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人聊歷史

    一、趙高當權,殘害忠良

    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途中染病,病逝在沙丘,秦始皇本打算傳位給扶蘇公子,卻不想趙高李斯串通一氣,讓胡亥當了皇帝。胡亥平日荒廢朝政,所有軍政大事都交由趙高打理,趙高藉此機會剷除自己的政敵,蒙恬李斯都先後死於他手。正是因為此,趙佗十分猶豫不決,擔心自己也會被趙高迫害。

    二、秦軍戰敗太快,趙佗未想到

    起義軍雖然勢大,可大部分都不是正規軍,這樣的起義軍在趙佗他們眼裡就是簡直可以用烏合之眾來形容,而反觀秦軍這邊,名將雲集。按照趙佗他們估計,即使秦軍會敗,也不會戰敗如此之快,結果事情發展超出了趙佗的預料。

    三、受秦始皇大一統思想影響

    公元前22年,秦始皇派李信率20萬大軍攻打楚國,結果大敗而歸。秦始皇意識到楚國雖然已經很弱小,但是要滅楚國,卻仍然不是易事。他請王翦率60萬軍隊攻楚國,不過你們知道嗎,這六十萬軍隊很多是從國內臨時徵兵,防衛匈奴的30萬大軍沒有動一兵一卒。而這時候趙佗面對的情況也是差不多,趙佗率50萬大軍歷經千辛萬苦才將嶺南納入秦國版圖,若此時北上,嶺南可能會脫離帝國的掌控。

  • 2 # 奕天讀歷史

    趙佗為什麼不帶兵北上,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當時各方的情況。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作出了北方防禦匈奴,南方統一嶺南的決定,開始了平定南越的準備。

    第一次南越之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雎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共率軍五十萬,進攻南越諸地。

    公元前214年,屠雎在廣東西江的三羅地區率軍作戰時,中了埋伏,身中毒箭而亡,軍隊也損失巨大,五十萬大軍只剩下了二十萬不到。

    第二次南越之戰

    公元前214年,屠雎戰死後,秦始皇命任囂接替屠雎,加派十萬軍隊,和趙佗一起,繼續對南越諸部作戰,並在名義上完成了嶺南各地的統一。

    注意,此時在嶺南的秦軍,名義上也只有三十萬不到了,更不要說實際的軍隊數量。

    第三次南越之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於沙丘,胡亥繼位,趙高主政。

    同一年,趙佗率嶺南的秦軍,開始了平定嶺南甌駱地區的甌駱之戰。

    陳勝、吳廣起義揭開反秦戰爭的序幕

    公元前209年,即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這年秋天,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項羽、劉邦等義軍相繼起義,中原地區陷入混亂。

    我們瞭解了當時的情況,來嘗試分析一下,當時駐南越的秦軍,為什麼不北上救援。

    我個人認為主要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嶺南初定,民心不穩。

    在前210年時,趙佗還在打甌駱之戰,說明當時南越地區的部分部落並沒有完全臣服秦朝。

    當時,那些已經被征服的部落,也有可能隨時反叛。因為屠雎在世時屠殺了不少南越本地人,屠雎戰死時,雙方軍隊都損失慘重,加上任囂後續的征伐戰爭,仇恨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完全平息的。

    任囂、趙佗為了穩定南越的局勢,也在不斷的請求秦政府遷徙中原民眾到南越地區,與南越本地人雜居、通婚,用以穩定局勢,他們需要時間來解決這些遺留問題。

    二、嶺南秦軍不足,沒法分兵。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了,第一次攻嶺南時的五十萬秦軍,在屠雎戰死時,損失了三十餘萬。雖然任囂又帶來十萬軍隊,南方軍隊總共也不到三十萬。

    根據相關史料的綜合分析,在嶺南的秦軍,其中有五分之一以上是徵調的楚人。如果帶這部分士兵回去,會不會趁機反叛;如果這部分軍隊留在嶺南駐防,那會不會趁主帥北上之機,在嶺南反叛作亂。

    而且嶺南區域也非常廣闊,這些秦軍留下穩定局勢,兵力也並不是非常寬裕。

    嶺南兵力的不足,讓嶺南秦軍沒辦法分兵回北方救援。

    三、任囂在糾結。

    陳勝、吳廣等的起義,任囂是知道原因的。他非常清楚秦二世的殘暴行為,以及趙高把持朝政,汙衊陷害排除異己的情況,所以,他非常擔憂,如果自己率軍北上,會有什麼樣的結局。

    再加上我們前面所說的兩個因素,任囂是非常糾結的。

    任囂非常清楚,如果率軍北上,不一定能起到預期的作用,卻很可能被趙高陷害致死。如果他知道自己深得信任,比如始皇帝還在,那麼放棄嶺南,全力北上救援,是有可能的。

    正是這個原因,他把守衛嶺南放到了第一位,但是內心還是在煎熬的。推測任囂正是因為這些煎熬,很快就病倒了。

    下圖是位於現在廣州越秀區的任囂墓正門

    四、任囂囑託趙佗割據固守。

    公元前208年,即陳勝、吳廣起義的第二年,任囂病情加重,做出了以保住嶺南為主的決定。

    任囂把趙佗召到了面前說,秦朝推行暴虐無道的政策,天下百姓對此感到怨恨,現在義軍四起,中原紛亂,強盜的軍隊有可能會來侵佔我們的土地,攻打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

    因此,任囂讓趙佗封鎖從中原進入南越的道路,並讓趙佗做好割據一方的準備。

    之後,任囂就任命趙佗代理了南海郡的職務,並頒發了任命文書。

    這時,任囂作為南方秦軍的主帥,已經不打算北上了。

    五、趙佗有自立之心。

    趙佗在接受任囂的任命後,如果他有北上的想法,也是可以實施的,但是他沒有。

    趙佗聽取了任囂的建議,封鎖了進入南越地區的各條道路。

    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年,任囂病死。

    同一年,趙佗開始誅殺秦政府之前任命的官吏,並在當地人民的擁護下,自稱為“南越武王”。

    下圖是南越王博物館珍藏的南越王金縷玉衣

    南方的幾十萬秦軍之所以沒有北上救援,正是當時的南方秦軍主帥,任囂和趙佗,在綜合分析各種因素後,認為守住嶺南才是最佳的行動策略,進而作出了原地駐守的決定所導致的。

  • 3 # 無奈且向上

    對於當時秦朝危機,任囂趙佗為什麼按兵不動坐視不理,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史稱有三十萬大軍的趙佗,如果及時回援,或許秦王朝就不會覆滅。那麼,當時的情況到底怎麼樣呢?

    第一,趙佗到底有多人馬。秦朝時進行了三次對南越的戰爭,最後取得了勝利。史稱所謂的第一次50萬和最後的30萬恐都有出入。在歷次對南越的作戰中都損失慘重,傷亡過半,即使有後續的補充,實際兵力恐有限,很難達到30萬之眾。如果發兵北上,南越剛剛平定,人心不定仍存在反叛勢力,勢必要留足本地駐防人馬,實際能夠北上的人馬有限,不足以支援消滅反秦勢力。

    第二,秦朝有嚴格的兵力調動制度,沒有朝廷的調動命令,任囂趙佗不敢私自北上。當時趙高對秦二世封鎖訊息,義軍都要進關了秦二世尚不知情,更不會調動南越的軍隊平叛。

    第三,任囂趙佗早有自立之心。自秦始皇去世後,二世繼位眾多大臣心存疑慮,更對趙高把持朝政,排斥異已濫殺無辜敢怒不敢言。任囂趙佗對此一定了如指掌,與其被趙高排擠誣陷,倒不如在這個山高皇帝遠的南越自立為王。

    所以說,趙佗沒有北上,其中一定有其難言之隱,或許就根本沒有打算北上救援。

  • 4 # 在下古麒

    在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當時就漸漸的爆發了農民起義。而這個時候的趙佗還僅僅只是秦朝的龍川令,上面還有一個頂頭上司南海尉任囂。

    任囂當時意識到了秦朝的國運已失,便也想跟著起義反秦,可是當時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已然患病在身,所以在臨終前,他把趙佗叫到跟前,同他言明瞭天下大勢。

    任囂說:“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華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

    趙佗聽從了任囂的建議,在任囂死後,繼任南海尉,掌管幾十萬大軍,同時傳檄文“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打算了自立門戶。

    在秦朝滅亡之後,趙佗就直接“擊並桂林、象郡”。將嶺南三郡併為一體,自稱為南越武王,定都在番禺。

    可以說,趙佗不北上爭雄,是有著前領導任囂的建議,畢竟當時的任囂可謂是老成持重的,比趙佗更能夠看清天下的大勢,所以趙佗對於任囂的建議還是很聽從的。

    並且,趙佗並不僅僅是秦朝的將領這麼簡單,趙只是他的氏,而贏才是他的姓。秦始皇嬴政同樣也是贏姓趙氏。可以說,趙佗就是秦朝的宗親將領。從這一點看,他本來就應該去挽救秦朝,而並不是同劉邦項羽一般去反對暴秦,如此的話,他就是大逆不道的了。

    既然兩邊都不討好,而且趙佗也已經明白了秦朝已經日薄西山,大勢已去,就算是他沒有任囂的建議,他也不會去以卵擊石去違逆天下大勢,所以趙佗最好的選擇應該就是自守不出,在這南越之地享受片刻太平,做一個土皇帝。

    並且,長期的生活在南方,趙佗早就已經習慣了南越的風俗氣候,所以單從風俗習慣這一點來說,他就已經不在適應北方的氣候了,所以南越就相當於是趙佗的舒適圈,他的野心也逐漸的被磨礪殆盡了。

    所以,對於趙佗來說,北上爭雄是一件他不能做、不敢做、也不想做的事情,所以他才一直偏安一隅、逍遙快活,享年一百零三歲。

  • 5 # 鬼師

    十六個字:

    唇亡齒寒,狼子野心;

    隔岸觀火,割地自守。

    任囂趙佗二人攜秦兵50萬來到嶺南,卻眼睜睜看著秦二世死亡,三世子嬰開門迎漢王劉邦投降,依舊無動於衷,甚至於是楚漢相爭還在隔岸觀火,比之魏豹的作壁上觀更是溜。

    總起來的原因,還不就是一個利弊得失,嶺南五十萬大軍本就是約數,此處又是國家防線,長城關隘,緊挨異族,若是北上,且不說這一路上的損失,單單是章邯的二十萬雄兵都被項羽滅亡,蒙恬的長城守衛被二世玩死,況不說能救秦的機率不高,就算是救了,怕也是毫無善終,不如併吞周邊,開疆擴土,自立為王。

    是男子,誰不想稱王稱霸,手握殺人權,醉臥美人膝,與其拼著大軍死在路上,不如守住南越開闢新的疆土,佔山為王。

    若是楚漢相爭,兩敗俱傷,則出兵取江山,若是一方聲勢鋪天蓋地,一邊臣服,他依舊是固守南越的一方至尊,此地易守難攻,當為一邦,豈不樂哉?

    相比萬一嶺南失手,異族入侵,他可是一世罵名,況且他依然在嶺南駐紮,其士兵如何,可想而知,誰不想安安穩穩,獨享太平?

    一則,他順應民生妙計,大力發展,穩固周邊,得享戰亂之地所沒有的安穩。

    二則,他開疆拓土,無論後事如何評說,他也是居功至偉。

    三則,嶺南易守難攻,以其為根基,再以大軍輔助,固若金湯。

    四則,有此處,則進可攻,退可守,落入不敗之地。

    五則,無論中原是否有機會讓他拿下,他這藩王是坐定了,南越武帝!

  • 6 # 阿慶還是阿慶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發兵五十萬進攻嶺南地區,其中屠睢是統帥。後來屠睢因為激化地方民族矛盾,濫殺無辜,最後被當地人殺死了。秦始皇又任命任囂為主帥,趙佗為副帥,平定了嶺南地區,成立嶺南郡,其下又分為龍川,桂林,象三個縣,而趙佗只是龍川的一把手而已。

    等到秦始皇死了,嶺南地區的秦軍首領依然是任囂,而任囂此時年紀也大了,將要病死,臨死前選擇趙佗為接班人,並告誡他“秦國無道,拒嶺南以自守”。此時趙佗依然只是掌管一個龍川,並藉著任囂病逝的機會順道把秦國的官吏給殺掉了。之後遵照任囂的意思,封鎖南越到北方的邊界,逐步蠶食桂林和象兩地,最終完成嶺南的統一。

    但是趙佗並沒有帶領秦軍北上參與營救此時岌岌可危的秦國統治。我想這是有原因的。

    第一,趙佗雖然也是秦國將領,但是本來是河北人,而河北這裡在戰國時期屬於趙國可能性大一些。趙佗,以及他的上司任囂很有可能是最終國破家亡,被迫投降了秦國,並累積戰功成為秦國武將。所以他們對於秦國並不是完全忠心。

    第二,趙佗,以及他的上司任囂,早就對秦始皇的一系列政策、做法心中不滿,但是一直以來身為秦將,身邊又有秦國掌管法律的“吏”跟在身邊,只有執行的份,根本不會亂說話。不說歸不說,但是對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種種做法,意見只會越發強大。

    第三,趙佗認為,秦國的統治在這樣的起義形式下已經完全被打破了。秦國很難再繼續維持下去。而貿然出兵,北方形勢不明,自己又帶領的是秦國軍隊,北上只會招致起義軍的群起而攻,但是自己並不能撈著好處。

    第四,任囂剛去世,自己只掌握龍川一郡,兵力實力上也沒有什麼優勢。而當時嶺南地區剛剛平定,本身地方上的各方面統治還沒有有效的建立起來,如果冒泡帶兵北上,則很可能造成後方的空虛,剛剛佔領的嶺南會失去,意味著自己這支軍隊的後勤保障完全喪失,即便出兵也沒有好結果。

    第五,趙佗跟任囂的關係應該非常好,所以任囂也很信任趙佗。趙佗既然受了任囂的委託,坐擁嶺南以拒北方,想必兩個人在這方面達成了不少共識。而趙佗一定是最堅定的支持者。

    第六,秦始皇派遣的不光是秦軍,還有幾十萬普通民眾從北方被遷徙到嶺南了。如果讓這些人也知道了秦國內正在鬧起義,說不定抓住機會也會造反,那麼自己這支秦軍如果不封鎖訊息,不但北方不得安寧,嶺南也將陷入戰爭漩渦。

    所以最終趙佗沒有北上,而是堅決的留在了嶺南,加強對嶺南的文化輸出,和中原技術的傳播,最終造就了一個強大獨立的百越國,而又選擇合適的機會歸順了漢朝,為民族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敏感肌膚,臉上愛長閉口粉刺,大家有什麼好的護膚品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