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人老胡
-
2 # 草軒客
謝邀,就說兩句!這部小說在基於意識流手法上更進一步創新,多角度意識流手法,這種創新手法非常成功,甚至可以說是小說創新手法的一種典範!小說兄妹四人中,其中兄弟三人對妹妹人生走向,並且最終走向墮落的細節回顧,兄弟三人共同回憶一人,不免情節上有些重疊,但這種反覆恰好完成了小說某些方面的強調——這種強調並不像有些詩歌中,為了抒情將一句話同時說三遍!
這部小說雖然運用了意識流寫法,但是層次分明,主題明顯,社會大背景與普通人的生活細節相結合,讀來意味深長!
同樣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就文學質量來說,這部小說與《百年孤獨》不相上下,《百年孤獨》在中國世人皆知,威廉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卻沒幾個中國讀者知道,這對於這部優秀小說真是一言難盡,可見在中國,就連讀書的從眾性是多麼可怕!
-
3 # 讀經典品書香
《喧譁與騷動》一個女人的墮落史,一段文明的消亡史。
喧譁與騷動最終都會歸於平靜,如痴人說夢般的人生回頭便了然。
《喧譁與騷動》,福克納先生是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是美國意識流文學的領軍人物,(擅長運用多角度敘述和意識流等創新型寫作方式,)其作品在大部分讀者的初讀過程中會顯得雜亂無章,沒有條理,但是又因為福克納構造的獨特故事空間,再讀時就會發現所有的不合常理都是有理有據。
福克納在意識流文學上的超高成就源於特殊的家庭環境。福克納的曾祖父事業成就頗高,他是福克納自小引以為傲的標杆。福克納還有一個堅強獨立的母親,但是父親的生活頹唐落寞,父母雙方在婚姻中勢如水火,形成了一種割裂的家庭氛圍,福克納的成長伴隨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讓他精神緊繃,依賴幻想,他的想象力也得益於此。
在《喧譁與騷動》中,故事的主體康普森家族就與福克納自身的家庭十分相似,二者同為由盛轉衰的家族,在這樣的家庭落差之中,福克納有自己對人生的很多思考,產生了關於家庭矛盾的剖析、傳統道德顛覆的誘因、以及對人性的分析等等。
全書的人道主義精神在迪爾西身上熠熠生輝,康普森家族已經是表面光鮮,內心潰爛,只有迪爾西的精神遊離在病態家庭之外,她是勇於直面現實的、樂觀又堅強的黑人女性,如果沒有她的支援,康普森家的孩子們會以墜崖式的速度淪亡。
全書從兩個角度體現了“墮落”的核心:一是狹義上的凱蒂的墮落,二是廣義上的康普森代表的南方地主的衰敗。
凱蒂的墮落體現的是婦女對自由的渴求。美國南方種植園經濟相對落後,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落後的經濟直接導致了美國南方人精神上的滯緩,清教思想也荼毒著婦女們的心靈,但是思想的大趨勢是徑直向前的,這致使當時的南方年輕女性陷入窘境——是堅守家族傳承下來的婦女道德還是勇敢追求心靈解放呢?
在父權社會的壓迫下,女性難道真的只能選擇無條件的服從嗎?凱蒂給出了否定的答案,雖然她的反抗過了火,後期也飽受折磨,但是她的勇敢是值得被肯定的。
-
4 # 黃曉波
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小說講述的是南方沒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劇。
作為夫妻的康普生夫婦關係冷漠,相互鄙視。該小說寫作手法採用多角度敘述、意識流、神話模式、白痴敘述。
-
5 # 王叔鈞書法草山樵夫文
《喧譁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是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經典作品。小說講述的是南方沒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劇。老康普生遊手好閒、嗜酒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長子昆丁絕望地抱住南方所謂的舊傳統不放,因妹妹凱蒂風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愛恨交加,竟至溺水自殺。次子傑生冷酷貪婪,三子班吉則是個白痴,三十三歲時只有三歲小兒的智慧。全透過這三個兒子的內心獨白,圍繞凱蒂的墮落展開,最後則由黑人女傭迪爾西對前三部分的“有限視角”做一補充。《喧譁與騷動》書名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麥克白的有名臺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
6 # 使用者68199716755
這部書我在三十多年前草草瀏覽過一遍,書中情節記不太清楚,但是倒是記得我採訪沈從文先生時,他說過到美國大學訪問時有學者說先生的著作《邊城》在中國的影響有如威廉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一書之於美國的影響。沈老笑著說我從來沒有讀過他的書、然後娃娃似的笑了起來。
沈老沒看過的書自然吊起了我的胃口,於是從湖南圖書館我借來了這本書,或許是翻譯的問題或許是我的讀書嗜好的問題,總之書沒有認真讀完,還書時卻補了六毛錢因為超過了一個星期。
我的印象中儘管這部小說在美國文壇如雷貫耳,是現代派小說中集大成者或者謂之現代派小說中最為經典的名著之一,但恕我直言它與沈從文小說唯美唯善大不相同,倒是類似於麥田裡的狩望者似的頹廢,假如拿中國的長篇小說類比,紅樓夢》應該是可以作為一個比較文學的案例。
誠如有心人所說的,此書滿紙皆喧譁,無人不騷動。
小說故事倒不復雜。
這部長篇小說是大作家福克納的第四部小說,卻又是福克納形成風格的首部小說。謂之成名作更為合適。此書名波俏️緊,它始於莎士比亞的名篇麥克白中第五幕第五章主人公麥克白的著名獨白。
全書釆用意識流手法,講述了美國南方那個六七月份蚊子成群讓你每一寸肌膚都是紅癢的地方一個破落戶康普生家裡的生活,作者的行文明顯受到詹姆斯喬伊斯和伍爾夫的影響,老康普生三子一女,他平時閒錘子一個遊手好閒,貪酒嗜杯,其妻子則是蠻不講理動哲怨天怨地且十分自私冷酷,長子昆丁不學無術不思進取,只知抱殘守缺緊抱著過去的南方陳規陋俗的傳統不放⋯昆丁及兩個兄弟因為其妹風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深感難過和愧疚,三子班吉是個白痴,三十三歲卻只有三歲小孩的智慧這一點讓我想起韓少功的小說,篇名叫爸爸爸。小說三個兄弟均對其妹妹人生的走向墮落的過程進行了回顧:形文時有重複似有娓娓餘音,旋迴往復的手法恰是這部小說的主旋律,頗有重大的事情要說三遍的意味在。
透過這些雞零狗碎的故事,小說透過意識流的方法展現瞭如下的主題,其一是南方的衰老的輓歌,其次是是童真與純良的喪失:最後則是人類歷史的衰落與生命的輪迴。它們既是個人的成長史也是一個民族的心靈史。總之透過作者藝術的描述和巧妙的展示這些情感激起了讀者最廣泛的興趣和共鳴,上述這些均象一根看不清的隱線貫穿於一種南方的慵懶和亞摩尼亞氣味的腐敗頹廢的風格之中,成為我們說的威廉福克納標誌的氣質和其藝術特色。此外小說還運用了多視角的敘述方法,以及穿插了大量的獨白,書中最後運用黑人女傭迪爾西對前三部分逐一補充讓人記憶猶新。
-
7 # 勸學官
《新法蘭西評論》是由安德烈·紀德與朋友在1909年創辦的文藝雜誌——蜚聲法國文壇的重要刊物,文學作品推介是該刊的重要欄目。一般情況下,推介文章通常篇幅短小,少有連載兩期的情況出現。但這篇文章卻被重點推薦,原因之一就是此篇文章的作者薩特,一顆法國文壇冉冉升起的新星。
另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在於《喧譁與騷動》本身。威廉·福克納的這部代表作早在1929年已面世,但薩特評論的是1938年出版的法文譯本。譯作者莫里斯·埃德加·寬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是狂熱的美國文學愛好者,他早於1931年便將尚且默默無聞的福克納介紹給法語讀者。
薩特,這位未來的存在主義大師對福克納推崇備至,他第一篇發表的文學評論正是刊登在《新法蘭西評論》的《論福克納的“薩託利斯”》。從一開始薩特就對這位美國作家充滿了興趣和敬意,在評論結尾呼籲“我們需要認識他”。而在《論“喧譁與騷動”》中,他甚至認為福克納是“偉大的當代作家”,足以和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相提並論。
而這時剛逾不惑之年的福克納——歐洲青年人心目中的神,在自己的祖國並非聲名顯赫,甚至可以說是極為落魄,但這並不妨礙他的作品能與《尤利西斯》以及《追憶似水年華》這樣偉大的鉅著齊名。
現代主義小說出現之前,19世紀在歐洲大行其道的小說流派是現實主義,比如狄更斯、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等文學巨匠。隨著工業革命的誕生,歐洲各個國家經歷了上百年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演變為高度分化的多元社會,人們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認識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道德觀念隨之慢慢瓦解,現實主義的寫作理念和技巧變得十分迂腐,於是一些傑出的小說家不約而同地發起了一場現代主義革命。
與先前地現實主義小說相比,現代主義革命派的作品呈現出許多新穎的特徵。它們更關注內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觀環境,側重於描寫意識過程而不是肢體行動,多采用碎化的而不是線性的敘事模式。它們還運用了全新的寫作技法,比如意識流、內心獨白、多重視角等等。
此後福克納聲譽日隆,最終在1950年11月10日,瑞典學院宣佈勃蘭特·羅素是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時宣佈威廉·福克納獲得1949年空缺的獎項,表彰他”對美國現代文學具有獨特藝術性的重大貢獻”。
藝術特色
《喧譁與騷動》總共有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敘事者是小本,描繪了他在1928年4月7日的意識過程;第二部分再現了昆汀在1910年6月2日自殺那天的所遇和所思;第三部分是傑森在1928年4月6日的經歷和心理活動;第四部分是以黑人女傭狄爾希為中心,講述了1928年4月8日復活節圍繞康普遜一家發生的事情。
康普遜家族在1928年4月初的境況和過去三十幾年的往事,全部濃縮在短短的4天之內。在濃縮的過程中,福克納應用了意識流、蒙太奇、主體視角等別開生面的寫作技巧,為小說敘事藝術開闢了全新的境界。
意識流是現代心理學發展的產物。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學原理》中指出:“意識不是以碎塊的形式出現的,它沒有交接點,它是流動的。我們可以將它比喻為‘江河’或者‘溪流’。從此以後,我們不妨稱之為思維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流。”
威廉·福克納不是第一個使用意識流的作家,但在《喧譁與騷動》之前,從未有作品——包括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及普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將這種技巧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和令人折服。
-
8 # 淑賢美食
威廉福克納1897年出生在美國,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富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也是意識流文學在美國的代表人物。《喧譁與騷動》是福克納的代表作品。
小說發生在傑弗生鎮上的康普生家。這個家庭曾經是顯赫一時的望族,現在卻敗落了。康普生先生是1912年病逝。他生前是一個律師,但憤世嫉俗悲觀失望,他把他的悲觀情緒傳染給兒子昆丁。康普太太自私,冷酷。她總覺得是自己吃虧,其實他在折磨著大家,她時刻不忘他的南方大家閨秀的身份,卻不具有作為母親與妻子應有的溫情。女兒凱蒂是全書的中心。凱蒂與男子幽會,有了身孕。不得不與另外一個男子結婚。婚後丈夫發現了隱情。拋棄了她。她把私生女寄養在母親家,自己到大城市闖蕩。昆丁和凱蒂兒時感情很好。凱蒂的遭遇是他失去了精神平衡。覺得對家族的衰敗無能為力精神上找不到出路,投河自盡。傑生是凱蒂的大弟,他是一個實利主義者。仇恨絕望,又使他成為一個沒有理性的復仇狂和虐待狂。他一直虐待凱蒂的女兒。小昆丁(凱蒂的女兒)長大後再也忍受不了這個殘酷的家庭,她取走傑生的不義之財和一個流浪藝人私奔了。《喧譁與騷動》的主題就是講一個大家族的沒落。這部小說透過昆丁內心流程的挖掘,表達某種現代意識。美國一個評論家稱福克納是迷路的現代人的神話的發明者。這部小說採用了多角度的敘述方法與意識流寫法。此外福克納採用了神話模式,即創作一個文學作品時,有意識地使故事人物結構大致與人們熟知的一個神話故事平行,使得小說故事構成對人類精神走向的一種深入探討。
-
9 # 叄壹藝術
我的印象中儘管這部小說在美國文壇如雷貫耳,是現代派小說中集大成者或者謂之現代派小說中最為經典的名著之一,但恕我直言它與沈從文小說唯美唯善大不相同。
倒是類似於麥田裡的
狩望者似的頹廢,假如拿中國的長篇小說類比,Ῠ紅樓夢》應該是可以作為一個比較文學的案例。
誠如有心人所說的,此書滿紙皆喧譁,無人不騷動。
小說故事倒不復雜。
回覆列表
《喧譁與騷動》主要包含以下三重主題:第一,南方的衰落;第二,童真的喪失;第三,人類歷史的衰退與輪迴。這三重主題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在美國部分人的心靈傷痛中編織進了個體成長和人類歷史這樣極具普泛性的話題,激起了讀者最廣泛的共鳴。同時,以上主題都被貫穿在一種頹廢的風格中,成為福克納的標誌性特徵。
一:福克納的小說,《喧譁與騷動》,具有藝術手法的獨創性與多樣性,糅合了意識流技巧、時序倒錯、多角度對位、神話模式四個方面。
二:福克納在《喧譁與騷動》中以班吉為敘述人是對現代小說藝術形式的一次積極的探索和實驗。白痴視角的選擇,使作品中的意識流描寫更為客觀化,並造成一種陌生化效果。作為被排斥的邊緣人。班吉的敘述是一種傾訴,本質上是一種對愛的籲求。它不但試圖表達南方人鬱積的情感,還體現出福克納對人類普遍境遇的思考。班吉形象對福克蚋作品的藝術風格和主題選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福克納採用“複合式”意識流的表現手法,透過不同性格、不同遭際、不同品質的人物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的意識流動來敘述同一個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種意識複合流動的效果。其中雖有部分重複,卻毫無雷同之感,原因在於作者描寫的重心不在凱蒂母女墮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該事件在不同人的內心產生的影響及其導致的心靈變化。故事化為三個人物意識流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把讀者引入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小說未按時序展開敘述,需要讀者在閱讀中參與創造,把事件的全過程拼裝完整,這說明表面顛倒混亂的時序下發生的故事有著內在的秩序。作品的敘述角度是由內向外的,敘述者頭腦思緒的不斷變化成為作品內容延展的主線。文中跳躍變幻的思緒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採用諸如變換字型、口氣、稱謂等手段,需要讀者細心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