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個鄉下婆婆很樂意幫你帶孩子,但是她見識少,不會科學帶娃,還可能會把娃寵壞; 另一個城裡的婆婆,懂得多,見識廣,自己的業餘生活豐富,不願意帶娃。 你們會選擇哪一個,為什麼?
17
回覆列表
  • 1 # 暖爸萌媽育兒記

    說心裡話,這還真是個兩難的選擇。

    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婆婆本身是農村來的,並不懂得科學育兒。所以,我們常常會因為這方面的知識而吵架。有時候心裡就會想:要是有個見多識廣的婆婆,那該是多麼幸運啊!

    然而,題主後來說的是:人家見多識廣的婆婆卻又不願意帶孩子……這個,就讓人無語了。

    事實上,就科學理論上來說,誰也不願意由一個沒見識的婆婆來帶孩子。然而,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現實情況。對我們多數人來說,在條件的限制下,只能依靠家中老人來幫幫忙,在孩子養育方面出些力,以讓自己有理多的精力去打拼事業。

    但是,不管是我自己的經驗,還是別人那聽來的,隔代養育總是弊病多多,更何況是一個不懂科學帶孩子的婆婆!所以,大家都是無奈之舉而已。

    如果換一個選擇,你婆婆是見多識廣了,可她不願意幫你帶孩子呀。單從帶孩子這件事情上來說,有這樣的婆婆又有什麼意義呢?不就跟沒婆婆一樣了。

    當然了,或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婆婆見多識廣,但是她在帶孩子方面就未必是個能手,或者說缺乏相關的耐心。她不親手帶,並不表示都不幫忙。或許她會在經濟上進行補償,比如購置母嬰用品,或許出錢聘請專業保姆等等。

    如果那樣的話,或許我會選擇後者吧?但這並不表示我的選擇就是正確的。那只是因為,對於前者婆婆我已經領略過了,所以我幻想出現一個後者婆婆。

    只有我兩者都體驗過了,我才有發言權吧?

  • 2 # 水若幽蘭水無痕

    如果二選一的話,我選擇願意幫我帶孩子的。

    如果一個婆婆不願意幫你帶孩子那麼她有再多的文化再見識廣有什麼用。

    但不是幫忙帶孩子就是好婆婆不幫忙帶孩子就是壞婆婆。

    都曾經年輕過,想一下那時候帶孩子的苦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現在有些女人在做月子的時候會得抑鬱症了。

    人都是有情感的在她需要你的時候你不能幫她,然後老了倒是說媳婦不孝順,我只想說憑什麼,哪裡來的自信。

    人都是看結果不看過程的。

    有時候說不清哪裡不對反正就是不喜歡那種什麼都懂又不伸手幫媳婦照顧小孩子的老婦人,懂那麼許多也只是白白明白淺薄的道理罷了,就說如今有幾個婆婆是什麼都不懂的?社會在進步,人的思想也在進步。

    不能是讀的書多了反而變成了一個刻薄的人。

  • 3 # 瞳花園

    這種事情還有選擇的餘地嗎?婆婆只有一個,不管你老公的媽媽什麼樣,你都應該去接受,而不是去比較。

    所謂“人比人 氣死人”!有比較就會有抗拒!我是不會做這樣的事情讓自己堵心的。更何況,鄉下婆婆和城裡的婆婆,是否願意幫忙帶孩子和是否見多識廣不是我選擇婆婆的理由,更不是必選項之一。因為,孩子我會自己帶!

    鄉下的婆婆如果願意幫我帶孩子,雖然不會科學育兒,但如果能來到城裡協助我打理孩子的生活的話,我會很樂意。畢竟“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能夠從瑣碎繁雜的帶孩子日常中解脫一部分事務,我會非常感激婆婆,不會再去跟她計較什麼。我媽媽曾經跟我說過:“如果你想過得輕鬆一點,那就將就。否則,就閉嘴。婆婆幫你是人情,不幫是道理。”

    同樣的,城裡的婆婆見多識廣,我會覺得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她活得輕鬆自在,我也替她高興。我是不會強求婆婆幫我帶孩子的。她不願意幫我帶孩子,應該也是有自己的道理。我完全理解和支援。更何況我老了,也可能跟她一樣,會選擇不帶孫子,不幫自己的孩子帶孩子,儘量不跟兒子兒媳住一起。一來是“距離產生美”,避免自己挑剔兒媳或被兒媳挑剔,減少摩擦和矛盾;二來,辛苦大半輩子了,享受一點自由的晚年生活也是人之常情。

    不管怎樣,孩子是自己的,不管婆婆是否願意幫你帶孩子,孩子都該自己帶!也不管婆婆是否見多識廣,做兒媳的都別挑剔了。如果是你自己被這樣做比較,你什麼感受呢?

  • 4 # 誠言呈語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你得分兩方面來看。

    1、什麼是科學育兒?

    2、你的見多識廣對帶孩子真的有作用嗎?

    筆者的家屬之前並不是一個有讀書習慣的人,但是自從有了孩子後,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會經常買一些育兒書籍去讀,也包括知名講師的育兒講座。

    在孩子出生後的前3年中,不少育兒難題都可以從書中得到有效的解答。而家屬這種對孩子認真負責的態度,讓曾經缺乏育兒知識,生怕不經意間就用“鋤頭來鑿一塊美玉”的我,深感欣慰。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問題似乎越來越無法從書中找到正確答案。而且看得越多,越不知道該遵循什麼樣的標準。經歷了很多次的嘗試無果之後,經常會聽到她說:“我明明在用心地學習科學育兒的方法,為什麼感覺越來越不會帶孩子了呢?”。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和家屬也曾經嘗試過育兒達人們的套路,這些套路的腦洞之大、畫風之清奇,讓人躍躍欲試。

    但是她很快就會發現,這些套路有沒有用,完全取決於心情。準確地說,是取決於孩子的心情,和套路本身無關。

    孩子為什麼就不能愉快地按育兒書上的套路來呢?是套路有問題,還是孩子有問題?

    經過了N次失敗之後,家屬無奈地感嘆:也許世界上最沒用的路,就是育兒的套路。

    在家屬抱怨科學育兒的書籍和講座無用時,相信有不少寶媽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01

    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例(chǔn)子(shì)

    去年10月,筆者4歲的孩子突然變得非常抗拒洗澡,也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家屬只能儘量加快速度,速戰速決。結果每次洗澡都會把整個浴室弄得像個大型翻車現場一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都習慣性地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尋找孩子抗拒洗澡的真正原因。

    兒童心理學博士陳忻說過,她的孩子曾經不敢洗澡,是因為看到排水孔像漩渦一樣吸水,孩子對“大小”沒有明確的概念,害怕自己也被一起吸進去。

    仔細檢查了於是的排水孔後,感覺排水孔並不大,而且完全被遮住。排水也很通暢,根本不會形成積水,更不會產生明顯的漩渦。

    心理學家艾曼紐爾裡貢認為,孩子拒絕洗澡,是孩子第一次出現"人格危機"。通常情況下,這種危機出現在孩子洗澡或者洗頭的時候。在人格危機中,孩子會變得不信任別人。透過反對別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藉此來保護自己。

    正常情況下,只有孩子在受到過冷水或熱水的傷害,並且記住這些痛苦的感受之後,才會出現這種反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孩子並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

    孩子抗拒洗澡的情況持續了接近一個月,正當我和家屬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孩子突然又恢復正常了。原來他之前不願意洗澡的原因很簡單:怕冷。

    10月份的華北還沒到供暖季,夜間溫度比較低。作為成年人來說,並不會覺得室內冷。但是我們都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總以為他之前說洗澡太冷是為不想洗澡找的藉口。

    大多數情況下,專家們的理論只會去針對一般性的規律。但是很多家長非常容易在學到了很多育兒知識之後,陷入理論的怪圈,無法自拔。在考慮問題時,第一反應由總是去對標某一條育兒經驗,而不是客觀地站在常識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很多時候,育兒並不一定都要上綱上線。

    02

    彼之蜜糖,為何成了汝之砒霜

    上月末,有一則《北大新生母親高價傳授育兒經》的新聞備受關注。9980元的包年價格著實不低,但是仍有不少家長趨之若鶩,前來“取經”。

    這位授課的植竣媽媽究竟能否有效地傳授育兒經驗,是否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反響,我們暫且不談。但是對於類似的學習取經,包括透過其他媒介得到的經驗之談,我們在學習的同時,要跳出現象,尋求本質,防止陷入“倖存者偏差”的誤區之中。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指的是隻看到了事情透過篩選後呈現出的結果,而忽略了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資訊。倖存者偏差告訴我們,我們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畢竟死人不會說話),所以這些資訊可能和真實的情況存在較大的偏差。

    孩子考入北大是既成事實,但她的媽媽是否具備“北大級別”的育兒水平呢?這很難下定論。而透過這類學習是否能讓自己的育兒水平得到提升呢?同樣也很難說。

    孩子高考成績優異,反應了高中三年卓越的學習能力。但是高中學習之前的15年,是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性格心態的必經過程,這對最終的結果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忽略了這些重要的問題,只看到孩子考入了北大的結果,那麼繳費學習的家長,就很容易陷入到“倖存者偏差”的誤區,盲目消防。而在效仿失敗後,很容易陷入迷茫之中,感到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教自己的孩子。

    03

    科學育兒,不一定是你所認為的“科學”

    “科學”是個被大眾奉為真理的詞彙,通常被視為權威。“科學育兒”也是近年來備受追捧的育兒理念。但是在追求“科學”的同時,不少家長可能對育兒中的“科學”存在認識上的偏差。

    科學體系按照分類,有三大支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

    自然科學的認識物件是整個自然界物質的各種型別、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其目的在於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過程的實質,進而參透客觀存在的規律,並且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比如物理學、化學等。

    人文科學源自拉丁文humanitas。意為人性﹑教養。是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物件,是一門以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

    思維科學是研究思維活動規律和形式的科學。與兒童成長有關的有社會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等。比如心理學等。

    一直以來,關於育兒究竟屬於哪一個科學門類總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會屬於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以“定律”為準則,而其他科學則以“規律”為參照標準。定律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規律往往因為人的意志不同而具有彈性,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方式的延伸和拓展。

    所以,科學育兒並不是像自然科學一樣非黑即白,而是旨在揭示一般性規律。想要解決不同孩子的同一個問題,往往會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法,沒有統一標準。如果刻意地效仿,那麼無異於和前段時間淪為笑柄的“公式相聲”一樣,與其說“公式”能夠掌握觀眾的笑點,還不如說這種概念的本身更值得一笑。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筆者的家屬可以透過育兒書籍的經驗,成功地解決了孩子3歲前的大多數問題(生長髮育的客觀規律,屬於自然科學),但在孩子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意識後(性格、品行、習慣、思維邏輯等,屬於非自然科學),育兒理論卻屢屢碰壁。

    04

    育兒,唯一有解的“N元一次方程”

    “經驗靠不住,理論用不上”。您可能會對學習育兒知識的對錯感到非常迷茫,但實際上大可不必。真正能解決自己孩子問題的人,其實就是懂得了解孩子的家長自己。

    如果把孩子的優秀作為結果,其他因素作為未知數的話,那麼育兒這道“題”,可能是一道唯一有解的N元一次方程。

    X+Y+Z+A+C…=λ

    把λ作為孩子優秀成長的結果,那麼前面的未知數就是刻苦、品行、道德、意志、家庭環境…

    而決定這些未知數的,是家長的陪伴、理解、溝通、尊重、引導…

    由此可見,家長是填充未知數的執筆人,也是孩子如何取得成功這道方程式的唯一解題人。

    如何讓一連串的未知數得出同一個結果,取決於家長是否能夠懂得孩子的通性,合理引導;是否能夠了解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雖然每個孩子的特點都不同,但是在家長及時補足孩子短板、引導特長髮揮的情況下,最終都會殊途同歸。

    相比於時髦的育兒新理念來說,“從孩子的真實情況出發”顯得過於老掉牙,但這真不是廢話。與其追求虛無縹緲的新思路,不如紮根於孩子的內心,瞭解他的核心需求。

    05

    學習育兒,應明“道”、優“術”

    不照搬育兒方法,並不代表不應該學習育兒知識。相反,學習育兒知識是每位負責任的家長的必修課。需要注意的是,別人的育兒經驗獲得成功,是觀察並瞭解了自己的孩子之後,運用儲備的育兒知識選擇了最佳的教育方案。所以,認為別人的知識和經驗對自己沒有幫助的家長,大多數情況下是隻學了別人的“術”,而沒有領悟到其中的“道”。

    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術,以術得道。——《孫子兵法》

    育兒之道,是教育理念、教育規律、教育原則。所謂“明道”,是要加強自身育兒知識、理念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育兒能力。從這方面來說,學習育兒知識和經驗非常重要。

    育兒之術,是在參透了正確的育兒之道後,根據孩子的客觀情況,思考應對的方法和策略。所謂“優術”,常常會表現為我們經常聽到的“育兒技巧”。

    育兒的方法建立在育兒的理念之上,相同的理念也會演變出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沒有考慮孩子的客觀情況,盲目地效仿所謂的技巧,往往會掩蓋了孩子真實的需求,治標不治本。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別人的經驗對自己不適用了。

    所以,學習育兒知識非常必要,這是建立和改進自己育兒方法的基礎。而學習之後,一定要參透本質,融入孩子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有效地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加工成型”。

    06

    結語:博採眾長,家長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育兒專家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日常生活中,父母與孩子的接觸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除了學習正確的育兒知識,瞭解孩子的核心需求之外,家長們還應該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自身的修養,這樣才能在品德和學識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最瞭解孩子的,是父母。最能洞察孩子需求的,也是父母。真正的育兒專家也許離我們並不遙遠,因為每位父母,其實就是自己孩子最好的育兒專家。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期待您的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然怕跌為什麼不買低價股只買5塊以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