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也好玩

    劉禪小名叫阿斗,是三國時期是劉備的長子,在位四十一年,後來被魏國滅亡了。

    公元223年,劉禪即位。在後世眼中,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一個君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現在人們口中所說的“樂不思蜀”、“ 扶不起的阿斗”都是從劉禪身上出來的。

    然而,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他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近些年來,一些學者們對此提出了質疑。假若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如此無能的一個人,又何以在位四十一年安然無恙。因此持懷疑態度的學者認為,劉禪雖沒有雄才大略,可也談不上是十足的昏君,劉禪能領導蜀國四十一年,其實還是有他的可取之處的。

    在劉禪漫長的政治生涯中,曾有諸葛亮、蔣琬、姜維等大智大勇之人相繼輔佐過他,生活在這樣巨星環繞的光環裡,劉禪即使有光,也發不出來了。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曾囑咐劉禪,對諸葛亮要事之如父,所以諸葛亮在世時,劉禪對他十分敬重,視孔明如父,凡事不加干涉,基本上都是就按丞相說的辦吧。

    後來,諸葛亮要北伐,劉禪即使自己在心裡對諸葛亮窮兵黷武北伐有成見,但也都憋在心裡不說,充分體現了他嚴格執行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從這件事上,我們還可以看劉禪不和諸葛亮爭執,其實一直都是在保持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而最終得到實惠的,還是平民百姓。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仍能繼續領導蜀國30年的修養生息,就單憑讓皇權維持這麼長時間,而沒有出什麼大亂子這一點,劉禪並非如大家認為的那麼昏庸,至少在他的統治下,人民並沒有民不聊生。和劉禪相比較,南唐後主李煜除了會寫詩詞,感動自己和感動別人以外,估計連阿斗的一半都不如。劉禪生活腐化時,老臣董允上疏勸諫,劉禪最多也就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劉禪可能是中國曆代帝王裡對大臣動刀較少的一個了。

    易中天在他的著作裡也認為,扶不起的阿斗其實很聰明,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立馬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費禕主管軍事,將原本集中於諸葛亮的權利一分為二,讓兩人相互制衡,這樣看來,劉禪不但不昏庸,還很精明。在易中天看來,劉禪分權制衡的方式是十分明智的,而且這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出的辦法。公元263年,當魏國三路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選擇了投降。雖然大多數人覺得這是因為劉禪懦弱的表現,對不起列祖列宗,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劉禪此舉卻讓百姓免受了戰火之苦。投降魏國之後,劉禪便被世人嘲笑為樂不思蜀,作為一代君王,即使再昏庸,也不能愚蠢到這個地步。其實劉禪是透過高超水平的偽裝,讓司馬昭放棄警惕,自己明哲保身罷了。

    劉禪領導的蜀國在當時一直處於弱勢,而在這樣的形勢下,蜀國仍能存在四十一年,也算是難能可貴了。也許劉禪性格中有懦弱的一面,但是想想,他就像是一朵溫室裡的花朵,父親在的時候,凡事不用他操心,父親去世之後,諸事又有諸葛亮等各位明星代他處理,劉禪根本就得不到鍛鍊的機會,這能完全怪他嗎?

  • 2 # 請叫我囡囡

    扶不起的阿斗這句名言已經被傳頌應用了許多年,但是歷史上的阿斗,真的並非扶不起來,從他親自執政的三十年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受《三國演義》影響,一直覺得劉後主劉禪是個昏庸、懦弱、無能的人,葬送了蜀國基業,不戰而降,最後居然在魏國還樂不思蜀。其實《三國演義》是深度加工的藝術作品,只能當個談資茶餘飯後這麼一樂。

    其實評判一個君主是否真的是昏庸無能,可以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辨別。

    一、執政期間政權是否穩定。

    在中國曆代上,末代皇帝幾乎都是政治腐敗、橫徵暴斂、宦官專權、民不聊生,戰爭不斷。而劉禪,他不是。諸葛亮去世,他充分領會和嚴格執行諸葛亮生前交代的遺囑。使蜀漢政權能平穩發展30年。

    就連三國專家,易中天老師在《品三國》中也認為,所謂扶不起的劉後主,其實相當聰明: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立馬就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將原本集中於諸葛亮的權力一分為二,讓二人互相制衡。蔣琬去世後,劉禪乾脆自己來主管國政。

    劉禪團結內部領導班子,沒有內訌,保持了集團內部的穩定,最終惠及的還是平民百姓。

    二、是否因為自己的執政能力導致滅國

    大家都知道,蜀漢政權最終被滅,其實還是由於自身實力太弱,魏國實力太強。

    魏國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基本相當於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還包括內蒙古的一部分,總之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

    蜀國只有一個州,益州,當然益州相當大,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統稱西南。對照一下地圖,我們可以輕易看出三國的實力之比

    而且三國滅亡之時的人口資料: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這一比,更加明瞭蜀國的弱小

    還有就是歷史的大趨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老百姓深受戰爭之苦,也渴望全國統一,抵抗到最後,受傷害最大的還是老百姓。與其這樣,不如順應天意,主動投降魏國。

    至於“樂不思蜀”,那更是無稽之談。劉禪怎麼也算是一代君主,也親政了30年,一些政治藝術他還是懂的。劉禪只是透過高水平的偽裝屈尊,讓司馬昭對他放鬆警惕,以免招來殺身之禍。這種明哲保身的手段,居然被後人曲解為樂不思蜀。

  • 3 # 赤元重生

    三國的政權風雲莫測。各國之間的明爭暗鬥但是在眾多國家中,處於懸崖岌岌不,並且不知道哪一瞬間覆滅的,就非屬劉備建立蜀國。相比較其他國家蜀國的實力實在是太弱了。兵馬糧草都一直處於空虛。劉備本人也只是想興復漢室,對三國的天下沒有一口吃下的魄力。並且劉備在建立蜀國後不久便命喪黃泉,年幼的劉禪繼位,對治國一無所知,人人都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昏庸無能,毫無用處。每個皇帝都會有自己的親信,而且很多皇帝的親信,都不是什麼好人,劉禪也未能免俗,這一點從他寵信黃皓就能夠看出。可是他寵信黃皓,除了在最後亡國一事上,做了錯誤的決定,大多數情況下,卻都是非常理智的。例如董允在世時,一直打壓黃皓,劉禪很無奈,卻從未對董允進行報復,哪怕董允反駁過他選妃的要求,早就引起了他的不滿。後來姜維請求誅殺黃皓,他雖保下了黃皓,用的理由卻是黃皓只是個小人物,讓姜維不必在意,並讓黃皓向姜維道歉,等等。這一點,很多真正的明君,都不一定比他做的更好。

    諸葛亮留下的三個人一一去世,劉禪就沒有分辨忠奸的能力了。後期開始寵信宦官黃皓,蜀漢就此走向衰亡。假如諸葛亮或者其他人還在世的話,黃皓這等小人根本不敢出來禍亂朝綱。

    後來魏國發動滅蜀之戰,鄧艾兵臨城下,劉禪也覺得沒有抵抗的意義了,沒有猶豫就乖乖投降了,這也算的是識時務吧。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劉禪作為君主確實沒有什麼能力,但是他在用人上還是很有魄力的,能做到真正的放權,蜀漢最終的敗亡其實也是大勢所趨,諸葛亮即使仍在人世結果可能也無法逆轉。

  • 4 # 舊城新夢v

    縱觀歷史,其實劉禪並不是真的懦弱無能。從劉備伐吳失敗之後蜀國軍力就大不如前了,後來諸葛亮又五次北伐,將近掏空了蜀國。所以後面的蜀國就是一個空殼,投降可能就是阿斗的大智若愚了

  • 5 # 堅持是一門學問1

    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後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之“和諧和美妙”(相對的),為歷代有識之士讚不絕口,被視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係的典範。作為接任者,劉禪能從父親那裡完整地承續到這種“和諧和美妙”的君臣關係,且把這種關係發展成了“黃金搭檔”,都充分說明了劉禪的“大氣”。

    史載:劉備生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也謙虛地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對於劉禪不戰而降,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這樣注重華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衝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

    莎士比亞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瞭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後像窺伺著眼前每一隻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鬆。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劉禪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鬆。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所以說,後主劉禪不失為“通明智達”的一代君主。小時侯,我老子教育我時,可我總是一個耳朵聽,一個耳朵冒,聽到不順耳的地方,還想頂上兩句。我的小兒子更是門裡出身,我的每一句話,兒子不僅不聽,而且認為句句多餘。一次,我說多了,兒子氣憤地說:“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帳!”我之所以如此羅嗦,就是為了說明:人和人其實很難長期相處,父子尚且不行,又何況君臣關係呢?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對於事無鉅細,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劉禪的“親閒臣,遠小人”,而青年天子劉禪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

    諸葛亮的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託,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剋制自己。諸葛亮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訊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諸葛專權對後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沒有固執己見。

    儘管如此,劉禪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證了政局的長期穩定。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野蠻的路線鬥爭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專制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蹟。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後主劉禪不僅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有人情味。劉琰的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炎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對於姜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後主並沒有委過與人,只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夏侯霸的父親為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後人認為:“後主能作此語,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劉禪的胸襟比他父親劉備要大氣的多,不失於第二代領導人的風範和氣質。伏鍥克說過:“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出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的做的事。”同時代的領導人吳主孫皓在晉朝大兵壓境時,尚“作昭明宮,工役之費,以億萬計”。善於納諫、明於決斷排程的晉武帝,天下一統後,“怠於政事,頗事遊宴,選吳孫皓宮女五千入宮,掖庭殆將萬人。嘗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晏寢,宮人競以竹葉插戶,鹽汁撒地,以引帝車。”

    在危難關頭,當斷則斷,使國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決策,與“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的劉備來比,不知進化了多少代。跟同時代領導人吳王孫皓和晉朝開國皇帝武帝相比,劉禪也不乏仁德名主。如此大氣國家領導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

    龐永認為:“殘暴之君在位,臣民頌他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視他為贅疣。”孟德斯鳩說:“那種歷史記錄讀來乏味的國家是幸福的。”王學泰說: “統治者的招撫政策能使更多老百姓活下來,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因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價去換得一日之果腹;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少破壞一些社會財富也有利於社會的進步。為什麼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招安比鎮壓還壞呢他們的邏輯是:鎮壓使得階級矛盾更為尖銳、階級鬥爭更為激烈,階級鬥爭越激烈越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從歷史事實看這顯然是荒謬的。幾十年的戰亂造成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社會財富、人口幾乎是一掃而空,‘激烈’到這種程度還能‘促進社會的發展’,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世界兩千年,中國五千年”,才出了一個大氣的阿斗,我們還罵人家扶不起,到底是誰扶不起?!是阿斗,還是我們,還是我們不健康的文化?!以成敗論英雄,以統治需要論是非,是我們歷史和現實最大的劣根。

  • 6 # 帥FK

    首先我認為不是,劉禪靠劉備打下的基業可以在外部條件非常不利的情況下,可以守住蜀國。他在為四十多年,看起來幾乎碌碌無為,在政治上沒有什麼標新立異的建樹。但是他可以使蜀漢政權延續了將近半個世紀就可以看出他的能力所在,緩和西南民族矛盾,與諸葛亮君臣和睦相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旅行過程中,你找到自己的歸屬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