達。

    至1131年,在南渡漂泊中,所攜的珍器書畫已基本丟失被盜殆盡,這對李清照而言,又是一重大打擊。於精神而言,唯一的慰藉也失去了,於生活而言,這意味著困苦時唯一可換取錢財之物都已經失去了。此後,李清照餘生孤苦漂泊,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上都處於淒涼無依的處境,直至古稀之年去世,令人感慨。

    所以說,國難之北宋滅亡,唯一相惜依靠的丈夫早逝,這兩點因素便是造成李清照黯淡結局的根本原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高管自刪微博裝“被刪”,這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