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禁街虎1
-
2 # 佃二代
曹操獨特的選人方式,不用名士卻喜用小人
說起三國,其中有一個人身為世人所爭議不斷,這個人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曹操,也有人說曹操是一個好人,立志去救出廣大的百姓於戰亂中,事實上,曹操在這方面做的確實要比他人要好上不少。也不得不說,曹操在選人用人上還是要有很多讓人不明白的地方的,那麼,曹操又是怎麼去選擇自己的謀士的呢?
這些年也有很多電視據就是寫三國這個題材的,相比於其他的電視劇,軍師聯盟還是不錯的,不過,比著八幾年的三國還是有些差距的,但是還是有很多的看點的,相信大家對其中的校事府有著不錯的印象的,不過,在這方面電視劇中還是有著誇大的成分的,在歷史中也是有著這一個機制存在的,也就是曹魏集團的一個官職,讀罷小說的,有細心的小夥伴應該會發現魏國中就有這個官職的。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這個官職還存在到了曹丕在位的時候,也就曹魏集團破滅之後才沒有了這個官職的。
曾經曹操就那些校事也有過自己的考慮,曹操本身也也知道那些校事都是一些不值得說的人的,但是曹操還是去重用了這些人,也是因為那時的局勢不容樂觀,需要人去穩定1局勢,以此來方便曹操去控制局面。同時曹操本人還是有著遠大的目標的,他想要重建社會的體制,使得天下安定下來,在這點上曹操比劉備還是要好上不少的,在建國後,劉備還是沒有讓百姓過上一個好生活。在歷史中,能夠有這樣的想法,說明這個人還是很不錯的,不管在什麼時候這樣的人都是需要一群人來輔助的。君子確實時不可缺少的,但是,沒有小人作為警戒,君子也會忘記該如何去於那些小人去較量的,其實也是要給那些忠臣一個成長的機會,沒有人生下來就是一個能夠輔助君王的大臣的,畢竟,人都是要經過一番成長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
不過,世上的說法很多,我們也不能因為片面的按亂就去相信的,一切的一切還要經過時間的考驗的,現代的學者也是對這有著疑問的。吏就是那種做官的就是那些法家思想中誕生的產物,也可以說,歷史中的各朝各代都是憑藉著那些個士官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社會。不過,這種體制還是經過很長時間的不斷的填充才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社會體制。而士則是從思想上結合才產生的,思想上就是想要去治理國家,也就是那些從科舉中考出來的人才,不得不說,在一千那個時候這個制度還是很不錯的,但是不好的地方還是有的,知道今天我們也沒有消除其中的不足,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哪些不好的東西,這就是人性中的不足的地方,但是我們還是能夠去斷的改善的。
不過,吏和士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在某些方面上他們兩者之間還是有些東西是能夠相通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能體現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三國中有兩個比較好的謀士,一個諸葛一個龐統,但是,並不是只有這兩個人是優秀的,曹操身邊的謀士中還是有人比諸葛亮都要聰明的,就像郭嘉那樣,只是可惜的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因為疾病最後就死去了,不得不說曹操真是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助手,要不然曹操或許很早就能實現他的想法了。在歷史中,士於吏之間也是時常有爭鬥的。秦王朝時就有士吏相爭,但是那時士明顯的被吏所打壓,只是秦朝滅亡的早就沒有太多的記載了。其實,曹操在用人上也是不得不用那些小人,在管理上小人要比著君子要好上不少的,一般比較出名的文士都會被世人所記著,所以說,那些名士出了錯往往不能隨便處理,一個處理不好還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在選人的時候,曹操也是比基奧喜歡招收那些人才的。畢竟,人才也是國家實力的一種體現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人才都是自己去表現自己的,在治理國家時,也會表現出一些不足。這時,那些小人在某些工作上就會展現出很大的潛力,確實是這樣,有些工作就是不適合那些人才去做,也就那種小人才能做到。曹操這樣做也是看出時代的需要,用人以能力為主,所以他才能在短時間內強大起來,成為三國中最強的一方勢力。雖說是最強,但是曹操也沒有因此就實現自己的志向,不得不令人嘆息。
-
3 # 泡麵侃史
曹操用的典韋,許褚,司馬懿等等這些不算是小人吧。不知道小友為什麼這樣問呢?曹操可以說是一代的梟雄,識人用人都是在當代的頂尖的,就是劉備,孫權這類的人物實際上和曹操相比的話也是差一點的。
如果非要是說小人的話,司馬懿可以算是一個,但是不是完全的小人,僅僅是因為司馬懿的野心是非常的大,但是也僅僅是野心。不能說是一個小人。
僅僅是立場的不同的,如果說有野心也叫做小人的話,那麼三國時期哪個沒有野心,不要受到演義小說的影響太嚴重了兄弟弟。
-
4 # 銜筆書史
按照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那麼,曹操是不是真的喜歡用小人呢?
這個問題顯然是站不住腳的。雖然曹操在著名的《求才三令》中提出了“唯才是舉、其餘不問”的用人方針,但在實際操作中並非完全如此——《三國志.毛玠傳》記載:“玠嘗為東曹掾,與崔琰並典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
這裡就說的很明白了,曹操所選的人才,要的是具備真才實學的“清正之士”,而不是高談闊論、博取虛名的空談之輩。而真正品行惡劣的人,想要混進曹操的幕府當中,恐怕也沒有這麼容易。
那麼,為什麼世間會出現曹操喜歡用小人的印象呢?這其中固然有《三國演義》的影響,但其中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曹操所代表奉行“法家”理論的軍閥勢力與以“儒家經學”為信仰計程車族勢力產生的衝突。
我們都知道,在曹操的麾下,有著荀彧、鍾繇、孔融、崔琰等士族代表人物,這些人在漢末的大亂之世中,選擇曹操作為蔭庇,並意圖以曹操的力量來匡扶這個搖搖欲墜的朝廷。
然而,作為當時勢力最強大的軍事集團的領袖,曹操在建立了霸權地位的同時,不可避免的要與漢獻帝為代表的皇權產生衝突,建安十八年之後,曹操先後封公稱王,這一系列的舉動,就是在不斷挑戰皇權的底線,並逼迫士族勢力做出選擇——選我,還是漢獻帝?
面對這樣的選擇題,“漢室忠臣”崔琰、孔融、荀彧等人先後以慘烈的方式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對名節觀念並不十分看重的鐘繇、賈詡、王朗、司馬懿等士族成員卻見風使舵,及時改換門庭,在新生的魏國政權中獲得了更高的地位和利益。
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些人的舉動無可厚非,甚至是順應歷史發展的選擇。但從傳統的名節觀念來說,這些人在“忠”這一大節上是有虧的,他們被後世被稱為小人,似乎也說得過去。
所以,所謂曹操究竟是不是真的喜歡用小人,完全取決於你看待這些人的角度而已~
-
5 # 風吹陰霾
曹操喜歡用小人,我很認同,如果我有機會的話我也喜歡用有能力的小人。為什麼?因為小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人只要有慾望就好控制,滿足他的慾望就可以。小人必然會和其他人有矛盾。那麼他就不可能和下面所有人打成一片,造成下面鐵板一塊的情況,有利於分而治之。另外小人也必定有把柄在曹操手裡捏著。那樣就更好控制。
-
6 # 我本落魄小書童
以小人管君子的特務政治
上面引述三則材料有一個很珍貴的地方,儲存了當時曹魏秘密警察機構的人員名單三位,即曹操時期的盧洪和趙達,魏明帝曹睿時期的劉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被歷史很偶然儲存了姓名的曹魏特務並非家世顯赫的大人物,直接說,他們都是完全不被史家關注的小人物,也就是傳統說法中的所謂小人。
這些人在陳壽的《三國志》及其他有關該時代的文獻中都毫無蹤跡,只有趙達在《吳書》中有傳(但很明顯只是一個同名的人,孫吳的這位趙達是一個當時很著名的神算,能知道吉凶禍福和事件發展)。關於校事特務機構使用的是什麼人,《高柔傳》的記載的曹操本人與高柔的一段對話可以解釋:
時之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柔諫曰:“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達等數以憎愛擅作威福,宜檢治之。”太祖曰:“卿知達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舉辨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昔叔孫通用群盜,良有以也。(P.684)
高柔發現那些校事的官員仗著最高統治者的威名,橫行霸道,不僅擾亂了正常的行政體制運作,而且,他們還仗著最高統治者賦予的生殺予奪特權,作威作福,按照自己的個人愛憎和恩怨,做了很多壞事,所以他建議曹操對他們繩之以法,實際是含蓄地建議廢除這種不合於儒家政治理想的制度設計。
曹操的回答很有趣,他明白地說,對於這些秘密警察中人,高柔舉例的這幾位,他的瞭解比高多得多,換言之,他很清楚這些人是小人,是可能濫用職權的,但他明確說,這種雞鳴狗盜的事,那些立志建立功名和大事業的君子們誰會願意做?所以必須使用這些小人。饒有深意的是,他還舉了秦末叔孫通的例子。秦二世執政時,向朝廷報告天下造反訊息的人都被殺頭了,而叔孫通則對二世說,沒什麼天下造反的事,只是各種一些小毛賊而已,各地的縣官和郡守們正在按法律緝拿處置吶。叔孫通藉此脫身,後來在西漢初年因替劉邦設計國家禮儀制度受到極大封賞。曹操說,沒有校事這些秘密警察,就會有大把叔孫通這樣報喜不報憂的官員,那怎麼行?
曹操要重建國家和社會,則需要與士大夫,即君子們共事,與社會上各種背景的精英階級合作,高柔出身曹操故鄉陳留,本是高門大族子弟,就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下的君子,曹魏朝廷也很多這樣的人。所以曹操這番話也可以視作對高柔及曹魏體制下精英士族的一個警告:雖然政治上我需要取得你們的合作,但我對你們也有強力的制約手段。更直白說,就是以無所不在的秘密警察手段監視官民,以小人管制君子。
好玩的是,就在這段引文結尾處,陳壽還記錄了一句話:“達等後奸利發,太祖殺之以謝於柔。”後來,因為趙達等的惡性被揭發,曹操殺掉了他們,以此向高柔等表示歉意。
這顯示古代小人政治另一種妙用:小人是很容易被犧牲的棋子,他們可能因神秘的特權而賣命,威風一時,但權力者有新的政治需要時,他們本身也是很容易被拿來樹立新政治倫理風範的祭品。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王朝創立時,要籠絡和控制英雄,自然小人的髒手是必不可少的,但隨著事業坐大,日漸冠冕堂皇,則小人們就像被黑夜使用過的溺器,因為日益與高大上的事業規模不能般配,於是就被製造他們的巨手不留痕跡地消滅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陳壽筆下的盧洪、趙達和劉慈之流,還算曆史的幸運兒了。
-
7 # 唐不三不四藏
曹操用的小人可以分成三種:真小人,假小人,半真半假的小人.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的出師表裡分析力後漢傾頹的原因是"親小人",這裡的小人其實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只會溜鬚拍馬,阿諛奉承的小人.
我們都知道曹操三下<求賢令>唯才是舉,為自己發掘了很多能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封建傳統思想觀念要比現在更能束縛人的思維,那時候的人才選舉制度是地方上選出德才兼備的人,推薦給中央,但是在地方上沒有德行孝道,就算是天才也沒有人會推舉你去中央,曹操當時去中央做官就親身經歷了這些,並且深刻地體會到這種選拔機制的弊端,世家大族壟斷了這個選舉權,就會有像袁紹這樣的四世三公的豪門,推舉上來人才與在職的官員互相勾結互相扶植,形成一張巨大的關係網,這樣的人才很難為曹操所用,於是曹操跳過這個機制,直接自己來,只要有能力,不問德行,一律都要,這樣就打破了世家大族的控制,有了聽命於自己的人,但是這裡面也確實有品德不行的,也給曹操製造了不小的麻煩,這就是"半真半假的小人".
在三國亂世,就是一個需要重建秩序的時期,在曹操陣營裡有投降過去的,有唯才是舉來的,有心在曹營心在漢的,有反對曹操的,甚至還有臥底隨時都要暗殺曹操的,這麼複雜的環境,曹操怎樣才能把大家凝聚起來,並有很好的約束力呢?這就需要有一個監督機構,再說白一點就是特務機構.而這個機構有身份的人,做不了,一方面知名度太高,一方面這些人都是要在中央光明正大的做官的,不會去做這種身在暗處偷放冷箭的活.所以只能是一些沒有什麼背景,出身不好的人來幹,而這些人本來素質就不高,突然進入這個系統裡以後,真實可以為所欲為,看誰不爽就可以辦誰.曹操很清楚這些人的能力與做法,但是這也是曹操用來制約世家大族的,跟著我好好幹,別有異心,好處少不了,但是要想搞事情,我也能治得了你們.平衡自己陣營內部系統,等到達成了自己的目的,找幾個"壞事"做的多的特務頭頭殺了,來平息矛盾.這就是"真小人".
所以曹操也被後世尊為政治家.從他的用人之術上可見一斑.曹操配得上"治世之能臣",但是"亂世之梟雄"有點貶低曹操,"英雄"曹操當之無愧.
回覆列表
哈哈,這個問題有意思,曹操為何喜歡用小人?
有道理,曹操手下的確有小人,但這是按照《三國演義》來說,試舉例如下:
辛毗辛佐治,華歆華子魚,許攸許子遠,無一不令人厭惡。
辛毗,原侍袁紹,後見勢竭,趨於曹操。其兄辛評堅守到死,更託審配於勢盡之時把辛家八十餘口盡皆殺死。審配臨終也一直看不起趨炎附勢的辛毗。
華歆,才學還是有的,但是也是世人恥笑的一個物件。本是東吳的人,借送信之機就留在了曹操身邊,而且官職越來越高。本來這也無可厚非,畢竟人往高處走嘛。但是他揪伏皇后頭髮,把藏在牆壁裡的伏皇后硬拉出來,這是否算是無君無父的行為?
許攸,本是袁紹謀士,官渡之戰正在關鍵時刻,曹操堪堪抵擋不住,許攸卻叛變了袁紹,投降了曹操。曹操正是聽取了許攸的建議,才打敗了強大的袁紹。臨陣倒戈,小人行徑。
這三人有一個共同點,有奶就是娘。所作所為實在差勁,有失名士風度。但是這樣的人好控制,只要給他們足夠多的好處,就可以為你賣命。曹操自然能看清這些人的嘴臉,所以除了荀彧這樣耿直的謀士外,還需要這些聽話的小人幫忙做事。
以上是根據《三國演義》小說來判斷,此三人是否真如羅公筆下描述之不堪,不得而知。而曹丞相是否真的用過小人,應該沒有吧?畢竟曹操是做大事的人,真有一些小人集結在手下,那還不毀了他的事業?
就像許攸,被許褚一劍殺死,曹操也沒把許褚怎麼樣,這就是他不願意留小人在身邊的力證。
不管怎麼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都是個人胡扯,博大家一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