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西滄海

    謝邀,這個古時候喝酒和現在山東喝酒很像,這也是山東為啥是白酒文化的傳播省份原因之一,每次宴席,必須有主陪(請客的或者長者受尊敬的人),副陪(能喝的和主陪關係密切的),主賓(被請的人),一般情況下,主陪坐的位置正衝門口,主陪對門是副陪,主陪右手為主賓,所謂酒過三巡,就是主陪發起酒令,今天這個酒怎麼喝,白的喝幾口啤的多少,紅的多少,說好之後,主陪開始領酒,比如說好了主陪說我領三個,然後三杯酒之後副陪又三個,這個時候主賓就要表示了,表示感謝之類的,又三個,這三個人輪完之後就是酒過三巡了!

  • 2 # 江河七號

    “三巡”,就是三遍。主人給每位客人斟一次酒,如巡城一圈,斟過三次,客人都喝光了,這就叫“酒過三巡”。表明宴會以接近尾聲。

  • 3 # 乙丙丁6

    其實要我說,很簡單的意思,所謂的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用直白的話就是:三杯酒下肚,話匣子就打開了!

    菜過五味,不過就是幾口菜,文人們故弄玄虛,追求語句上的工整順口隨便胡諏的。以前的菜基本上沒有五味全的,就是現在五味全的都很難齊全,麻辣,鹹魚,苦瓜炒蛋,酸菜魚,甜點,都上一桌的有嗎?

    不過呢,以前聽老年人說過,說是有些地方喝酒跟我們這裡不一樣,哪裡不一樣呢?就是用的杯子數量不一樣,不習慣那裡的喝酒習慣。那裡喝酒,一張桌子上,只有一個酒杯!

    他們到那裡吃飯,看見一張桌子只有一個杯子,很詫異,這怎麼喝?

    喝酒的時候,這個杯子在桌子上輪流轉,一人喝完一杯酒,把杯子轉到下一個人再倒酒喝!這樣轉三圈,估計就是酒過三巡了。

    我聽說這個事的時候,應該也有十來歲了,剛剛開始學喝酒的年齡聽老年人講的。這種喝法應該是過去的河南周口一帶,說是吃的都是麵食,下酒菜非常少,不像我們這裡吃飯的,下酒菜多。估計現在早就沒有這種習俗了,現在都是一人一個杯子,不存在一桌一個杯子。

  • 4 # 老墨無事喝茶

    酒過三巡"說法源於唐代

    唐代以前,人們席地而坐,各有一套食具,分餐而食。與宴者各有一席,分散而坐,為之斟酒也不會有"巡"的感覺。隨著胡床(一種高腳摺疊椅)傳入中原,有了高凳,為此逐漸發明了桌子。

    唐代時開始圍桌吃飯,在《宮樂圖》中,宮女圍案而坐,一位宮女執長柄杓為其他宮女輪流斟酒,這才有"巡"的意味。

    所謂“三巡”,就是三遍。主人給每位客人斟一次酒,如巡城一圈,斟過三次,客人都喝光了,這就叫“酒過三巡”。

    古人倡導飲酒有節,飲不過三爵,過則違禮。

    因此“酒過三巡”的深層含義應是:酒已經喝得不少了,有正事談正事,沒有正事的話,也就應該散了。

  • 5 # 老貓說體育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這在俠義小說裡常聽到。下邊說說我的理解。

    “三巡”一詞,最早出自《左傳》,原意指巡行,後來被引申為行酒,一巡就是一輪。古人敬酒,多是以一敬一,輪番來過。比如在坐八人,敬其餘七位敬完,這現在叫一輪,古稱“一巡”。可見,行了三巡酒,大家都酒勁上頭,耳根子發熱,正是情緒亢奮之時,主人家辦正事的時候到了。

    此時,酒席的組織者要表露自己真實的意圖了。要麼純粹歡樂,或是組織些節目,或是猜謎,行酒令,以助酒興;要麼就是口打哀聲,引人注意,說出自己的難過之處,亟待有好事之人拔地而起,為其出頭平事;要麼就壓低聲音,說出驚天大事,眾人皆京,但無奈酒精作祟,理智喪失,只好隨波逐流。古時小說多是此種筆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人飲酒,酒的度數不高,不至於像今之佳釀,動輒40度以上。況且古人飲酒容器小,要麼一酒盅,要麼一小碗。倘若古人像今天人喝白酒一樣,酒過三巡,恐怕酒席組織者性命堪憂啊。何況客人們哪怕喝下了這三杯酒,量低者就要伏案大睡了,哪管組織者說出什麼呢?組織者的目的也達不到了。

    所以,在今天來說,我們可以認為,所謂三巡,只是一個虛數,就是酒席到了一種狀態。與會者皆至少三杯下肚,到了滿臉通紅,理智喪失的地步,但都未爛醉如泥;能聽到組織者在說什麼,但判斷沒有,基本跟著附和;菜已上全,但已幾乎無人動筷;這樣的狀態,我覺得就可以叫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了。

    當然,在今天,我們說,飲酒是有害健康的。但在酒席上,如何控制自己是門最大的學問。主人勸酒,你不喝,則賓主失歡,喝了,則酩酊大醉。所以,現代人來說,雖有酒過三巡之說,自身需量力而行;菜過五味有傳,但適量即可。切勿因貪酒喪失理智,做出荒唐的決定來,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 6 # 尚拙齋主

    看古代俠義小說,都有這麼一句,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這三巡怎麼說?

    流雲影視hhs回答:

    ●酒敬過三圈,菜吃過五味(酸甜苦辣鹹),表示宴席當中吃的部分已經基本結束,談的階段即將開始進行。

    ●“巡”是古人尤其是在宴會中(春秋、戰國時期)敬酒的意思,三國中敬酒是拿酒匙向客人倒酒。

    ●還有就是一個量詞的意思,大概一巡酒有一罈,中國古人尤其是文人都很雅趣,所以用一巡來代替。

    ●“五味”是從五行演化而來的也是個雅緻的量詞是大概的意思,其實就是菜每樣都吃了一遍或都品嚐了一下。

    ●這裡的“酒過三巡”的意思是酒喝了三輪。

    比如,同桌的人有五位,那麼每個人都喝了一次,那麼就是一輪,也就是“一巡”。這是“巡”的最初的意思。

    後來個別地區有個延伸的意思,就是必須每個人把面前的酒乾了,才叫一巡。

    ●有句話叫“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就是指跟同桌的人喝過三輪(每個人都喝過三杯),菜色也上了五道之後。這是指飯局已到了尾聲的意義。

  • 7 # 福自福地來wjf

    這個俗語指正席待客之禮,非指一般的吃喝酒席也。它是特指婚嫁之喜席,喪席均不包括在內。

    三巡,是待客之酒禮。五味特指席中的滿菜,即含甜,甘,酸,鹹,辣的十二盤不相同的菜餚。

    待客之禮,主人家必敬三次酒,然後禮成,之後才能撤盤清桌上飯,吃飯才叫真正的開席。有酒無飯不稱滿席。

    而待客之禮,三巡缺一,為禮數不到,為不尊敬客人,缺一便不可開飯,而且因為主人的不敬而客人也容易發洩而動怒,會形成不歡而散的局面,甚或掀桌,不到結束而收場,把喜事會變成悲事。當然,這些禮制全賴正桌陪客和族家主事人的安排與行為了。

    酒三巡:第一巡,即入坐後的第一次敬酒,在沒動筷子之前進行,由正副兩個陪客(主家所請到)從正客位一右一左(右為上)迴圈敬酒,每人不低於兩杯(陰陽,天地,和合,兩好之意),一杯不可,多則無禮。一巡過後,方可動筷,然後行令猜媒喝酒。敬酒之中,主家只要不失禮,客人的酒喝不喝不能強按,按為過份而失禮。但敬天地是必須的。

    二巡酒,則為上三次壓桌菜,至少客人行過一圈酒令後,有主人親自為客人敬酒一週,每桌都敬,禮儀同上。敬後抱掌施禮,並說吃好喝好。

    三巡酒則是客人喝時太長,需要開飯而客人不說話,此時主人再親自單上正客桌敬酒,名為崔飯酒,聰明的客人一看主人又來,便知是喝過時了,該上飯了,客人會說忙去吧,喝好了,下面清桌上飯吧!此即為酒上三巡也。而開飯後,桌上紅肉時,有新人貴人或主人再敬酒,不在三巡之列,而意義就不敘述了。

    那五味一品,即是說酒也喝好了,菜也品完了,給廚上說開飯吧之意。如江湖中的酒席俗語,也是這一種酒禮文化的延申之意。

  • 8 # 一哥於一

    一哥“俗眼看社會”之——

         再說“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意境優美令人回味,就說的簡單的日常用語“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就足以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人本俗,說說自己的見解,權搏一笑耳。

    酒的起源是與天神、祖宗溝通的中介是無疑的,酒的身份最初是貴族的也無可爭議,至於進入尋常百姓之家,對於酒的禮節與尊重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句話叫做“無酒不成禮儀”也正是最好的詮釋。

    酒之禮儀一在品正,品正不僅是酒品的正宗地道,更在於喝酒之人酒品的地道。酒之禮儀二在器正,正所謂“葡萄美酒夜光杯”,美酒配美器,美器滿美酒,相得益彰。酒之禮儀三在令雅,辭令高雅,昇華美感,也正是對酒的尊重。

    這裡重點說說酒的禮儀四在禮節,也就是我們今天重點說的“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先說一個故事,相傳鍾毓和鍾會幼時偷喝酒,被父親發現,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父親問其緣由。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而會則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說明古人飲酒時都講究一定的禮節。這種禮節,使飲酒成為一種莊重的活動、一種儀式。既是儀式應有規矩,其一,喝酒先“拜”(舉酒的動作)、再“祭”(灑一點給天地)、三“啐”(品一點誇其美)、後“卒爵”(一飲而盡),”。其二,在酒宴上,“酬(主敬客)、酢(客回敬)、旅(客互敬)”是為“三巡”,“三巡”過後是“行(通關逐個敬)”,恐怕就有點飄飄然了啊,其實也講究個順序與恭敬,敬的和被敬的“避席”起立也是必須的。

     當然也有另外一說,話說周公為禁酒而做“酒誥”。說了一大堆道德倫理的大話後勸勉大家不喝酒、少喝酒,仍細讀下去有點意思,不是不讓喝,是“三可喝”啊。

    一可喝,“祀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啥時候啊?好好的祭天祭神吧、好好地祭祖吧,這時候你可以喝。

    二可喝,“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啥時候啊?好好種莊稼吧,多打糧食孝敬爹孃,好好出去做生意吧,好好孝敬爹孃,老爸老媽高興了,親自下廚給你弄幾個菜,你就喝吧。

    三可喝,“爾大克羞耇惟君,爾乃飲食醉飽”。你們好好地給你們的國王、臣子上禮吧,他們喝你們送的酒吃你們送的肉的時候,你們也可以吃飽喝足了。

    不難看出,喝酒這事是禮儀森嚴啊,要先敬天地鬼神、再敬父母雙親、三敬官長尊者,雖說可喝,但亦要節制,天地鬼神、父母雙親、官長尊者才飲得三爵,你敢超標,是違背禮制的啊。看來不是江湖好漢的輪番把盞,也不是今人的一人先幹仨然後打通關啊。

    最後說說“菜過五味”,一般說是飯菜的“酸、甜、苦、辣、鹹五種基本味道”。這個本身就弄錯了一個,中國古人是沒有辣味的,叫辛,花椒而不是辣椒的味覺。至於菜過五味是說吃得不少了,自助餐桌那裡都去打了五(很多)回了。古人就餐,席地而坐(現在的跪姿),一人一幾(不是桌子,桌子叫胡床,是唐代以後的事了),而且是分餐制,自取或者侍者送上,鴻門宴上不是一人一隻豬腿嗎?樊噲兄弟“拔劍切而啖之”,就是這個吃法。由此可見,菜過五味也就是該吃飽走人的意思啊。

    文字之奇妙、口語之智慧,不單單是網傳的急壞老外,就是我等老中也未必說的是真經啊。

     

  • 9 # Harmonyand

    在唐代以前,人們進食方式一般都是席地而坐,每人配套一套餐具,分開享用,這時倒酒還未有“巡”的感覺。而隨著胡床(類似摺疊椅)的傢俱傳入中原後,桌子隨之流行開來,人們才開始用桌子吃飯。

    唐代《宮樂圖》畫像中有描繪到這麼一個場景:幾個宮女圍著桌子吃飯,一名宮女則用長柄杓為其他宮女輪流斟酒,這時才開始有了“巡”的感覺。

    在古代,喝酒是件大事,最初喝酒的規格是按照老幼尊卑的順序,一個個地喝,一人喝完,才輪到下一人,在座所有人都喝完一次酒,就為一輪,就像"巡城一週"那樣,於是漸漸把喝完一輪酒比作"一巡酒"。從“三巡”的字面上看,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喝酒過了三輪。但對於大多數宴飲來說,其並沒有明確的數字,大多都是泛指。主人為每位客人斟酒時,就得繞桌子一圈,斟過三遍後,客人都把酒喝過了,這就叫“酒過三巡”。三巡的順序則是-主人敬主賓-主賓回敬主人-主人再回敬主賓,

    因為古人有喝酒有節,過則違禮的禮節,所以在三巡完後,大家都會剋制自己的酒欲,不再相互斟酒。所以說,酒過三巡,也有點到為止的意思。

  • 10 # 青山居士說

    我認為,酒過三巡的意思是敬酒最起碼敬了三輪。在中國古代,三也指虛數,指的是多。這句話的意思總體來說就是一桌人喝酒最起碼喝了三輪,喝的多。

    我們知道,華人許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談攏的。這個習俗從古至今都有,在酒桌上談生意,談專案,交結朋友,聯絡感情,求人辦事等等。應當說這個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道靚麗的風景。這種文化只存在於飯桌上,一旦離開飯桌就變味了。學校不會講,家庭裡一般也不會講,更多時候是要靠自己在實踐當中感悟學習。所以有人也說酒場如戰場,酒風如作風。喝酒就成了許多人展現本領的手段。

    再者,華人普遍要面子,別人敬你酒,你要是沒什麼特殊原因不喝的話,就會被套上不給面子的帽子。那樣,你也就融入不了那個圈子。反過來,你敬了別人酒,別人不鳥你,那麼,你也會認為別人和你玩不到一塊。那麼,如果別人要求你幫忙辦點什麼事,你自然也不會幫他。甚至,還有的人打腫臉充胖子,認為能喝酒算是一種很大的本事,喝得越多越好,把別人喝倒了自己就勝利了,一種優越感油然而生。

    在這種華人特有的酒桌文化中,許多人有意或者無意就成了酒蟲。於是便有了所謂的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的說法。其實,就是說喝酒喝的多。當然,華人經常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也喝夠了,飯也吃夠了,那就該談正事了。於是,請客吃飯人便會委婉地把這次喝酒吃飯的目的托出,所有的人也會各就各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該怎麼做該說什麼話,一般的人也知道。該拒絕還是答應,該怎麼在別人的詢問中應付自如就看個人的應變能力了。

    我認為酒過三巡是中國獨有的酒桌文化的產物,外華人基本上不這樣的。這種文化適合華人的生存生活方式。但是,我想說的是健康更重要啊。凡事都要有個度,喝酒也要有個度,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健康開玩笑。所以,凡事辯證地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獵人能量平衡需要完成哪些主線任務?