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重圖館館長
-
2 # 蘭質蕙欣閱讀成長
端午節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日、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每年的端午節,全國各地慶祝的方式都略有不同,當然掛的物件也是五花八門,常見的有:艾草,菖蒲,石榴花,“艾虎”,貼畫符,葛藤,蛋袋 等等各式各樣的。每個物件都代表人們美好的期望和祝願,希望全家安康,幸福,消災免難……
端午將至,天氣漸漸變熱,蚊蟲變多,這些掛件一方面可以有節日氣氛,另一方面可以用味道驅蟲。
尤其常見的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艾葉的味道對於驅逐蟲子應該效果也非常好。
所以到了端午,人們到處會掛的艾草,這個基本上大江南北,都比較流行。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近來,還流行起艾灸養生,可見,艾草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廣泛的,可以說,渾身都是寶!
這些家家戶戶都會做的節日裝扮,漸漸就會把文化傳給下一代,小孩子從小多接觸多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會增進愛國感情!
所以,馬上就到端午了,如果門口還沒有掛艾草,趕緊買一把掛掛吧!
-
3 # 張金玉123
今年的端午節即將來臨,為什麼家門上要插艾葉?
因為端午節是個凶日,不吉利的日子,是人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而死。在北方這一天人門早起去逛山採艾草回來都掛在門楣上,是為了去辟邪,驅出毒蟲,還有的放在床底,防止毒蟲上床咬人,艾草還可以防止蚊子,這一天人門還要吃粽子,在南方有塞龍舟,這都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掛艾草去晦氣嚮往美好的幸福生活。
-
4 # 一株吊蘭
端午節的習俗南北方略有差異,相同的是都吃粽子、門上都插艾葉;不同的是南方還有喝雄黃酒,就是喝下去能讓白娘子變回原形的雄黃酒,賽龍舟,小孩子戴香囊等。
那麼,為何要在端午節插艾葉呢?想起有個南方的同學問我,你們北方有艾嗎?我回答說,我們北方連小孩子都知道“愛”。到農村看看去,田間地頭、溝嶺渠畔、林邊屋後,生長著很多野生的艾。
大江南北,農曆五月正式進入了夏季,在過去,因為農村人居環境條件差,蚊蠅滋生、瘟疫迭起,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艾草有驅趕蚊蟲的功效,特別是進入五月,艾草已經成熟,香味特別濃郁,效果更好,於是便採來艾葉插在門上,用以驅趕蚊蟲。就是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農村仍然有人夏天在屋裡用點燃乾的艾草代替蚊香。至於說,為何非得在五月端午這天插艾葉,其實只是一個美麗的習俗而已。
-
5 # z張小文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揹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
6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端午節有在家門前懸掛艾草的習俗,艾草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中草藥,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端午節掛艾草的習俗也是由來已久。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娛樂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端午節門前掛上艾葉,除了“辟邪”,更重要的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 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中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插艾葉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按常規瘟神在端午節要降災,天帝產生惻隱之心,便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 等油賣完,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屋簷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過瘟災。”老頭聽說後就挨家挨戶告訴了所有的人,於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平安得救了。後來世代相傳,習以為俗。 菖蒲艾葉的避邪之說,下面還有一段具有人文意義的傳說。 據傳晉朝鄧攸,曾任吳郡(今蘇州)太守,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永嘉八年,八王作亂,兵連禍結,百姓塗炭,選後吳郡失守,百姓爭相逃命,鄧攸昌為太守,因衙役四散,又無親人,只得自己挑著幼子及兄嫂遺子綏景,徒步南逃,及至泗水之濱,正遇石勒亂兵追趕來。 鄧攸一人難攜兩幼,沉思之後,毅然將親生兒棄於路旁,帶著妻侄繼續南逃。過了泗水,卻被亂兵追及,石勒舉刀欲殺鄧攸,鄧攸訴說南逃種種,親生兒已不能保,今求石勒只殺他夫妻二人,保全侄兒性命,以存亡兄一脈生機。 石勒聽說鄧攸棄兒保侄,大義可欽,甚是感動,遂決定讓其逃生,恐這三人在路上又有不測,便隨手採下路旁的菖蒲和艾枝,插於三人身上,並傳下軍令:“若遇身插菖蒲艾枝者,乃仁義之人,不準濫殺!” 五月五日,鄧攸等三人終於逃至福建寧化石壁洞,此處乃中原南來者之轉運站。眼看追兵將至,此地百姓將成刀下冤魂,他記起石勒親傳的軍令,忙叫各家各戶都在門上插菖蒲艾枝。 當追兵追至此地,見家家戶戶門插菖蒲艾枝,因軍令如山,不敢濫殺,乃揚長而去。而這些百姓日後轉徙閩南、臺灣各地,為感念鄧攸救命之恩,每於端午節插此以作紀念,或有貼上對聯雲:“菖蒲驅惡迎吉慶,艾葉避邪保平安。”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
7 # 搬講歷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是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後世有認為端午節是由來於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日。《荊楚歲時記》:“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五月端午節艾含艾油最多,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採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
8 # 喜迎2021
端午節在家的門上插掛艾葉最初是為紀念古詩人屈原,所以才在端午這天早上出外踏青,採艾蒿表示對屈原這位大詩人的緬懷和思念。
因為艾蒿本身就有驅蚊防蟲的作用,久而久之人們便採艾蒿掛在門上用來做驅蟲辟邪之物,寓意從今天開始將不在有邪氣上門,以保一年的好兆頭。
現在的端午節是少男少們早上踏青,談情說愛的好日子。每年的端午清晨會有成雙成對的年輕人出外爬山,過河採艾蒿和野花互相贈送,表達愛意!這天掛艾蒿的人家會有年輕人。
所以端午節掛艾蒿現在不但用來驅蟲辟邪,迎接新氣象,還表示家主人是非常有愛心的一家人,是非常友愛的家主!
收穫的艾蒿也是滿滿的愛情,滿滿的幸福!
採一把艾蒿掛在門頭,也把滿滿的情意讓風捎給遠方的你們,端午節幸福,快樂!祝福所有網友節日都幸福快樂!
-
9 # 天外來客222790859
來源典故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兵禍連綿,五月五日那天,有一個叫鄧筱的官員帶上一家人南下避亂,行至半途,被叛兵追至,其中一首領要殺之全家,他很動容的哭求:‘’你殺我的兒子和全家都可以,但只求你留下我的侄兒不要傷害他,我死而無憾了"最後那首領感其棄兒保侄的大義仁舉,便決定放他們一馬,又怕他們遭其他兵員所傷,隨在路邊扯一把艾蒿插在他們身上為記,並下令道:"“若遇身插菖蒲艾枝者,乃仁義之人,不準濫殺!” 這樣繼續逃難,走不遠他們來到一處繁華的驛站,眼看後兵又至,他怕生靈塗炭,趕緊讓當地百姓依令行事還告知驛站快馬通風報信。這樣很多百姓就躲過一劫,為感念鄧筱救命之恩,特在每逢端午插艾以示紀念。更有聯為證:“菖蒲驅惡迎吉慶,艾葉避邪保平安"。另外還有蛇精說,張獻忠說,瘟神說……等等說法,意思都大同小異,不再一一列舉。
第二種為了祛瘟辟邪。我認為有更大的可能是這種原因才存在。因為古代一個是非常相信迷信的群體,二個是古代的瘟病非常的多,當時醫療水平差,人們相對對於鬼神和瘟症顯得非常的弱小,似乎毫無抵抗能力。而傳說賦予艾蒿強大祛瘟辟邪的功用會深得人心,而會代代相傳。
第三種原因,就是中醫的功用說了,艾草有,驅蚊,止癢,消腫,驅寒,殺菌,功效。用艾灸還能緩解許多疼痛,用艾葉熬製的水洗澡還能清除身上的長毒瘡的可能 ,不是有一句知艾者智,善艾者久嗎?同樣在推崇歌頌艾蒿在我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所以這種老風俗不管他出處如何他一定有一定的道理,不要能輕易的否定,何況這還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的內涵之一,我們無論如何都要把這種風俗毫無疑問的傳承下去!一家之言,如有不同的想法,請留言,點贊關注!我們進一步交流哦!
回覆列表
端午鄰近夏至,夏至是每年中白天最長之日,這日陽氣最旺,當其時生命萬物的生長成長最快,但陽極會傷人,需要避毒。《禮記·月令》說:“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這是大自然節律的節點,也應是人生節律的節點。“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仲夏天氣日益溼熱,又值汛期,百蟲和細菌繁殖快,疫病易生。2003年的“非典”流感、2009年的甲型流感都是證明,所以人們需要一個全民的迎夏“衛生防疫節”——端午節。
在古代的條件下,端午節人們主要採用自然植物來防疫。灑掃庭院剷除蟲菌孳生地,用雄黃水、雄黃酒消毒,佩戴防疫健體的各種香囊荷包,採集各種藥材備用,燒藥草湯洗浴富有民俗特徵的最數“艾虎”和“蒲劍”。
艾虎就是艾草,入中藥可以祛寒溼,幹艾搓成繩點燃可以驅蚊蠅,艾絨做成炙條可以治病。艾灸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而且傳至國外。將艾葉剪為虎形,或將艾葉貼在虎形的彩紙上,借“虎”張威,就叫“艾虎”,人們佩戴或張掛,祈以辟邪驅瘴。
蒲劍就是菖蒲,含揮發性芳香油,葉子中間有脊線,狀如寶劍,以“劍”張威辟邪,或插或貼於門楣,“蒲劍”可以散發芳香,清除汙濁空氣,還可通竅醒腦,驅趕飛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