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馮不更

    強迫寶寶吃飯,寶寶的用餐體驗太差。

    別說寶寶了,就算是成年人被人逼迫著吃飯也不舒服,容易起膩煩心理。

    為了讓寶寶主動吃飯要注意以下幾點,並注意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去吃飯。

    一是平時控制好孩子的零食,儘量少吃或不吃。如果經常讓寶寶吃零食,寶寶的胃一直有東西,不容易產生飢餓感,到吃飯的時候自然就吃不了幾口飯,哪怕這個飯菜很好吃。

    二是注意飯點儘量保持在固定的時間,讓寶寶飲食有規律,腸胃也更容易適應,飢餓感會到那個時間產生的更強烈些。

    三是要儘量把飯菜做的在營養健康的前提下,儘量適合寶寶的口味,並適當地在菜型、菜色上做的吸引人一些,達到寶寶一看到食物就有想吃的慾望。

    在這裡不得不說一些媽媽做的飯菜自己都不吃,營養是挺營養,可就是難以下嚥,孩子自然就不願意吃了,這些寶媽們要加強自己的廚藝了哦。

  • 2 # 二胎寶媽談育兒

    這個要分情況,一種情況是寶寶在你讓他吃東西的時候,他本身就沒餓。還有種情況是你讓他吃飯的方式方法沒用對,有可能你是以下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吃飯,他就會起逆反心理,你越讓他吃,他就越是不吃。

    這種情況,父母應該這麼做:

    1.吃飯的時候父母應該瞭解清楚孩子是否吃飯前就吃了其它東西,如果吃了其它東西,那很有可能現在就沒餓,這時候也就不要再強迫他再吃東西了,注意以後吃飯前就不要讓孩子吃其它零食之類的東西了。

    2.養成孩子自覺吃飯的好習慣。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獨立吃飯的習慣,到飯點就應該主動來餐桌和大人一塊用餐。不用單獨給孩子餵飯,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吃飯時間到,就該吃飯。

    這是我在對付自家孩子吃飯時用的方法,希望對朋友有些許幫助!

  • 3 # 90三寶媽

    因為在我們看來孩子簡直是太磨蹭了,一頓飯家長10分鐘能解決得事,孩子卻能在飯桌上磨蹭個半個來小時,最後一驗收結果,好嘛,也就吃了小碗中的三分之一,還弄得飯菜湯汁四下亂濺!

    可是,你真的知道癥結所在嗎?

    為什麼在吃飯這件事上孩子就不能與我們同頻?

    為什麼我們的苦口婆心都變成了孩子的耳邊風?

    為什麼我們越著急,孩子卻越來越慢吞吞了呢?

    是我們相處的次元不對,還是孩子厭食挑食,或者孩子的執拗期到了要故意要和我們家長作對?

    都不對,是我們瞭解的孩子太少了!

    或許我們家長普遍犯了以下2個錯誤!

    1. 飲食能力的養成包含很多專案,不能只看結果

    在早期的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中,飲食能力的養成,其實包含很多專案,如“孩子自我進食能力”,即能不能自己吃飯;“孩子的進食品質”——有沒有吃得越來越好;“孩子的進食持續”——專心吃飯的時間;“孩子的進食環境適應”——能不能在固定的餐椅及餐桌前吃飯。

    而我們太多家長只注重孩子花了多長時間,孩子吃了多少飯這個結果,卻對孩子吃的過程與質量這件事毫不關心,所以孩子才會越來越牴觸吃飯。

    因為快速的吃光飯的規則從始到終都是家長自己建立起來的,孩子並沒有有效的參與進來。

    2. 大人要求孩子吃得太多 孩子有自我感知飽餓的能力

    統計研究發現,有1/3的父母在孩子表示吃飽後,仍要求他們再多吃點,導致孩子常吃得過飽。

    《人類簡史》中指出,我們遠古的祖先在智人時期,分工就非常明確。男子負責狩獵,女子和孩子負責採集,在隨時有野獸出沒和夾擊的原始時代,人的本能就是把採集到的食物第一時間分食來補充能量。

    那時代的小孩必須充分把握進食的機會,因為下一餐不知道會在哪裡。像五六十年代也遠遠沒有不吃飯的問題,而是大家吃不飽飯,搶著吃飯,但是現在孩子不愛吃飯,因為孩子真的沒那麼餓。

    育兒專家斯巴克先生認為:“每個兒童生來就有一套自行調節進食數量和種類,滿足正常生長髮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機制” 。

    也就是說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吃什麼,該吃多少。大人不要管,他就能正常發展自己的飲食功能。

    但孩子真的有飽嗎?這個飲食問題一定還在你心中打鼓!

    孩子吃飽沒,小月齡寶寶就這麼判斷:

    1.觀察小便次數—每天小便次數 6-8次甚至更多,顏色透明。

    2.記錄體重增長—體重持續增長,生長曲線正常。

    3. 記錄兩次餵奶間隔(或睡眠時間)—月子裡間隔(或睡眠時間)2-3個小時,即每日哺乳8-12次,1-2月齡3小時,3月-6月齡3-4個小時,即每日哺乳6-8次。

    夜間如果睡眠時間長不要叫醒餵奶,逐漸減少夜間哺乳,幫助寶寶形成夜間連續睡眠能力。

    (參考衛計委2012年釋出的《兒童餵養與營養指導技術規範》)。

    1-3歲的孩子這樣判斷孩子是不是吃飽?

    1. 體重不是判斷的唯一標準,只要健康、發展曲線都正常,飲食的量就是OK的,瘦瘦的當然也沒問題,不用多喂幾口!

    2. 如果孩子在吃完正餐之後,還是一個勁的討要零食,次數過多的話,也是正餐沒有吃飽的表現。

    3. 孩子在餐桌上說吃飽的時候,先觀察他是不是看到什麼新鮮的事物,要急於找個藉口出去玩,先靠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排除干擾源。讓她迴歸吃飯的主題。

    寶寶吃飯的常見Q&A

    Q:孩子愛亂丟食物怎麼辦?

    這個應該是家長問到最多的問題,孩子確實玩性很大。

    像1-2歲的小孩,正是手的敏感期,本能的會透過抓、扔等動作來鍛鍊手部動作,對他來說所有的食物僅僅是玩具而已,家長要做的就是透過愉快的引導“玩”,比如過家家,比如和小豬佩奇比賽吃飯等方法,讓他在遊戲的過程中送入嘴中。

    Q:寶寶每次吃飯都找各種藉口?

    一到飯點,就是一本藉口大全。寶寶們會用我要去大便,我要去看自己養的小烏龜,我要去看動畫片。

    如果孩子提出要大便,要觀察孩子平時大便時的表情動作,如果只是藉口,要溫和而堅定的拒絕掉。到點可以把盤子撤掉,餓一兩頓也沒事,兩餐之間可以再加點水果,不到下一頓,堅決不能讓他補飯,知道規矩後就會好很多。

    關於如何進食,斯巴克先生在這方面給出了一些很好的具體指導。

    如何讓孩子吃飯不用再催?

    1. 保持平和,用餐不是批鬥大會

    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態度平淡,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不批評,這個問題上始終平和愉快,讓孩子不再因為吃飯的問題而感覺有壓力。

    2. 不要在各種食物上插小旗子

    不能說這個有營養要多吃,那個沒營養要少吃。拿上桌的食品就要允許孩子自己選擇。不可以用條件來威逼孩子,比如不要對愛吃肉而不愛吃菜的孩子說“如果不把菜吃了,就不給你吃肉”。這樣的話只能讓他更討厭吃菜。不妨把話反過來說, “必須吃完肉才給你吃菜”,這樣倒可能刺激他對菜的興趣。

    3. 不要和孩子在吃飯的問題上談條件

    比如有的家長總喜歡說你要是好好吃飯,我就給你買玩具或帶你出去玩,這一類的話都會對孩子吃飯造成消極影響,而且教會他用無理要求來要挾父母。

    4.利用咀嚼,產生內在肌餓感

    很多寶寶沒有食慾,不是媽媽煮得不好吃,而是沒有飢餓感!其實,家長可以在餐前讓孩子咀嚼少量帶點微酸或需要咀嚼的小點心,例如果幹、硬餅乾等。

    5.「彩虹飲食」,視覺影響心情

    寶寶2歲以後,其實可以換成有格子的餐盤吃飯,利用孩子喜歡色彩的心理及彩色的視覺發展,讓每一餐都有6種以上的顏色分佈。

    心理學發現,紅色跟黃色的搭配,會有助於食慾的產生,讓孩子覺得變好吃,透過心理學作用,可以減少偏食,增加營養素的吸收利用。

    6. 你在孩子面前說挑食,他會更挑食

    多鼓勵、多變化、多陪著吃。很多爸媽會喂得氣急敗壞,多試幾次,這次不行,下次也要嘗試。

    就像我家每次孩子吃飯的時候,奶奶就會說,寶寶不愛吃蔬菜的,不要強喂他,而這時候你不能這樣暗示他,而應該多嘗試幾次,寶寶是多變的,那個時候不想吃不代表他永遠都不想吃

    更有研究具體指出,這樣的嘗試多半會在9次之內會成功!

    成長本身是一種緩慢的事情

    掌握了正確的進食氛圍和技巧,最後就是要給點時間去讓孩子慢慢去接受。而不是一蹴而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尊重孩子的慢,讓孩子自己建立吃的秩序感!讓他去嘗試,去體驗,慢慢的過了這段時間,他就能自己完成吃飯這件事了。

    大家都知道成人世界自成規矩。成人會用時間劃分方法,把一天安排的滿滿當當,比如7點吃早餐,8點上班,10點開會,11點處理檔案。

    但是孩子們還沒有建立起時間觀念,他不懂得為什麼非要7點吃法,吃完飯我要幹什麼。所以心理學上,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站在成人的視角,認為孩子太磨蹭,打亂了我們的節奏,總想催促他們快一點,再快一點。殊不知,真正被打亂節奏的是孩子。

    心理專家姬雪松也曾說,父母過多地催促孩子,通常是因為自身的焦慮。

    當父母無法消化的這些吃飯焦慮,將他們過多地轉嫁給孩子時,吃飯本身就是一種焦慮了。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你要放慢腳步,陪著孩子在吃的世界體味到不同的酸甜苦辣和多姿多彩。

    最終,有耐心的父母,才會收穫有耐心愛吃飯的孩子。

  • 4 # 美容小塗塗

    原因無非有以下幾點:

    1、寶寶的腸胃不適,由於零食或者別的食品吃的太多了,或者是某此藥物的反應,對腸胃造成了負擔。讓寶寶的胃有飽腸和不適感,所以,寶寶不想吃飯。

    2、由於寶寶的吞嚥功能不如大人完善,有些食物如長莖的菜葉等,會梗在喉嚨中造成不適或嘔吐。讓寶寶反射性的拒絕此類菜。給人挑食不愛吃蔬菜的假象。

    3、寶寶本身體內就不需要某種物質,寶寶對食物的需求是很本位的,他不會象大人一樣根椐書上或雜誌上的說法吃什麼有益就吃什麼,寶寶不一樣,他只聽自已的,他本能想吃什麼就是什麼,也就說明他體內缺什麼。

    4、飯菜不合口味,菜式一成不變,寶寶是喜歡新的東西的,寶寶是好奇的。一成不變的飯菜,吃多了不但寶寶倒胃口,大人其實也會抗議的。

    5、沒有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一邊吃一邊玩的對腸胃消化是不利的,也不能讓寶寶品味到飯菜的美味。如何談得上胃口好呢?

    那麼我們如何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呢?

    1、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吃飯前催寶寶洗手,留固定的位子給寶寶吃飯。 二三歲前可能固定的寶寶椅束縛以養成她坐定吃飯的習慣。

    如已過這一時期,就比較難了,方法是首先大人要以身作則,全家都要保持圍坐在一起吃飯的氛圍,如果寶寶離開自已的位置獨自去玩,不要拿著碗跟在身後喂,只要跟寶寶說:“寶寶吃飯時間不能玩哦,玩了就沒有飯吃哦。”如果不聽,不必催促,大人吃完收拾碗筷就是了。事後在第二頓飯之前不能再給其它任何食物,只給清水。給寶寶一個概念吃飯的時候就坐定吃飯,這時候玩了就沒有飯吃。幾次下來壞習慣十有八九可以改掉。

    2、凡事不能強求 寶寶不想吃飯不要硬逼。 如果寶寶吃到一半說吃不下了,不必勸飯立即收走碗筷就是了。 事後萬萬不可另做別的菜或者塞小點心給寶寶。

    一些平時愛吃的小點心,對寶寶還是有吸引力的,雖然此時寶寶的腸胃不適但碰到特別愛吃的,肯定又會吃下一些,但這樣對寶寶腸胃有一定傷害,也影響下一頓寶寶的胃口。

    3、做適合寶寶的菜 把長莖菜切短,土豆做成土豆餅,菠菜小青菜可以切成寸長,多做少刺的魚給寶寶吃。

    4、讓寶寶參於做飯 四五歲的寶寶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讓寶寶參於做飯讓他知道飯是如何做成的,同時也可教育她要愛惜飯菜。

    5、經常變換菜式 在這裡並不是要求家長們每天做不同的菜。 至少在寶寶的盤子裡飯和菜的排列要花點心思,比如,今天是番茄炒蛋,可以將蛋圍邊,番茄放在飯中間,做成花的樣式。可以把玉米堆成月亮的樣子,胡蘿蔔泥盤成太陽的樣子,寶寶常常會被眼睛騙得胃口大開。

    6、和寶寶一起吃的有滋有味 有些食物你可以引導,比如胡蘿蔔,你可以先吃一口,認真的品一下然後說出自已的感受,接著讓寶寶也試一口。一起品嚐食物的美味比硬喂寶寶吃效果要好得多。

    7、以身作則,潛移默化 這個道理,是實踐中來的,我因為減肥晚間以蔬食為主,吃了半年多小黃瓜。 琦琦現在常常在吃飯時問我要一段小黃瓜吃。 我們夫妻兩個早晚都喝一杯果汁,現在琦琦晚上也會提出要一杯果汁。寶寶非常渴望自已長大,這種渴望的表現之一就是學大人的樣子,大人經常做什麼他也會去嘗試。所以想讓寶寶有一個飲食的好習慣,那麼大人首先也得有一個正確的飲食習慣。

    8、小兒常帶三分飢 寶寶愛吃了,我們大人也要控制量,寶寶碰到愛吃的好吃的不懂得節制並且吃得又快, 很容易吃多了撐到,對腸胃增加負擔。 一般一餐飯吃到七八分飽就可以了,可以催寶寶下桌去玩,寶寶意猶未盡的樣子也要對其說明:“寶寶不能再吃了,再吃就要肚肚痛了。” 寶寶實在要吃就收走她愛吃的東西絕不能再給了。

    9、拋開成見,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一些家長認為巧克力會讓寶寶牙齒吃壞、肯德基有激素、土豆片是垃圾食品。寶寶絕對不能吃。其實,你越是阻止她越是想吃越是想吃就越要去吃,一旦吃到就大吃特吃,並且成了嗜好。個人認為巧克力對寶寶並無多大害處,適量的吃一點,也是可以的。土豆片寶寶想吃時就給她一包,她的量也就是一包二包,到第三包她的慾望就不那麼強了。 寶寶也不會只愛吃某種單一的食物了。

    10、多多運動,增強體質,必有大大好胃口 寶寶身體好了,胃口肯定就好。 不要老是讓寶寶坐定,多運動對寶寶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雙休日帶寶寶去游泳去公園去綠地,運動和新鮮空氣可以讓寶寶胃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家院子裡種的葡萄,冬季該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