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斯帝凡斯

    仔細看歷史夏侯兄弟是首先跟曹操打天下的,起兵時夏侯惇與夏侯淵就追隨曹操了,而曹仁等是在曹操起兵不久投奔的。論功績夏侯兄弟與曹氏兄弟相當,論關係與曹操十分親密,曹仁曾經拜見曹操被許褚阻攔,而夏侯惇在摩坡駐軍時常與曹操同乘一輛馬車,而且還可以出入曹操內室,這就是為什麼兩夏侯排在曹前面的原因了。正史比較注重歷史地位,功績大且出場早的人物會排在前面,看看三國的荀彧荀攸賈詡,荀彧追隨曹操在前,而且功績卓越,自然位列榜首。周瑜魯肅呂蒙,各有功績,只好以出場順序決定先後。關張馬黃趙,就比較明顯,因為趙雲沒有明顯軍功,只排在末尾。

  • 2 # 伊耆角木

    為什麼叫《諸夏侯曹傳》而不叫《諸曹夏侯傳》,那是地位排名決定的。因為夏侯惇、夏侯淵兄弟是最早跟隨曹操起兵的嫡系,而曹仁等要晚一些才加入,同時期,夏侯兄弟的地位在眾多曹氏和夏侯氏中最高。另外,我認為討論這種問題是,第一句就是“曹操本姓夏侯“的人對歷史瞭解實在太少,這是一種不太可信的說法。

    在說正題之前先解釋一下為什麼說曹操本姓夏侯並不靠譜。曹操的父親曹嵩是過繼給曹操的祖父曹騰沒錯,但按照的陳壽的《三國志》原文,沒有任何一句說過曹嵩是過繼自夏侯氏。這種說法是來自《曹瞞傳》,一本流傳於東吳的貶低曹魏的書。裡面對曹操是黑了個體無完膚,包括曹操小名叫阿瞞等,都是這本書最先說的。畢竟是敵國政治宣傳需要,有多少可信度可想而知。但是被同樣貶曹的三國演義一採納,就被很多人當做真實歷史了。其實這個本身就邏輯不通。曹騰確實是宦官沒有兒子,但是自古過繼基本只要自家有人根本不會去過繼外姓人。曹騰有三個兄弟,侄子一堆,況且自己雖然是宦官,但在朝廷是位高權重,還被封侯,族人巴結他還來不及,幹什麼要去過繼外姓人?曹嵩基本應該是曹騰的侄子。

    那為什麼夏侯氏和曹氏的人列在一個傳裡,夏侯還排在前面?首先他們是同鄉,都是沛國譙縣。其實有些資料顯示,曹氏跟夏侯氏應該是世代聯姻的關係,所以,夏侯惇夏侯淵兄弟很可能是曹操的表弟。而曹仁曹洪曹純是堂弟,準確說是族弟,可能關係更遠,因為過繼兒子一般只會過繼一個,所以曹嵩跟曹仁曹洪他們的父親只能是,堂兄弟,曹操也就只有族弟沒有堂弟了。

    然後就著重說說《諸夏侯曹傳》。這些多人傳記的命名,都是根據裡面所列人物的順序。此傳記夏侯惇、夏侯淵列前二位,而曹仁為首的眾曹氏只能列在後面,所以叫《諸夏侯曹傳》。如《關張馬黃趙傳》也是按照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的順序。

    那為什麼夏侯兄弟列最前面。一是因為他們兩人是最早跟隨曹操起兵的。夏侯惇部分寫“太祖初起,惇常為裨將,從征伐”,夏侯淵更是還曾替曹操頂罪“太祖居家,曾有縣官事,淵代引重罪,太祖營救之,得免”,隨後“太祖起兵,以別部司馬、騎都尉從,遷陳留、穎川太守”。可見也是曹操最早的股肱兄弟。而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還是曹操的女婿(更證明了曹操不是本姓夏侯,否則就是同族不婚)。夏侯淵的妻子還是曹操的內妹。親上加親。相反我們看看曹氏中地位最高的曹仁,“少好弓馬弋獵。後豪傑並起,仁亦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旅淮、泗之間,遂從太祖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也就是說曹仁一開始並沒有跟著曹操,而是在淮泗一帶遊歷,後來才加入。更不要說曹洪、曹純等人了。

    二來就是官職。這裡不能看他們的最高官職,要看他們在同時期的官職高低。我們還是對比夏侯惇、夏侯淵、曹仁三人。夏侯惇在曹操在世後期官職為前將軍,統攝曹操陣營對東吳的軍事部署。夏侯淵死於漢中之戰的定軍山戰役,當時的官職是徵西將軍。根據東漢末年的官職,分為直屬朝廷的明號將軍和鎮守各地的雜號將軍。明號將軍最高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人,次一等為前後左右四方將軍。而地方上最高為四徵(徵東征西征南征北)將軍。所以,夏侯兄弟都是官職極高。而曹仁一直是“行”徵南將軍,也就是代理,直到關羽打襄樊時平定了宛城侯音叛亂(218年)之後才“拜”(正式任命)徵南將軍,與夏侯淵平級。而夏侯淵的徵西將軍早在建安二十一年(215年)就獲得了。而夏侯惇在曹丕稱帝后更是獲得了眾武將之首的大將軍官職。曹仁卻要在夏侯惇去世之後因為擊退東吳的功勞才當上大將軍,地位高低非常明顯。

  • 3 # Mer86

    因為這一卷的人物出場順序是: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人,夏侯氏排在曹氏的前面。按照《三國志》對目錄命名的慣例,通常是誰排第一位,這一卷的目錄名就以這個人的姓氏開頭。

    比如《三國志》的第八卷,因為公孫瓚排在這一卷的第一位次,所以《三國志》的第八卷就叫《二公孫陶四張傳》;還比如第十七卷,因為張遼排這一卷的第一位次,所以第十七卷叫作《張樂於張徐傳》;再比如第三十六卷,因為關羽排第一,所以該卷的目錄名為《關張馬黃趙傳》。

    所以,《三國志》的第九卷被稱作《諸夏侯曹傳》,而不是《諸曹夏侯傳》。主要是因為夏侯惇在本卷排第一而已。這種命名方式在《三國志》中是慣例,並非特殊對待。

    至於為什麼夏侯惇排第一,有的人認為是曹操本姓夏侯,曹操與夏侯是本家關係,所以夏侯氏的地位要高於曹氏。

    對於這種說法,現在主流的觀點是不信。因為夏侯氏與曹操有沒有血緣關係,都不影響夏侯惇在曹操心中的重要地位。

    那麼,夏侯惇在曹操心中是什麼地位呢?不恭維的說,他就是曹操集團的二號人物。曹操有可能不信任曹丕、曹植,但是絕對不會懷疑夏侯惇對他的忠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被封為魏公時,他旗下的文武百官都授領魏國的官號,但只有夏侯惇不一樣,他領的也是漢朝的官職(漢廷的前將軍)。後來夏侯惇上書曹操,說希望也給他改封魏官,表明他是忠於魏國的。但曹操卻否決了,他認為夏侯惇與自己同為漢朝官員,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國的官號呢?

    言外之意:你夏侯惇不管在什麼位置上,我曹操都是信任你的。

    後來曹操稱魏王后,夏侯惇也成為唯一可以不經通報自由進出曹操房間的人。當時,他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曹魏集團的一號重臣,二號人物。

    因此夏侯惇排在曹操宗室成員的第一位,他是當之無愧的。

    當然了,如果僅僅只是曹操信任夏侯惇,他還不可能排到宗親傳的第一名。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任天子若是對大臣不信任,立馬就能把老臣給擼下來。

    所以夏侯惇的地位崇高,關鍵還在於曹丕跟他的關係也很好!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曹操的宗親中,夏侯惇是廣散金錢,自己不留一分的大款。他的錢財很多都散發給下屬了,其中肯定也有一部分送給了晚輩。而曹丕作為晚輩,必然是沒少受夏侯惇叔叔的照顧,也就是沒少拿夏侯惇的紅包。(曹操很摳門,對兒子們的日常開支也很扣門)

    後來,夏侯惇病死,曹丕還為之哭的稀里嘩啦的。

    “……庚午,大將軍夏侯惇薨。……王素服幸鄴東城門發哀。——《三國志》

    他的這種行為,用後來東晉史學家孫盛的評價來說:同族長輩去世,天子在宗廟門外哭祭即可。而曹丕跑到城門去,是失掉天子禮儀的事情。

    孫盛曰:在禮,天子哭同姓於宗廟門之外。哭於城門,失其所也。

    曹丕是個多麼渣的人,在這就不細說了。連他都為夏侯惇哭的稀里嘩啦,只能解釋為曹丕是真的十分敬愛這位叔父。

    並且曹丕不僅僅跟夏侯惇的關係不錯,他跟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懋的關係也很好。

    當年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原本已經與丁儀指腹為婚了,曹操跟曹丕商量這件婚事時,曹丕故意袒護夏侯懋,說丁儀眼睛太小,配不上自己的姐姐。還說夏侯懋長得英俊,硬是讓曹操把女兒嫁給了夏侯懋。雖然後來夏侯懋傷透了清河公主的心,納一群小妾,但是曹丕沒有歸罪過夏侯懋。即使後來清河公主陷害夏侯懋,魏明帝曹叡也以夏侯駙馬是夏侯惇兒子為由,替他開脫了罪名。

    由此可見,夏侯惇的面子,那得有多大。曹氏三代都給他面子,死了也非常恭敬。他不排第一誰排第一?

    在《諸夏侯曹傳》中排第二的是夏侯淵。他能排到第二位,其實跟夏侯惇排第一的原因差不多。

    首先,曹操很信任他。雖然他後來在漢中戰死了,但是曹操沒有虧待他的兒子。

    其次,曹丕也很尊敬他。但最關鍵的是,曹丕跟夏侯淵的幾個兒子也是好哥們。

    關於曹丕與夏侯淵兒子們的關係之好,史料中有明確記載。雖然夏侯淵出身貧寒,但曹丕從來沒有瞧不起他。並且,曹丕還跟他的三個兒子:夏侯稱、夏侯威、夏侯榮都是好朋友。

    因此,有曹操曹丕兩代君王的信任加持,夏侯淵想不排到第二名也很難吶!

    排在本卷第三和第四位的分別是曹仁、曹洪兩位曹氏宗親。他們之所以會排在夏侯惇和夏侯淵的後面,其實跟曹操的關係不大,曹操還是很信任他們的。主要問題,是曹丕不喜歡他們二位。

    先說曹仁,曹丕跟他的關係不差,但就是不怎麼親。曹操還活著的時候,曹丕還以曹仁為治軍的榜樣。但是曹操死後,曹仁、曹泰父子在伐吳之戰中搞出了大亂子,曹丕就不怎麼想用這對父子了。對曹丕而言,他沒有過分追究曹仁的責任,沒有把把曹泰斬首示眾,已經算仁慈了。

    所以曹仁能身居夏侯淵之後,其實主要是他的功績,也就是曹操對他的重用。但是曹丕跟他的關係不怎麼,扯了曹仁在宗室傳中的地位排名。

    再說曹洪。曹丕跟曹洪的關係,可以用咬牙切齒來形容。據史料記載,曹洪是宗親當中比較有錢的一位,但是他很小氣。曹丕曾經因為曹洪不肯借錢給自己,生活不檢點,在戰爭時期居然看美女跳脫衣舞,生活質量好於自己,因此對他咬牙切齒,恨不得把他給一擼到底。並且根據曹洪的本傳看來,他與曹真的關係也不好,而曹丕和曹真又是關係極好的哥們。曹洪可謂是多面樹敵,誰都不喜歡他這個老前輩。

    所以曹洪能排第四位,完全就是因為他在曹操時期的功績。若不是看在他有功,曹洪連第四位都排不到。

    另外,曹洪之後還有曹休、曹真、曹爽、夏侯尚、夏侯玄父子五人。由於他們已經是曹魏的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將領了,所以就不細說了。

    最後做個總結:

    在《三國志》第九卷《諸夏侯曹傳》中,記載了九位曹魏宗室成員的事蹟,按照他們介紹的先後順序,這九人的名字分別是: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和夏侯尚、夏侯玄父子。另外,本卷還附帶的簡單介紹了韓浩、曹純、何晏三人。

    這一卷的目錄,之所以把要夏侯氏放在曹氏前面,主要是因為夏侯惇排第一,這是《三國志》的一個命名習慣。

    至於夏侯惇為什麼排第一,前面已經詳細的解釋過了。對這個排名,我只能說:排座次在我們中國是一門學問。不僅現在很重視座次的排序,古代也是一樣的。

  • 4 # 南方鵬

    《三國志》是國別體史書,其中的魏書,以曹操曹丕分武帝文帝紀開篇,接下來是后妃和各雜派諸雄的傳記,再接入曹魏本朝的從龍功臣,第一篇寫嫡系將臣便是第九卷諸夏侯曹傳,其中列入了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曹休、曹真、曹爽、夏侯尚、夏侯玄等人,以正常思維論,曹仁曹洪等是皇帝本家,“曹仁字子孝,太祖從弟也”“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好歹也是皇親宗室,應該靠前些或另列傳才是,不然為什麼皇帝下來會排到后妃傳?說明是以親疏高下而展開。

    以夏侯惇為首並同諸夏侯曹傳,應就是以功勞信任為重,諸曹雖是宗室,但也沒有封王,進不了諸王傳記,位在夏侯惇之後也說得過去。有人認為是在暗示曹操原是夏侯氏後人,這個可能性也存在,如果沒有其它暗示,諸夏侯與諸曹實可以分為二傳敘事的,為何非要合在一起呢?而終曹魏幾代帝王,對夏侯和曹氏宗族,幾乎一視同仁看待,其它大臣卻沒有這個福份,不由不引起後人無限聯想。

  • 5 # 大飛熊騎士

    感謝邀請,有關《諸夏侯曹傳》裡的第一代宗室代表人物,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的地位親重問題,大飛熊已經在別篇分析過,所以這裡不再囉嗦。但是,我要是陳壽的話,也必須把夏侯氏排在前面,曹氏次之,為什麼?很簡單,夏侯惇為代表的夏侯氏,是曹操的本家,還是西漢開國元勳夏侯嬰之後,這個身份要比一介官宦曹嵩要高貴和重要得多吧。雖然民間是說“生娘不及養娘大”,但是這是有關政治和曹操的出身問題的。

    所以,從身份的層面該如此,如果從地位的層面,夏侯氏的代表夏侯惇也要比曹氏的代表曹仁高出一截。夏侯惇和曹仁都是跟隨早期曹操起兵的,夏侯惇一開始的就是禆將,屬於雜號將軍最末的一等,但好歹也是將領呀。曹仁則是行“厲鋒校尉”,也就是代理校尉的職務,這肯定肯定要比夏侯惇地位低,其他人更不用說了。所以說夏侯惇在起點上,已經超過曹魏陣營裡的所有將領,包括宗室。

    隨著曹操南征北戰,事業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挾天子”,統一河北中原後,曹操的實力上升到了一個層次。這時候,曹操自然該論功行賞,夏侯惇升伏波將軍,封邑達到二千五百戶之多。夏侯惇在屯兵居巢時,曹操怕夏侯惇寂寞,還送去了藝伎樂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在摩陂,特讓夏侯惇自由出入曹操臥室,親重無人能比。隨後,夏侯惇被拜為前將軍,根據《三國志》注引《魏書》記載,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曹操已進魏王),唯獨惇是漢官號,畢竟東漢架構還在,魏還是屬於封國,也就是說夏侯惇的官位是高出諸將一層的。但是,夏侯惇出於禮制的原因,堅決拒絕了,這才改拜為前將軍。到了文帝繼位,夏侯惇又升為大將軍,不久病逝,諡號忠侯,七子二孫皆為關內侯。

    再看曹氏的代表人物曹仁,從行厲鋒校尉,後行徵南將軍(平荊州,對抗周瑜),又行安西將軍(潼關之戰),行驍騎將軍(討伐田銀等)。雖然,曹仁這期間都屬於代理職務,主要是因為曹操把他當“救火隊長”,哪裡最重要,曹仁就往哪裡去。劉備壯大後,曹仁鎮守襄樊,這次是以徵南將軍的正職身份了。曹丕繼位後,曹仁升為車騎將軍,後來才升大將軍,大司馬。曹仁去世後,也是諡號忠侯,他的兒子曹泰(濡須之戰被朱桓燒營而走),也官至鎮東將軍,其餘幾個兒子為列侯。

    所以,夏侯惇和曹仁是第一批入選太廟的宗室,地位無人能及。但是,夏侯惇身份地位要比曹仁還要高出一些,受到的親重也比曹仁多,陳壽自然要把夏侯氏列在前面,這就不奇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為何對痴迷於研究中草藥的第五子朱橚最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