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洋寶的生活日記

    年輕人的“中國特色”式壓力

    國內抑鬱症年輕群體的擴大,與他們處於前所未有的社會環境和時代因素密切相關。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轉型期不同職業群體主要社會應激源與心理健康研究”課題組對十餘種不同職業人群進行了調查和分析,根據參與者的反饋,研究人員將他們面對的壓力歸納為十個方面,包括社會環境、工作壓力、個人成就、經濟收入、人際關係、社會支援、家庭、住房、子女和個人生活。研究結果還表明,20歲至30歲的人群精神壓力最高。

    其中,他們面對的社會環境壓力主要是對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這也被認為是中國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特色壓力”。

    20歲至30歲的人群處於面臨畢業、職場奮鬥初期,人生的格局還尚未穩定,而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年輕人對於未來的迷茫和焦灼感進一步加劇,這些不良感受會進而誘發抑鬱症。

    “心之助”女性心理平臺創始人、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趙悅辰稱:“在抑鬱之前普遍有一種情緒存在,這種情緒叫焦慮。焦慮不斷累積會促進抑鬱的發生。”

    在目前的社會轉型期,因為經濟體制和勞動組織制度的改革,各種性質不同機構的僱員所面臨的工作壓力、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強。特別是處於北上深一線城市的年輕人,人才的競爭更為激烈,技能和資訊的更新也讓他們的神經難以鬆懈。

    再加上如今社交網路盛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界限。24小時隨叫隨到,加班加點已成為許多職場人的常態。

    研究已經表明,過度使用電腦與手機使腦部放鬆與緊張的調整能力下降,容易造成睡眠障礙、工作效率不佳,加上壓力隨時可能迎面而來,容易引發抑鬱。

    此外,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迫使年輕人難以認真對待自己的飲食健康,常吃垃圾食品果腹。

    但西班牙那利·拉斯帕爾馬斯大學和格拉納達大學的科學家們經研究證明,食用快餐或商店出售的烘焙食品與患抑鬱症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絡,經常以快餐為食的人患抑鬱症的機率比那些不吃或者極少吃的人高出51%,即使少量進食這類食品,也會明顯增加抑鬱症的發病率。

    許多年輕人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後,都有類似“被掏空”的感受,這種身心俱疲、能量耗盡的狀態一旦持續,將為罹患抑鬱症埋下伏筆。

    過高的工作壓力不僅困擾著中國年輕人,它也是導致日本年輕人自殺的一大原因。每年5月,日本抑鬱症患者會突然增多,通常叫做“5月病”。這是因為每年4月是新年度的開始,很多年輕人走上工作崗位時極其惶恐,工作一個多月就出現抑鬱症狀。

    雖然年輕人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奉獻給工作,但悲哀的是,在財富積累初期,他們所獲得的工作報酬難以支撐自己立足,毫不誇張地說,在貧瘠的經濟基礎上,年輕人的婚戀、購房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壓力也是致鬱的重要原因。

    以購房為例,雖然中國的人均收入尚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房價卻高得世界領先。據世界各地和各大城市生活成本的資料庫NUMBEO顯示,全球127個國家(含地區)2015年中的“房價收入比”中,中國以房價是年薪的22.95倍排在了第14位。

    而絕大多數歐洲國家都在8左右或以下,加拿大隻有5.78,美國只有3.39。中國的“房價收入比”也高於日本、南韓這些高收入的國家。如此環境下,中國的年輕人若想僅憑一己之力買房,無異於痴人說夢,如果想在北上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擁有自己的房子,更是遙不可及。

    將視角轉到國內農村地區,失衡的性別比下,農村男青年想要結婚便要交付無異於天文數字的彩禮費。諸多新聞屢見不鮮。河南小夥結婚花費50萬,相當於全家20年的總收入。民眾稱,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導致農村彩禮節節攀升,30年來翻了幾百倍。雖然對於農村年輕人抑鬱症發病率的統計尚無官方資料,但業內專家早已直言,如今農村地區的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癥結愈發嚴重。

    在種種壓力之下,國內年輕人難有喘息的機會,工作、買房、買車、婚戀……生活的每一面都令他們焦頭爛額,也無法去追逐現實生活與休閒娛樂的平衡。

    熊漢忠表示,“年輕人的生活品質大為下降,不敢輕易換工作,不敢娛樂、旅遊,害怕銀行漲息,擔心生病、失業,更沒時間好好享受生活。”

    社會大環境的變化的確會影響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無獨有偶,近年來南韓受全球經濟衰退拖累,不少企業資金短缺,因而削減職位。據統計,30歲以下人士失業率高達12.5%,遠高於全國平均的4.9%。

    在社會經濟環境轉型期的裹挾下,中國年輕人有自己中國特色式的壓力,南韓年輕人也有自己難以卸下的“包袱”,而這些變化若適應不好、處理不當,就會招致抑鬱症的侵擾。

    功利風氣扭曲年輕人的價值觀

    社會大環境不僅為年輕人帶來了難以消解的種種壓力,還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他們的價值觀,讓他們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局。

    熊漢忠介紹到,“從社會大環境來看,過於功利化的社會風氣是誘發年輕人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最近一二十年,全社會的導向就是把經濟搞上去,這一導向的核心就是錢。這樣一來雖然社會發展了,國家硬體也強大了,但也帶來了很大的副作用——大家一窩蜂地認為錢是最重要的,進而忽略了對自己精神方面的關照。”

    不僅當前的社會風氣如此,年輕人每天暴露的資訊環境、社交網路,也在不斷強調功利、現實的價值觀。一方面,富裕階層大曬奢靡生活,使得一大批年輕人盲目追逐;另一方面,媒體大肆營造“人生贏家”形象,“90後美女CEO放言要麼出眾、要麼出局”,“95後創業者獲得投資人的青睞”等被包裝的年輕有身家、事業成功的形象不斷湧現,讓許多年輕人迷失自己的定位,將個案視為普遍現實,樹立不切實際的成功榜樣。

    在並不“合理”的比較下,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急於否定自己,焦躁不堪,甚至產生心理問題。心理學家們多年的研究發現,崇拜金錢名利的年輕人患上憂鬱症的機會較那些並不十分看中金錢名利的年輕人要高出20%。他們的建議是,年輕人在追求向上和好生活的過程中,應量力而行。

    的確,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僅僅是少數,在20-30歲的人生階段,價值觀尚未成形。如果盲目追求成功,以功利化的目標來要求自己,將不當的例子做榜樣,那將墜入功利的陷阱,被叢林社會的規則裹挾著向前,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內心的混亂和焦灼難以得到重視,鬱積心中,不免誘發心理問題。

    成功環境相對優越 缺乏情緒處理經驗

    事實上,年輕人難以妥善處理負面情緒也是科學使然。研究表明,大腦中負責推理和抑制衝動的前額皮質到了25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這意味著,現在年輕人的大腦許多還未發育成熟,不足以應對剛獨立時的種種變化和挑戰。

    再加上在國內,這一代年輕人大都生長於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中,物質條件較前幾代豐裕許多,而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卻相對脆弱。準確地講,他們在成長早期缺乏處理情緒的歷練。哈佛大學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萊因曼認為,年輕人缺乏應對困難的經驗,容易患抑鬱症並由此引發更嚴重的心理危機。

    還有專家認為,年輕人易患抑鬱症與不當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根據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教授的研究,中國有70%的家長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過分保護,30%是過分監督,10%是嚴厲懲罰、傳統的打罵式。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帶來的結果就是年輕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適應能力差。遇到挫折時常發生極端行為。

    因此,即便年輕人的生理年齡已經成年,但心智尚未成熟。他們缺乏處理挫折和消極情緒的經驗,也極易“鑽牛角尖”,進而患上抑鬱症。他們亟需正確認識挫折和消極情緒,並及時調整。

    社交封閉就醫難 憂思無處排解

    MentalHealth Foundation的專案負責人Moira Clunie認為,現在抑鬱症的年齡段正在年輕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網路帶來的現實社交隔閡。

    的確,年輕人習慣在網路世界裡封閉自己,缺少和人群的線下交流,以及健康的社交圈。這使得他們一方面認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出現問題,另外一方面即使發現了問題,也缺乏傾訴物件,難以排解憂思。而若想很好地應對焦慮和壓力,年輕人作為一個個體,社交支援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即便他們想透過專業渠道進行抑鬱症治療,但也受限於醫療資源短缺和價格昂貴,難以如願。

    “在美國,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心理學家、心理健康師、社會工作者和精神護理人員約30萬人。而在中國,透過資格考試的心理諮詢師只有約2萬人。國內一線城市心理諮詢師的收費已經達到300~1500/小時,價格之高已經讓普通人難以承受。”全華人大代表、華澤集團董事長吳向東道出了國內心理治療資源的匱乏和治療費的高昂。

    除了人才,目前中國醫院設立心理科室的數量也很少,且多以門診形式為主,開闢住院部門的則更少。以瀋陽為例,目前只有兩家醫院開設心理病房。但實際上嚴重心理疾病患者與其他重症患者一樣,都需要住院觀察治療。

    目前,全國範圍內,只有北京、福建、安徽、重慶、四川和浙江開設了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開設2條心理危機干預熱線,但囿於資金和人員的限制,很多時候因為電話佔線而無法被接聽。

    不難看出,尚無豐厚財力的年輕人若想深入治療抑鬱症,是非常困難的。而且,硬體條件的缺失也讓抑鬱症的治療難以實現。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和治療機制的建立還有很長的路要

  • 2 # 積極心理

    焦慮的問題從客觀上來講,和社會大環境和所處的年齡階段有關。

    青年人一般指18到45歲之間的人群。這個人群正好是人生的爬坡期。再小一點的人呢,沒有經濟和婚戀的壓力。再大一點的人就可以領退休金,享受晚年生活了。

    網上做了一項調察:最讓他們焦慮的事情 Top 3 分別是:人生目標、物質金錢和事業。翻譯一下就是:沒目標,窮,還做著不喜歡的工作。

    首先說排名第一的人生目標。

    現在的青年人不是沒有人生目標,而且人生目標離現實太遠啦。工作之後與日俱增的只有年齡,而不是銀行卡里的數字。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功利心與成功學的社會,“人生要有目標”,“活著要做些有價值的事情”,“要成功”,“要成為精英,進入上層”...

    但是成功分為很多種,但是社會共識只接受有錢這一種。泯滅的很多種人生的可能性。千軍萬馬走獨木橋,怎麼可能不焦慮。

    第二、事業

    很多人都是父母的要求上大學報的專業。很難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在職業上很被動感覺不到心流。但是我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工作了。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做著自己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事情,這種情況下,人想不焦慮都難。

    第三、金錢

    經濟上的壓力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獨有的,但絕對是這個年齡段獨有的。所謂的上有老下有小。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麼多張嘴等著“吃飯”呢,能不焦慮嗎?

    最後一點:比較

    從腦神經的角度來說,現在的人因為環境過於嘈雜,過度的學習。大腦每天處在一種資訊過載的狀態裡。這種對大腦的刺激很容易讓人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和生理問題。

    比方說:腸胃問題、失眠、脫髮、焦慮、抑鬱、緊張性頭痛等。

    所以焦慮這件事,主客觀因素都有了。活的健康,快樂的年輕人也有很多。我們應該更多的去關注他們是怎麼活的,如此的輕鬆快樂不焦慮的。他們的方法是不是我們也可以複製,這個才是問題的關鍵。

  • 3 # 瀘州小螞蟻網站

    生活壓力大,工資又低,月底一看銀行卡里的存款,在看看房價,車價,彩禮,能不焦慮才有鬼,焦慮多咯自然就抑鬱咯撒

  • 4 # 健康與你同行2020

    現在社會青年人普遍焦慮抑鬱確是如此。焦慮抑鬱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包含了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多種原因。

    1.我們創造了高度物質文明的辦公環境,卻沒有給自己帶來愉快的心境和生存空間。當我們努力創造財富改善物質條件時,改善的只是自己物質層面的環境,實際上更重要的是精神環境的改善,在改善物質環境的同時也要改善心境。

    2.心理上的危險因素來自於負性的思維方式。我們在某些時候會產生消極的思維方式和反應,但是如果有人總是以這種方式反應,那麼他患上抑鬱和焦慮症的風險就會更高,對於習慣使用負性思維的人來說,他們對某個情境做出的解釋更容易使自己感覺到糟糕或者是沮喪。用悲觀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某個情景或者你自己的時候,顯然這可能會經常導致抑鬱,你需要意識到這些負性思維只是對情境的解釋,而非情境本身。

    對事情追求完美的朋友也容易患上焦慮或者抑鬱症。一件事情沒有辦法達到你的預期,可能你常常會焦慮,甚至感覺到失望,覺得這是社會對你的不公平……等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會導致你焦慮和抑鬱原因

    3.社會上的危險因素與你周圍的世界有關,包括你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已經你所處的社群和整個世界。

    人是環境的產物,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當下的社會,大環境的競爭壓力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來自於生活還是工作上的還是情感……。

    研究已經證明,經歷生活壓力事件會引起抑鬱。抑鬱發作通常跟隨著生活中的艱難時刻而來,例如經歷愛人的死亡、離婚和失戀、失業,或者是不想要的改變、大變故、疾病或意外事故。這些壓力事件會更容易讓你患上焦慮或者抑鬱。

    很多人都為錢而憂慮,夫妻之間也經常為錢而爭吵。 如果你發現掙的錢越來越少,家庭的紛爭也會越來越多。

    總而言之,焦慮和抑鬱也好,他只不過是自身的一種感覺,放下而得到,有多大的能力使多大的勁,如果希望自己能夠追尋更好的生活,那麼就努力向上。

    努力向上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空談,而是自己能夠有清晰的人生目標。所以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由自己走出來的,有的人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的人可能會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確實如此。

    一個人一生能夠去追尋自己的目標,確實會非常厲害,他需要有強大的內心,需要有持之恆的學習力,以及改變自我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你覺得有哪些描寫女子之美的句子寫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